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是一本由[英]特莉·纽曼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读后感(一):衣服能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用了Joan Didion著名的一张广告照片做了封面,她和西尔维亚·普拉斯一样都曾经在《小姐》杂志社做过编辑。
时尚与文学如影随形,我常常觉得作家们(主要是西方)穿得好看,这种好看是有自己的风格而非潮流,作者试图从作家们的衣着与写作产生一定关联,菲茨杰拉德等一票喜欢在小说中描写时装和装饰,品位也给这些作品独特性。不少作家都曾被看成那个时代最会穿衣服的人,有人得了GQ着装奖(比如厄普代克),有人上了Esquire。可以肯定的是,衣服也是一种对自我的表达,越是自我意识强的人越我行我素,并相信自己是与众不同的。
每个人有自己的风格,TS艾略特穿三件套,大卫·华莱士则是街头嘻哈滑板风,外表是名片,时装是即时的语言,也是生活方式和品位的一瞥,伍尔夫说衣服能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改变世界对我们的看法。
我早就对好看不再持有偏见,对衣品好的人敬佩,向作家们的好品位致敬。
《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读后感(二):文学与时尚,谁成就了谁?
本文应“人文社书评圈”之约撰写。作者笔名成蹊,运营个人微信平台“成蹊杂说”,已定期推出7期电子刊物《成蹊杂说季刊》,发表各类原创文章数十篇。
《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年6月版
当文学与时尚邂逅会产生怎样的反应?我引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说过的一句话,他们有着“微妙的平行关系”。
英国时尚专栏作家特莉·纽曼(Terry Newman)2017年出版了她的新书《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Legendary Authors and the Clothes They Wore),这是一部典型的“大杂烩”。书中列举了50位作家有关个人或作品与“穿衣戴帽”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长短不一,或深或浅,反映了本书作者对某些话题和某些人的个人偏好,也囿于对作家及其作品深入挖掘的局限。毕竟,本书面对的读者不仅是文学或时尚圈的行家里手,而是对新鲜话题更加富有热情的“跨界潮人”。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我看来,是80幅精美的作家肖像。设想一下,如果有关时尚话题的读物缺乏夺人眼球的精致图片,那将多么令人失望,简直是噩梦。作者一定深谙读者的心态,从无计其数的作家肖像中选取1-2幅黑白照片作为“点睛之图”,与文字相映成趣,起到彼此帮衬的效果。无论是奥斯卡·王尔德一身天鹅绒斗篷,或是马克·吐温心爱的白色西装,都将作家最为典型的气质凸显出来,让人过目不忘。
特莉·纽曼曾为多个时尚杂志担任编辑,并为英国主流大报供稿。她对欧美时尚的理解显然也延伸到对作家的遴选上来。书中所涉及的50位所谓“名作家”大多出生或长期生活在法国、英国或美国,其中不乏爱伦·坡、詹姆斯·乔伊斯、欧内斯特·海明威、玛雅·安吉洛等“名人堂”级的名字。时间跨度的延长虽然稍微弥补了地域范围的局限性,但缺乏亚洲、东欧甚至非洲本土作家的事实,的确令本书失色不少。
介绍这些作家的文字无疑是解释本书之所以被列为“文学随笔”的主要原因。尽管没能阅读原文,但译者已经把“随笔”这种文体所具备的自然流畅、无拘无束、口语化的表达特点大体呈现出来,读起来既放松又随性。即便如此,作者仍然试图在字里行间掺杂进去一些富有哲理且令人印象深刻的“箴言”,增加了其文学的厚重感。以下是摘录的几句:
“时尚是区分一代人声音的绝佳起点。”——“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它(指《追忆似水年华》)还是一部承认衣服及其缥缈、超世俗共鸣的价值,并淋漓尽致地评价其重要性的小说。”——“马塞尔·普鲁斯特”
“没有衣服就没有权势,而统治人类的是权势。”——“马克·吐温”
