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与古人对话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8-26 23: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与古人对话读后感100字

  《与古人对话》是一本由黄大路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32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与古人对话》读后感(一):正史野史并重、话本与传说齐飞

  五月份出的新书,新到我读完的时候豆瓣只有五条短评,还没有形成评分。我来给你们拔草了。 作者考古学家黄大路,这是他的第一本书。虽然我没听过这位老师大名,但从书中他谈到的诸多考古现场,可以出他考古的经历还是比较丰富的。作者说,二十年来一直想写一些普通人(考古界之外的人)能看得懂、并且乐意读下去的东西,所以本书号称“生活考古”,风格比较轻松易读。 全书正史与野史并重、话本与传说齐飞。我最怕的就是有一类书,嘚吧嘚吧写了一个故事,不告诉你这是正史还是野史,让人迷惑不解。本书作为考古学的科普、通俗读物,这些元素本来无可厚非,多少增加了一些趣味性。作者在有些地方知道写明某某古书记载、某某传说等,但仍然有大量段落语焉不详模棱两可。比如有一节说盘古,提到1940年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在盘古庙烧香,差点被游击队擒获,就不知发生在各地、是真是假。更有一段论述妓女为什么被称作鸡”的,与那一节的标题中国人为什么离不开鸡”毫无关系内容低俗无聊,连作者自己都说“这个说法,想必是妄语”。既然如此,你写来干嘛呢?凑字数

  还有些地方,作者光爆出了噱头,却没有深入研究。比如有一处提到1936年,有个美国人类学家意外地发现,殷墟遗骸中包含黄种人、人和黑种人。作者说:“如果这事儿当真,咱们岂不成了黄、白、黑三个人种混血后裔了?”后来又进一步说道,这些人种是经过DNA鉴定的,确定是非黄种人。

  这个事儿写出来,真是把我惊到了,于是马上去找了一下资料。我看到的许多资料称,实际上,这些白种人、黑种人的骸骨,都是出现祭祀坑,头和身体是分开的,而且经鉴定也不是殷墟本地人。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是中原大地祖先,只是外来的奴隶祭品然,也许我看到的资料也不一定准确,但作者作为考古专业人士,出的书又这么新,将现有资料整理、分析论证,把这个问题清楚,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吧?然而并没有。

  《与古人对话》读后感(二):有趣有料的考古

  前一段时间留守女孩报考北大考古专业的新闻一度冲上热搜,这让我们在为这个小姑娘点赞加油的同时,也不禁对考古这一个行当产生浓厚兴趣。考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在著名考古推广人黄大路看来,所谓考古,更像是一场与古人的对话。就如同他在自己的新书《与古人对话》中所写道的那样。 黄大路,在《与古人对话》之前,于我们是一个极为陌生的名字,但是从本书开始,我们或许应该开始习惯他。他曾经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也曾经参与过许多古墓葬群的考古发掘工作,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考古专业人员。其后,他转行成为考古推广人,致力于向普通大众介绍在考古发现与研究中那些有意思的事情。而《与古人对话》便是他这一新职业的最新成果。 《与古人对话》,作为一本专门讲述考古行当的科普书与通俗读物,其可读性还是非常强的。由于他所要面对的读者群并非是那些考古学的专业人士,而是对考古有兴趣的普通人,因此,在本书中,作者的行文风格并不是那么的学术,而是非常的幽默风趣,他力图用最简单与最好玩的文字来向普通人讲述考古行当中最有趣好玩的那些事儿。比如说,在本书的第一章中,讲耳饰。他不是一上来就说耳饰怎么怎么样,耳饰从大耳垂肩的刘备开始讲起,从带有耳的那些字讲起,在这个过程,也会穿插的讲一些耳字以及与耳字有关的那些字的趣历史。然后很自然的就过渡到在历史遗迹中所发现的耳饰的问题。然后黄大路在本书中所讲到的许多东西,其实都是我们生活中现在司空见惯,但是历史悠久的东西,比如行酒令的历史,比如中国的神神鬼鬼,比如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猪啦、狗啦等等。因为我们熟悉它们,所以我们才更有兴趣去了解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因此,黄大路这样的讲述方式其实是有着相当的趣味性的,很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激发人们对考古的兴趣的。 黄大路《与古人对话》的另外一大亮点在于本书配了相当多的精美绝伦的彩色插图。假如作者只是用文字来讲述那些有趣的故事的话,那么,在好玩有趣之余,总感觉缺了一点什么,不是那么的生动,也没有很强的视觉表现力,但是配上了相应的插图之后,不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了作者想要表述的东西,而且还很容易激发我们内的一种自豪感。比如在第一章中,作者讲耳字,说耳字是象形字,究竟是怎么样一个象形法,我们心里其实也不怎么有概念,但是作者在本书中配上了耳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等多个时期的文字插图,那么那种认识一下子就上来了,原来是这么一副形状。而自豪感,则是来源于原来在几百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有了如此超凡脱俗的审美观念,已经有能力烧制出如此兼具艺术与实用的器物来。这是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的骄傲。或者我们没有机会走遍国的所有博物馆,但是在本书中所配的那些插图上,我们也能够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博物馆云游览了! 跟随着黄大路的《与古人对话》,我们走进神秘的考古世界,去唤醒那些沉睡的文明,看那发生在过去的有趣的故事,走上一条充满神秘又饱含趣味的特殊旅途!

