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地狱的第19层》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8-31 20: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地狱的第19层》读后感精选

  《地狱的第19层》是一本由蔡骏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6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地狱的第19层》精选点评

  ●感觉一般..和幽灵客栈似的主人公都有些神经病,引发的各种事故

  ●番外没劲……

  ●+FM

  ●结果是个爱情故事

  ●开头灵异睡前读物风格还算唬人,后面烂尾立意很俗

  ●有一节的确让我有点恐慌

  ●喵喵?后面有点烂尾了。

  ●预期不能太高 文字把握能力感觉还是不太够 故事也没有很吸引人 以及真的很容易就猜到幕后人 最后算是HE?

  ●这***也太省了吧?除了主角就是凶手大陆侦探剧的范本

  ●我一直觉得 这是蔡骏写的 最好的一本书 没有之一

  《地狱的第19层》读后感(一):重读小感想

  高中时读过这本,印象深刻。前段时间无聊,重读…

  怎么说呢,没有初读惊艳的感觉。有些刻意为了故事情节推进而去制造一些偶然事件,为了惊悚而惊悚。故事有很多牵强附会地方,好像是单单为了完善逻辑而去添加的逻辑。但是这些抵挡不住我对着这本书的喜欢,故事设计离奇有趣。他最开始就告诉你,在十八层地狱的下面还有个十九层,但就是不告诉你那里到底是什么,需要你和主角一起去找。这不就是读这种悬疑小说乐趣吗。而且结局的设计也值得让我们去深思。可不就是这样吗,肉体上的折磨抵不过里的疼痛

  之后我了解到这本小说的受众群体大多是十几岁的青少年时,隧释然。想当年我也何尝不是呢,懵懂好奇,逻辑是否严谨重要吗?故事精彩、离奇就足够了。当年想法也似乎不那么清晰记得了,只记得完这部,又找到荒村系列来看,同样的手法,同样的离奇,之后一发不可收拾的读了我可以找到的所有的蔡骏的书。虽没有对我有多大的影响,但是也是对一个高中生的惊悚小说的启蒙

  《地狱的第19层》读后感(二):新人书评(含剧透)

  地狱的十九层是由蔡骏在2010年左右写的一本心理科幻,悬疑小说。说实话,我之所以拿起着本书是因为这本书看上去像是一本讲恐怖故事的小说,故事的前两章也像恐怖小说一样,但是我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这其实是一本悬疑加科幻小说。本书中的恐怖元素都是建立神秘软件催眠术等科幻与心理元素之上的。

  在本书中,主角春雨接触到了一款“地狱游戏”。一开始, 春收到了一条问她知不知道地狱的第十九层是什么的短信。后来春雨的室友也相继收到了地狱游戏的短。地狱游戏的规则是每过一段时间,就会“下一层地狱”,每下一层地狱,就会收到大量的催和心理暗示。春雨的室友们没有承受住心理压力,相继在不同层的地狱自杀了,而春雨则一个人踏上了寻找真相的旅程。

  整本书使用了大量生动,富有画面感的词汇来描写书中人物被心理上催眠了以后,看见的虚虚实实的幻象。文中的一句句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说我们的心理阴影是魔鬼,而这个魔鬼一直被锁在保险箱里,现在有人给了你一把钥匙,迫使你把那个魔鬼释放出来” 这句句子是整本书的精华所在。他几乎概括了整个故事主题,因为整个故事前半部分讲的就是春雨和她室友是如何释放出她们“心中的魔鬼”的。总的来说,这是一篇十分值得一看的小说,文中的细节描写十分的讲究,并融合了许多一零年的流行元素从而使阅读过程更加的有趣。

