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亚纪行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9-05 16: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亚纪行读后感100字

  《中亚纪行》是一本由贝亚德·泰勒(Bayard Taylor)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3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亚纪行》读后感(一):探险与超越

  在此书时,我正从北京穿越大半个中国渡过黄河和长江来到岭南之地桂林。平行的空间中,《中亚纪行》里却是戈壁冰川高原险峰,无论是气候还是高原反映,都足以使人望而却步曾经在敦煌就已经能感受一望无际的黑戈壁给人带来的绝望感,地面上和空中的海市蜃楼,给人恍惚错觉。更别说高海拔地区雪崩暴风雪,补已不足,无处取暖异国他乡语言不通东西方文化差异政治外交中的敌对陌生,对于探险者来说,每一步都步履维艰人们对中亚地区(西边分布着海、里海以及众多难以逾越的山脉;南产包括印度河、恒河支流流域,以昆仑山、喜马拉雅山为界;东部是广大的戈壁、荒漠,还有注入中国诸水系的河流。),至今了解都不深入。即便是现在科技高度发达,似乎那里依然有种与世隔绝之感。正是由于神秘不易到达,生存艰辛,才对各方探险家有着无限的魅力。在去敦煌之前,读到过斯文·赫定和斯坦因的一些游记。对于他们更多的了解是对敦煌文物掠夺,但从另一面说,他们也拉开了敦煌研究序幕。本书也是同样提供了大量各探险所写的文献,通过文献来展现十九世纪中亚地区社会文化的历史画景。也正是因为这些文献在时的影响,让更多的探险家一次次重新出发,想走得更远,达成的目标更多。对于他们来说,只有超越了前人足迹才算是旅游的开始。对于随时发生的死亡,都难以构成放弃理由。这样白描似的纪行,对于我们熟悉中亚历史、文化和地理概况的读者来说,读起来虽然没有故事性情节易懂更有吸引力,但却也是比较好的入门读物

  《中亚纪行》读后感(二):游记的游记

  

  拿到书以后才发现这不是一本作者自己出游写成的日记,而是通过对各种材料调查研究,选取了曾经去过中亚的几位探险家的游记,汇编成了一本书。

非常好看的内封装帧也令人欣喜

  对于中亚的历史与风土人情我了解的都不算太多,所以本书中汇编的很多内容对我来说是如此新奇有趣,比如维涅游记中描写到的木贾尔岭的“新无罪”活动、比威瑞纳喷泉、名叫sgurma的食物、辛德苏的剑舞等;而肖先生的游记则全然可以替代一本探险小说,从喀拉喀什河到到叶尔羌、再到喀什葛尔后又返回叶尔羌,最终穿越了喀喇昆仑山口,这一路他凭借胆识好运认识很多朋友,看到了很多风景,以下截取部分:

幸运的是,肖先生在列城之时正赶上印度政府下令减少克什米尔、拉达克、中亚等地的关税。因为肖先生是英国人,叶尔羌商人将其作为感谢的对象。他们跑去肖先生那儿,向肖先生表示感谢。这无形中就保证了他日后的旅程。肖先生在列城停留了一个月,了解那里居民的特点,收集了大量的信息;于10月底启程,前往印度;在大雪封山之前回到坎格拉山谷;然后立刻着手准备第二年的行程。此时,只剩肖先生一人,他的同伴们被风雪所困,死于途中。他决定以英国商人的身份,径自前往叶尔羌和喀什噶尔。

肖先生到达库鲁( Kooloo)山谷后,有一个当地的医生来拜访他。医生说不久前他们医院(这名医生服务的医院由政府资助)收留了一名叶尔羌孤儿。两三年前,这个孩子跟着家人一起去麦加(Meca)。从叶尔羌到麦加是一段极漫长的旅程,他的家人均在路上死去,只剩下他一个人。这是个胖胖的年轻人。面色红润,看起来乐观、积极。他有着高高的颧骨,细长的眉眼,是典型的蒙古人长相。他的着装集麦加印度、当地本土风格于一体——老实说这三种风格本就没多大区别。他头戴一顶红色的无檐帽,身穿棉布罩袍,脚蹬及膝马靴。肖先生问他是否愿意一起前往叶尔羌。他想都没想立马就答应了。这个孩子的加入无疑有利于行程。将叶尔羌流落在外的孤儿送回家,将是一份很好的见面礼。