  《与古人对话》读后感(三):《与古人对话》:一场别开生面的解疑答惑现场,让你无法自拔

  

一直以来,对于考古,总会觉得特别神圣,考古像一种很神秘的存在。因为考古学家凭借一些古时候的物品,能够判断出那个时候的人们有什么样的思想,有什么样的行为,以及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想?这些后期的判断,都是依靠一些古物来判断的,想一想,都觉得很是不可思议。

当然,判断能力还是需要依靠考古学家,所以,考古学家必须要有深厚的功力与学识,就像医生通过病人的一些现象来诊断疾病似的。

考古学家在探查到一些古物后,他们要通过探讨、仪器检测以及查阅书籍等各种方式来做出判断,这些判断,是对历史的探究,是考证,更是古人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可见,考古是具有挖掘与考证历史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本由曾经的考古人黄大路所著的《与古人对话》,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黄大路,曾经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他参与过很多的大型遗址发掘工作,比如: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山东前掌大商代遗址、福建南宋官窑等。此外,他还在社会类杂志开辟“生活考古”等专栏,向社会大众介绍考古的事情。

那黄大路在这本《与古人对话》中,说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呢?又跟我们揭示了什么样的历史呢?

一、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红?

大家在生活中,应该对于红色不陌生的,过年的时候,要贴红色的春联,结婚的时候,要穿红色衣服,要有红色的被子,生孩子的时候,要吃红鸡蛋等等。

对于红色的喜好,不管是古时候还是现代社会,人们都从未改变过。这个喜好自古以来就有,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也是有渊源的,作者在发掘三千多年前商代妇好王妃的的大墓时,就发现了妇好尸骨躺着的地方泛着淡淡的红色,还有红色的颗粒物。

为什么会有红色颗粒物呢?后来通过检测发现,这些红色颗粒物是朱砂,一种说法是,红色为赤,亦为光明,可以为死者照明到另一个世界的道路,另一种说法是,朱砂可以保持尸骨永不腐朽。

但是,朱砂其实没有第二种功能,只会让尸骨更快腐烂,所以,古时候用朱砂应该是第一种意义。

红色,其实早在五千年前就得到人们的尊崇,因为红色象征着火,火给人光明,让人温暖,帮助人们烘烤食物,但是火又会让人捉摸不定,火能烧死人,所以,人们对火既又尊敬,又有畏惧。甚至,在古时候,火还被尊做了神,不是有个火神吗?这也是一种说法。

二、龙是怎么来的?