  《地狱的第19层》读后感(三):问题太多也没办法仔细分析到底有多少问题

  恐怖小说写得好不好看两点:第一,吓不吓人;第二,无论是人是鬼,结尾要能圆回来。这一本既不吓人,后来给出的解释也没什么意思。我还一直在想第十九层地狱是啥了不得的玩意呢。而且里面那些心想事成的东西也不可能单纯用幻觉可以解释。心理阴影是很机密的东西,又是怎么被软件窃取的。如果说所有的和软件互动的过程都是幻觉,那我就无话可说了。而且动点脑子,如果存在着可以许一个心愿的选项,第一反应应该是不可以让我死吧。许什么找到工作这样的选项。当软件在测试我的时候,我倒是想反过来测试软件。如果我许的心愿是让这个软件从世上消失,那会怎么样。更别说这个小说本来字数就不多,为什么总写那个自恋的美术教师。我还以为叶警官是主角。所以其实写得很粗糙。春雨是怎么每一关顺利通过的,书中也没写。而且就结果看,有些事情有没有发生过还不一定呢。所以是确有其事的那些死,在紧要关头管住自己的手的那些生?这破软件就算是圣人也要弄出点本来并不存在的黑历史吧。况且人本身就是怀着愧疚而活着的。的确做过坏事又怎么样呢,的确伤害过别人又怎么样呢?要是真的因此接受惩罚我认了,躲也躲不过去。而且没必要去躲。但有些事情,只是事情这样发生了而已,更何况还是自杀。说的就是曾经发生的因感情问题自杀的那两个。让作者这么一些就太没味道了。我还以为是什么摆脱不掉的诅咒呢。更何况还有春雨的家庭问题,还有那个卖肾的那个人的成长背景,又不是看什么家庭伦理剧。又不是看新闻。本来就是为了躲避这一类的东西才想去看恐怖小说的。因为我觉得恐怖小说应该更纯粹一点。重要的是与这个未知的恐怖的力量周旋的过程。如果可以的话,怎么在必死的可能性之下寻找一线生机。就像我以前就思考过的那样,恐怖感总是某种不确定性。比方说北京幽灵公交车这个事,就是因为听上去无始无终所以才感觉比较可怕。说一句隐藏一句这样的感觉。但如果写成恐怖小说的话,恐怖小说就像照妖镜一样,再恐怖的东西也要把伪装卸掉,然后就变成了平白无奇的故事了。要么是有人装神弄鬼,要么是某种介乎人和神和野兽之间的存在,因为很不正当因为不伦不类,很尴尬所以才会出来闹事。就比方说西游记里面的许多妖怪,总感觉他们是上不上户口没办法才闹事的。不被承认,又没办法进入轮回。像人这样很普通的存在能进入轮回当然是很好了。每一世有每一世的活法。所以超自然的东西就是因为有某种不死性才让人觉得可怕吗。所以恐怖故事很不好讲,因为讲不好就是夏目友人帐那种效果了。

  《地狱的第19层》读后感(四):上恶魔

  《地狱的第19层》是一部惊恐悬疑类小说,围绕着主角春雨玩上的一款游戏而发展的。春雨逝去的好友清幽突然对她发来一条短信:“你知道地狱的第19层是什么吗?”,而因为春雨回复了这条短信而从此踏入了地狱的游戏。

  我个人觉得这部小说非常有趣,围绕着自从古代就有的一个主题,地狱而创作的。小说里面的地狱融合了西方和中方观念的地狱,但主要具体是指哪个地狱我也不知。但根据文中的提示,第一层地狱叫做拔舌地狱,符合了《水陆全图》中所形容的地狱。但文中也提到过佛教中的十八地狱中的八寒地狱和八大(热)地狱。第19层地狱是没有任何文学中所提到过的,至少不分类为正统。而这本书里的19层地狱是由整件事件背后的主阴谋者,马佐里尼所提出来的。马佐里尼是一位意大利的画家,但是他由于不知情的原因拥有精神疾病,杀掉了多人,被斩首了。但是他的后代,高玄,同样是一位作家,拥有16分之1的马佐里尼的血统继承了他的想法。高玄是一位中国人,他自小拥有着超高的智商,觉得自己是“超人”,而因此还被关进英国的一家精神病医院。而确实证明他是有着精神疾病的。他掌握了催眠术,并利用高超的程序,创造出了这个名为“HELL”的游戏。这款游戏利用催眠术让玩家着迷于游戏,而且一旦通不了关,玩家就会被催眠自杀。