而整本书中,最令我感到惊喜的,要数正文第二段就出现的最知名的探险家马可波罗的游记。从前两年起,我由于看到网上的一些科普,一直有个隐约的印象觉得马可波罗的故事是杜撰的,他可能从没来过中国,但是这本书引述的亨利·玉尔爵士的版本则不仅证明了他来过,同时还讲述了很多背后的故事,比如起因是他的爸爸和叔叔做生意先来了中国,又为了执行忽必烈的使者任务回欧洲找教皇申请传教士。然而罗马的老教皇去世,很久都没有选出继任的教皇,导致马可波罗的爸爸叔叔差点不知如何复命,而后选出的新教皇格里高利十世又没有答应忽必烈的提议,导致元朝时期并没有引入基督教的传教士。感觉很多内容都连了起来,又感觉也许一些小小的决定真的能很大程度改变历史,非常有趣。

  《中亚纪行》读后感(三):一场欧洲冒险家的寻路之旅

  

欧洲人的骨子里从来都不缺乏冒险的基因,无论是从海路还是陆路。也无论是炎热少雨的赤道,还是滴水成冰的极地,都不能阻挡他们的步伐。本书所描写的就是这样一群热衷于探索未知领域的欧洲人探寻中亚大陆的故事。

本书由美国人贝亚德·泰勒编著,他在书中引述了在13-19世纪中的欧洲冒险家们对中亚这一地区的探寻。他们中的佼佼者,由远至近分别为马可·波罗,托马斯·维涅和罗伯特·肖三人。书中也主要引用的是当事人自己所记录的原始日记。马可·波罗作为世界知名的探险家自是不用多说,托马斯·维涅是第一批深入到克什米尔腹地,后又抵达印度河上游,进入喜马拉雅山区的欧洲冒险家之一,他为后来的探险者们积攒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罗伯特·肖也曾两次越过昆仑山,进入塔里木盆地,在行进过程中详细的记录下了所见所闻。

全书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分别为马可·波罗游记,托马斯·维涅游记和罗伯特·肖游记。三篇游记的编排顺序颇具匠,马可·波罗部分重在历史重现和辨别真伪,所占篇幅不多。托马斯·维涅游记篇幅适中,维涅先生文笔生动,对所见所闻亦有详细的记载。对周边景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但似乎更侧重于客观事物,对于自己的心绪感受所记不多。罗伯特·肖游记算是三篇当中的重头戏,肖先生在游记当中讲述了一个有些惊险刺激,跌宕起伏的故事。作为拉达克的英国高级代表,他隐藏了自己的身份。雇佣当地向导,以商人的身份去往叶尔羌和喀什噶尔,并与残暴的浩罕国首领会面。

我们今日讨论的中亚地区,大多是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概念的内涵随着时间变化而有了很大不同。今日今时的中亚大多是指欧亚大陆的结合部,是俄罗斯、中国、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大国包夹着的大片区域。而18-19世纪的中亚的范围要大得多。它往北至西伯利亚,西边到达里海,涵盖了克什米尔,青藏高原,阿姆河,锡尔河的广大流域,甚至包括了塔克拉玛干沙漠。

书中第一部分对《马可·波罗游记》的记叙进行了厘清。很多研究者对《马可·波罗游记》当中的叙述持怀疑态度。理由是游记的成书是在旅行结束25年之后,全凭记忆口述,很多时间地点的描述和实际旅行经验不符。而近些年的研究证明了游记的叙述确有其事,马可·波罗本人确实穿过中亚,到达中国。见到了当时的可汗忽必烈。他非常热爱这里,甚至在朝廷内担任了官职。马可·波罗在中国停留了许多年,有证据证明他在1275年到达中国,在1292年离开。前后长达17年。

