《试镜人生:芭芭拉》是一本由芭芭拉•沃尔特斯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5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终于在这个慵懒的假日午后结束了这本厚厚的书。勇敢、热忱和柔软永远是女人最大的魅力所在,赞!
●才读完序言 就落泪了 不必羡慕那些表面风光的“成功人士” 其实他们也有悲痛和失落 这个世界 永远得失平衡 对于一个四宫很重的人 特别受不了诉说亲情和家人的文字 文笔风趣 态度真诚 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可以从旁窥见那个时代风流人物的浮光掠影 还有笔者如何从零开始 一步步奠定自己的行业地位
●好精彩的人生!
●当年我司引进的,我为了刷热度点在读的,当时为了写策划案,粗读过一审的翻译稿子,后来书刚下印厂我就离职了
●身为女性,成长为一个成功的女性,认可自己的女性身份,保持永不停息奋斗的尽头,人生路漫漫!
《试镜人生:芭芭拉》读后感(一):试镜人生 芭芭拉
这本书信息量极大,虽然是回忆录,但由于作者的职业,里面涉及大量的名人政要,以及与此相关的事件。作者很幸运,应运而生,正如她最后所说,如果在这个年代她也许不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但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作者一直很努力,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所以才取得了常人难以取得的成就。大量的背景资料,大量的访谈准备,每天半夜起床。记者有个好处就是见识广,她走遍了全世界,采访过太多名人,人生的高度和宽度自然不同。她知道怎样获得采访对象的好感,知道怎样维持人际关系,她的专业更能赢得更多的采访机会。作者的聪明还在于急流勇退,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新闻业,退了解放自己,留下一个完美印象,好过筋疲力尽一败涂地。女人成功不易,但努力聪明漂亮的女人成功不难。
也正如她所说,她拥有完美的职业,也只能抱憾不完美的婚姻家庭,人生不会事事如意,得到一些总要放弃一些。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哪一些,这是我的悲剧根源。作者的一生没有做过后悔的决定,唯一一次跳槽成就了后来更辉煌的事业,所以竞争比的不是直路上谁跑得快,而是转弯时候谁转的对和快。
《试镜人生:芭芭拉》读后感(二):人生大概是去见识吧
大概所有从事过记者或者主持人职业的人都有一个天然的优势:他们随便谈谈他们采访过的人就能产生好多内容了。芭芭拉的这本书也是,虽然这并不是一本访谈录,但是鉴于芭芭拉采访过的人实在太多,仅仅将他们做一个简单梳理就占去书的大部分篇幅了。
呃,书挺厚的(538页),我是跳着看完的,只看了我感兴趣的部分。看完最大的感觉就是,人名好多,有她采访过的人,政要、名流等等,有与她家庭相关的人,父母、孩子、几任丈夫,还有工作上 的竞争者和合作者等等。我想人的一生中能够遇见这么多性格迥异又富有特点与魅力的人也不失为一件幸事,她倾听他们的快于不快,汲取他们的智慧,发展彼此之间的友谊。
作为美国电视女主播的开拓者,芭芭拉的成功有一定的机缘,但更多的还是她个人的努力。在她工作的早起,如她自己所说,几乎来者不拒,做各种工作,抓住各种机会,几乎是乱”撞“出来的机会进入电视圈。然后勤勤恳恳,一做就是几十年。采访政要名流看起来很让人羡慕,可是她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今日》的时候每天四五点就起来工作,阅读大量材料,准备大量案头工作,在《20/20》的时候除了时间上的安排更灵活,工作量却有增无减。因为工作,她甚至失去了许多与家庭相处的时间,女儿出现的问题和她不能常常陪伴不无关系。读到她从nbc跳槽去abc之前面临的种种质疑、谩骂、攻击、冷漠和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但仍奋力向前时,我仿佛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勇气。她所面临的情况远比我曾经认为很不得了的情况糟糕得多,所幸人还是没有被境遇打倒。
书快到结尾的时候专辟了一章给莱温斯基,本着八卦的心态我迫不及待地将那章读完,对莱温斯基多了一点理解,对芭芭拉多了一点敬意。莱温斯基的确实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但是正如理查德.科恩所说,她只不过做了一件那个年纪的许多女孩子们都会去做的事情,最后却沦为了舆论的牺牲者。看到她的无奈与绝望,你对她的鄙夷会减少很多。而芭芭拉,我看到一个新闻从业者是怎样坚持不懈地努力去争取采访对象,也看到了一些高于媒体利益和收视率的东西,良知。她为莱温斯基考虑,比金钱更重要的是莱温斯基毁掉的声誉和将来的名誉。”我们给你平台和机会,让你展现自己的尊严。“我想就是这句话打动了莱温斯基吧。
