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由高铭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刚开始看有点新鲜,越看越觉得生编硬造,本质和和精神病人有壁吧
●像科幻、灵异素材的集合,如果扩展开写故事或排成电影肯定能红。也许这些人是用另一个角度解释这个世界。也许科学再进步可能证实其中一些人的观点。
●还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就知道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就像所有那些有趣的电影《夏目友人帐》,《黑客帝国》…有趣!?其实精神世界的创意,脑洞的打开,何尝不需要几个极端的思想,但社会从来在打击极端,太矛盾。
●我们眼中的疯子可能不是疯子。
●在国图很沉浸的看着,被打招呼的帆哥吓一跳
●有奇趣的一本书,站在疯子的角度看,好像也挺有道理的。当然也有可能是一派胡言啦,可我还挺敬佩精神病的,谁也说不准他们是不是聪明绝顶才疯了的……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一):就是世界观不同罢了
好像看了一本恐怖小说+科幻小说+志异奇谈,说实话看到这么多打一星的有点惊讶,再一看理由是这书自我标榜纪实文学就理解了。想靠它了解我国精神病患者与治疗现状显然是不靠谱的,作者自己也说了并非内行专家,只是试图在与人聊天的过程中解开内心的疑问而已。好好的确实没必要扯什么纪实,还会误导读者。紫菜包饭也挺好吃的,何必非说自个儿是寿司。
其实这书还挺有意思的,与其说是精神病,不如说故事里的人各有各的世界观罢了。受到震撼不至于(这种世界观的震撼最初是大刘的小说带给我的,再看这书有点曾经沧海难为水),但胆小如我有好几天不大敢照镜子是真的。看完后最疑惑的是所谓疯子的界定,应该绝不仅仅是坚信一套与众不同的世界观吧。认为世界是一本书,或者石头有生命,或者自己是来自未来的间谍,那又怎么样呢,只要逻辑自洽,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与主流世界观不符而被当成的疯子,和基于生理层面病变的精神病人完全是两码事。前者其实没啥,毕竟哥白尼也曾被当成疯子;说起来现代人好好的非要在耳朵上打个洞用来挂金属,也挺奇异的。
写到这里确实觉得作者有故弄玄虚的嫌疑,子曰思而不学则殆,可能有的没的想太多就会吓到自己吧。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二):有感而发
全书看完,觉得非常有趣,了解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世界观。如果可以的话,不应该说他们是精神病,他们只是和我们大多数不一样而已,就和同性恋和残障人士一样,他们只是不一样。
全书讲述了共50个作者访谈的案例,有个女孩子能看到每天的颜色,最讨厌看到红色,因为只要出现红色,过几天就会有亲人朋友去世;有个想开颅的人,想通过开颅让自己变得不一样,变得能够感知到不一样的东西;有个偷尸体的人,一只拿尸体做复活实验,因为他想复活他的妻子;有个老太太一直认为死去的老伴儿还活着;有的能记得自己的前世,并且还是很多个前世;有人认为自己是外星人;还有各种量子物理相关的学术畅想,以及四维生物,等等。还有很多很精彩的事件,简直就是关于思想的饕餮盛宴。
看完了书就去买了一盒围棋。在《棋子》这篇访谈中,被访问者说,围棋是最精妙的。为什么说是最精妙的呢?我忘了。按照现在的价值观来说,他的价值观多正呀,他认为自己太聪明了不好,曾经的自己因为自己很聪明(门萨俱乐部成员)洋洋自得、目空一切。但,失去了作为一个棋子的位置。所有的辉煌不是聪明人造出来的,而是大部分普通人。这很符合社会主义思想。为什么也被当作精神病患者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三):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看完后满心复杂。
这个世界很大,未知的东西很多,作为人类的我们真的很渺小。
大多数人按部就班的日复一日的过生活,深陷时代给我们施加的压力与忙碌,生怕自己跑到时代巨轮的后面去。我们看不到这个世界,也没想着去看,没有想着在快节奏的日子中安静下来思考观察自我。
可悲的是思维定式和群众效应。社会人必遵守的规矩,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一个时代的定义。所有都叠加在一起。我们焦虑、虚荣、在意他人眼光与评价,怀疑自我。我们活的小心翼翼,隐藏伪装自己,为迎合社会,为取悦群众。
我注意到一个评论“真理属于人类,谬论属于时代”。当有一人与群众的声音不同时,那个人便是疯子,群众会敌视他甚至采取手段消灭他。哥白尼日心学说的提出换来的不是真理而是一把火。在生活中,未知的太多了,看待世界的角度也很多,我们应该学着去倾听与我们不同的世界观,学着去接纳与我们看待事物、看待世界不同的角度,有时我们可能真的会发现一些有趣的、新的东西。
