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是一本由大卫·休谟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441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09-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他是我的偶像啊!!
●2012-2013
●尽管怀疑论不可能破解 尽管怀疑论已经不再动摇哲学的根基 但是永远都要记得这个敢于动摇科学根基的人 ,光影的流失丝毫不影响他的博学与伟大。
●启蒙时代的巨著,其实买了两本了,第一本没有读懂,这本书应该没有问题了,喜欢这个版本
●批判理性论,相信情感论,情感而非理性是善和美的基础,理性是手段,情感才是目的;
关于因果关系,我们大概都已经约定俗成了,可是从没想过这个因果究竟是因果,还是只是我们的思维习惯。就像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几乎每一个古人都会认为,闪电是导致雷声的原因。现在我们当然知道不是这样。可是闪电与雷声屡试不爽的接踵而至,没有后来的科学知识的人如何能确定另有原因。因此类推,不可知论大概会让人绝望,可是这也能让人不妄下论断。经验主义害死人。
《人性论》读后感(二):此版本翻译基本照抄商务,抄也不抄好点,漏洞百出。
112 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务P180
我们既然由经验发现物质方面有一些新的产物。
--
不说了 抄袭也抄像样点嘛 这样改的语序还能让人理解吗??????????????
主要是语序的改动,太糟糕了,还偷斤少两,
也有好的地方,有些改的好,但差的更多。
就是照抄商务,改了语序和名词。
说得很好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我记住你了
不作删改的出版说明来掌自己的脸
例子 仍是第一卷第三章
商务P184-185
有一段是说“求助于自己的心灵,意志也同样找不到正确的力量观念,同样要求助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则没有这一段。
到此为止了,自己掌自己脸的事多了去了,不多这一件。
《人性论》读后感(三):Hume对我的影响
我看的版本有很多问题, 或许是译者的水平太烂,当然都架不住作者的自信,过于自信。除却错别字、翻译不准确导致理解偏差,一遍遍出现的“这个毋庸置疑/无需讨论/显而易见…/不需要问原因… ” 让我无法全然相信书中的观点和论述。
但Hume对我依然有很多启发。
最大的启发是关于impressions、idea、sensation、reflection的概念。
不禁会去思考哪些是印象、哪些是臆想,哪些观点或概念值得信赖、哪些需要质疑,也解答了为什么不同地区的人们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习俗、文化和信仰的原因。
input不同,人们运用因果关系产生的结果就会不同(因果关系确实是很普遍的思维方式,人们用它,你也可以据此去观察结果的来源),譬如没见过大象的欧洲人绝创造不出象头神这种印度教神明,而没见过北极熊的印度人也绝想象不出白熊(甚至只是熊)这种形象,这些看上去很神奇的信仰、宗教、神话、传说,无论在外邦人眼里多么不可思议,都是因为input的不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的龙。
所以本质上这一切都不神奇,无非是不断的将印象堆砌、删减、堆砌…
但它一样很神奇,利用所有已知的简单创造出复杂,比如工业革命、比如信息产业、比如人工智能…
只是,不要轻易被结果蒙蔽,你要看它对源、你要问为什么、你要自己判断。无论信仰这宗教的人多虔诚,也不能说明它真实,如果都不去了解它的演变过程;同理于观点、道德、政党、口号…
《人性论》读后感(四):谣言、人性与理性
想看人性论大约是深受谣言之苦,当别人主观臆断的功夫都暴露在理性判断之下,开始是深深的愤怒和委屈,恨不得一一回击,想到鲁迅先生说的存留心中的一点光,还有他和一众人等的互相攻讦,愈发觉得这就是所谓的无物之阵,反观自己,确实也不过是一个愚善可欺之辈。所有的认识大约还停留在思想和知识层面,把与人为恶当作洪水猛兽。深深反省下来,自己身上不乏小市民习气,而谣言、贪婪、怯懦等等不外乎好胜心、欲望、人性中诸多恶在作祟,甚至是无意识的阿伦特所谓“平庸之恶”,各人都带着自己的目的,权也好利也好欲也好,多是未经省察的一种行为,而平时讨论的种种大约都是围绕着人性之善恶表面的东西。想到这个,突然理解了很多东西,比如君子小人之别,比如西方童话故事中,浓重的大雾中有个城堡,恶龙掳去了公主,王子需要披荆斩棘,从恶龙手中拯救公主,最后过上幸福的生活,现在看来,这是个观念故事,大雾大约是人认识自己的重重迷障,而恶龙和公主分别代表人性中善与恶的部分,勇士则是人如何鼓起勇气直接面对自己,廓开种种外界的诱惑,如何与自己人性中的阴暗面自处。包括《诫子书》中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老子》中的种种意思,似乎都能理解了。而且有一种直觉,西方的文化更倾向于认识论,中国的文化认识论比较玄学,更接近于本体论。前者会有工业革命,充满力量横冲直撞攻击性,后者则相对而言包容接纳,更在乎自我圆融……
