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撤离科威特》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日期:2020-08-13 19: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撤离科威特》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撤离科威特》是一部由拉加·门农执导,阿克谢·库玛尔 / 尼姆拉特·考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 / 历史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撤离科威特》影评(一):无处可逃

  怎么有种<无处可逃>的赶脚自己的第一感觉,从电影本身角度,无论电影情节 构思 动机 都有存在意关联的,不过也挺不错了!

  《撤离科威特》影评(二):从《撤离科威特》学点什么

  微信公众号 更多内容,更多精彩

  《撤离科威特》影评(三):祖国客观存在

  这是今年看的第二部印度主旋律电影,另外一部是《摔跤吧,爸爸》。跟《摔跤吧,爸爸》一样,《撤离科威特》赞美的是作为个体印度人,对印度政府则是大加批判,这和我国的主旋律电影是不同的。

  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但是从篇末的报纸剪辑看,电影和历史事实区别还是很大的。

  《撤离科威特》影评(四):祖国安定繁荣统一强大重要性

  看完电影,更能深切感受到祖国安定、繁荣、统一、强大的重要性!列强亡我之不死,只有我们安定团结繁荣了,才是对们的最大打击!看完电影,更能深切感受到祖国安定、繁荣、统一、强大的重要性!列强亡我之心不死,只有我们安定团结繁荣了,才是对它们的最大打击!看完电影,更能深切感受到祖国安定、繁荣、统一、强大的重要性!列强亡我之心不死,只有我们安定团结繁荣了,才是对它们的最大打击!看完电影,更能深切感受到祖国安定、繁荣、统一、强大的重要性!列强亡我之心不死,只有我们安定团结繁荣了,才是对它们的最大打击!看完电影,更能深切感受到祖国安定、繁荣、统一、强大的重要性!列强亡我之心不死,只有我们安定团结繁荣了,才是对它们的最大打击!

  《撤离科威特》影评(五):印度尽管国力不如中国,但撤侨的速度不含糊

  中国军舰冲突中的也门疏散了571名侨民。部分网友以小见大”地从“印度尚未撤离全部侨民”看出了“中印国力差距”。但事实上,将单次撤侨的顺利与否和国力划等号不合理,印度的撤侨行动也绝非想象中那样不堪。根据新德里电视台(NDTV)的报道,截至3月26日,印度在也门的国民超过4000人,其中预计有2500到3000人生活在目前被叛军胡塞武装(Houthis)占据的也门首都萨那(Sanaa)附近,其余的国民则分散居住在也门各地。通过海路撤侨的线路主要是从亚丁和荷台达(Al Hudaydah)进行,而印度侨民的主要聚居地萨那距离最近的海港也有近400公里,让这些生活在萨那附近的印度侨民穿越战区前往海港难以保证他们的安全。另外,印度还答应在印度侨民全部撤离后帮助孟加拉国撤离其在也门的约2000名侨民。相较之下,中国在也门的侨民人数相对较少,只有不到600人,撤侨行动的规模要小很多。

  《撤离科威特》影评(六):真实感人的故事

  《撤离科威特》豆瓣现在是6.9分,我也忘记了当初是什么吸引我下载这部电影,通常我是看分数下载的,对印度电影印象比较不错,不过6.9分的话我也不会轻易下载。

  看完以后感觉不错,回豆瓣一看,噢,才6.9分,比较惊讶。故事情节算得上曲折,有跌宕起伏,有联系政府救援的艰难,有和伊拉克军官的周旋,有和垃圾货轮船长谈交易的波折,有联系外交人员的困难。等等。。。。

  人物塑造得也不错,男主角的拿捏比较到位,不温不火,是个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被死亡吓坏过,在伊拉克军人面前低三下四的,在抱怨的同胞面前忍气吞声,在老婆面前也不是盛气凌人,最后也挺身而出和几个伊拉克士兵扭打在一起,是个有血有肉的角色。其他的人物,包括女主角,小器的抱怨男人,护士老婆失踪的男人,科威特女人,伊拉克军官等都塑造得很真实。

