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即不离》是一部由廖克发 / 谌静莲执导,廖祥清 / 胡木娇 / 廖美玲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共游击队员之孙追寻消失的祖父的过程,结合历史与家族记忆,采访了散居广州、香港和泰南的马共老人,大致中规中矩。可惜导演过于小清新,专注于家族情感,未能深入反思历史,幻想透过“分享历史记忆”就能实现民族和解,而不明白祖父选择的以暴力推翻马来西亚政权的尝试才是达成民族平等的唯一方法。
●也许是规避马来的敏感话题或者导演本身从家族故事出发 电影本来就选了一个很讨巧绕弯的角度切入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片子太短 总会觉得无论是历史线还是家庭线都显得不太够
●FFF19 3.5「橫跨時間的河 在同一片森林裡面 你們卻從未遇見彼此」
●由家族史的探索而至國家。馬來西亞的馬共歷史,其實拍的挺溫和了。這樣還被馬國官方禁…
●【灯笼俱乐部展映】从祖父在家庭中的缺失来发掘祖辈故事,进而追溯到轰轰烈烈的马来华人抗日救国运动与马来西亚共产党的游击斗争历史。很出色的纪录片,史料访谈俱备。导演旁白娓娓道来,不煽情也不冷漠。最终回归祖父的不即不离。大历史下的个人细节(炒子弹、生的孩子送人、祖父带子女冲凉)让人难忘
●感同身受,怎樣才是真正的馬來西亞人?也許我們永遠不會知道。
●从不被提及的祖父挖出成为禁忌的历史,如果不是刻意为之,就显得有趣,如果是策划好的,会显得略鸡贼…至少从详略安排上来看,是后者吧…就这点程度还被禁,马来政府也是小心眼…老歌真好听啊。
●艺穗影展@燕晗高地。从寻找素未谋面的阿公开始,渐渐切入马来亚共产党的历史,从家人对阿公的追忆和分散各地的马共成员们的回忆拼凑出一段被遮蔽的历史。抗日抗英到对抗马来政府,为此付出生命、青春、自由,放弃子女的这些人已经老了。有的人说着不后悔没有虚度人生。有的人说白天在中国,晚上却梦见身在马来西亚,和穿着纱笼的马来人玩耍,最喜欢的食物是娘惹糕。身份认同,种族融合,回不去的故乡。演后谈的分享很赞,配乐是不同版本的与现马来国歌旋律相同曲风不同的马来情歌。
《不即不离》观后感(一):依然有所保留
故事敘述的組織能力有待加強。主題一半都在圍繞著導演的爸爸為什麼會是這麼一個人,猜想著可能跟阿公是馬共黨員而導致爸爸生長在一個單親家庭裡。片子裡有不少動容的小故事,說著當時馬共的抗日精神,到現在依然還有強烈的愛國精神,渴望回國,以及與友族同胞友好的關係。觀賞完了,對馬共沒有更深的了解,反而心中出現更多的疑問。
《不即不离》观后感(二):我們有各自載歌載舞的方式,卻不瞭解彼此
2016#BIFF# 展映紀錄片【不即不離】★★★★
《不即不离》观后感(三):一些尚能回忆起的幕后细节
2017/12/2 15:00-16:30 厦门三影堂新亚洲日志放映《不即不离》 映后交流会 (所有幕后细节来自李天钰女士,感谢她的分享。忘记录音了,只能记得一点了) 1.导演父亲原本并不想接受采访,因为对阿公颇有怨词,而且阿公去世时,父亲才3岁,对阿公记忆不多。片中导演的姑姑回忆,当时父亲每次回到家,都会带姐弟俩去冲凉水澡。后来导演将姑姑的这段采访素材带给父亲观看后,父亲才同意采访。 2.本片本想在马来西亚公映,但内容敏感被禁。 3.导演朋友曾劝他加入台湾籍,这样创作道路能够更加自由,但导演拒绝,坚持马来籍。 4.片中马共的影像素材来自英国某个博物馆(具体哪一个已经忘记),导演花费不菲价钱购买版权,放入了纪录片。 5. 导演接下来有两部作品,一部纪录片,一部剧情片。