对于这个问题,说实话,在看《与古人对话》这本书之前,我也是充满了好奇。小的时候,我一直以为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龙,他们住在天上,打雷下雨的时候,就是他们在发怒,说不定哪个大河里就有一条龙在里面咆哮呢。那个时候,只要适逢雨天,我就会胡思乱想一通。

当然,现在是知道,天上河里都是没有龙的,龙是不存在的。但是对于龙还是有很多不解之谜。

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知道龙是古人杜撰出来的。古人为什么要杜撰龙呢?原来,远古时期,人们都是生活在各个部落中的,每个部落都有自己信奉的神物,有些部落信奉鳄鱼,把鳄鱼奉为神,有些部落把蛇奉为神,有些部落把鸟奉为神,有些部落把鱼奉为神。

就这样,每个部落的神都不一样,分久必合,这些部落中,其中有两个部落的实力越来越强大,于是想要争抢其他部落的地和食物,这样开始了各种争斗,最后其中一个部落胜出。这个部落为了让所有的其他人都能信奉一个神。

于是把他们曾经信奉的神合在一起了,这就有了鳄鱼的嘴巴,鱼的身体,以及蛇的尾巴,鸟的翅膀以及马的腿等等。最后,龙就产生了。这就是龙的形成历史,长见识了没?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让人有意思的传说与解释,虽然不是一定准确的,但是也是有一定的答疑解惑的逻辑在其中,要想知道更多的内容,不妨打开这本书来看看。

  《与古人对话》读后感(四):《与古人对话》:考古,一种文化传承的力量

  

2011年,因为一个盗洞,考古学家们发现了海昏侯刘贺的墓葬。海昏侯墓葬因为面积大,出土文物数量居多,内容丰富,保存完好等,在2015年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一墓葬出土的文物不仅多,而且全,墓葬中很多物件儿的设计,可以媲美甚至赶超现代理念,十分珍贵。

比如,在海昏侯墓中出土的雁鱼灯,这个灯的设计就非常精巧,不仅颜值高,而且功能也好。鱼和大雁混为一体,镂空而成。亮灯时,由于灯罩设计巧妙,燃料不会外溅,只能向上而行,照亮整个灯体,还没有多余的烟雾呛眼。同时,雁鱼灯通过设计成弧形板的灯罩,还可以挡风和调节灯光亮度。一个灯罩,完美的实现了双管齐下的功能,让人惊叹。

雁鱼灯

海昏侯墓葬里除了精巧的灯具和器物,让人震惊的各种金银珠宝,还有让人眼花缭乱的玉器。虽然贵气东西的不少,但再高贵的人也要生活,里面最亲民的大概就是铜火锅。民以食为天,日日宴饮的富贵生活更是王侯们的标配。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铜火锅,虽然造型上我们现代火锅有区别,但它本质上却是一个实用型火锅,而且据考古人员观察发现它有明显的使用过的痕迹,在出土时,它的炭盘里有炭迹,还有食物的残留物。后来,经过鉴定,考古专家初步认定为这个“火锅”里曾经装满了板栗、荸荠、菱角等植物果实。

板栗、荸荠、菱角这些现代人司空见惯的食物,通过考古人员的研究,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它们就已经作为优秀食材被古人熟知和品用了。

铜火锅

黄大路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个趣事。在工作中,某年接待了一批官员到博物馆去参观。一些官员,每看到一个文物都会问值多少钱?这样的问题让大路老师很反感,觉得这些人过于势利。但随着交流的加深,黄大路逐渐对这种现象释怀,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对于文物的历史不了解,值多少钱成了他们对文物的唯一,或者说最基础的刻板印象和认知了。

考古,对于很多人来说,了解并不多。甚至可能大多数人,对于考古有限的认知也是来源于一些盗墓类书籍和影视剧。对于考古,我们或多或少的认为就是挖墓,找到了值钱的文物,然后展示出来给大家观赏。