我们要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期待,热爱生活,学着接纳未知事物,保持内心的纯粹,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最后我想用书中出现过的句子结尾——“从前我是瞎的,如今我看的见”,世界不止于此,所见也不止于此。和自己何解,包容这个世界,爱和意义就在其中。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四):关于维度
四维生物,拉扯于时间轴上,部分在过去,部分存于现在,剩下的还在未来。这也只是相对于我们的世界观来说的。
就像时间,可能在他们眼中,就如同我们看见的长度,温度,静止而客观地存在。
用我们的思维和思考角度来说,应该存在一个第五维,对于四维生物来说,是会流逝的,就像时间之于我们。
那这么说应该还有个五维生物。
五维的世界里,分化出不同的平行世界。
于是,人类,或者说是三维生物,的一生,就像是在走一个程序。
任何时刻的一个选择,都决定了在三维生物看到,感受到的这个世界中,他们的命运走向。这就成了属于三维世界的时间轴。
也就是说,在平行时空里,还有无数个你自己,做着差不多,或者完全不一样的事情,有不一样的经历,性格。也不知道生命的起点会不会一样,毕竟,倒推一下,还会有无数个你的父母。
时空,不,应该说是维度,交错,像是映射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维度上时,就是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
他们,可能都是不同平行时空,交错于这个维度上的,自己。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五):在左/在右
整本书内容很多,但一个个短小的故事或者说是经历,会让读者产生想要了解想要读下去的欲望。有些故事中的片段读到会让我突然脊背发凉,有些病患的话看起来极其离谱却真的存在让我相信的效果。对于自己而言,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我在这些故事里进一步了解了心理工作者和精神医学研究者的工作日常,原来真的比想象中的还要神秘和奇特,但也同样比想象中的要复杂深奥,还需要具备更多的知识,不仅仅是专业方面,甚至包容了其他所有学科,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人文宗教等等……因为面对的“患者”,他们可以算是这个世界上拥有最广阔知识面和思想广度的人。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表述有点好笑,作者甚至也在本书的封面注明:不论你看见了什么,请不要对号入座。但这些故事就是具有着这样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很多时候总能唤醒读者的同理心,甚至是让读者都心头一颤的共鸣。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从人文延伸到经济,从经济延伸到社会结构,从社会结构延伸到政治,从政治延伸到宗教,从宗教延伸到哲学,从哲学延伸到心理学,从心理学延伸到医学……后来我发现很多东西(学科)到了一定程度,都是环环相扣的。”而我想这也是心理学庞大复杂知识结构的深奥之处。 或许我并不认同社会的某一个衡量标准,将人轻易的以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形式划分出界限。这本书的故事,尤其是在后半段,一直像是在以某种无形的方式提醒着我,不要用现在所处的环境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去衡量一套标准,一种事情,一个人。我们以自我思想和意识的方式给自己设立的标准和框架越严谨,就越像是给自己戴上了一层无形却严固的枷锁和桎梏,将自己困于周围的环境以及自己认同的标准所建立的框架中。而那些所谓的疯子,那些我们认知中的精神病人,只是由于突破了某种行为的限制,或者大多数是某种想象力附加在精神和心理上的跨越和突破,只是这些突破我们所谓的规则的限制,而导致了他们与我们之间的不同。读这本书能够引起共鸣,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或者是生活中的某些细节之中,我们能够看到自己和他们的相同。这种相同是突破某种自我,或是社会设定的枷锁,我们对自我某种所谓的意义上的自由的追逐。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疯子的故事能够引起自己的共鸣,不认可对于精神病患者的记述让我们产生了某种想要改变现状的冲动。 大多数人不认同作者这种奇妙的引起读者共鸣的情感方式。但正如结尾所说“给自己一个尝试着去了解、辨析的机会,也就才有思考和探索的可能”。属于我们自己的多种可能性,需要自己去思考和探索,每个人都有成为天才的机会,但在这之前,你不能因为去避免成为疯子的可能而放弃了开始的机会。天才与疯子的界限,也许并不如左右那般分明,但希望我能够找到清晰的路,不要成为站在中间的普通人。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完整版)7.2高铭 / 2016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