第二部分描写了托马斯·维涅的旅途。维涅先生的路线大致为克什米尔——巴尔蒂斯坦——拉达克。他在1835年从印度出发进入克什米尔,一路详细的记录了当地的环境地形,民族构成,生活习惯,语言民俗等特征,好似一部百科全书。文字优美,观察入微。所记录的细节很有科学依据。例如通过对当地树木的观察以确定海拔高度,通过对克什米尔本地的神庙,废墟的大段细致描写,重现了这片建筑物当初的辉煌。

第三部分迎来了本书的高潮,从肖的日记引用描写了一个惊险刺激,还略带一点温情的故事。这里面有民族文化的冲突,有谎言的欺骗,有朋友间真诚的友谊,也有政治家阴险的博弈。从肖先生一上路,进展就非常不顺利。行程缓慢,道路不通。被无理由软禁在了边境,到达叶尔羌之后的深居简出,却想尽办法了解市场价格,风土人情。之后顺利的与首领见面。学习当地的礼仪,赠送的礼物,与总督发展的私人友谊,都在关键时刻起到了作用。一直到最后与首领达成协议,历经漫长的等待之后终于被放行回家。其中滋味,如同经历了八十一难。

游而不记,就成了随便的旅行。记而不游,又成了枯燥的考察。一本游记题材的书能否成功的抓住读者眼球,着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本书既有详实的历史资料,又有作者本人内心丰富的活动,以及他们被裹挟在历史当中的感受。马可·波罗在回到威尼斯之后,对于别人所问中国和大汗的事情,言必称“百万”以强调众多。维涅先生返回斯卡杜之后,给了他的朋友沙赫一个大大的拥抱。而肖先生大难不死回到英国,因为这项勇敢而成功的任务,被委任为英国特使再次回到了叶尔羌,在当地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旅途会在每个人身上留下烙印,无论你的起点在哪里,当你到达终点时,生命就会因经历而有了不同。

最后说一句,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亮点。书的外套封皮手感一流,光线映照之下并不刺眼,泛光柔和。封面配图的选用也体现出古老的风情。尤其在图片下方的说明会特意做成用黑色粗笔划去某些“敏感文字”的意味,好像翻开本书,就打开了一册有沧桑感的机密文件。整个图书采用裸脊封装,这样拿在手里可以180度的摊开,阅读起来非常舒服。

如果你想了解中亚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民生和风俗,以及中亚地区在今日的重要意义,那么阅读本书会是不错的选择。

  《中亚纪行》读后感(四):掀开克什米尔的神秘面纱,十九世纪探险家的中亚纪实

  

很多时候,广义上的中亚地区往往是人们关注的“盲点”,无论旅行还是读史,人们似乎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在所谓的西方、欧美发达国家、四大文明古国,分给中亚的焦点少之又少,遑论克什米尔等地区。提起中亚,人们想到的一定是古丝绸之路,但是知之多少,也许并不乐观。

我喜欢旅行,尤其喜欢相对冷门的目的地,曾经一度想重走古丝绸之路,望其难度又多有退却,但中亚地区,一直在我心里。有幸收到这本《中亚纪行》,心中甚是喜悦。

特别的设计和书封的良好手感完美结合

言归正传,说回本书。这本《中亚纪行》,副标题是“克什米尔、小土伯特和中亚诸地”,由美国作家、外交家贝亚德·泰勒编撰,主要以引用和插叙的方式,辑录了13-19世纪马可·波罗、斯拉金特维特三兄弟、戈弗雷·托马斯·维涅、罗伯特·肖等多国探险家在克什米尔、印度河上游诸地、喀喇昆仑山地区、叶尔羌、喀什噶尔等地的旅行实况和感悟,均属第一手资料,内容丰富,包括生态环境、风土人情、道路交通、防御工事等(精彩摘录附后)。

整体而言,本书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13世纪前后,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元大都、中亚、伊儿汗国(现伊朗国境周围)等地的旅行日志,及其回到威尼斯家中的轶事等内容。第二部分是英国探险家戈弗雷·托马斯·维涅的探险日志,他的足迹主要遍布于克什米尔谷地、斯利那加、斯杜卡、印度河上游、拉达克等地,他也是第一批游历克什米尔谷地的欧洲探险家之一。第三部分是英国探险家罗伯特·肖的探险日志,他的足迹主要遍布于克什米尔、叶尔羌、喀什噶尔、等地,他是经中亚进入中国西北地区的第一位英国人。罗伯特·肖的探险游历是本书重点,包括他历经周折的叶尔羌之行、作为“软人质”而失去部分自由的喀什噶尔之行等,读了他的探险日志,让我找回了年轻时独自一人背包走天下的快意与激情,以及曾经的旅行经历里将青年旅社作为“信息情报中心”与五湖四海的背包客把酒言欢的豪迈。