纪录片讲述马来西亚一个政府避而不谈的案件,剧情片仍讲述马共故事,片名是《菠萝蜜的爱》(感谢评论提醒)。 6.本片在北京放映时,一位北京籍马共党人携家眷去到现场,放映结束后就起身离开了。 仅记得以上内容,简短地总结一下,感谢三影堂、郭晓东和李天钰。 —————————————————————————————————————————————————— 个人观后感:很不幸,因为看《至暗时刻》时间冲突,晚了15分钟才到现场,影片放映结束后差点又错过分享。因为前脚才看完二战的英国,后脚就看英国殖民马来亚,个人还是感觉有点精分的。深感我们只能接受到历史的某一面而非全部,对于过往的信息,只能接收到冰山一角。 东南亚完全属于个人历史盲区,我是第一次知道马共,接触到他们的历史与发展,第一次知道有那么多华人的参与,知道英国、马来亚当局、日本军队和马共的冲突。片中导演对于自己家庭的采访,颇有《悲情城市》中林家的感觉:家族命运在历史洪流中浮沉。片中马共人的家庭基本是破碎的,他们与后代的被迫割裂是如此无奈,但是采访中却透露出一股坦然接受的勇气,我猜,其实内心是破碎的。 片中一位老者说,自己身在中国,心在马来。这在中国听来实在太刺耳了,中国人,怎么能时时刻刻记挂着外地,是中国不够好吗?并非中国不够好,而是马来太好了,不论当局如何黑暗,她曾在那里挥洒了整个青春,为了一个理想拼了命,构建起了自己的人际脉络。在最后一点上,我可以理解,就像自己小学离开家乡到西北,如今也对西北念念不忘。说回那位老者,她不灭的理想已经扎根在马来,因此即使回到了字面意义上的“根”——中国,仍会心系马来。 纠正历史是一条太难走的路,由衷敬佩导演。
《不即不离》观后感(四):犹如昨梦 ——电影《不即不离》
不即不离,从字面直接理解是不接近也不疏远的状态,是出自《圆觉经》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忍不住联想到影片中,那位马来西亚共产党队员的红衣老奶奶,她说白天身在中国,可是夜里做梦都是在马来西亚。这大概是用梦和现实来诠释的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 (和Emma讨论后,她提出了对片名的理解:《不即不离》的英文片名叫:Absent Without Leave——空缺但是从未离开——也是在讲父亲和祖父在家里的状态。) 全片也是这样扣题的——拥有血缘关系的父亲和并不亲近的父亲、众人口中的祖父和想象的祖父、参加马共的遗老们与想象中马共的烈士、马来亚的民主独立进程与马来西亚掩盖的历史……都是某种程度上的不即不离——梦和现实的相依却排斥、对抗却妥协。 影片的叙述形式颇有散文的味道,一个点自然地衔接下一个点,想到哪儿说哪儿,形散神不散。导演从父亲在自己成长中的“缺失”出发,引出对于父亲的父亲的好奇,进而把目光转向那位素未谋面的祖父,撬开了祖国历史中一整块还未痊愈的伤疤——被掩盖的马来西亚共产党的过往。片中时常运用一些美好曲调的马来西亚歌曲来让这些陈年旧伤显得轻描淡写一些,即使几十年过去,那伤疤还在“皮下”隐隐作痛。 因为涉及历史部分,所以有很多历史资料的播放,穿插在叙事中,并不使人觉得枯燥。没有很高超的技巧,视角与情绪大多平静、缓和,没有刻意去引导观众的情绪,使当下叙述者们的平淡与过往历史资料的激烈自然形成一个对比。但是如果被观者理解成马共的历史资料片就太过直接粗暴,导演煞费心思的这样安排剪辑,应该就是不想被这样轻易归类。 纪录片的真诚是特别容易体现的,只需要真实的去记叙。这部影片就是因为这样才让全片闪烁这许多动人的小细节:导演问两位马共队员说有没有亲手埋过自己的同志,他们回答有;还有至今不理解马来西亚政府对马来西亚共产党的镇压的老马共队员眼里噙着泪花;一对因为战火把孩子送给泰国人收养的马共队员夫妇,对孩子和祖国皆失去的无奈与释怀;父亲因为听说小时候他的父亲也曾经陪伴年幼的他洗澡后有些释怀并答应拍摄……这些的感情细节是历史必然会遗忘的,但纪录片不会。 