话说回来,通过这本书,不仅认识了芭芭拉,还认识了许多别的富有智慧或者有趣的人。芭芭拉坦诚地将她的职业生涯和体会写在书中,并分享她从被访者身上汲取到的智慧。所以我才会开始觉得认识很多人也许是一件有趣的事。
《试镜人生:芭芭拉》读后感(三):爱因斯坦的小板凳
我觉得为了作者长得这么满足审美也应该为此花点时间扯点啥,虽然很少在台面上说,但是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外貌毫无疑问很有影响力,对于作者的行业更是如此。不过这东西既然是在娘胎里就由无数的蛋白质和核苷酸决定了,就没什么可抱怨的了。长的对不起观众,倘若再没有拿出点看家本事,这就无法让人忍了。但是如果只有外貌没有内涵,便也只能插画一幅, 任如何精美的裱装也抵不过时光的吹残。作者则是内外兼修,既让人一饱眼福,又让人惊叹。好吧,闲话扯得太长了。说说书。这类书其实真不知道怎么说好,对于一个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的人物来说,任何文字都没有人物本身有说服力。
1.“如果你想成为我就得收下我的全部”
这一点其实不用多说,路人皆知但又是人常常会犯的毛病,生活中这种抱怨比比皆是,自己不愿付出还伤肝动火则得不偿失。世间种种,只有在付出与回报上是绝对的公平。如果想要那束光就去追,不要把时间花在羡慕对手上。事实上,从书中透露出背后的辛酸倒很少。或许人们总是愿意看到一个承受着足够多痛苦的心灵在自我挣扎中奋斗出一段名垂青史的故事,以此来安慰自己多愁善感又懒于行动的心理。大多数人属于看了别人的励志故事,就完成了自我心灵的救赎,暗自感叹“总算有人做了我也应该做的事”,只有少数人能分清自我。书里基本都是采访故事回顾,极少正面描述风光背后的辛苦,即使有也是幽默的带出,估计作者本身也没有多愁善感的细胞,满足不了这种审美。如果说强悍的性格是一种优势,那么它也将必然承受着这优势自身的孤独。
2.记者是不是该报道全部
作者在回顾采访第x位第一夫人(看完就忘。。)时犹豫要不要真实的报道夫人的醉态,最后选择了回避,而在书中坦言如果当时能真实客观一点或许对当事人有帮助。也许有当时时代的原因,作为大人物和公众之间的桥梁,确实很难做到两者兼顾。个人倾向于让观众看到真相。善意的谎言只有在有明显的好处时采取才是最佳的(比如悲惨世界中,牧师谎称银器是自己送给冉阿让,此举真是拯救了一个人的灵魂呢,虽说是文学作品,也来源于生活吧,恩)。大多数时候人们之所以做出错误的决定的原因多半是因为没有掌握全面的信息或者是错误的信息。即使是有一定负面影响的真相也应该让观众看到,是福是祸,终归将归于平静吧。
3.他愿意开口是因为他想开口
如果一个人完全拒绝吐露心声,使出全身解数也套不出一个单词。被采访人愿意给自己找事,被各种尖锐的问题折磨,那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愿意阐述自己。无论是找一个平台忏悔,安置自己的尊严或是希望给政治对手一个和平的暗示,都给了他们接受的理由。然后问题就只在于找一个中间人,这个人必须值得信赖,不带任何偏见,能让他感觉如同跟知心朋友倾述心事一般畅快。作者就是这样一个人,正因为此使她抓住了很多可贵的机会。当然以上都为个人推测。
再次申明全书皆为作者采访的故事回忆,多为记事,少有人生指导意义,不爱故事片者慎入。此文也完全只为练习写作而生,不带任何标签。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要被记住,一个人的记忆必须成为公众的记忆“
:为什么写感想一定要打分呢?。。。
《试镜人生:芭芭拉》读后感(四):等一壶热水中看完的书
这本书的观看经历甚奇,甚奇。说起来,这本书是我每天早上去员工餐厅打开水(国企里大多有一个叫做暖壶的东西,有些同学可能听说过的)的时候看完的。本着僧多粥少的精神,通常早上都要等上好一会儿,等待水开,水开后等待前面的前辈们打完水,然后再重复进行同样的操作。我记得吴晓波在文章里便提到过,他在新华社浙江分社工作的时候,编辑记者们人手一只暖壶,他每天早上把暖壶拿到开水房等开水,壶上都是有号码的,因为资历浅,他的壶排在四五十号,要过很久才能打到水。他觉得这种每天等开水的人生很可怕,过几年便跳槽离开了。你看这真是一个有关暖壶的励志故事,效果堪比万能的热水,但是个人是那种非常因循守旧的人。和其它每天坐在那里默默等开水的人们微有不同的是,我会默默掏出手机看电子书,或者默默坐着想今天的文儿要写什么,就在这默默的默默的一壶壶热水中,时间与书一起默默流过。大约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我居然将这本
《试镜人生》看完了。之所以惊讶,是因为这本书其实不太适合在这种碎片时间读,因为毕竟书的内容比较正。你可以说它正点、也可以说它正统,但做为一本内容比较严肃的女记者自传,这本书还是写的很认真的。作者做为在她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女记者,知名主播,自身经历当然是丰富多彩的。书中既提到了她在随美国总统访华时受到其它媒体男记者们的集体排挤,也说到了她带大自己养女的不易,也讲了自己两段婚姻中的心路历程。可以说是想看八卦有八卦,想看正史有正史,你可以当它是《中国国家地理》与《知音》《女友》的合壁。对于中国人民而言,书中的槽点真是随处可见:
