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 第一部》是一部由谢梦茜执导,陈丹青主演的一部脱口秀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徜徉卢浮宫、奥塞, 谈论王希孟、巴齐耶、布法马可、梵高, 欣赏《千里江山图》、《画室》、《死亡的胜利》、《海边的渔夫》 ,陈丹青老师推崇的是, 绘画作品早期元气淋漓的原创力, 无谓“无知”也罢“憨”也罢,因为“一切开始的时候是最好的时光”,这点倒与“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有异曲同工之处了。
《局部 第一部》观后感(二):听一个老头在小黑屋谈画
知道《局部》这档节目是因为高晓松在《晓松奇谈 - 清明上河图》提到了千里江山图 继而提到了这档节目。夜里2点我点开视频 以为听着一个老头在小黑屋谈画有助于入眠 却最终以连看了三集 实在睁不开眼而恋恋不舍地爬上床休息。
看了三集的感受是 他不是真的在说美术 而是美育 意在启发看节目的人。
《局部 第一部》观后感(三):第二集:死亡的生理
敦煌壁画前后绵延1000年,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北魏,非常令人震撼。北魏无名作者的舍身饲虎图,包括云冈石窟的壁画也是北魏的壁画,文革期间法国总统来中国访问也是点名要去云冈石窟。
艺术顶顶要紧的,不是知识不是熟练,不是文化教养,而是直觉和本能,是那些最最新鲜的感受力,我甚至觉得就是一种可贵的无知。
《局部 第一部》观后感(四):局部小记
陈丹青---诚恳而不清高,可贵在于他只谈论绘画。他好像知道,过几年就死了!人生在世,静心留下名作或许是最好的结局。艺术是一种可贵的无知。每个人感受不一样。人在苦难中才像一个人。艺术的初学阶段充满着对艺术的执着,更多的是真实。一切开始的时候是最好的时光。艺术不在于艺术本身,而在于我们给它带来的关注。知趣而安然。你做的很多事情,其实是为了让别人高兴。
最初是听广播的时候知道文学回忆录,知道木心,知道陈丹青,找来局部看,艺术气氛很浓,想来也是只有上学的时候了解美术史,然而也被考学压力稀释掉。每天看一集,缓慢的节奏,超脱现实的自由,心灵的放松,虽然不了解很多艺术大师,蒋兆和的流民图之类的,但是听听画背后的小故事,看看画还是挺不错的,而且剪辑的非常好,忽然就很想学习后期剪辑啦。总之,比 下饭综艺要好看,从第一季开始追。
《局部 第一部》观后感(六):局部-第一季
相比于高晓松天马行空的各种大跨界评述,陈丹青的专注更得我心。他有一种真正艺术家的天真与单纯。略带口音的不急不缓的描述、偶有谬误的用词、还有你可能想破脑袋都觉得不合适的词却被他使用的合意到近乎圆。他的关注点仅在绘画,雕塑和摄影及文学也稍有带及,非常谦逊、自低,我特喜欢这样的男人。然而作为大家,在谈论熟识的领域,他又有着可能并不自知的自矜,偶尔会爆粗的片刻,那种对比强烈的冲击感,相当迷人。
《局部 第一部》观后感(七):艺术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2019/1/3:
因为去意大利的计划,翻出这部综艺(?)纪录片(?)出来看。一个人,一张嘴,博古通今,贯穿中西,使人安静。
陈丹青讲话有条不紊,讲到激动处也只是稍稍加重语气,不主观表达自己观点,而是用提问形式让观众自己思考。
刚看到第二集,蒋兆和先生的经历让人落泪,一个人对终生的悲悯却给他带来了厄运——这已经不仅仅是艺术的范畴,这是社会要讨论的命题。
《局部 第一部》观后感(八):Von 6
第六集:谁养画家。19世纪中之前的画家靠国王贵族教廷的定制生活,每幅画都是设定好了主题位置场景。工业革命开始,画家可以靠卖画成为个体户,开始有了更多创作自由。大不了卖不出去,过苦日子。于是有了很多随着画家心意,未完成的画。第七集:绘画的放纵。怎么定义一幅画有没有完成?有很多种方法。印象派有些画家可以把一幅画画了又画,颜料非常厚。塞尚的画,都是没有完成的open work, 他根本不在乎这回事。
《局部 第一部》观后感(九):看一集记一集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元气就是少年气 ;
布法马克死亡的胜利地狱 初期的本能的生命力和力量 ;
蒋兆和 流民图 爸爸永不回来 一个荒芜时代里悲天悯人的精神流民;
梵高 海边的渔夫 初学者的画 憨的好是只能对着画去感受的;
巴齐耶 巴齐耶的画室·拉孔达明街9号 明亮健康的青年 也是死于战争的艺术家;
局部每一期的切入点都太迷人 这不是讲艺术史美术课 这是关于美的生命观
《局部 第一部》观后感(十):13.俄罗斯冤案
13集最感人,忍不住的真心和深情厚意。
“苏里科夫是西方世界主义的对立面,一个可敬的麻烦,他根本不在乎西方怎么看他,他这种固执和骄傲已经过时了,可是我有选择地选择过时的品德。请大家原谅,一说起苏里科夫,我总是有很多话讲,这是我最长的一次讲述。”
结尾圣咏,曲调熟悉,一击即中,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