当然影片里还有很多的笔墨在有关历史政治的部分。影片中英国提供的骇人并且昂贵的资料,皆是马来西亚课本中绝口不提的过往。禁片的理由不外乎就是这种情况,毕竟怕“旧伤复发”的痛不只有亲历者,还有最后的胜利者。而独立电影的存在,更像是受伤的野兽独自舔着伤口。 或许这部影片可以使部分观者燃起对那段历史的兴趣,甚至如果可能让更多马来西亚人看到这部影片,就有可能为这段历史平反。但是我相信这不会是导演唯一的目的。如果想拍历史纪录片也就不会去着墨于父亲对祖父某种程度的怨恨、不会着墨于姑姑说祖父只要需要钱才回家。对于家庭而言,他抛弃了大家,但对于马来亚而言,他却是从未抛弃、从一而终。人没有绝对的正义——导演没有渲染马共的伟大或者祖父的伟大,也没有回避他们的缺陷——抛弃家庭子女。这大概是纪录片能做到的“有机完整”。 同期在三影堂放映的另一部纪录片《横滨玛丽》,玛丽是个城市传奇,而拍摄的重点却都在那些人们口中的玛丽,而非真正的玛丽,这是记录一个传奇,但也在记录着传奇周边的其他人,记录着城市、时代的变迁,记录所有人心的善或恶或纠结。《不即不离》同《横滨玛丽》的风格大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无法归类——不完全的历史纪录片、不完全的生活纪录片、不完全的政治纪录片、不完全的传记纪录片…… 那些复杂的、纠结的、一言难尽的甚至欲语还休的,才成就了这部《不即不离》。像题目一样,保持不亲近不疏远,去审视历史与当下,最后也不过落个“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程曦 2017年12月4号晚
《不即不离》观后感(五):遗忘不了,也抹去不了——不算是《不即不离》观后感
2017/3/6
留台大马籍导演廖克发的首部纪录片《不即不离》,因其内容涉及马来亚共产党(马共)的课题不符合我国马来西亚的官方史观而被列为禁片,无法在电影院上映。不过,该片于2017年2月28日至3月5日在线上开放免费给马来西亚地区的观众观赏,让我国人民可以看看到底这部禁片到底禁在哪里。
马共在我国一直都是个“禁忌”,总是被当权者贴上负面的标签。英殖民时期被官方宣传片称为“匪党”(bandit),1957年(在未真正脱离英国帝国主义势力影响下)独立后,马共在历史课本上同义词是“恐怖分子”。
最近才逝世、曾主演数部马来西亚版占士邦电影的京三苏丁,于1982年自导自演的电影《武吉哈蓬》 (Bukit Kepong),几乎每年国庆日期间都被电视台拿来当成“爱国教育片”来播放,给那些为英国殖民政府效力、打击反抗英殖民争取马来亚民族独立游击武装的警察歌功颂德,将他们塑造成“国家英雄”。《武吉哈蓬》 电影中的反派——马共,清一色是华人,但事实上当年率领游击战士攻击柔佛州麻坡县武吉哈蓬警局的其中一名马共领袖,是位名叫莫哈末英德拉的马来人,此人还曾是伊斯兰宗教师。这年复一年在免费电视台上播放的爱国影片,所呈现的就是今天马来西亚政府一贯的官方史观,反殖抗英的被形容为恐怖分子,为英殖民政府效力镇压反殖人士的被吹捧为爱国英雄。相信很多人都是在这种历史错乱的情况下成长。
话说《武吉哈蓬》问世的差不多同一时期,邻国印尼当时的苏哈多独裁政权,也资助一部根据当权者史观所拍摄成的剧情式纪录片《930运动/印尼共产党的叛乱》(Pengkhianatan G 30 S PKI),同样年复一年在国营电视台上播放,直到苏哈多政权被推翻为止。《武吉哈蓬》跟苏哈多独裁政权时期的洗脑政治宣传片,可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去年3月的时候,马来西亚社会主义党(PSM)打算举办《马克思主义速成课程》,全国总警长卡立.阿布巴卡如惊弓之鸟般,在其推特上发号施令,指控这是“意图复兴共产主义思想的努力”,指示警方传召主办单位问话,并禁止活动的进行。