我相信普通人对于考古的误解远不止这些。我跟大多数人一样,就算是考古基础信息,在我们的知识库里都算是知识盲区了。

我想,大抵是出于对考古的热爱,和对这些知识鲜有人知的痛心。黄大路老师筹备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也是关于考古入门的书籍《与古人对话》。话说,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非常欣喜,这本书是文字和图片结合的全彩页,书籍装帧精美,不管是其中的知识还是书籍本身都透着考古的历史厚重感,看着踏实心安。

黄大路是谁?可能很多人对这个名字很陌生,我也是通过中央电视台知道黄导的。其实,黄大路除了是中央电视台的导演之外,还是著名考古工作者,公众考古推广人。曾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参与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山东前掌大商代遗址、福建南宋官窑、河北邯郸后湾章北魏大墓等重要遗址的发掘。黄大路还参与江西海昏侯墓葬、四川张献忠江口沉银、新疆天山道等大型遗址的全程即时报道,是非常资深的考古人员了。

《与古人对话》严格来说,不算是一本严肃正统的考古知识入门书。黄大路老师以散文形式把考古中的发现联系历史展开,通过故事、传记、野史等引入、发散、解释并延伸到现代人们的理解和认知中,把考古讲得更为生活化。

考古,是寻旧而知新,需要博古通今,更需要包容发散。

随着考古的深入,很多看似现代才有的习惯,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比如牙齿美容。现代人为了追求高颜值,牙齿的矫正和修饰,比如牙齿整形,或者做烤瓷牙等,牙齿也成了展现美好的必要项。殊不知,我们的祖先,在遥远的八千年前,就开始为牙齿美容了,只是美容的标准和目的与现代有着本质的区别。

通过考古研究,人们发现,古人早期的牙齿美容,基本是镶金牙。注意哦,古人们镶金牙的目的可不是为了炫富,主要是为了驱邪,方便祭祀等。在古人眼中,有了金牙基本就是有了安全保障,自己的身份也有了区别于常人的特征。

在远古时代,人们对于天地万物的了解有限,很多解释不了的现象都被归结于神的指引,或者是鬼怪作乱。为了免于恐惧,安稳人心,了解神的旨意,压制鬼怪作乱一直是人们最重要的精神需求。因此祭祀、敬神等一直根植于人们的心中,甚至到现在各种风水说法和占卜依然盛行,这是文化的流传,也是历史的渊源。

在《与古人对话》中,黄大路老师也多次提及关于祭祀,鬼怪传说等。但通过研读古书,考古研究等综合考量,祭祀和各类神明的诞生,追根溯源,大抵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心理需求,或平和,或期许,或恐惧,或敬畏,而用意念为这些需求找到的寄托。同时,这些神明鬼怪也在流传中,被有心人加工利用,或成了统治阶级巩固自己权利的工具,或成了当权者掌控普通人的手段。

渴望门户安全,有了门神、渴望发财,有了财神、渴望风调雨顺,有了雨神龙王、土地公等,历史长河里的各种变数,时代洪流下的各种裹挟,能力有限的老百姓,有多少不能自己的事,便有多少可以庇护的神,这些想法与其说是老百姓自欺欺人的安慰,不如是老百姓不愿妥协,愿意向上的乐观。

与古人对话不易,但通过《与古人对话》这本书,却容易了很多。

在这本书里,古人不再只是一个称号,一个符号,一个器物,而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种温度。考古这种行为在这本书中,不再只是高深莫测的专业工种,而是一个可以和历史、文化、信仰链接的有趣力量。

通过它,我们能更简单纯粹的明白和理解,很多即使现在被定义为糟粕的行为,我们为啥不能舍弃的原因,因为它们是我们中华文化延绵不断的内核中,不能缺失的东西。

大抵了黄大路老师对于考古更为专业和精湛,《与古人对话》作为他的首作,虽然亮点很多,但也稍微散乱,所涉知识点,宽度有余,凝聚力不足,一鼓作气畅读下去并不容易。但,换个角度,如果普通人想要了解考古的皮毛,或许把《与古人对话》作为趣味的零散考古书,也算是个不错的选择。

