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环杀入案平反刷屏之后,在网络上算是落下一段帷幕,可回到家中的张玉环,生活对他的考验远远没有结束。
27年,外面的世界已经变得让张玉环无法理解,他不会用手机,不知道什么是网络,不明白电扇为什么会摇头。
然而,对张玉环来说,学会使用电子产品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最难克服的,其实是周围人的偏见。
在梨视频中,同村医生张幼玲说,张玉环回村后,来来往往的都是记者,可村里几乎没有人跟他接触,大家依然认为他是杀人犯。
他急切地呼吁:大家一定要打消对张玉环的孤立,他要融入社会,这点非常重要!
其实我们看到的张玉环和村民眼中的张玉环,是完完全全不同的两个人。
我们认识的张玉环是冤案平反之后的张玉环,是基于热搜之上的人,我们相信他是好人,是被冤枉的,可对于当地的村民来说不是,他依然活在他们的偏见里面。
所以,别看张玉环刚回家这些天很热闹,我们也感觉大家都很正义,但是等热搜褪去,他需要自己独自去面对那个真实的世界,一个人是不可能不融入社会的。
其实不只是当地村民,还有一些网络键盘侠也在妄自评论,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就判定他是真凶,随意贴标签:
这些问题,其实比张玉环的国家赔偿更值得我们去重视,大家如果不去撕掉张玉环杀人犯的标签,那么他将会被钉在耻辱柱上一辈子。
张玉环的再审辩护律师尚满庆说:
“我们作为辩护人,很坚定地认为,本案不管是27年前还是现在,所有的证据指向均不能证明张玉环有作案的可能、作案的时间、作案的手段...
我希望社会能释放出一种善意,张开臂膀欢迎张玉环回归正常的社会,远离自己所遭受的苦难......
尚满庆最后说了一句话,让我特别有感触,他说:希望大家能以最大的善意去理解一个艰难行走了27年的家庭。
27年,这个家庭是怎么熬过来的,没有人知道。
在很小的时候,张玉环的大儿子张保仁,就顶着“杀人犯儿子”的恶名,饱受白眼、谩骂、殴打,他不敢反抗,永远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大约八九岁的时候,张保刚回到村里找哥哥玩,正好看到同村的小伙伴把张保仁摁在地上,还往他的嘴里塞牛粪,张保仁呆呆地躺着,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
他们已经那么难了,可是他们还要那样对他们。
这就是人性。
一个幼小的孩子,身边没有父母陪伴,还要忍受异样的眼光、甚至不明不白的殴打,他该有多苦啊,真不知道那些歧视他的人,怎么忍得下心。
世俗的偏见、歧视,如同一座大山,从过去的27年到今天,都重重地压在张玉环一家人身上。
他们已经付出了这么多,还要怎样?
白岩松谈到这桩案件时感慨地说:
张玉环蒙冤27年,起点是在1993年,我想想自己,那一年25岁,走进东方时空当主持,今年已经52岁。
想想这27年人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更能明白对于张玉环来说,这27年在人生当中失去多少。
被冤枉的时候,张玉环就一直在牢里面写申诉信,27年时间,他整整写了五六百封,终于洗脱了冤情。
可是出来之后才发现,用27年可以洗脱罪名,但人心里面的偏见怎么也无法洗掉。
电影《哪吒》里面有一句台词: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无法翻越。
知乎上有个问题:在中国农村什么让你感到最恐怖?
有个叫“倔强的王大爷”的答主用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最恐怖的就是偏见。
他是做房地产的,之前带过一个女徒弟,长相一般,但很能吃苦,基本上全年无休,包括端午中秋这些假期。
一年之后,因为他要离开所在的片区,就把女徒弟升到经理级别了,而且,那个片区所以能赚钱的机会,他都给她了。
又过了一年,女徒弟攒够了一套房子的首付,在她负责的一个项目上买了一套房,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但有一次上班的时候,女徒弟突然哭得特别厉害,怎么劝都劝不住。等她冷静下来之后,给同事们看了她老家亲戚群里的聊天记录,大家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她亲大姨在亲戚群里说,她肯定是在城里做小姐,才赚到买房子的钱的,还说得绘声绘色,有模有样。
这个女孩本来踏实勤奋,靠自己的努力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可是这个亲戚看到她过得好,就不分青红皂白地给她贴上了“出卖身体赚钱”的标签。
即使毫无依据,但人很喜欢相信谣言,尤其在偏远闭塞的地方,假的都会变成真的。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以后别人一提到这个女孩,就会自动将她和不好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女孩的一生,恐怕都要受影响。
可悲的是,没人去问她怎么赚到买房的钱,没人在乎她工作到底有多努力,在未做任何考证的情况下,就通过自己的臆想断定一个女孩做那么不堪的事情。
说实话,这样的人内心极其丑陋,其言行实在太龌龊了。
还记得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那个令人悲伤的故事吗?
