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三无》是一本由明海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推荐度本
●无忧,无悔,无怨。 直心,深心,调柔的心。
●明心见性的前提是要慢慢实践,找到那颗“三无”的禅心,也就是找到了佛性。
●住持的讲座录音整理,比较易读;所谓三无,对未来无忧,对过往无悔,对当下无怨,将佛与生活结合起来讲,比较易懂。
●无忧无悔无怨
●非常科普,又不那么鸡汤
●不喜欢。
●第2遍阅毕,三联出版的又一本好书。此书带领我初步认识了宗教禅学,感受到了精进禅修的魅力,那些开悟的小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同时,对于学佛的基本常识,以及在家修行需要注意些什么地方,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禅心三无》读后感(一):无忧,无怨,无悔。
这不是一句空话,作为一个对佛学充满兴趣的人,买了很多佛学的书,除了入门级圣严法师的《佛学入门》,《学佛群疑问》,《正信的佛教》,就属《禅心三无》给我感觉最好了。
《禅心三无》读后感(二):无忧、无悔、无怨
1、一颗禅心是彻底地放下了忧愁的,把握了当下,未来怎么样就不是问题,要问未来怎么样,就问他现在每时每刻正在变成现实的心念,语言和行为怎么样,如果我们把握了当下的一切,未来就不会出现完全不可预料的事情。
2、我们每个人从一生下来,恐怕生下来之前也在其内,种种的活动,行为,语言和心念的活动,不用别人来关照,我们每个人自己心里都知道。在每天的生活里,我们要珍惜,每个因缘你都珍惜了,每个人你都认真对待了,没有伤害她,每件事你都认真对待了,每个工作你都认真去做,兢兢业业地去完成,你就会无悔。如果我们不用心去做,最后只能收获后悔,不断地增加后悔,这样,人的医生,最后结果就是越活越沉重,越活越累。
3、无怨就是对我们的命运,对我们的人生路上所遇到的一切,都能够欢喜接受,没有怨恨,不仅欢喜接受,而且还要心存感恩。我们必须要直面生活里,命运里不符合我们意愿的那些负面的东西,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正面面对它,它就什么时候开始转化,我们要是背对它,逃避它活着怨恨它,可能它永远都不会转化。
4、在正受中,生命的每一刻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件事都是第一次,都是新鲜的,这里面没有概念,没有判断,没有情绪的好恶,那时候心直接接触了失误。
5、四句口头禅:“苦恼”、“惭愧”、“也好”、“不理它”,一个修行要领----------无怨言,无怨心,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的心量会变大,你的人会变得有弹性,你的心会变得慈悲,慈悲正式从忍耐中,从接受苦的现实中培养出来的。
6、管理的最终宗旨是为了人,一切都是为了人;什么是慈悲,从管理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永远不要把别人当做工具。
7、接受无常,我们要正视无常的负面影响,直面困难,直面变化和挑战,才能把事情继续做下去,无常也有正面的作用,正是因为无常,我们才有机遇和出路,才有生机和希望。所以接受它的负面影响,把握它给予我们的正面机会。
8、禅者开发心灵的方法:一、“大死一番” 二、直下承担、三、转身向上
9、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看事物,都带着他所从属的阶级,利益集团的一些眼光,每个人看事物,都会受到他的情绪,身体状态的影响,受他先入为主的价值及利益取向的影响,也会受他所受的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生活经历,成长经历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又如何能够客观地观察事物呢?所以要培养自己的“止”与“观”
《禅心三无》读后感(三):不是书评,唯作感念
原来对明海大和尚并没有太多的好感,原因是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些不好的传闻。如今我才知道我当初是多么地狂妄。
明海大和尚所讲的道理平实质朴,鲜少涉及名相等概念,对大部分人而言,理解上应该不存在多少障碍。而他所讲的道理,确确实实是他自己修行过程中的所思所感,并且契合了佛法的思想。他自己说自己还没有开悟,但他的行为,他的说法,我的的确确又觉得他是在解悟。这是修行人的一个过程,无有所谓修行的高下。他所讲的道理也符合三法印的标准——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符合佛的教言。并且他在谈戒律的时候,也谈得比较契理契机,其中可见他对于戒律是有相当的体会的。这本书里的开示前后的风格,感觉略有些差异,是明海大和尚不同时期所讲,也可窥见其修行成长的历程。因而,我觉得网上所传的种种流言是不实的。
