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山墙的安妮》是一本由[加] 露西·蒙哥马利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很喜欢安妮!喜欢她的乐观、鬼马、富有想象力,还没看够 还想知道她的一生怎么样
●任何时候都有峰回路转的时候嘛~每个小女孩都该拥有一个安妮的梦!
●可以。
●道德气息让描述有些古板,但红发安妮显然是永远不会令人忘记的形象。除了因为她的想象和游弋,大辫子和新衣裳,她渐渐长成的模样...还因为她是绿山墙的安妮,附近有闪光的小湖、闹鬼的森林,她蹲在正干农活的玛修旁边喋喋不休,跟黛安娜立下一起变成老小姐的誓言...总之,因为书里的一切。现在如果想写一个安妮,所有可能被认为过于普通而遭厌弃的想象应该与之类似
●非常温暖
《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一):不断改变又永远不变的安妮
虽然在初一时《绿山墙的安妮》是继哈利之后最让我沉醉的故事了,但说老实话,高中时偶遇安妮系列的第二部《少女安妮》,觉得这故事很幼稚,觉得几年前那个全身心地热爱着这姑娘的自己很幼稚,以至于翻了几页就不再看下去了。不过同时我也庆幸自己是在适当的时期读了安妮,因为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本书带给自己的冲击,如果不是在那个任由自己幻想的年纪遇上安妮,那么注定将永生错过那么精彩的阅读体验。《绿山墙的安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我“在每个年龄段要阅读与之相适应的书”观点的首个例子,我会为每一个没有在自己未成年时读过安妮的朋友感到惋惜。
12岁女孩读书,首推这本【绿山墙的安妮】。主人公安妮出场时11岁3个月。她刚来到一个新地方,面临大小挑战:收养人会留下她吗?一见面就冲撞了的社区老人会说她的不是吗?不太喜欢的老师会打消她学习的热情吗?会遇到最好的朋友甚至“灵魂知音”吗?总是有常犯的毛病怎么办?人生的意义和目标在哪里?
这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马爱农翻译。每天很多时间沉于想象;给遇到的小河、小树起了美丽的名字;能感受诗歌的波澜起伏;刚获得最好的朋友又被夺走了;与另外的同学较量着各门功课不让人超过(还是发现几何很难赶上);被批评写故事浪费了应该用来学习功课的时间。同时,安妮的技能和沉着,帮助医生抢救了一个孩子;安妮和朋友商定自己要避免说苛刻的话;去森林里观察野兔,可以把关于冬天森林散步的作文写得更好;与同学们组织每周故事会,练习想象力;在山坡赶牛时高声朗诵学过的诗歌……从11岁半开始,领养人玛丽拉一直在等待安妮“清醒一点,稳重踏实一点”,她渐渐意识到这个孩子内在的美好,看到她在努力,相信她会有出息。到了十三四岁,安妮越发精心培养着高尚的习惯,尽力学习一切知识,尽可能明白事理,“以便在20岁的时候能够彻底发展自己的性格。”
难得的是,她遇到了能忍耐她的家人、能一起谈理想的朋友、能开阔视野的长辈贵人,新的老师能看到“学生在思想和道德上表现出来的最突出优点”,让“安妮像一朵鲜花舒展花瓣那样心情愉快”。她的真诚和勇气,为自己赢得了这些人的支持。安妮克服了耽于幻想等特点,成为大人可以把事情托付的人,在学业上也名列前茅,十四五岁时考入了向往的学校。
在新的学校,远离了熟悉的一切,重新面临大小挑战,包括“这些女同学哪个会成为我的朋友?”不过,她已经学会了如何生存和进步。而且,前几年的努力让她知道,“有抱负,是多么令人愉快,当你刚刚实现了一项目标,就看见还有另一项在更高的地方闪闪发光,这使生活变得非常有趣。”这样,她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扩大着自己的范围。她的努力,也建立起自己的同学圈子,“她们都是像她本人一样思想深邃、相像丰富、雄心勃勃的学生。”
在故事结尾,她在追求更高目标的时候,不忘对他人、对自己亲爱的人做有益的事情。安妮感叹:“亲爱的世界,你很可爱,我能生活在你的怀抱里,非常高兴。”
全书前半部分,感觉是从十一二岁孩子的眼光和语气写的,有很多大段落,都是安妮跟收养人玛丽拉讲自己的事情和想法,又可爱又可气。玛丽拉必须说,“当我叫你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我希望你不是站着不动唠叨个没完,““快照我吩咐的去做吧。”三年后,玛丽拉看到安妮变得这么有出息,她自己也温和了。
后半部分节奏更快,像是14岁到16追求更高目标的过程,安妮就像一棵树,剪除了残枝枯叶,催发了嫩枝新芽,长成了自己。
女孩读这本书,可以像安妮一样,跟好朋友在一起散步的时候,探索关于理想与道德的话题;
