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与光明》是一本由约翰·罗贝尔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1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还是很好的一本书
●even a brick wants to be something. 所以,尊重材料,尊重光与影,尊重静谧,尊重所有0,所有1.
●非常喜欢第一部分康的建筑表达。可以看出作者在竭力试图解释,可仍是不太好,还有翻译,都缩小了理解的无限空间。想读英文的原版,或只是康在各个场合的演讲集就好。文字与建筑掠影相合,非常美。
●前面的部分不大好理解,而且单纯的看照片很难理解那些光线应用和场所的功用,有机会该去看看真实的建筑,
●太讲究order或Tao了
●这本书的文字部分真的可以归入“哲学散文”类了……虽然我也不知道有木有这种文体……
●少年不识康滋味,装作高深强说康,而今识尽康滋味,却道,好个牛逼的家伙!(重新读一遍,才愈发明白)
这本书最大的看点就是路易斯康的话,本书的前半本作者基本是以记录康的语录为主,也成为了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康的话深沉而隽永,发人深省。可以在他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的崇敬,他的虔诚,让人非常感动,建筑界能够有如此虔诚的信徒,真的是万幸。后版本简要地介绍了康的建筑,不是特别深入,但是也值得一读。
《静谧与光明》读后感(二):此书一般般
冲着康的语录能给三星。其实应该给五星,康的语言沉着有力,处处散发着光芒,如同康的建筑一般,沉稳,力量与纪念感。
不推荐的理由:一、本书没有一副彩照。就算大部分是黑白图,每个建筑给哪怕只有一张彩照不过分吧?二、罗贝尔就是个擦鞋的,我不知道在康的建筑与哲理中他到底领悟到了什么。我只看到他通篇都是在说:“康真是一个伟大的人啊!”是个人都看得出来,还用你说么。三、翻译真是一般般。
哦,本书还给我一个收获,就是提醒我去买了康那本厚厚的作品集。
就书论书,只能给三星。但是康的语录一定是五星哦~
《静谧与光明》读后感(三):短评
“建筑无相,建筑存有。”
在上建筑初步课程的时候,老师曾反复跟我们强调,虽然这是一个快餐时代,一栋栋长相相似高楼拔地而起,但还是希望我们能够拥有自己的思想。
拥有我们自己的思想,不单单是对我们的作品,更是对我们的生活态度。即使建筑的名词解释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容纳所,但也理应是一个被创造的艺术品。
“建筑无相,建筑存有。”
在上建筑初步课程的时候,老师曾反复跟我们强调,虽然这是一个快餐时代,一栋栋长相相似高楼拔地而起,但还是希望我们能够拥有自己的思想。
拥有我们自己的思想,不单单是对我们的作品,更是对我们的生活态度。即使建筑的名词解释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容纳所,但也理应是一个被创造的艺术品。
“光”是路易.康的建筑理念之一,他的建筑无不与光密切相关,阳光对于建筑就是生命之源,投出的阴影是寂静,属于光。
他在建筑界里像个哲学家,他的建筑关乎于生命,关乎于万物。自然是他的灵感来源之一,惊讶于他对世界对来源对道的品味。
《静谧与光明》收录了路易.康生平的谈话,整理了作者对路易.康建筑的理解,对于建筑学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或许可以帮你理解建筑的意义。
《静谧与光明》读后感(四):康简直就是哲学家
像是很多人一样,第一次看到康的建筑就被震撼。
真难想象在当时的美国,那样一种充满着混乱与迷茫的时代能有这样纯洁的建筑,又想象在那背后有一颗多么纯洁的内心。
但是后来看了my architect,看到了康的那些绯闻,对他的好感顿时下降,片中的主人公,康的私生子,看似不带任何感情地,想去回溯那个遥远记忆中的父亲,亲手设计的房子。
于是看到说康在看到了雅典卫城、希腊的建筑之后才总算知道了这辈子想要什么,看到这里还是非常感动。
而这本书,第一部分(也就是康平时的话、演讲中的片段),几乎很难说是一本建筑书籍。(后面两部分才开始建筑嘛)。这几乎是康的一种人生哲学,一种艺术哲学,每一句话都值得玩味与思考。
康把事物(或者说建筑)分为两种,一种是静谧,也就是存在与我们的思想中的,那种不可表述的东西,我们的情感的产物。另一种就是光明,也就是对这些静谧的不可见的东西的表达。其间涉及了形式的问题。
而建筑中的元素,在他看来,已然不只是建筑,而是我们生活中的片段,我们的情感的一种表达,每一个细节(特别是和光与影有关的)都成为了我们心中隐藏的“静谧”的一种窗口,从中我们窥得内心的片段。
虽然翻译的也很好,但可惜英文原版的在建馆的“珍善本库”中,不能看到原文。
有空再读一遍,这种书怎么能只读一遍呢。
《静谧与光明》读后感(五):走进康的世界
这几乎是我第一次一口气读完一本书,并且是事先毫无计划的。原本打算看看《卡罗·斯卡帕》,却无意间瞥见了它,于是毫不犹豫地翻开读了起来。
在康的世界里,光和物质是构成世界的本质,“光”倾向于一种已经存在,已经被表达的事物,“物质”则更倾向于那些尚未得到表达的存在。二者缺一不可,共同表达着这个世界。而我们对物质的塑造,为它赋予的形式,即是帮助物质得以表达,但事实上它早已存在。
“阴影”这一概念则应当是一种比喻,它的状态介于“光”和“物质”之间,正如物体阻挡阳光后投下的阴影一般,这样一种性质被康喻为“可度量的”和“不可度量的”,也即“知识”与“直觉”之间的那道门槛——“阴影的宝库”,而它所用到的语言则是艺术——“艺术是人类真正的语言”——将“静谧”引向“光明”。
“静谧与光明,静谧并非很静很静,你可以说它是无光(lightless),无暗(darkless)”
“无光,无暗。存在之欲,表现之欲。”
“静谧”与“光明”是一对引人遐思的概念,它首先令人想到实实在在的空间感,其次则是康一再强调的“可度量的”和“不可度量的”,如果再拓展开去,则会联想到潜意识与有意识。
充满想象力的思考,诗意的语言,对本源的不断追寻,使得康成为西方的老子,而他那种表达的欲望却又将他与老子区分开,那种知行合一的行为方式使他具备儒家的积极入世。同时,康的思想与经历再次告诉我历史果然是建筑创作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