本书从一定意义上看,像是一部探险家旅行日志的“辑录集”,更多地以原文引用的方式,将探险家在克什米尔、小土伯特、中亚诸地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直接呈现,很多内容甚为精彩。

如克什米尔的自然风光,是森林、草原及一望无际的碧绿色地无限延伸,与山巅之上的积雪交相辉映,美得让人心醉神迷。空气是那样新鲜,有股甜甜的味道;深吸一口,沁人心脾。远方山丘、山谷中河流回环,由远及近,树木平原葱翠蓊郁;近处的沃野、湖泊,还有环抱着森林的堤岸,岩石,巢穴,以及山洞。这一幅幅美景似乎就从字里行间跃然眼前,仿佛置身其中。

如关于克什米尔的妇女,她们穿着一种有宽松袖子的红色长跑,头上的帽子装饰有红色饰带,外罩纱。头发编成细细的小辫子盘在帽子底下,黑色的流苏垂至脚踝。她们健美而端庄,深黑肤色的面庞上嵌着一对儿杏仁儿般的大眼睛,瞳孔呈淡褐色,美丽而忧伤。她们有着洁白、整齐的牙齿,分红的面颊,她们的美丽,能引得男人们尖叫起来。

如叶尔羌的防御工事,深、宽各20英尺左右的沟渠把道路表面分成两部分,沟渠这边是一片缓坡,两侧以土坯相护,内侧筑起带城垛的土墙,用以挡住延缓坡前行的敌人的视线。墙壁上有很多枪口,瘦成之人把步枪架在这里,直接向外射击,可以有效阻止敌人进攻。城垛里侧还有一道沟渠,越过沟渠便是筑城墙。主城墙每隔60码左右有一个方形的发射口,作为侧翼防护,而在城墙拐角处通常有一座堡垒,顶上建有一个两三层高的塔楼。城门两侧的城墙非常坚固,城门口两侧沟渠交界处还有外垒作为防守,并与两座沟渠之间的土墙相连。

书中的精彩当然还有很多,读罢合书之时,相信你的眼前一定会有一幅“中亚实景缩略图”,这本《中亚纪行》,想必会让你不虚此行。

最爱的线装版,封面也足够惊艳特别亮眼的蓝色装帧线

最后要赞一下这本书的设计和装帧。书封、首尾页、扉页的纸张手感特别好,也完全能够将设计的细节淋漓展现,视觉效果不错。书的装帧采用了我特别喜欢的线装,而且为了配合设计使用的是蓝色装帧线,相比传统的白色线更亮眼、新鲜,提升了整体效果,阅读体验极佳。

如上。

  《中亚纪行》读后感(五):打破坚冰:英国探险家的中亚之旅

  

人们在地理大发现之前绘制的世界地图与真实的世界相去甚远,有时甚至无中生有。凭心而论,我们也不能强求古人,世界在他们的眼里就是那个样子。随着人们的脚步逐渐踏入未知领域,世界五大洲大部分地区得以勘测。19世纪,西方开始将目光投向地球上最后一片神秘的土地——中亚,具体说是中国的新疆、西藏及其附近地区。

地理大发现之前的世界地图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是已知最早踏上这片土地的西方人。有“当代马可·波罗”美誉的美国作家、外交家的贝亚德·泰勒在其编撰的《中亚纪行》中,回顾了马可·波罗的中亚之行。马可·波罗到过布哈拉,向东穿过中亚,途经喀什噶尔、叶尔羌、忽炭等城。返程时关于巴达哈伤的民俗风情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有极为精彩的描述,其中谈到克什米尔人的偶像崇拜,无论男女肤色是棕色,他们有一个奇怪的习俗就是不杀生,宰食牲畜找外族人代劳,这些内容是最早的关于中亚地区的风土人情的忠实记录。