2011年净选盟2.0大集会前的两个星期,警方逮捕了包括笔者在内的30名社会主义党成员及支持者,其中一个拿来吓唬人的指控是“复辟共产主义”,然后出示来给记者拍照的“罪证”,是在我们车上找到的印有马共领袖陈平、应敏钦及拉昔.迈丁等人头像的T恤。后来我和另外5人在《紧急法令》下被拘留,关押在一个位于吉隆坡市内某个地点的秘密扣留中心时。警方从各地调集政治部警官过来,组成了盘问我们的特工队。负责盘问我的那组政治部人员当中最资深的那个警官,他大多时候都是在跟我讲故事、说“人生哲理” ,问问题通常都由其他不是资历比较浅就是警阶比他底的人来做。他讲了很多故事,包括讲了很多关于马共成员的故事,当然说的都是坏话,有的是他亲自审问的,也有很多故事都是从其同僚那边听回来的,就象伊斯兰教的《圣训》那样,经过很多把口的流传,孰真孰假就不得而知,反正我在被拘留期间都不怎么相信警方所说过的话。呵呵。
盘问我的政治部警员,根据他们跟我的谈话,写成一本百多页(象以前大学写论文时作了很多注脚还有附录)的口供书,每页都印上“机密”字眼,也就是说只有寥寥数人可以阅读到这份资料。那个最资深的警官跟我说,这份厚达百多页的口供书中,只有一段话是最重要的,也是他们整个盘问过程中所最想要知道的最重要的事情。那段话是在小标题“社会主义党与马共的关系”下,因为那段话是我当时一字一句说出来,政治部警官还要我亲自逐字核对确保我真的如是说,所以我记得比较清楚。那段话应该是这样写着:“我认为马共应该被承认争取我国独立的民族解放斗士,就象督江谷、拿督巴哈曼等人那样。社会主义党并不认同现在这个时候进行武装斗争,社会主义党相信通过民主的手段去争取社会改变,包括选举与街头运动。”不过,事实上,这段话跟我会被关押多久并没有任何关系,况且在未经审讯下被拘留期间政治部盘问所记录的口供,都不能被呈上任何法庭当证据,所以我真的是说了等于没说的。给我们套上跟“马共”有关系的这个名堂,只不过是要拿来吓唬不明就里的民众。
“马共”或“共产党”,不仅本身长期以来被我国当权者不断地污名化,也是被用来贴在任何反对力量身上的负面标签。例如,1969年的五一三事件可以怪到马共头上,1999年华团诉求工委会被时任首相的马哈迪形容为“共产党”。
尽管我国当权者一直都在污名化马共,企图抹去社会对马共进行反殖斗争的记忆,并嵌入官方版本的马共等于恐怖主义的图景,但是这段我国各族人民反殖抗暴的历史,是不会轻易被抹去。只要历史一天得不到公道,其幽灵就会一直地徘徊在马来西亚的土地上。
独立电影人阿米尔.莫哈末(Amir Muhammad)曾拍摄过两部关于马共的纪录片,当然这两部片都被内政部禁止在马来西亚公开上映。其中一部叫做《最后的共产党男人》(Lelaki Komunis Terakhir,2006年),是一部在一大堆日常谈话访问中穿插着滑稽诙谐歌舞片段的纪录片,通过旁敲侧击的手法去呈现出片中不曾露面的主角——陈平——的早年生涯,马共的一些事迹及影响。另一部则是《村民们好吗》(Apa Khabar Orang Kampung,2007年),取名已故国宝级歌星苏迪曼所唱的同名歌曲,影片叙述定居在泰国南部马共第十支团成员(主要是马来裔)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所忆述的游击战历史。这两部片都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作世界首映,却无法在自己的国家内上映,可是对我国电影艺术事业的一大讽刺。