我们听信流言,是因为自己没有智慧,没有谦卑的心,分裂心严重。我们一听到某人的负面传闻,就很容易起分别心,这个人有修行,这个人没有修行。传播谣言的人,不知是何居心,是因为没有智慧去考察,还是因为本就心存歹念要破坏修行人的梵行。其次,我们听到流言时,如果不加思考,就轻信了,这是没有智慧的表现。我们应该时常意识到自己的心念是否有好恶的分别,如果有,那么应该要反思为何有这样的分别。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怀疑,而是怀疑的时候,应该理性地求证。如果我今天不读明海大和尚的书,我对他的怀疑也就没有终止,我对谣言的轻信可能还有残留。而如今我却可以确信,他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因为他所讲的,与他的实践是契合的。
我们也时常会认为有名望的出家人,是有修行的,而那些默默无闻的修行人,我们却不太去亲近。这又体现出我们的分别念。对待修行的人,我们没有平等念,反思生活中,对待一切众生,我们更没有平等心。许多人虽然也称为佛弟子、居士,可是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其实我们都没有真正学到佛的旨意。因为我们不谦虚,我们心有傲慢。三岁小孩儿,如有胜我者,亦必学之。如果能有些心态,才算是有修行的心态了。甚至于无情说法,如果我们愿意谦卑,也定能于其中获益不少。
最后,简单地评一下这本书。这本书适合没有佛学基础的人看,语言平实质朴,道理却也实在,是明海大和尚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所讲的,并非空中楼阁的说法。以对机的立场而言,这对于大众而言,确是一本好书。因为书中所讲的道理、方法的的确确可以帮助我等俗人降服一些生活中的烦恼。对于希望深入了解禅法的人来说,此书可能就略显浅白,不够深入了。总体而言,这是一本好书,值得一看。
《禅心三无》读后感(四):| 青草,你为何喧哗
完整栏目请访问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nobby519
1、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胡茵梦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按照封面上的英文翻译:The Journey of the Soul【心灵(灵魂)的旅程】,相信很多朋友都喜欢,也习惯于把生命比作一次浩浩汤汤,不可知的旅程,因为流程总是充满了——太多的可能性。生命在旅途中盛放、激荡、最终归于平静。我在想一个德文系的女大生,一个炙手可热的电影明星,一个“话题人物”的妻子,为什么会去做一个“身心灵”导师,在我的判断里,这并不是阔太太,或者说“风月之人”状况中的选择。
2、
同样对与明海来说,一个北大哲学系的毕业生,选择“社科院”、“五百强”、“欧跨”,寺院也应该并不包括在内。我在想,如果我是胡茵梦,如果我是明海,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我尝试着进入他们的“当下”。如果我是胡茵梦,恐怕会有很多问题出现在意识里——“每天把头发吹得高高的,画着很漂亮的妆,穿着精致入流的洋装,难道就是为了让别人夸我两句吗?我的工作就是享受那种宏大、浮夸、绚烂之极但毫无真实感的成功吗?”如果我是明海,恐怕会有很多焦虑——“我会找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然后结婚,然后升职,然后赚更多的钱,然后送孩子出国,然后移民,然后... ...然后,好像我一辈子都没有在为自己而活,要说为别人而活,又没有什么功德,还占用了不少的公共资源。”所以胡茵梦做出了选择,35岁开始,歇影至今;明海也做出了选择,皈依佛法,为众生而“修”。
3、
《禅心三无》是一本,挺暖和的书,没有束之高阁玄而不明的佛经禅旨。如果要我正儿八经的读禅、读佛、讲禅、讲佛,我读不进去,也讲不来,同样也觉得没必要。道如常物,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应该高估民众的知识,但也一定不能低估民众的智慧,一本书,给受众传递出来的感觉不要是“仰视”,而应该是一种“平视” 时的流淌与尊重。笔者写书,读者看书,一写一读,一传递一接受,从过程上来讲不过是一种“抵达”——一本书就是一艘运送“懂者”的舟,懂得的人上了你这艘船,捧着一方小小的石料,安然入座,这一叶扁舟再是华丽张扬再是笙歌夜宴,其目的,同“独钓寒江雪”的“孤舟”其实别无二致,无非是泅渡“抵达”意识之岸,让这船上之人在“意识”的沃土上构筑自己的城堡... ...质朴清雅的书,虽没有曼妙的措辞跌宕的情节,就如同晨雾下渺渺河川上的乌篷船,几张被雾气润湿的船座,一位粗衣草帽的船家,实在简陋,实在简陋,但浩渺江景,脚下游鱼,两岸民生闹市尽收眼底,踏实而丰富,不造作,不攀附;然而,轻歌曼舞,酒肉伺候,很容易让人忘却了此行的目的,即使翩然靠岸手中石料也茫然不知所踪,恐怕是留在了某个红烛微醺之夜吧。
4、
我们本爱“喧哗”,谁不爱呢?不过孔子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无私无欲,天下殊途而同归。青草,你为何喧哗?朋友,你又为何喧哗?