“在科莱特的全部文字中,衣服始终在揭示、隐藏和宣示着什么。”——“科莱特”
“时尚不过是丑陋的一种形式,它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所以每隔六个月,我们不得不改变一次!”——“奥斯卡·王尔德”
“利用衣服作为希望、梦想、渴望和错觉的通道。”——“詹姆斯·乔伊斯”
从这些作家的个人经历和对时尚的理解,总会得到两个不同方向的结论。其一,时尚带给作家以创作的灵感,赋予作家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气质,甚至使其笔下的人物活脱是作家本人的投射。作家将时尚作为其文学表达的对象,不惜借助时尚在大众传播中的影响力塑造恒久不变的个人气质与形象。其二,作家成为时尚从业者追逐的对象,借助作家在文学上的成功将他们身上独特的气质与自身相匹配,进而加强了时尚自身的品牌形象。究竟文学与时尚谁成就了谁?答案恐怕不是唯一的。
书中配图:苏珊·桑塔格,1993书中配图:奥斯卡•王尔德,1880年前后有些作家,他们并不刻意修饰自己的着装和发型,甚至与时尚圈保持距离。即便如此,人们依然从他们平实的外表下读到一颗无羁的内心。在崇尚自我、追求个性的文化氛围下,这一点尤其使人着迷。相反地,另外一些作家是天生的时尚家,他们懂得如何搭配帽子与时装,知道在不同的场合配上合适的礼服,甚至让笔下的人物为自己代言。与其说他们在迎合时尚,倒不如说他们本身就是时尚的一部分。
欧美长期以来都在标榜其作为时尚中心的地位,但在讨论文学与时尚关系的话题上,这个结论肯定要大打折扣了。随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崭露头角,其作品被翻译成不同语言被世界所知,谁又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呢?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日本的村上春树、尼日利亚的沃莱·索因卡、埃及的纳吉布·马哈富兹、中国的张爱玲……他们对时尚与个性的理解将大大丰富时尚的内涵,而时尚也会因他们的存在更具普遍性。
特莉·纽曼无疑是作品的第一作者,而书籍设计师则赋予作品第二次生命。除了作者原本的书写,所涉及作家的自述、照片、作品摘句、各种注释需要打破传统书籍的布局方式,通过不同颜色、区块的拼接,文本字体、颜色、字号、位置的搭配,形成彼此互不干扰的有机整体,丰富了阅读的体验。在这点上是成功的,也为文学与时尚的外延增添了一抹亮色。
成蹊写于2020年8月10日
人民文学出版社书评圈组建于201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发起。旨在与热爱阅读,乐于用文字记录与分享,有情怀、有识见、有温度的读者一起推介好的作品,共享最真诚的阅读感受。目前,书评圈群友共计200余人,并以两周一次的约评周期,为书与读者的相遇提供了交流、探讨的桥梁。
《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读后感(三):什么是时尚,谁来定义时尚?
文学艺术和时尚界的关系向来是互通的,如果要我回忆经典的服装,印象比较深的是《飘》中斯嘉丽用窗帘做成的丝绒绿裙子,《罗马假日》中赫本的大摆收腰伞裙,还有《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粉色西装。这些服装随着小说电影一起在人们的记忆中闪闪发光。
时尚是什么呢?
一直以来形形色色的服装秀叫大多数人都看不懂,看不懂的就是时尚。
王尔德认为,时尚是短暂的,艺术是永恒的。到底什么是时尚呢?时尚不过是丑陋的一种形式,它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所以每隔六个月,我们不得不改变一次。
昆汀·克里斯普说:“风格不是本人,风格优于本人。它是人从自己的性格中挑选出各种元素,作为建筑材料,在自己周围树立起来的一种令人眩晕和眼花缭乱的结构。”
有个说法是,时尚自诞生之日其,就开始走向衰亡。因为时尚一旦成为大众的就成为了一种俗套。关于时尚向来说法众多,时尚是相对小众的,是阶层性的,是文化工业的产物,是消费主义的造物。
作家们有着良好的学识,他们的时尚品味又是如何呢?有穿着极为时尚的作家,也有朴素优雅的作家,亦有奇装异服的作家。那么服装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的服装,有没有和他们的文字、性格产生联动的、耐人寻味的效果?