近年因画“小丑纳吉”而闻名遐迩的艺术工作者法米.惹扎,在完成了其获得人权电影奖的《独立前十年》(Sepuluh Tahun Sebelum Merdeka,2007)后不久,也拍摄了一部名为《革命’48》(Revolusi ’48)的纪录片,通过访问马共成员,去重现1948——1960年间那一段民族解放战争的历史。
记得还有一部关于陈平和马共的纪录片,名为《再见马来亚》(I Love Malaya),由五位新加坡电影工作者所拍摄。
马共于1948年因英殖民当局对左翼反殖力量日益残酷的镇压而转入丛林进行武装斗争,那实际上就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是二战后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浪潮的一部分。由于冷战关系,西方帝国主义势力最畏忌的就是新兴的独立国家会倒向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因此在其势力范围内打击左翼民族主义不曾手软。
1955年华玲会谈时,马共已准备放下武器,但是却因为当时英殖民当局及要从英国人手上继承行政权力的联盟,害怕让共产党走出森林参加议会政治,而坚持要用羞辱马共的条件(马共成员必须缴械投向且在紧急法令下被拘留接受政治部审问)去破坏和谈,导致1957年宣布独立后,还要白白打了32年的内战。冷战时期的西方帝国主义及其代理,害怕第三世界的共产党通过非武装斗争的手段夺取政权,因此不惜牺牲更多平民百姓的性命去扑灭这股力量。在马来亚及后来的马来西亚,当权者要把武装的左翼力量困在森林中让其被人遗忘,而意欲进行合法斗争的左翼也在恶法横行及政治扣留下被镇压。在邻国印尼,当权者更是用血腥屠杀数十万计人的残暴手段,去扑灭这股左翼力量。
1989年马共与马来西亚政府达成和平协议时,所开出的条件其实也是跟1955年的一样。但是,马来西亚政府却没有完全遵守协议的承诺,其中一个违背协议的举动,就是禁止陈平及好些马共成员回国,甚至陈平死后骨灰也不被允许带入马来西亚境内。实际上,好些马共成员都可以回国定居,而马共主席阿都拉西迪、应敏钦等人不仅获准回国,还得到觐见霹雳州苏丹(难道霹雳州苏丹支持共产主义吗?),为何马共总书记陈平就被禁止回国?说穿了,我国政府不想给马共去污名化,因为这个污名可以随时为巫统执政集团所用,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栽赃在任何反对力量头上,也可起到分化人民的作用。
廖克发执导的纪录片《不即不离》,为了探索其素未谋面因参加马共而牺牲的祖父,走访了定居在马来西亚、泰南,以至流落在中国、香港等地的马共成员,尤其是曾经参与早年抗日抗英的老马共,透过他们的口中所述,去拼凑并侧写出当年马共反殖抗争的图像。尽管这拼图仍显得零散及流于表面,但也许对不甚理解这段历史甚至是一直满怀误解的人们来说,不失为开启大家重新反思马来(西)亚历史的契机。
马共走下历史舞台已超过四分之一世纪,其历史使命也算已经完成。马共的历史地位,总是为我国当权者所否定、抹杀,甚至是扭曲,仍无法在广泛的层面上得到一个公平的对待,这应该是一个还会延续下去历史诠释争夺战。
马共的斗争实践,尽管已经结束多时,当中有很多事物仍然值得我们去发掘,从中吸取教训或得到新的启发。当年为了革命理想信念而献出青春甚至是洒下热血牺牲性命的人们,都是值得我们敬佩与缅怀的。他们的历史不会轻易被抹去,也不会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