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讲演录》是一本由赵林著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90元,页数:3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自由#认识到事情是不可避免和必然地发生这一真理以后,心灵会感受到抚慰和安静。谁要是深切、完全地明白到这一真理,就会首先作出自己分内的努力;而对于自己必须忍受的痛苦也会甘愿承受。 随着对必然性的认识和驾驭,自由才真正成为一种与必然性相协调的东西,成为一种自由的必然性。
●我的西哲启蒙之书。虽然是讲座辑录而成,口语化比较凸出,但赵林老师行文无比顺畅,且不是以人物思想为核心的僵硬教材体例,真正做到了他所谓的“以哲学概念的流变体现哲学家思想”。#壹陆掃葉#25
●大一下学期,在人生的低谷中我遇到了这本书。一个新的思维路径,重拾信心的选择,从此再也不能回到那个心智未开的时候。超棒!
●龟速爬完。算是跟西方哲学史上最牛的这群人们打了个照面儿,寒暄了一下。
●这是我所读过的,最通俗,最全面的哲学入门读物。怎么能够不给五星?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读后感(一):哲学史入门闲书
这本书虽然是根据赵林老师演讲录音整理而成,但是思路清晰,文笔优美,酣畅淋漓,读的过程感觉很舒服。书中有他的一些个人观点,表现出他个人的某种倾向,好就好在他很明确地说明,一方面不让这本讲演录沦为一种纯客观的哲学史书籍,另一方面也让读者能够自己把握他个人的观点,这是很好的。
希腊罗马哲学和基督教哲学是赵林老师擅长的,读起来明晰易懂,便于初学者把握古代和中世纪西方哲学的逻辑和线索。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读后感(二):这次我算是知道哲学是啥了
也不知道花了多长时间,啃完了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古典希腊哲学到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算是通识教育中的“知识”层面了。读之,想起了另一本曾经读过,也觉得是哲学入门的那本《杀死一只知更鸟》。然而关于这本书的内容却是一点都想不起来了。
然而,不得不说,这本书让我摒弃了以往“哲学是一种阳春白雪”的印象,而且通过“啃”,我明白了它是解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应该到哪里去”的关于人、生存、存在等基本概念的问题。
试想,我们无选择的被出生、无意识的生长、随波逐流的生活、然后出生我们的孩子,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不会去想“我到底是谁”,“我为何而生活,为何而工作”这样的问题。但我想说,试着去想想吧,也许你不会有答案,很大概率上你也不会有答案,但是在自我认知的路上你会越来越明晰,你心中的信念会越来越坚定,心中的梦想也会越来越贴合自我,坚持的动力也会越来越不随他人、外界而变化!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读后感(三):适合入门的哲学史读物
这本书确实很适合入门读者。就如本书作者说的,不管想对哪一位哲学家或者哪一派的哲学有所了解,都必须先对哲学史有一个了解,因为任何一位哲学家的哲学都是整个哲学体系的有机部分,不了解它的context就无法真正地理解这种哲学。若直接就去读哲学家的原著,一般很难有很好的理解。
在读这本书时,作者的这个观点愈发地在我心中得到印证。我越来越感觉到哲学的前后关联性。不了解从泰勒斯开始到柏拉图为止的古希腊哲学,就无法很好地理解亚里士多德这位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从最开始因其悲惨的处境而排斥理性、强调信仰,到11世纪后反而开始用理性论证上帝和教义,最终很具讽刺意味地导致理性崛起和近代哲学的繁荣,然后近代哲学在认识论问题上分为经验论与唯理论两派,各自发展并最后陷入各自的困境,最终康德解决了两派的困境(我也正是为了阅读康德著作才买的这本书),真是精彩。
赵老师的措辞表达也是深入浅出,可以说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门槛。 读这本哲学史,有时也仿佛就获得了一种历史的眼光,像是在看着人类历史上那些最智慧的人各自高谈阔论,在历史的舞台上展现风采,不禁让人感觉唏嘘。 哈哈,说的太多了,总之不管你出于什么目的而打算了解下哲学史,这本书都是不错的选择。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读后感(四):重识哲学
在读本书之前,对于哲学的认识仅限于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所学的都是一些结论,比如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但是这些枯燥的理论根本不能让人体验到哲学思辨之美。引用作者的原话:“我们有些讲哲学的老师过分强调哲学的政治意识形态化特征,不是把哲学当作一种开放性的智慧之学,而是把哲学当作一些僵化的教条灌输给同学们,这就导致了大家对哲学本身的一种误解和厌恶。”
作者在导论中回答了两个问题:哲学是什么和哲学有什么用。让我感悟颇深,其中关于哲学的用处,作者直接指明哲学无用,无法让我们掌握某种实用的技能,进而以此谋生,但是哲学的用处在于改变自身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改变对世界的看法。
后续从“哲学之父”泰勒斯讲到近代的哲学大师黑格尔,作者很清晰的描述了各种哲学流派间的区别和联系,展示了2000多年来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变化,了解了哲学史,才逐渐明白现代主流的唯物主义在历史上一直都是非主流的,需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任何问题都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同样我们现在所遇到的问题也是当前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读后感(五):仰望星空
正如作者所说,哲学史是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贯性的思想宝库。这本书将西方思想发展的线索追溯出来,从古希腊神话开始,各流派异彩纷呈,都有自己闪光的思想,而又有前后继承关系,哲学家从探寻世界的物理性本原出发,发展出德谟克利特的唯理论,探寻精神本质而形成形而上学,经过柏拉图,最终亚里士多德成为集大成者。随后的哲学方向开始关心现世幸福,以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的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和怀疑主义哲学家为代表,延展到中世纪神学,人们不再抬头望星空,神学成为解决人生存困境的信仰,背离了哲学的理性精神。信仰与理性的矛盾贯穿中世纪全部思想历史。启蒙运动以后,近代哲学倾向认识论,关注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英国经验论和欧洲大陆唯理论的论争持续到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德国每一个古典哲学家都是对他前任的批判与继承,直到康德批评了所有的流派,并企图将分歧解决在自己的框架之内。康德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虽然不尽完美,但康德的伟大也正因为如此,作者谈到,康德有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提出以及它们之间的隔绝与矛盾,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溯源地。最终黑格尔以“绝对精神”果决而霸气的解决了康德的问题。 哲学本身就是一门自洽的学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没有完美的标准体系,但哲学家的探索精神,对人类思想向更高的攀岩,使人类离开自己的动物性更加遥远从而成为真正的万物之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