服装是时间的承载物
尽管伍尔夫说,“女士在穿衣服上花的时间,他们可以学习希腊语了。”她还是会每年买三件衣服,她对服装有兴趣,但又不同于爱。她是矛盾的,我想,她既欣赏服装的美,也赋予了它承载记忆和时光的功能。
伍尔夫在《达洛维夫人》中以“礼服手法”贯穿,礼服引发了正在举办晚会的克拉丽莎的回忆。她坐在那缝补她最喜欢的绿裙子,记忆逐渐将她淹没。
伍尔夫的经典装束,是长款开衫和连衣裙,不过分修饰又保持了优雅。妮可·基德曼在《时时刻刻》中的演出可谓比较精到地再现了伍尔夫的形象。
B站上有许多梳理服饰、妆容百年变迁的视频,看起来也很有意思,真实地证明了“时尚是个圈”的道理。
服装是一种自我表达
波伏娃说:“盛装打扮是女性自我陶醉的具体形式,它是制服,又是装饰,通过这种形式,被剥夺了权利而无法做任何事情的女性,感到她进行了自我表达。”
波伏娃服装表现性格,服装本身就是一种表达,正如眼镜带着书卷气,西服带来干练感。一个身着Y2K千禧风的女孩子,和一个穿着复古风小裙子的女孩子,性格特征很有可能是迥异的。有时走在街上观察他人的衣服和气场,也是一种有趣的乐事。
Y2K风复古风服装是一种遮蔽
在西尔维亚身上,这位富有才华的女作家,服装在一开始反而成了她的束缚和遮蔽。她对在《小姐》杂志工作的时光大失所望,以此写出了《瓶中美人》,并扔掉了自己所有的漂亮衣裳。后来,一位诗人回忆见到普拉斯的第一面:“一个内心燃烧着勃勃雄心和智慧才华的年轻女人,试图伪装成恪守常规、忠诚奉献的妻子,好似我在纽约的一个姑妈,穿成要去参加鸡尾酒会的样子。那种伪装近乎过度。”
西尔维亚·普拉斯服装既可以成为自我的表达,也可以成为自我的遮蔽。
服装是一种友好的标志
邓小平在美期间,一顶美国式牛仔帽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这类帽子传递出一种亲近感,是一个友好的标志,给外交活动带来了好处。
这点并非在这本书中出现,而是由于我突然想起在国博参观时那顶牛仔帽,才发现它原来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这本书虽然讲作家们的衣橱,也不必过分以他们的作品气质来猜测他们服装的风格,事情总有例外。以贝克特为例,他的衣服是持久、经典、可持续的,带着从容不迫的优雅和不追时尚的雍容,高领毛衣、战壕风衣、阿伦毛衣、麂皮袋鼠靴、整洁的衬衫和领带,是贝克特的特色。这和《等待戈多》中荒诞颠倒的戏剧语言风格处于两极。但兰波的诗和他的服装倒是均有一种艺术家的癫狂气质。
贝克特总而言之,作家们的时尚是,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种自我定义的时尚。他们的衣服,平心而论,有些好看,有些不好看,但迷人的是他们那随性的自信魅力和文学成就。
更多作家的服装和他们的文字、性格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这本书《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或许会给你一些答案。
《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读后感(四):衣橱中流泄出来的星光
这虽然是一本关于服饰的时尚之书,但里面群星璀璨的作家们的故事却不得不让人流连忘返。厄普代克、兰波、帕蒂•史密斯、西尔维亚•普拉斯、菲茨杰拉德、普鲁斯特、海明威……相继出场,他们端坐在那里思考、写作,用一双洞察世界的眼睛,划破迷雾般的长夜。聚光灯下的他们,眼神一如既往的坚韧,透露着对这个世界另一番模样的想象。我看着他们的画像出神,追随着他们的目光,在那片思想的海洋中游弋。