  整部电影应该算不上主旋律吧,因为主要还是抨击印度政府的不作为,全靠老百姓自己努力才脱离苦海。但是颂扬了人性,是不错的作品,歌舞片段也不是很夸张,应该有个7分以上。

  《撤离科威特》影评(七):拍摄一般,但故事却极有意思

  昨天看了《撤离科威特》,虽然自己觉得拍摄不是很好,但是这个故事却极有意思。

  首先除了中国和朝鲜等几乎所有人都敢公开说真话,他们敢直言印度政府再一开始时候放弃侨民。

  文中也有两三句特经典的语录:“人在遇到危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母亲。”“我直到现在也愤世嫉俗,但撤离科威特之后我再也没问过祖国为我们做过什么。”

  查了下资料,旅居海外的印度人和很多侨民都有相似的地方,比如不愿承认自己是本国人,都会问同一个问题祖国为我做过什么?有人说放弃侨民都是发展中国会经历的阶段。

  还有这次印度政府的空运488架次客机运输17万难民的撤侨行动是世界上最大的撤侨行动,这个在百度世界之最里边没找到=-=

  关于电影也有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处于对伊拉克战争的真实背景不是很了解。首先入侵科威特战争是残暴的,伊拉克有那么多青年人的军队杀死了很无辜科威特人民,刚看到这段差点又以为是三哥开挂在瞎编了,央视没这么说啊!这点在国内新闻即便百度现在也没搜到资料,而中国政府是一直支持伊拉克的,全国人民只知道美国人打伊拉克是入侵。而印度电影这点应该没骗人,那么究竟是谁在扭曲事实......呵呵哒。看过这电影后只能感觉美军五个月后才来太晚了。

  还有别的一些没看清楚的地方,比如科威特旁边不是沙特嘛?当时人们怎么不先转移到沙特,为什么要先考虑老远的阿曼和约旦?联合国当时封锁海湾为何不让出难民通道。还有其他男主一人赤手空拳单挑四个伊拉克装甲士兵就不说了( ﹁ ﹁ )

  《撤离科威特》影评(八):一曲忠诚的赞歌

  [撤离科威特]拥有前无古人的历史背景: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当地印度侨民身陷水深火热,幸而马桑尼·马修斯、哈巴扬·维迪等侨民领袖以及印度政府的周旋,17万印度侨民最终得以逃离战地。影片在印度国庆档期上映,以12.8亿卢比的成绩,在2016年本土电影票房中名列前茅。它让印度观众受用的地方,一是在于唤起了国家自豪感,二是结结实实地骂了一顿印度政府。

  男主角兰吉特(以马桑尼和哈巴扬为原型)是融入科威特上流社会的印度侨民,开场以金钱至上的商人嘴脸示人,他听当地音乐,说起印度满嘴“你国”。然而,当伊拉克军队入侵,肆意残杀科威特人,兰吉特是以印度人的身份得以保全自己和家人的性命。他放弃随时可以离开科威特的机会,承担起了17万同胞的命运。

  阿克谢·库玛尔平常多出产浮夸的动作电影,这次放弃耍酷,饰演疲于奔命的兰吉特。虽说从商人到侨民领袖的性格转变有点突兀,但对这位宝莱坞动作男星而言,已经算是不小的突破。而且好花还有绿叶衬,除了兰吉特妻子从不理解到理解,另外一位完美演绎“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的印度老伯,也在侧面抬高兰吉特形象。