大人读这本书,可以像斯塔西老师、阿伦太太、玛丽拉、马修、巴里小姐……成为孩子的榜样或者正需要的人;
另一位女生读——实际上,很多女生自己都是一个安妮,你可以成为另一个安妮最好的朋友;
另一位男生读,可能像吉尔伯特,成为安妮在学习上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又不失善意与希望……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世界,就是这么实在。
《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三):《绿山墙的安妮》|你只管努力,上天自有安排
《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读了这部小说后致信作者蒙格玛丽,称赞这本书是“最甜蜜的描述儿童生活的小说”。 书中,作者以清新流畅、生动幽默的笔触,讲述了纯真善良、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小安妮,自幼失去父母,在朋友和老师的关爱中战胜生活困难的感人故事,洋溢着灵动的童趣和充满乐观精神的幽默。 这部加拿大儿童文学名著自一九零八年问世以来,已被译成数十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达几千万册,并在加、美、英、法、德等国相继被搬上银幕或拍成电视剧,风靡欧美。 马克吐温高度评价这部小说,称“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形象”。 马克·吐温曾这样评价过一本书:“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从没有人能把童年生活描写得如此甜美可爱。” 是因为书中的语言如行云流水,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像“顽皮的小溪在冰雪覆盖下欢笑”、“沐浴在月光下睡觉,就如同睡在用大理石砌成的客厅一样”等等,让人充分领略到加拿大乡村的如画美景的。” 《绿山墙的安妮》主要写了一个生性活泼乐观、极富想象力的孤儿安妮如何在绿山墙农舍找到了温暖的家,如何考取女王学院,取得一级教师证书,并获得大学奖学金。 但她为了不离开绿山墙和收养自己的玛丽拉,她放弃了大学深造的大好机会,踏入社会的故事。 文字清新流畅,生动幽默,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马修和玛丽拉兄妹对安妮发自肺腑的疼爱和无私的付出,感人至深,而安妮纯真善良、热爱生活、坚强乐观的形象更让人掩卷难忘。 书内有三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安妮,马修,马瑞拉。 还有绿山墙,是一个农庄的名字,书中的主人公安妮就生活在这里。一个女孩儿十一岁到十六七岁的成长史。 安妮是个身世凄凉的小女孩。出生不久,父母双亡,好心的邻居把它养到六岁,她开始到一户人家看孩子,后来被送到了孤儿院。住在绿山墙岛上的和马修马瑞拉收养了她。 安妮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女孩子,坚强又乐观,即使她的遭遇很不幸;她又是一个爱幻想的女孩,经常在做玛丽拉给她的工作时,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而忘记了自己该做什么。 她总是幻想着未来,幻想美好的生活。安妮这种乐观向上的性格,让人感觉她的无时不刻的快乐。 安妮拥有两种极其宝贵的财富,一是对生活的惊奇感,二是充满乐观精神的想象力。对于她来说,每一天都有新的盼望,新的惊喜。 在安妮身上,最令我喜爱的是那种富有灵气的生命活力,她的生命力如此健康蓬勃,到处绽开了爱和梦想的花朵。 她热爱生活,始终保持对知识、对宇宙、对自然、对社会抱有永不满足的探索精神。 在我的印象中安妮无时无刻不在想象,把好的动人的事物想象的更有诗意,把她自己觉得美的事情想象也能发生在身世悲惨的自己身上,能够通过努力获得的绝不放弃,而对求之不能得的事从不抱怨,这使我对安妮的乐观心生敬佩。 还有安妮的诚实乐观,每当犯错,都会立马跟主人道歉,尽管被骂,但她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笑嘻嘻地跟主人做个鬼脸,就跑出去玩了。 安妮的善良也让我深受感动,她的善良是纯洁的,纯净的。她的善良包含着;感恩、天真、祈祷。她善待一切帮助过她乃至伤害她的人,也善待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 和怜悯、仁慈、修养相比,这种善良是一种更为本真的善良,而且也是更加令自己和别人愉快的。