厄普代克看,这是厄普代克,这位获奖无数,写起短篇、长篇都游刃有余的男人,已经悄无声息地被尊为美国所有时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身材高瘦,粗花呢上装、绞花毛衣、领尖有扣子的衬衫和卡其布裤子,是他的主要衣着。如同他的写作,他一生都在多产的发表作品,聚焦生存背后的故事,把二十世纪美国郊区那些鲜为人知的,被埋没的普通人的生活,表现的活灵活现。“兔子”哈利的形象已经不折不扣的成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兰波狂放不羁的兰波——衣衫不整、头发凌乱,走在肮脏的街道上,却处处流溢着青春的光芒,在混乱中绽放着生命的魅力。这副画像让我很容易就想到了《心之全蚀》中的莱昂纳多,他塑造出了一个年少轻狂、超众出群的兰波,一个肮脏贫贱与美丽的混合体。他试图颠覆一切情感来触及未知,他认为只有通过“有意识的抛弃常理”,才能成为他梦想着的“预言”诗人。他用诗句欢呼破外套和需要缝补的裤子的价值;他在原野上自由的奔跑;他在诗人的聚会上破口大骂;他在阳光下仔细端详着手中的弹孔。他天生就是个诗人。
西尔维亚•普拉斯“未来是只灰色的海鸥”。这位天才女诗人一直在用诗歌的翅膀翱翔,但在31岁时折了翼,抑郁打败了她。她形容自己一直活在“钟罩”中,一直在呼救。
“想象躺在浴缸里,瞧着从我手腕里开出的鲜红的花朵,一朵又一朵,鲜血绽放在清澈的水中。直到我没入进去,沉沉睡去,水面荡漾着绚丽夺目的罂粟般的花朵。”她不像兰波,用凌乱对抗世俗的秩序。她穿着最恪守成规的衣服,双圈珍珠项链,宽下摆的连衣裙,精心打理的头发,最像是忠诚奉献的妻子。但她的内心一直躲藏着一个发抖的灵魂,所以服饰对于她来说,更像是抵御这个世界对她侵害的盔甲,她包裹起来自己,演绎出一个更强大、更忙碌和更有用的自我。在她的周围,服饰等同于成功、受人欢迎的程度和特权,可以保护她自身,她不得不披上这层伪装。
“一件又一件,我把我的全部衣服送入夜风,那些灰色的碎片震颤着,仿佛心爱之人的骨灰,它们飘走了,在纽约漆黑的心脏,散落在这里、那里,确切是哪里,我永远不会知道。”菲茨杰拉德夫妇当然,不得不说的还有这个散发着魅力的男人,也是无数崇拜者心中的时尚偶像——菲茨杰拉德。“青春犹如梦幻,人人似癫若狂”。菲茨杰拉德夫妇过着速朽、轻佻的生活,他们花钱如流水,跳舞,整天烂醉如泥,他们的时尚理念成为一个崇尚华丽和挥霍的时代的象征。“油头粉面,这一人格面具的人生哲学和风格,正是菲茨杰拉德在现实世界中的追求。”
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在满目颓废堕落中出版。他笔下的“爵士时代”,刺破了美国梦的肥皂泡,以及伴随它的所有光辉和哀伤。盖茨比的豪宅夜夜笙歌,“快活、渴望、辉煌、忧郁”是那片蒸腾土地上最脆弱的泡泡。
“他一定会感悟到他已经失去了旧日的那个温暖的世界,感悟到他为了死抱住一个梦想付出了多么高昂的代价。他一定抬头仰视,透过可怕的树叶望见一片陌生的天空,全身战栗,正如当他发现玫瑰花是多么的丑恶,阳光照在刚刚露头的小草上又是多么残酷时一样,浑身发抖。这是一个新的世界,物质的,然而并不真实,在这里可怜的幽魂像呼吸空气那样醉生梦死,东飘西荡......”帕蒂·史密斯普鲁斯特书中还讲述了其他很多偶像级作家的故事。像对美的欲望几乎要了他的命的王尔德;苏珊•桑塔格为何钟爱前额的那缕白发;把着装与女性权利联系起来的波伏娃;渴望在纽约的整个冬天都能穿白色西服的马克吐温;幻想兰波和鲍勃•迪伦是自己男朋友的“朋克教母”帕蒂•史密斯;患了眼疾,后期开始穿白色套装,相信这样有助于反射纸上的字的乔伊斯;当然还有患有哮喘、对花粉过敏的普罗斯特;粗犷、深邃,充满激情与勇气的海明威,等等等等。
这本书像是一场视觉盛宴,精美的肖像,满足你对偶像的任意想象,当然还有他们那背后的故事。借用唐娜•塔特的一段话结尾:
“我倒愿意遇上奥斯卡•王尔德,因为人们都说,他本人比他写的东西精彩多了。读田纳西•威廉斯的日记,让我几乎可以确定,如果我和田纳西邂逅,我们会成为好朋友。如果是晚餐约会呢?阿尔贝•加缪。那件风衣!那根香烟!我觉得我的法语足够好。我们会度过愉快的时光。”《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读后感(五):穿什么才像是个名作家,看名作家的时尚
前段时间追剧《三十而已》,剧中钟晓芹逆袭成为网络作家,要接受采访之前丈夫陈屿陪她逛街买衣服,换装完毕的钟晓芹接受了陈屿的赞美:“这才像个作家嘛!”钟晓芹高领衫外干练西装,看着气场十足。
你看连一个刚刚入门的作家都如此担心自己在外人眼中的形象,那么名作家的装束岂不是普罗大众心里非常好奇的一个关注点?