  使这17万人滞留的,除了贪得无厌的伊拉克军官,还有办事不力的印度政府:大使馆人去楼空,印度驻伊拉克大使馆只肯与兰吉特讨论板球和点心,外交部长一心想着明哲保身,任受难侨民自生自灭;只有小职员科利关心兰吉特他们的死活,积极推动援救。电影放大了兰吉特的作用,同时,肆意发泄着对政府的不满,尽管当年撤侨事件中,印度政府并非如此不作为。所以,不少当地影评人以“一部很好的娱乐片,但是缺少事件真相”来评判[撤离科威特],当然,符不符合历史与是不是好电影并无必然联系。

  原载《看电影周刊》

  《撤离科威特》影评(九):缺席的政府 发展中国家之痛——《Airlift》观后感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1990年伊拉克萨达姆政府入侵科威特,当地17万余印度人撤离的故事。

  故事的内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部著名的作品,那就是第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两部作品都展现了,一个政局发生剧烈动荡的国度里,异国民众的逃难经过。然而两者的区别也同样的鲜明,逃离德黑兰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强大的美国政府,而在逃离科威特过程中,印度政府却“消失”了。

  在《逃离德黑兰》一片中,造成撤侨困境的障碍是伊朗当局与美国政府的对立,但这完全没有阻止美国政府的撤侨念头。当得知六个大使馆工作人员流散在外后,政府立即给出了三个营救方案,不但如此,他们甚至一度疯狂的想派武装力量直接杀进伊朗,完全不忌惮与伊朗当局正面撕逼,尽管最终采纳的“拍电影”方案让营救过程看起来像偷鸡摸狗的惊悚片,但我们仍能感受到一个强大美国政府的存在和其毫不忌讳宣扬的公民权益与人权价值,阴暗的故事背后是一片光明的底色。而印度人撤离科威特时,却完全是另外一副光景。

  陷入混乱的科威特

  《撤离科威特》影评(十):一个镜头里的印度民族大团结

  在我感叹了十余年韩国电影好牛逼啊中国电影要加油啊之后,印度电影终于赶上来了。。。

  从没去过印度,据说一出新德里的机场,会看到一行巨大的字:“欢迎来到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当然当得起这个称号,人口眼看超过我天朝了。

  其实今天的印度,建国历史跟天朝差不多,再往前数,就是英国殖民时代,那个时候,我们这些“落后民族,还没有国家的概念,我总觉得,印度和巴基斯坦,应该被当做一个国家,他们的分离,也比祖国大陆和宝岛台湾的分离长不了几年。

  南亚次大陆文明历史悠久,地缘环境特殊,几千年里,除了最原始的原住民尼格利陀人,还有原始澳大利亚人、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蒙古人等等不同人种和民族一波一波地迁徙而来。

  以至于到了今天,这片次大陆上有将近两百个民族,1000多种语言和方言(到了这个数字,能够无争议地进行分类统计已经不可能)。然后人家又是一个建国历史不长的民主国家,可以想见,能形成国族认同基本上很难。

  就是这样,20多年前,印度人完成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撤侨,400多架飞机,从约旦撤出了10万侨民。

  其实,片子一开始,男主就在一直展示着国家认同的微弱,不听印度音乐,尽量用英语,劝自己的司机赶紧变成科威特人,即使伊拉克人打过来了,他首先想到的也是往英国跑。

  但后来一步步地铺垫、转折,尤其是司机的被射杀,男主的家国意识终于觉醒,拍着胸脯就变成了印度人的摩西。

  整个片子的戏剧冲突其实并不强,这帮印度侨民最大的威胁来自那个像猴子一样的伊拉克军官,人家也就勒索点钱,要两瓶洋酒。最后,一拨人浩浩荡荡地到了约旦,那段升国旗的桥段,实在是真的有些硬凹,就像那个用特效做出来的印度国旗一样,其实这段可以处理得更好,印度侨民里也不应该只有一个倔老头可以刻画。

  不过,这个桥段里有个镜头很有意思,背景音乐可以直接改成《五十六个名族五十六朵花》了:基本上,这个镜头就是一副印度民族全家福,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撤离科威特》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