因此,她总说;帮助别人,也就是让自己活得更快乐。这些不正是我值得学习的精神吗? 安妮最拿手的就是梦想,她梦想远大的成功,也梦想秘密的白马王子。 但她不像别人,长大了就把梦想丢进垃圾筒里,而是将它变成了对平庸现实的包容和超越。 她聪明而勤奋,凭着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大学,但为了照顾玛莉拉,她又放弃了学业。令人十分感动。 我觉得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嘲笑或瞧不起比我们弱小的生物。我们要鼓励、爱护它们,使他们觉得自己和别人一样,并且要教会他们乐观对待身边任何的每一样、每一件事或物。 这就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残疾小孩,他原本是音乐系中最好的学生,可是他害怕自己是残疾的,会被音乐系的同学嘲笑。
后来,他的老师到他家去,鼓励他回到音乐系。同学们也纷纷到他家替他补习功课。最后,他回到了音乐系,重新开始练习音乐,获得了全市音乐会第一等奖。 就像在安妮的快乐生活中,她无不是在“错误中成长”,她因为个性比较鲜明而不断地被批评,但文中每次描写她犯错误时,马修、玛瑞拉、戴安娜这些她的亲朋好友都会安慰她,鼓励她,给她以关爱,教会他如何面对和纠正自己的错误。
正是因为她生活在这样有爱、有关怀的温馨氛围中,她才不会觉得孤单和寂寞,最后走上人生的正轨。 她的家人、老师和朋友对她开敞心怀,因为她的可爱而不断接受和原谅她的错误,也促使她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最终成长为一个有用之材。
《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四):《绿山墙的安妮》|你只管努力,上天自有安排
《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读了这部小说后致信作者蒙格玛丽,称赞这本书是“最甜蜜的描述儿童生活的小说”。 书中,作者以清新流畅、生动幽默的笔触,讲述了纯真善良、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小安妮,自幼失去父母,在朋友和老师的关爱中战胜生活困难的感人故事,洋溢着灵动的童趣和充满乐观精神的幽默。 这部加拿大儿童文学名著自一九零八年问世以来,已被译成数十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达几千万册,并在加、美、英、法、德等国相继被搬上银幕或拍成电视剧,风靡欧美。 马克吐温高度评价这部小说,称“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形象”。 马克·吐温曾这样评价过一本书:“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从没有人能把童年生活描写得如此甜美可爱。” 是因为书中的语言如行云流水,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像“顽皮的小溪在冰雪覆盖下欢笑”、“沐浴在月光下睡觉,就如同睡在用大理石砌成的客厅一样”等等,让人充分领略到加拿大乡村的如画美景的。” 《绿山墙的安妮》主要写了一个生性活泼乐观、极富想象力的孤儿安妮如何在绿山墙农舍找到了温暖的家,如何考取女王学院,取得一级教师证书,并获得大学奖学金。 但她为了不离开绿山墙和收养自己的玛丽拉,她放弃了大学深造的大好机会,踏入社会的故事。 文字清新流畅,生动幽默,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马修和玛丽拉兄妹对安妮发自肺腑的疼爱和无私的付出,感人至深,而安妮纯真善良、热爱生活、坚强乐观的形象更让人掩卷难忘。 书内有三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安妮,马修,马瑞拉。 还有绿山墙,是一个农庄的名字,书中的主人公安妮就生活在这里。一个女孩儿十一岁到十六七岁的成长史。 安妮是个身世凄凉的小女孩。出生不久,父母双亡,好心的邻居把它养到六岁,她开始到一户人家看孩子,后来被送到了孤儿院。住在绿山墙岛上的和马修马瑞拉收养了她。 安妮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女孩子,坚强又乐观,即使她的遭遇很不幸;她又是一个爱幻想的女孩,经常在做玛丽拉给她的工作时,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而忘记了自己该做什么。 