  但对于我来讲,这款游戏不是最有趣之事,而是第19层的地狱这个想法。在西方和中方文化里,从来都没有提到过19层地狱,最多18层,也有些文化说拥有24个地狱,但这个又不同。第19层地狱这个概念非常有趣,因为第18层地狱在佛教里是阿鼻地狱,也是最苦的那个。佛教认为,犯错就会进地狱,比如故事里面的清幽,她干过挑拨离间之事,而地狱的第一层,拔舌地狱正是挑拨离间之事的人所会进入的,而清幽是咬舌自尽的。每一层地狱都对应着人们干过的不同的坏事。第18层是最凶恶之人才会进入的,没有任何希望,每时每刻都会受到痛苦。那到底还有什么人会进入比18层还要深的19层呢?在书里面,19层的定义=爱上恶魔。我觉得这个设定非常有意思,因为19层没有什么受苦,爱上了恶魔,即是最邪恶的罪,也是最恶毒的惩罚。因此这也说得通。

  作为一部悬疑小说,它还是很成功的。从一开始的第一句话就开始吊我们的胃口,而且每一章节是用“一层”、“两层”来撰写的。里面的悬疑,清幽是怎么死的,其他人会怎么死,第19层到底是什么?每一个人的死亡都为最后的结局做了一层一层的铺垫。

  《地狱的第19层》读后感(五):手机时代的心理悬疑奠基之作——蔡骏《地狱的第19层》书评

  这时高玄抓住了她颤抖的肩膀,在她耳边柔声道:“别害怕,一切的恐惧都源于未知,等我们看到里面的东西时,也就不再恐惧了。否则这种看不到的恐惧会纠缠你一辈子的。”

  ——蔡骏《地狱的第19层》(典藏版)第172页

  2004年11月和2005年1月,接力出版社连续出版了蔡骏的两部长篇悬疑小说——《荒村公寓》和《地狱的第19层》,并由此正式推出了“蔡骏心理悬疑小说”这个品牌(2005年9月申请注册商标)。虽然之前的《荒村公寓》也打着“心理悬疑小说”的旗号,但真正堪称国内原创心理悬疑奠基之作的却是后面这部曾创造国内原创悬疑小说单本销售纪录的《地狱的第19层》,在它的引领之下国内兴起了一股心理悬疑的热潮。

  所谓“心理悬疑”,是属于悬疑小说的一个子类,与其他类型悬疑的不同之处体现在“解释悬疑”的方式上。周志雄【1】在《心理悬疑——论蔡骏的小说》【2】一文中指出:“悬疑小说在释疑上有两种方式:一是以神秘对神秘,二是用科学、推理、心理分析来释疑。”依照周志雄的观点来看,作为“现代聊斋”类型的《荒村公寓》在释疑上运用的实际是前一种方式,而《地狱的第19层》则运用心理学的诸多原理来解释前文制造出来的悬疑,自然属于上述的第二种。

  换句话说,“心理悬疑”是直面读者内心的,其实这也是所有悬疑小说应该具有的本质特征。在《地狱的第19层》中,妄想症、催眠、心理控制等专业心理学术语层出不穷,而且还通过地狱游戏的发明者和玩家的个人经历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心理剖析,揭露出他们内心恶的一面及其成因。

  “一切的恐惧都源于未知”,在蔡骏看来,“未知”包含两方面,一是外在的未知,是对于客观世界的未知;二则是内在的未知,即对于自己内心的未知。而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未知才更容易让人感到深深的恐惧。所以蔡骏才会说:“我一直都想通过恐惧的表层表达人类内心世界中的东西,表达对于命运和人生的理解。人类面临的最大命题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征服自我。我们只有认识恐惧,才能战胜它。” 【3】

