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威尼斯》是一本由[德] 托马斯·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读。死于威尼斯,美,美在铅灰色的海、白蒙蒙的雾霭、淡红色霞光和玫瑰色云彩等等醇酒般泡沫翻涌芳香四溢的景物描写,唯美精致让我想起王尔德。美在一种隐隐约约的灼热的气息,阿申巴赫永不餍足的对美的渴慕,庞大的压倒理性的激情以及托马斯·曼的艺术观。他没有这类小说常犯的一个毛病——俗滥而感伤的煽情和无病呻吟的基调——从而避免了沦为三流言情小说的风险,站在一个特别的角度去描绘这一切,语言克制而有力。钱鸿嘉的翻译也好,胜过第一次读的野鸡版本百倍,当时我打了三星,现在感觉只配一星。特里斯坦,无他,喜欢女主弹钢琴的部分。
●既充盈着对感官形体的诗情般赞美,又时时穿插着对它们的潜在威胁的沮丧和不安。明暗相交,名符其实的水晶多棱体结构和映象,通过如此难以穷尽的回光返影的性质,从如此之多的切面放射出光芒,以致当它成形之时,托马斯自己也会被弄得目眩神迷。听从富于象征性的暗示,打破日常起居和从事写作的有规律生活,来到远方陌生的环境中,自由释放出平素理性禁锢下的冲动,一边独自品味内心的潮涌,一边又不知不觉地为其裹挟而去。这死亡之旅必定相当孤独,生命的历程同时也是死亡的进程这样一个辩证道理。阿申巴赫未必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但因沉溺在对美的偶像的迷醉中,并不回避死亡的到来,在流逝夜色中恍惚见到故乡那只古老的计时沙漏,不多的赭色沙子,正在快速下泄,形成小而急的漩涡。他身不由己,心甘情愿看到自己生命的终结。
●内容是好的,我宁愿把它看作是关于艺术与“美”的隐喻,第一篇里美的化身是塔齐奥,第二篇是迦伯列勒。但免不了德国文学的说理连篇的通病,大概也是德国文学的精髓。还有,译文不断地翻印经典出精装本是什么意思,内容少定价高。
●托马斯·曼的小说原著比维斯康蒂的电影改编更细腻详实,对主人公内心的细致剖露也令人信服。此外,大量的细节描写要求读者更积极的投入与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这也与小说中“情节”与“动作”的稀零相得益彰,一种懒散无力的粘滞感浸透了整部作品。围绕着艺术家勤勉自制、理智刻板的工作生活(超我)与对情感、出世与放纵的渴望(本我)之间的矛盾,小说结构起一系列的二项对立式,包括精神与肉体、丑与美、衰老/死亡与青春/生命等,并最终导向爱与死的合一。威尼斯一向是美的象征和世人理想中的永恒之城,在此却成为了一座衰朽之城、死亡之城、瘟疫之城,令人想及电影[威尼斯疑魂]。
●猥琐之美。
●勉强看完
●威尼斯之死这个故事,真是半分都说不上来哪里好。语言的精致,内心的叙述,美,情欲,控制和反噬,陈丹燕反复提到的瘟疫的热风,他对艺术、理性、美和爱的隐射,气氛,节奏,皆非常出众但都没有到极致,相反有时会显得无用。可是这部作品,在一个说不清楚的地方,深深地深深地打动了我。阿巴申赫自认为不同凡响的才能,无数片段灵感的聚集,以及牺牲一切的写作,自制力——他对自我的种种认同,在托马斯曼这样不动神色的嘲讽中暗自崩溃,最后被威尼斯的热风侵蚀,被辗转而难以表达的东西占据。倒不是知识和美,而是控制和快感。这个故事真的读不太懂,然而太美妙。特里斯坦读的感觉太像魔山了,四个字——不想多读。
●在整个爱恋、追逐直至死亡的过程中,少年并不知道他的感情。
《死于威尼斯》读后感(一):我只想说一小点,关于菲德拉斯
菲德拉斯这个名字,感觉译者没译好。按我的阅读量看来,菲德拉斯应该翻译为 斐德若。柏拉图的对话集里 《会饮》《斐德若》都主要有他的观点。“神在有情人身上”(见于施特劳斯《柏拉图的会饮》)。扯到柏拉图,这个话题就大了,本人功力也不够。
《死于威尼斯》读后感(二):直男是写不出这种东西的
译本原本我都看了,也和在托马斯曼成长的土地上的同学聊过,大家都表示多少有些看不懂,他的东西有些含糊,很多东西不点破,所以有时候读起来有些微妙的感觉,但也不是故弄玄虚,总体而言还是好作品。
色彩丰富的好作品只可能是基佬写的,我一直都是这么认为的。
《死于威尼斯》读后感(三):评《死于威尼斯》
《死于威尼斯》的结局那种“索命的爱神”般的感受动人而强烈,但这个故事依旧给人一种来自年长作家的意淫之感,失却了一种平等的互相注视,诚然追寻美与艺术的作家情感真挚热烈,亦有动人之处。更喜欢第二个故事“特里斯坦”,少女纯洁热烈、高贵美好,最终会堕落于婚姻与生育,虽然她说她愿意,可她没有说出口的我爱自己的丈夫,究竟是因为在作家面前的羞怯还是并不存在爱情呢。
《死于威尼斯》读后感(四):“艺术家小说”——美
1.艺术家,群体的独特性。在现实世界中,创造能与时间抗衡的艺术品。真正的艺术品,跨越时间、空间,跨越现实中文化、意识形态、种族的差异,去往永恒的维度。
与凡人相比,他们活得比我们更非凡,他们有着更为极端复杂的精神世界。我们在与现实斗争中耗费心力。
2.追逐美,与死亡相伴随。
《死于威尼斯》读后感(五):爱他爱的无法告诉他
这不像是我心目中的小说,像是从生活中衍生出来的平凡之事,在阿申巴赫即将离开塔奇奥的时候才发现是如此不舍如此深深依恋着,从每天早上在海滩上注视着他嬉戏或是一整天跟踪那个波兰家庭每时每刻看到塔奇奥,阿申巴赫无不透露着对小男孩的爱慕,热恋之情,功成名就的他可以抛下包袱坐享天伦之乐,可以享受旅行的快乐,却仍然奋斗在第一战线,当他出现时无法自拔的陷入爱情漩涡,也许这就是他心中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