她总是幻想着未来,幻想美好的生活。安妮这种乐观向上的性格,让人感觉她的无时不刻的快乐。 安妮拥有两种极其宝贵的财富,一是对生活的惊奇感,二是充满乐观精神的想象力。对于她来说,每一天都有新的盼望,新的惊喜。 在安妮身上,最令我喜爱的是那种富有灵气的生命活力,她的生命力如此健康蓬勃,到处绽开了爱和梦想的花朵。 她热爱生活,始终保持对知识、对宇宙、对自然、对社会抱有永不满足的探索精神。 在我的印象中安妮无时无刻不在想象,把好的动人的事物想象的更有诗意,把她自己觉得美的事情想象也能发生在身世悲惨的自己身上,能够通过努力获得的绝不放弃,而对求之不能得的事从不抱怨,这使我对安妮的乐观心生敬佩。 还有安妮的诚实乐观,每当犯错,都会立马跟主人道歉,尽管被骂,但她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笑嘻嘻地跟主人做个鬼脸,就跑出去玩了。 安妮的善良也让我深受感动,她的善良是纯洁的,纯净的。她的善良包含着;感恩、天真、祈祷。她善待一切帮助过她乃至伤害她的人,也善待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 和怜悯、仁慈、修养相比,这种善良是一种更为本真的善良,而且也是更加令自己和别人愉快的。
因此,她总说;帮助别人,也就是让自己活得更快乐。这些不正是我值得学习的精神吗? 安妮最拿手的就是梦想,她梦想远大的成功,也梦想秘密的白马王子。 但她不像别人,长大了就把梦想丢进垃圾筒里,而是将它变成了对平庸现实的包容和超越。 她聪明而勤奋,凭着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大学,但为了照顾玛莉拉,她又放弃了学业。令人十分感动。 我觉得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嘲笑或瞧不起比我们弱小的生物。我们要鼓励、爱护它们,使他们觉得自己和别人一样,并且要教会他们乐观对待身边任何的每一样、每一件事或物。 这就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残疾小孩,他原本是音乐系中最好的学生,可是他害怕自己是残疾的,会被音乐系的同学嘲笑。
后来,他的老师到他家去,鼓励他回到音乐系。同学们也纷纷到他家替他补习功课。最后,他回到了音乐系,重新开始练习音乐,获得了全市音乐会第一等奖。 就像在安妮的快乐生活中,她无不是在“错误中成长”,她因为个性比较鲜明而不断地被批评,但文中每次描写她犯错误时,马修、玛瑞拉、戴安娜这些她的亲朋好友都会安慰她,鼓励她,给她以关爱,教会他如何面对和纠正自己的错误。
正是因为她生活在这样有爱、有关怀的温馨氛围中,她才不会觉得孤单和寂寞,最后走上人生的正轨。 她的家人、老师和朋友对她开敞心怀,因为她的可爱而不断接受和原谅她的错误,也促使她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最终成长为一个有用之材。
《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五):世间美好与你环环相扣
萱,很高兴,你的寒假来临了——尽管,寒假里,爸爸妈妈对你的要求可能并不比上学时候少,这也许会让你觉得有些烦恼,但相信你会明白:爸爸妈妈只是不想让你成为一个懒女孩而已。
当然,我们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陪着你,把那些看起来烦恼的事儿变得简单一点、有趣一些。
譬如阅读。我们会尽可能给你挑选一些更适合你的书,并陪着你一起读。
当看到你一直不肯睡觉,直到把《绿山墙的安妮》最后几页看完为止,我有理由相信,咱们的第一本书,应该是吸引到你了。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从“丑小鸭”变成天鹅的故事,能带给我们很多很多启发,譬如从马修和玛丽拉身上,我们会思考如何做更好的爸爸妈妈;譬如斯塔西小姐的很多做法,值得教育工作者借鉴;譬如从孩子们无法停止、无法倒退的成长历程中,我们会更懂得童年的可贵。
但是萱,关于这本书,爸爸只想试着和你讨论一个词:美丽。
没有一个女孩子是不爱美丽的。
安妮是个美丽的女孩吗?
我们先来看看她第一次出现时候的样子吧:
“一个大约十来岁的孩子,身上穿着一件非常短、非常紧、非常脏的泛黄的灰绒布罩衫。她戴着一顶褪了色的褐色水手帽,地地道道的浓密红头发梳成的两条辫子从帽子底下伸出来,拖在背后。她那苍白瘦小的脸上长着好些雀斑,嘴巴和眼睛都挺大,她的眼睛在表示某些神情和情绪时看起来是绿的,在别的情况下则是灰色的。”
很显然,无论是谁,都无法把这样的一个女孩和“美丽”这个词语联系起来吧?