《禅心三无》读后感(五):无忧无悔无怨
下面是共鸣或收获:
“日日是好日。”
“如果我们把握了当下,未来也不会出现完全不可预料的事情。”
“不管当时我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想了什么,被动的,主动的,我们心里有一台摄影机,都会摄下来,而后形成影响我们未来身口意三业活动的很重要的资料和因缘。”
“把所肩负的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责任都能尽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义务能够完成,能够把我们遇到的种种抱回因缘充分利用,这样才可以。”可以无悔。
“容易发牢骚的人一般都是比较注意索取、不太注意奉献的人。”
“禅心永远都是单纯地安住在当下,处理当下的一切。”
每个人的命运(业力),都有细些必然性,有一些因为过去的积累、过去的造作而养成的惯性、习性。
持戒,我们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
我们人的行为、语言、思想也是这样,它发出去然后我们又去收获它。不是说发出去了就与我们没有关系了,发出去了以后我们要为它负责任。
商品经济靠什么支撑呢?就靠我们欲望的膨胀来支撑。
很多时候我们想帮助别人,可能只是主观的愿望,实际去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经常偏离出发点,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把自己弄丢了。因为所谓帮助别人、利益众生不是那么简单,需要有智慧、有主张。
我们经常是轻易地选择,然后轻易地改变选择。
“愚人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
“禅”这个字是梵文音译,全称是“禅那”,是佛教中最核心的修行方法,它的意思是静虑--安静状态下的思维和观察。
很多问题都要我们自己去面对。
大概可以说,一个完全独立不倚的人,如果不是魔鬼的话,那么他一定是圣贤。
“柏林禅寺”网站
你要恪尽职责,同时又能放下,心无挂碍。
你发现你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自和他不是对立的,是统合的。
关于口的修行,要避免四种错误:妄言(假话)、绮语(低级趣味的话)、两舌(挑拨离间)、恶口(骂人)。
以正面的心态面对当下。
给自己制定一条戒律,想修不发怨言--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不抱怨。体验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修行非常难。简单地把嘴闭上,不抱怨,这并不难,但是你这颗心,你要对它对事物总是做正面的评价,这个太难了!
我们抱怨、怨恨的时候,我们的心已经是做了奴隶了,我们的心被各种判断、各种价值体系、概念、符号抓住了。
先退而求其次,我们先用口头禅对我们的内心做一个积极的疏导。推荐四个口头禅:“苦恼”、“惭愧”、“也好”、“不理它”。
修行的要领--无怨言、无怨心。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的心量会变大,你的人会变得有弹性,你的心会变得慈悲--慈悲正是从忍耐中、从接受苦的现实中培养起来的。
大家不要误解,学佛修行不是要你最后痛痒不知。
在家庭里父母要教育子女,在学校里老师要教育学生, 你要学会让他感动,你先不要想征服人,用权力去压服人,用暴力去征服人,用舌头去说服人,你首先要用你的心去感动人。你如果用感动这个方法去对待生活,那么生活中的很多难题、要做的工作,一方面具有挑战性,一方面很有意义,你的生命会很有乐趣。
有时候这个人哪,一有烦恼的时候他就不是他了!所以你永远要借乃,不要因为他有时候偶尔有些情绪呀,有些错误呀,就一下子把他排斥掉了。有时候,别人跟你发脾气,你都要接受,你要知道,他跟你发脾气其实是好事,他信任你呀,他觉得你是讲道理的人跟你发脾气,人家要是不理你了,那就危险了。
“在尽责任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证中证解脱。”
还有些疑问与不解:
有一类读书人会说,“我学就可以了”,而且要博采众长,把几种宗教汇集到一起,这其实是一种轻狂的表现。一个真诚的人,往往只是体认某一种传统,回归某一种传统。
?
人生的智慧也一样,有时候我们吃了很多苦头,走了很多冤枉路才明白了一点,还不如一开始就直接插到一个电源上。
?
贪嗔痴,嗔何解?
男有女相、女有男相,老人有婴儿相,小孩有老成相--我觉得这是修行进步的一种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