在西西里的一个小镇上,玛莲娜就因为长得太美,被贴上了不守妇道、人尽可夫的标签。
有人说她私会情夫,但其实,所谓“情夫”是她的父亲;
有人说她生活混乱,但其实,她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抱着丈夫的照片独自在家中跳舞。
古今中外,女人最害怕的就是荡妇羞辱,在一次一次事件中愈演愈烈,最后变成了可怕的群体霸凌。
那个小镇上的女人,集体孤立玛莲娜,她们不给她提供工作,甚至不卖给她食物。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她们一起在广场上对她拳打脚踢,扒她的衣服,剪她的头发,指责她勾引男人。
有人亲眼看到她做什么龌龊的事情吗?有人亲眼看到她去勾引别人的老公吗?
没有,大家就凭借着风言风语中的偏见,恨不得扒了她的骨,抽了她的筋。
一个人,只要和别人不一样,只要有人传谣言,那么,她这辈子都要被钉在耻辱柱上,要被孤立,被歧视,至于他是罪有应得还是含冤受屈,没人在乎。
你看,世俗的偏见到底有多可怕?
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班上有个女孩,脸上有一大块斑,不知道是哪个同学带头说了一句她有传染病,自那之后,班上的同学都不愿意跟她玩了。
我经常看到那个女孩落寞地走在人群中,低着头,用头发遮住自己半边脸,恨不得将自己整个人都隐藏起来。
我隐隐地觉得这样做不对,但也无力改变什么,一年之后,女孩就转学了,从此没有人再见过她。
后来,每当回想起这件事,我都觉得特别后悔,如果当时我能鼓起勇气和那个女孩说句话,告诉她她并没有做错什么,不用感到自卑,她人生中的那一年,是不是会因此明亮一些呢?
群体性的歧视最可怕之处就在于,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没做什么过分的事,也许只是跟着起哄,也许只是沉默闪躲,但对被歧视的那个人所造成的伤害,却是实实在在、难以弥合的。
所以,我们需要从群体的偏见中跳出来,真正地、正确地了解那个被歧视的人,这需要的不仅是智慧,还有悲悯之心。
《论语·公治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公治长是孔子的弟子,因为一场误会,被关进了监狱里面。
虽然最终被无罪释放,但公治长毕竟是蹲过监狱的人,乡亲们难免对他指指点点,而孔子却做了一件让人大吃一惊的事——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公治长。
众人都很不解,青年才俊那么多,为什么孔子要挑一个坐过牢的人为婿呢?
孔子说,公孙长入狱,并不是因为他真的犯了什么罪,他也是受害者,而且,公孙长入狱后,一直不卑不亢、不怨不尤,由此可看出他是值得托付之人。
如果孔子也人云亦云,跟着大家一起用有色眼光看待公孙长,很有可能错失一位佳婿。
有一个很经典的问题,我们再来答一下。
假如要从以下四个人中,选择一位来造福人类。你会选择哪一位?先来看看他们的基本条件。
候选人A:笃信巫医和占卜,偷偷养了两个情妇,嗜好吸烟喝酒。
候选人B: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读大学时因吸食鸦片差点被开除,每晚都要喝许多白兰地,烟不离手。
候选人C:曾是国家战斗英雄,保持素食习惯,从不吸烟,不谈女色,只偶然来点啤酒,年轻时没有做过什么违法的事,酷爱读书,懂艺术,有专著出版。
候选人D:相貌英武,年轻时积极投身革命,曾参与刺杀清政府要员,其许多名句激励了大量的有志青年。
单看这些个人信息, 你是不是要决定选谁了呢?
别着急,我们来公布答案。
候选人A,是美国总统罗斯福。
候选人B,是英国首相丘吉尔。
候选人C,是法西斯元首希特勒。
候选人D,是臭名昭著的卖国者汪精卫。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只通过一言半语,非常片面的信息去认识一个人,这样会让我们变得偏见、狭隘和无知。
知名评论人石述思说:所谓成熟,就是对内消除傲慢,对外消除偏见的修行。
人生很长,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永远不会遭受不公,如果每一次,当某个无辜的人被歧视时,你都隐匿在人群中做一个帮凶,那么,当有一天,你成为异类的时候,谁又能为你说句话呢?
真正成熟的人,懂得包容这个世界的多彩多姿,不会用偏见的方式来彰显自己单薄、可笑的优越感。
当目睹某人被歧视、被伤害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的不只有自保,还有善良。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 关注桌子
推荐阅读(点击蓝色小字即可):
《你对婚姻的理解,可能都是错的》
《大连地铁遇“豪横”大叔,160万人点赞:请等一等走得慢的人》
本文编辑:田七喜,排版:造梦。音乐:薛之谦--你还要我怎样。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后台。
愿世界上所有相同磁场的人都可在这里相逢。我是桌子,谢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