没有一个女孩子是不在意自己美不美丽的。
安妮同样如此。
第一次见到马修的时候,她那些时刻不停的唠叨里面就不断地提到这个话题。
她嫌弃自己太瘦——“我是瘦得吓人,是吗?我的骨头捏不出肉来。我老爱想象我身材丰满,相貌美丽,胳膊肘上还有肉窝呢。”
她嫌弃自己的衣服不漂亮——“我真希望哪一天我能有一件白色的衣服。这是我享受世间幸福的最高理想,我就是喜欢漂亮的衣服……今天早上离开孤儿院时,我觉得够害臊的,因为我不得不穿上这件讨厌的旧绒布衫。”
她特别不满意自己的红头发——“我不可能真正感到彻底的幸福,因为——瞧,你说这是什么颜色?”“长着红头发,谁也不会高兴。别的东西我可以满不在乎——雀斑、绿眼睛、瘦骨嶙峋。我可以在想象中把它们排除掉。我可以想象我有一张玫瑰花瓣那样美丽的脸庞和一对明亮可爱的紫眼睛。可是,我不能把红头发从我的想象中排除出去。”
然而,我们都知道,安妮最后绽放出了多么耀眼的光芒!
“每个人都对她很好。那位职业朗诵家埃文斯太太过来与她交谈,说她的声音很迷人,还说她精彩地表现了选段的‘神髓’。
“台上那位长着一头光彩夺目的蒂希安头发的姑娘是谁!她的那张脸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我想把它画下来。
“安妮像彩虹一样有许多不同的色彩,每一种色彩出现时都是非常绚丽的。”
那么,是什么力量,让这只“丑小鸭”最终成为了美丽的天鹅呢?
这当然有外部环境的原因,譬如领养了安妮的刚好是马修和玛丽拉兄妹俩,尽管他们一开始想要领养的是一个男孩,当看到安妮很可能会被暴躁、吝啬的彼得太太领走时,他们最终决定留下了安妮。虽然他们俩一个沉默寡言,一个看似严厉苛刻,但他们都对安妮倾注了最深挚的爱。
但更为关键的原因,还是来自安妮自身那些鲜明的个性。
比如勇于承担责任。
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安妮也是个错误不断、状况百出的小淘气,但她从不回避自己所犯的错,更不会将责任推给别人。
当安妮和戴安娜一起冒犯了约瑟芬老姑奶奶之后,尽管戴安娜并没有供出安妮,但安妮却坚决地要去说清楚,“我宁可走到大炮口里去。可是我不得不这样做,戴安娜。这是我的过错,我一定要坦白承认。”
比如始终不改的善良。
或许是因为曾经遭遇过那么多不幸的经历,安妮显得比同龄的孩子更会替别人着想。
故事的结尾,给我们带来了暖暖的感动。通过自己的努力,安妮获得了女王学校独一无二的一份艾弗里奖学金,将有机会到雷德蒙德学院继续深造,这正是安妮梦寐以求的。可是,当马修亡故时,安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放弃奖学金,回家乡教书,以便陪着玛丽拉。
比如对生活一以贯之的热情。
无论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不管面对多大的困境,安妮总是能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从不失去对生活的热情。
当她得知自己并不是马修和玛丽拉打算领养的对象,即将被送回的时候,她凝视着绿山墙农舍美好的早晨,坦然面对,“我会始终以欢快的心情想起绿山墙农舍有一条小溪,即使我再也见不到它了。”
她始终心存希望,认为一无所求比失望更加糟糕,因为“对事物存着希望,也就得到一半的欢乐。”
面对自己的过错,她乐观地认为“一个人所能犯的错误,一定是有限度的,等我达到那个限度时,我的错事也就做完了。”
来到巴里小姐的豪宅,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贫穷而失落,“这个屋子里有这么多东西,而且都光彩夺目,也就毫无想象的余地了。生活贫穷,也有它值得安慰的地方——可以想象的事情要多得多。”
她倍加珍惜进入女王学校学习的机会,“她快活、热切、兴趣盎然;有许多课程要学习,有许多荣誉要争取;有趣的书要看;新的歌曲要在主日学校的唱诗班练习……”
她毫不后悔为了亲人而放弃大好前途,“当我离开女王学校的时候,我的未来像一条笔直的道路在我面前延伸出去。我想我沿路可以看到许多里程碑。现在路上有了个弯道。我不知道拐过弯去那边有些什么,但是相信那里一定有最美好的景致。那条弯道自有它的迷人之处。”
萱,做个像安妮一样勇敢善良、乐观阳光的女孩吧!要知道,漂亮的容颜和华丽的衣服,永远都是转瞬即逝的,只有那些从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美丽,才能够永恒。
愿世间美好,始终与你环环相扣。
20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