  《与古人对话》读后感(五):《与古人对话》|考古文物,从古人日常生活细节寻找中华文明之源

  

近日,一个参加高考的高中女生因为选择了考古专业而备受关注。确实,考古,在普通人看来,是个穷困苦累却颇有些神秘的行业。

因为受一些影视网络剧的影响和误导,多数人觉得,考古就是那些挖坟掘墓的人将有价值的器物等收集起来,拿着放大镜等工具东摸西看,然后得出不知所云的结论。这种看法虽然片面,但是在某种程度上看,也算是合理。

考古学家所做的事情,就是经过对古人遗留下来的器物、遗迹等进行研究,探究几千年前的中华文明、文化发展进程和古人在生活中的智慧、演变和传承,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准确的古人世界。

《与古人对话》,便是国内知名考古学家黄大路老师的首部与考古相关的著作。黄大路老师纵横考古界大半生,积攒了丰富的考古经验,凭借他渊博的历史、学术知识,透过其多年参与的众多古墓挖掘研究工作,以“生活考古”的角度,拉近考古与普通老百姓的距离,透过古代墓穴中的文物传达出古人那些生活习惯、方式。

同时,黄大路老师也以探秘的形式,对每个话题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为普通大众讲述文物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思想和历史。

一、深入古人日常生活的物质

无论古人,还是今人,衣食住行是必不能缺少的需求。同时,它们也是今人了解古人生活时代的一大方式,再加上中国文明文化的传承性,古今日常生活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因而对于古代日常生活问题的研究不仅能够充分了解历史真实状况,也更能引起现代人的兴趣和共鸣。

比如,在《“盐”才是最有味的作料》一文中,作者讲述了有关于盐的传说和典故,从黄帝和蚩尤的战争开始,到现代作者的亲身经历的故事,将“盐”的前世今生以及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充分阐述开来。

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的政府部门,都将盐的开采权和贩运权牢牢地把在手里,平民百姓贩卖私盐是要被治大罪的。这种做法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作为齐国的国相,管仲是一个举世无双的治国理政之奇才。正是在他的带领下,齐国在短时间内富裕强大起来,继而走上了春秋霸主之位。

也就是他,开启了征收盐铁税的政策,继而启发了后世的历代统治者,国运之厉害,盐,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国家应该牢牢把控了盐的开采技术和流通途径,使之成为各个王朝最重要的税收。比如,北宋王朝的国家税收中,盐这块就占了70%。

器物,因为终究为人所用,表现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追求,所以,以具体的器物为切入点,深挖其背后人类活动的痕迹,是考古学家们建构古人的日常生活的重要途径。

比如,《耳饰比耳朵大,要的就是这个范儿》一文中,作者就讲了耳朵和耳饰的问题。古人以耳大为美,耳大有福,就像《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双手过膝、大耳垂肩,是一副帝王相。作者说,8000年前的兴隆洼人已经懂得穿耳洞、戴玉珏;这样的风俗,后来扩展开去,逐渐成了很多地方人们的审美取向。耳饰发展到后来,更是种类繁多,样式繁复,形状优美,金的、银的、玉的等等,不一而足。

此外,虽然古代社会生产力不高,但是古人的智慧却是无穷无尽的,吃穿用度中的每一个发明都凝聚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比如,考古学家们在一座草原的贵族墓中,发现了一只女性胸罩,而这座大墓距今已经有了1800多年了。也就是说,在一千八百年前,古人就会制作胸罩了。带上胸罩的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方便了很多,无论是骑马射箭,还是劳作狩猎,都将双乳带来的不便解决了。

还有,人有三急,就算是孔老夫子、秦皇汉武等人都是免不了的,所以,古人是怎样上厕所的呢?古人上完厕所是怎么净身的呢?在《古人怎样上厕所?》一文中,作者说,在远古时期,人们是没有规矩和忌讳的,是随地解决大小便的;后来,当文明开始萌发之时,我们的祖先就圈地修建了厕所,于是,就有了专门的地方解决内急问题;后来,古人还发明了尿壶,经过后续改良,称为马桶。