那名作家们到底都如何装扮自己?英国作家特莉·纽曼最近出版了一本很有趣的书《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书中不仅包括30篇文章,作为文学与时尚的跨界侧写,并配以80张珍贵照片、作家引言和作品选段、大量逸闻趣事和鲜为人知的事实,堪称是一本既有趣又能让我们看到作家们另外一面在文字之外的形象。
伟大的作家从不追随时尚,而是让时尚追随,50位举世闻名的作家80张珍贵照片,捕捉文学与时尚交汇的惊喜瞬间。快节奏的时尚世界处于快速的变化节奏之中,时尚界的很多品牌也有自己颇具有辨识度的标志性特色。而阅读本身也是一种时尚的行为,在阅读中体会着作家们思想的表达和对世界的认知。
作家们有些也有对于时装和时尚的精彩认知,他们将着装精华融合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很多作品中出现的情节和场景都告诉了我们时装在其中承担的微妙的作用。
可以说作家们也是一群在普通生活场景中生存的群体,他们描写衣着的方式也能照见他们自己生活世界的精彩瞬间。就连本书的作者,英国作家特莉·纽曼,自己也是在时尚界从业30年的编辑,曾经在很多著名的时尚杂志上担任编辑,并为《卫报》《独立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等报刊杂志供稿,同时还主持过两档时尚节目。
她自己很喜欢穿开衫、半裙和半跟鞋,那由此而来的创意就是看看名作家和他们的衣橱,来满足普通人对于名作家的好奇心,因此她在书中立体呈现了50位独具一格的名作家和他们的时尚魅力。
特莉·纽曼用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作家们的衣橱是如何彰显了他们的个人风格和独特魅力,并“润物细无声”地潜入了他们的作品,并与时尚永恒交织在一起的。
萨缪尔·贝克特清癯优雅,个性十足。他甚至缺席了1969年要颁奖给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礼。所以有人说他是个拒绝一切的人。作为写出了《等待戈多》的著名作家,他的潇洒五人能及,他的性情与外表对普罗大众也是个谜一般的存在。
萨缪尔·贝克特似乎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甚至还获得过学院里的轻重量级拳击冠军!然而在他不说话的沉默时刻,你完全想不到俊朗外表下的不羁灵魂是如此的自由而不受约束。
个性十足的名作家很多,波伏娃算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她曾经在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中说过:
盛装打扮是女性自我陶醉的具体形式;她是制服,又是装饰;通过这种形式,被剥夺了权利而无法做任何事情的女性,感到她进行了自我表达。波伏娃和萨特是终身伴侣,但是又不是完全的和普通人一样的结婚或者是同居形式,两个都很在意于自我表达的人就这样借助思想和文字找到了互相之间的契合度。
而波伏娃自己也是个始终用时尚武装自己的女性作家,虽然在她看来,许多美丽的时尚形式真的是桎梏女性行动方便的牢笼一般,那也不妨碍她自己身着各式美丽的衣裳出席不同的活动:
1.穿百褶裙、系丝质领结去授课;
2.喜欢穿貂皮大衣坐在花神咖啡馆;
3.在家中身着量身定做的天鹅绒的丝质套装,算是早期意义上的家居服;
4.还曾身着貂皮大衣走在反对堕胎的游行队伍里……
波伏娃说对于女性来说最为重要的是摒弃循规蹈矩,应该找到艺术的、创新的自我,当然更重要的是找到理智的自我。
所以你说这样的一本书,带领我们看到了很多作家在文字之外的表达,这些服装、墨镜、帽子等饰品对于当事人来说也许都存在不同的意义。
詹姆斯·乔伊斯这本书的封面上的时髦封面女郎本身就是个如假包换的作家,琼·狄迪恩,她的首部非虚构作品《向伯利恒跋涉》于1968年初版就引起轰动,《时代周刊》派出摄影记者拍摄了她的这些著名的照片,流传至今,时髦度不减半分。她后来还创作过著名的作品《蓝色的夜》《奇想之年》。
照片上的琼·狄迪恩靠在她自己新买的跑车上,漫不经心地脚上踢着一双人字拖,手指夹着香烟,忧郁的表情给照片本身增色不少。后来时尚界多次请专业模特模仿过她这一组造型,但是不说东施效颦,作家本身的气场是绝对不可能复制出来的。后来的大品牌CELINE还曾经专门推出过一辑模仿照片如下,你看你更喜欢哪一张呢?
左为作家本人,右为模特其实想想看,人生中我们也都是在人生的舞台上粉墨登场的匆匆过客。服装也是我们自身的一种无声的表达。看了这些作家们的着装上的坚持和趣闻,你有没有兴趣也去看看这本书呢?(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