然而问题在于,即使可以直面自己的阴暗了,尽可能避开所有恶,尽力为善,人生难道是一种我与吾的久周旋吗?往下似乎是落到了宗教的领域,以信仰来安身立命吗?日常生活呢?虽然可以理解包容大多数人,然而人生的意义目的何在?哪怕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人性中的善,总会有人利用人性之恶……这样看来,造物主未免太神奇了,制造人类这种朝生暮死的生物究竟为何?想到《西部世界》机器人发觉自己被制造的事实,拥有自我意识,然后发生的种种,就是对这种命题的一再申说。此外,理性能约束所有的东西吗?真纯的感情其实是伴着冲动和激情的,有多少人能做到完全地涤除其他所有欲念,柏拉图式地心心相印呢。
休谟说的的东西其实细致多,这些东西想得未免粗浅,想到了罗素的《人是一根脆弱的苇草》,似乎也大致能理解到那个层面了,继续追寻吧,夸父逐日一般。
《人性论》读后感(五):千变万变,人性不变
谢天谢地,我不是一个哲学家。
大卫·休谟的这本哲学巨著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卷,关于知性的论述;第二卷,关于情感的论述;第三卷,道德学。
老实说,第一部分我完全没有能够读进去,太抽象,太繁琐了;借阅时的心喜转变成了阅读时的头大,这一卷我是飘过去的(不要联想到我的体重)。
按照豆瓣网友的描述,这一卷的内容主要有:知觉分为印象和观念,观念源自印象,是印象的复本,而印象也就是存在或对象;无限可分性的主张是错的,广袤是知觉对象的方式,没有真空;除了观念的直觉比较外,只有因果关系才产生推理,因果推理有三个要素:时空接近、因先果后的次序,必然联系。必然联系只是重复导致的习惯刺激下的心灵的思想倾向......
你看完这段话后,头大了木有?
第二卷的主要内容包括:骄傲与谦卑;爱与恨;意志与直接情感等等,可读性强多了。
摘录如下:
1、人们在自我判断时,总是要考虑到别人的观点。(212)
2、获得生活中的快乐与舒适的能力就是财富的本质。(220)
3、我们总是要炫耀于人的,是我们自己最为自豪的那些特点。(231)
4、一个人对我们的行为与性格的赞美,就很容易让我们对他产生好感与喜爱;与此相反,他的斥责或蔑视就让我们产生最强烈的憎恨。(241)
5、之所以殷勤的服务使人愉悦,大部分是因为这种行为与我们的虚荣心相吻合,同时证明,作出这样行为的人对我们具有友好与尊敬的心理。(244)
6、简单地说,人的不同等级大部分是依据他的财富而划分的,无论对尊、卑的人,还是生、熟的人完全是一样的。(252)
7、......最基本的是:你要给他一个能够与他分享快乐的人,让他享受这个人的尊重与友谊,要不然他依旧是一个极其可怜的人。(253)
8、很多悲剧有幸福的结局,并且任意一部精彩悲剧的写作都摆脱不了运气的转变。(257)
9、不是因为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远远不成比例,而是我们的相互接近,从而产生了这种妒忌。(263)
10、拉罗希福科公爵:别离会消灭微弱的情感,却也能增强强烈的情感;正如大风虽然可以吹灭蜡烛,也会让一堆大火燃烧得更旺。(293)
第三卷的主要内容有:德与恶;正与与非正义等等。
摘录如下:
1、尽管一个敌人的优秀品质对我们有害,但是依然激起我们的敬重。(326)
2、因为自私是由我们的需要大大超出所有物这一情形引起的。人类之所以被迫将自己和社会分开,并区别自己的财物与他人的,正是为了限制这种自私。(340)
3、当任何东西是足够多的,可以满足所有人类的欲望时,所有东西就是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财产的区别也就完全消失了。空气与水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尽管他们是所有外界对象中最有价值的。(340)
4、正义的原始动机是自私。(344)
5、一个人越是正直、高尚,他对自己与他人就越是有利,并且,当利益和反省拥有习惯与教育的协助时,那些原则就会更有力量。(344)
6、快乐或者痛苦是人类心灵的主要推动力或者推动原则。(387)
7、我们自己的骄傲让我们对别人的骄傲感到十分不快;同样,我们自己的虚荣让我们难以忍受别人的虚荣。(402)
8、通常幸运会眷顾勇敢和积极进取的人,而最能鼓起我们勇气的莫过于自己对自己的好评。(402)
9、与书籍一样,谈话也是心灵的一个抄本,因此让书籍变得有价值的那些性质,也同样让谈话获得我们的推崇和喜爱。(412)
10、任何行为都只是因为它是发生于一个善良的动机,才能是善良的。
好吧,最后我要说,翻看完这本书,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写完这些文字时的感觉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