于此相关的是,古人上完厕所之后怎么净身啊?原来,在唐宋之前,人们会使用一种叫“厕简”的木片或者竹片来净身。毕竟,蔡伦发明的纸张直到唐宋之后才普及开来。据说,南唐皇帝李煜特别信奉佛教,为表虔诚,亲手给庙里的和尚削厕简。作为一个皇帝,他的这种行为,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考古学家通过对古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生活用品的起源、用途、形制、分类、演变等进行条分缕析的研究,拉近了我们与古人的距离,使得我们看到立体、丰满的古代世界和活泼灵动的古代生活,让古人的生活场景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二、凝结古人意识观念的日常生活

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包罗万象,不胜枚举,《与古人对话》一书中有很多涉及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作者透过古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向我们传达了古人所崇尚和坚守的意识观念。

中国人,特别是古人,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拜源远流长,崇尚于认祖归宗和落叶归根,这是中国人意识、观念的一大体现。

在《中国人为什么自称“炎黄子孙”》一文中,作者讲述了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的由来。“炎黄”二字起源于炎帝和黄帝。据说他们原本还是一对同胞兄弟,长大后各自生儿育女,建立了以各自名字为标记的部落。但是后来有了利益冲突,两人就打了起来,最后,炎帝被黄帝打败了,两大部落合二为一。由此,炎黄二帝的子孙后代合成“炎黄子孙”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炎黄子孙”这个口号有了其他的含义。只要宣称自己是炎黄子孙,那么天下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了,这是一种华夏民族的心理趋向,不仅有排异的功能,还有笼络的作用。有学者称,因为中华文明源于黄土,所以也叫黄土文明;中华民族源于黄土,故而称为炎黄子孙也是可以说得通的。

中国文人自古便对月亮情有独钟,很多能够读书识字的古人总喜欢对着月亮吟诗作赋。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等。

在平常百姓中,也流传着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比如嫦娥居住在广寒宫,有玉兔作陪,吴刚砍桂树等等。那么,古人为什么对月亮如此迷恋而崇拜?

在《古代中国人干嘛要敬月亮》一文中,作者认为,在远古时期,月亮石是被当做神接受古人崇拜的,因为月亮最初是与生育联系在一起的。古人认为,女人怀孕,肚子变大,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而且,月亮的一个变化周期与女人的月经周期相当,这也是女人的例假被叫做“月经”的原因。所以,古人认为,月亮和女人的生育有关,是月亮致使女人受孕的。

月亮,还有一个跟古人息息相关的功能,那便是月老。月老,在中国神话中,是主管婚姻的红喜神,也就是媒神,是专门给未婚男女牵线搭桥的。婚姻,在中国古代不是简单地两个人的结合,而是两个家族的联合,故而被看作是古人重而重之的一件大事。将月亮与婚姻联系起来,可见月亮对于古人日常生活的意义之大。

考古学家们透过古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来分析他们的心理、情怀、信仰等精神意涵,向我们展示了日常生活所凝结的古人的意识观念,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历史的一种可能。这也是考古这一行业的一大作用吧。

总而言之,《与古人对话》这本书装帧精良、图片优美,语言诙谐幽默,风格轻松易读,作者侃侃而谈,追古论今,既有严肃的考古知识,也有博物馆中不会提到的历史八卦、人物故事和丰富的史料知识,既能让现代人增长了见识,又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好奇心,是蛮有意思的一本书。

但是,白玉微瑕,美中不足。读完这本书,既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又觉得历史和文明应该不止这么浅薄。有关于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事物何其繁杂,而《与古人对话》这本书在内容选取方面总体上不够多,亦不够精,总觉得它似乎有些七零八落,像是缺少一根主线。

打个比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就好像是一座琳琅满目的宝山,而作者只是随意地、零星地拾取了几颗宝石。只是,这几颗宝石放在宝山上,诚如涓埃之微,沧海一粟,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何其微小,又怎能称得上就是中华文明的代表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与古人对话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