马可·波罗

《中亚纪行》的作者贝亚德·泰勒因工作关系,从1847年开始,先后游历墨西哥、印度、中国、日本等国,写下了《中非游记》、《1853年游历印度、中国和日本》等旅行著作。

《中亚纪行》是“中国边疆探察译丛”系列中的一册。该系列图书旨在梳理和总结新中国成立前150多年西方学者对中国连续地区的考察历史,从而真实、准确、全面了解和认识边疆。该译丛的出版既有利于学者构建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又有助于为该地区的旅游考察提供帮助。

《中亚纪行》介绍了中亚国家概况,回顾了马可·波罗在中亚的活动,以及大致介绍了西方人在中亚的近代探险。全书重点落在两位英国探险家在中亚的探险经历。戈弗雷·托马斯·维涅于1835年开始的克什米尔地区巴尔蒂斯坦和拉达克的探险,巴尔蒂斯坦也就是书中提到的小土伯特;罗伯特·肖于1867年开始的从克什米尔到叶尔羌、喀什噶尔等地的探险。

贝亚德·泰勒因写作此书的契机是沙俄对中亚希瓦汗国的征服,在沙俄完成对希瓦汗国的征服第二年(1874年)本书初版。此书出版的时代背景正是大英帝国和沙皇俄国在中亚的大博弈,19世纪两大帝国都将触角伸向了这块庞大土地。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是,《中亚纪行》提到沙俄探险家斯拉金特维特三兄弟之一殒命中亚的遭遇,正是这种两国博弈的具体事例。

英国狮子和俄国巨熊下可怜的波斯猫

维涅对克什米尔的探险所占篇幅略少,从第四章到第八章。维涅探险前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日趋稳固,并对锡克帝国治下的克什米尔兴致大增。维涅的克什米尔之旅并非一帆风顺,行程缓慢。他先后去了查谟、瑞哈瑞斯、瑞加乌尔等地,细致观察了当地土著的样貌、行为举止、民俗等方面,对山川分布、地貌、植被、山的海拔高度等数据都有详细记录,从日记内容可看出维涅探险着重地理探察。

罗伯特•肖的探险也是如此,不过更加详细、精彩。全书从第九章开始直至全书结束,肖从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出发,经由喀喇昆仑山口北行,前往叶尔羌。叶尔羌就是今莎车,其时处于阿古柏统治时期。阿古柏即书中提到的首领穆罕黙徳•雅霍甫,肖于1867年开始的探险处处受到他的限制和监视。作为拉达克行政长官的肖,以英国商人的身份雇佣一个名叫迪万•巴克什作为助手和机密信使前往叶尔羌和喀什噶尔。

阿古柏统治疆域图

肖派遣巴克什先行联络首领对他此次行程的首肯,事情一波三折,旅途走走停停,叶尔羌方面起初暗示他半路返回,肖滞留叶尔羌边境赛图拉等待允许继续前行的指令。

旅途虽然不顺利,肖并没有白白挥霍光阴,他时时留意,处处用心。比如对于吉尔吉斯人帐篷阿库依的细致观察,记录,这部分日记极为生动翔实,前后用了三百多字描述阿库依的结构和搭建方法。

肖的探察有时通过别人的眼睛,因为他本人虽然受到盛情款待,被奉为上宾,行动却没有自由,受到限制。

肖的日记极为细致描写了叶尔羌的风土民俗和人情世故。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给对方送礼,在首领与肖会面过程中,首领送了他三件袍子,并当场披在他身上。肖回程时叶尔羌总督一再问他需要什么,并慷慨送给他。当得知肖过意不去悄悄自购所需时,总督很生气,直到肖接受他的好意才高兴起来。

肖的探险可谓全书最为精彩可读的部分,他的此次破冰之旅打开了英国和叶尔羌首领的沟通渠道。

《中亚纪行》的两次中亚探险只是十九世纪众多探险之一,却是西方人首次对克什米尔和叶尔羌的较为全面考察,维涅和肖的探险属于地理探察时期,这两次重要的探险为日后的文化考古探察和政治考察打开了方便之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亚纪行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