  恐惧源于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未知——这也许才是《地狱的第19层》要告诉我们的。小说中每一个进入“地狱游戏”的人都将面临内心的拷问,在游戏策划者的精心暗示和诱导下,所有人一点点深入自己的潜意识,那里有深藏在心底的让人感到深深恐惧的人性之恶。只有勇敢面对它,你才能最终战胜它,才能顺利进入“地狱的第19层”,解开隐藏在那里的终极奥秘。

  作为一部心理小说,《地狱的第19层》运用了心理学的原理对人的内心进行剖析;而作为一部悬疑小说,他也具备了当代悬疑小说应该具备的诸多要素:

  小说中的故事大多发生在主人公春雨所在的大学,从故事发生的场所看,是典型的“校园悬疑”模式,校园悬疑中经常出现的闹鬼的教学楼、老旧的图书馆等也自然成了小说必不可少的场景;小说中高玄与春雨去位于浙北的天苍山探寻有关“地狱的第19层”的秘密的那一部分,则属于典型的“冒险情节”;而有关画家马佐里尼的地狱论和欧洲绘画的内容则充分体现了作者丰富的知识储备,让读者领略文化悬疑的风采。

  《地狱的第19层》运用典型悬疑元素搭建小说文本并以心理分析来解释悬疑,二者结合的相得益彰,算得上“心理悬疑小说”这一类型的创作范本。

  六年后的今天,再看这本在当时创造国内原创悬疑小说单本销售纪录的小说,它的畅销并不是偶然,在《地狱的第19层》诞生的2005年,正值中国大陆手机迅速普及的年代,许多大中学生都玩起了移动通讯,开始使用手机短信进行远程交流,这虽然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也在不知不觉间使人们开始陌生与疏离,人们开始不愿面对面的沟通,只需要动动拇指就可以与他人聊天和传递消息,甚至连住在寝室上下铺的室友都不愿意用语言来彼此交流。手机的诞生终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这个时候诞生了这样一部关于手机的小说,自然大受欢迎。

  再者,作者在小说中精心设计了一套有关“地狱的第19层”的手机短信游戏,让拇指一族们在小说里尽情地玩了一把,虽然这个游戏可能会让人觉得恐怖,但这是在以前的悬疑小说中不曾有过的特殊的阅读体验。

  诚如那多所说,“想把故事说得像那么回事,就得在玄乎的架构上包一层名为‘日常’的外衣,就好比许多恐怖小说里的关键道具是生活里常见的,镜子、电梯、厕所,这些东西你没法回避,看见它们你就想起小说”,【4】而对身处手机时代的拇指一族来说,“手机”就是他们最无法回避的日常用品,所以才有读者表示,在看过本书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玩手机了,生怕被拖进那个可怕的地狱游戏之中。也许这就是本书最成功的地方了。

  手机时代成就了《地狱的第19层》的畅销,而作为心理悬疑的《地狱的第19层》也让手机成了一个时代的烙印,烙在了年轻一代的心里。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刻,你会拿起自己的手机,不禁扪心自问:我战胜心里的恐惧了吗?

  华斯比

  2011年5月6日

  注释:

  【1】周志雄,男,1973年生,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新时期文学。代表著作:《网络空间的文学风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6月)

  【2】本文发表于《兰州学刊》2008年第11期,系作者主持的山东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网络文学研究”阶段成果,项目批准号05JDW08,有关蔡骏悬疑小说更全面的研究成果详见《网络空间的文学风景》一书第十一章《心理悬疑:蔡骏小说的创作》。

  【3】张玥:《地狱游戏蔡骏制造》,《城市快报》2005年1月9日第12版。

  【4】那多:《幽灵旗的真相》,《萌芽》2005年第7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地狱的第19层》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