中国的“梅西百货”(暗指第一百货商店。——译者注)很大,人很多,而且很冷,门口摆着一个取暖的煤炉。自行车是最金贵的财产(那时候中国没几人有汽车),大约要卖六十美元。一个工人的平均月薪是二十美元左右,省吃俭用的话,他大概一年后才能买得起一辆自行车或是一架缝纫机,这是另一项珍贵资产,也要大约六十美元。一双鞋子一块五美元,面霜和洗发水是散装的。我在店里做了解说报道,放在当天晚上播出。
百货商店旁边是一家药房,那儿有供外国人购买的旅游纪念品:塑料的针灸人偶。人偶不大,白色,手感有点黏糊糊的,上面标着数不清的针灸位置记号。银针本身有三到八英寸长,用一个好像是自助式的针灸箱装着。店里还有卖白色的黏黏的针灸耳模(中医认为耳朵上集中了绝大多数的神经末梢)。在我带回家的纪念品中,这些人偶和耳朵模型最受欢迎,哦,还有在中国人人都戴的红色毛主席像章。
好吧,上面这段是记者在尼克松访华中的中国见闻,现在看来,怕是90后、00后们都要当这些是外星球的事情了。
还有这个关于买机票的故事,以前在类似《非常道》那种书中见过,只不过不知道原来出处在这里。
尼克松的两个女儿中,我跟茱莉更熟一些,至今我们仍然时有联络。茱莉嫁给了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孙子,戴维·艾森豪威尔。两人育有一子,阿历克斯,还有两个女儿,詹妮和玫兰妮。詹妮曾来探望过我,她长得跟她妈妈就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有一次,我在拉瓜迪亚机场候机,准备到华盛顿去,这时茱莉的父亲辞职没多久。在那儿,我看见了手足无措的茱莉。在她的少女时代,她从来就没有一个人搭乘过民航班机,根本不知道该怎么买票,怎么登机。我上前去告诉了她,心中再次感叹世态炎凉。一旦权势不再,曾经的风光和特权立即随之烟消云散。
最后,说到这本书的文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翻译的问题,这本书的文笔基本可以称的上是没有文笔,全书通篇都是在平铺直叙,真是大白话的范儿,当然我也可以说感觉有如作者如多年老友一般坐在你面前向你娓娓道来她的人生经历,但咱真不是跑文娱的,还没熬到靠给出版社写软文为生的境地呐,还是实话实说吧。
《试镜人生:芭芭拉》读后感(五):在合适的时间,对人生坦然
我想我会一直记得她在前言中的那句话:你知道这一幕给女郎们留下什么印象?我给了他们希望。
拥有近半个世纪的主持生涯,她知道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效果最好,并且,真的给每一个人带来希望。
大部分的人生平平淡淡,少有大起大落。每个孩子小时候的经历,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的一生呢?
芭芭拉、希拉里克林顿,给我们每个人提供了答案,哪怕生活不断再变,心理上,每个人的小时候经历,都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说说里面印象深刻的内容吧。
不是其中精彩繁复的名流采访,精彩纷呈的经历,而是其中身为一名女性,对自身家庭、职场、个人发展、事业发展、做人做事风格方面的思考,以及,给别人带来的希望。
家庭——中国孩子的家庭跟美国差异太大,当年近30的中国人还习惯住在父母家时,国外早早就开始寻求个体的独立,就跟美国一直所宣传的价值观,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尽管在家庭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的遗憾,尽管内疚将相伴一生,但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寻找她感觉最舒适的生活方式。
运气——没有一个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采访克林顿时候的大面积书房和原版书籍,她最偏爱的活动是看书,你能达到怎样的高度,不仅取决于运气,更取决于你的努力。
当然,你必须在正确的道路上努力。
职业——看芭芭拉职场生涯中的努力与对工作的珍惜,不禁想起闾丘露薇的一本传记,为什么她对工作如此的拼命,是因为在香港那个地方,每个人都必须付出12分的辛苦,来换取相应的回报。
(职场生涯,需要不断的挑战自己,并且,时刻保持不安全感)
事业与家庭——是的,作为一个经常写培训课纲的人,我会经常写些关于职业与家庭的大而空的废话,还有什么比一本传记更成功的案例说明呢?
一位是芭芭拉自己:因为成功的事业,连续三次的婚姻都没有圆满(想想她所交往的对象,圈子决定一切)
一位是凯瑟琳赫本:坚决以事业为重,认为事业和家庭不可两全
一位是奥黛丽赫本:坚决以家庭为重,并对自己取家庭而舍事业从不后悔
这些是那个时代非常闪亮的明星。
对于普通人而言呢?工作貌似没那么重要,生活中也没有太多非常重要的事情,如何去平衡?
对于目前尚属单身的我而言呢?家庭似乎遥不可及,事业还没有找到(目前所做,只能说是工作)。
ANYWAY,看完此书,让我对我目前的工作又多了一些思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