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关系之镜:两性的真爱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3-28 03:06: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关系之镜:两性的真爱读后感摘抄

  《关系之镜:两性的真爱》是一本由[印度] 克里希那穆提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系之镜:两性的真爱》精选点评:

  ●我有多爱这本书呢?我顺手送出去三本了。导致送完买送完买.... 真正的爱不能基于你对对方的想象,不能去营造形象,有形象就不会是真正的爱。放下你对对方的索取,不要试图去改变和操纵,让爱从你的心底出发,真正欣赏真实的对方。

  ●每个膨胀的夜晚,我就翻这本来看。

  ●每段都写得很好,但因为是从各次的演讲中节选出来的,所以连贯性不好,感觉不是特别好抓住和理解每段的主题。

  ●在火车上看完了我最不可能看完的类型的这本书 关于两性 其实更简单

  ●【藏书阁打卡】2019--033 九州出版社11本套克氏哲学之一。这本书的核心主题在书名里都已经体现了。 我想这本书在失恋的时候,在亲密关系里遇到困境和难题的时候看更有体会吧。一般情况下,人在痛苦难过的时候自我追问自我反思的动力会更强。 从纯修行和纯灵性成长的角度看的话,可能会太抽象了,就像书中说的“你不可能逃离与他人的关系而自我隔离,像很多人造房子一样,在自己四周筑上围墙,因为那种遮蔽、安全、隔离又抵触的生活只会滋生更多的困惑、问题和痛苦。” 个人感觉,这是一本在个体有自我成长意愿基础上的爱情和婚姻幸福的指导书。如果读后真的能够领悟到书中所说的爱的本质,性的本质,关系的本质,那么在爱情和婚姻的旅程中会减少很多的执着和痛苦。

  ●非常平淡的鸡汤,说的没错,但爱这玩意儿不是一个人能搞定的

  ●对于“爱”有了一个全新的颠覆性的认知!

  ●我抱着解决迷惑和验证自身的想法来读这本书,它却点醒了我以往对于关系的认知之谬。这不是一本解答关于爱、性与关系的鸡汤,它放下了一切概念从认知的形象开始阐述,从我们对于世界的初始了解的步骤来与我们交谈。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浩如烟海,如此摘录的小书虽然零散且反复,但依旧是意识急救时的一剂良药。

  ●难道没有发现,你的思想,你的野心,你的需求,你的激进,你那无休止想要爱和被爱的渴望,源自恐惧的无尽痛苦,还有面对孤立的挣扎——这些都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界分和根本上的孤立吗?当这种深幽的孤立出现,你还如何拥有与别人的关系?

  ●这个境界到了空无 虽说有点累 但还是值了

  《关系之镜:两性的真爱》读后感(一):调整的婚姻不是爱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没有调整可言,你们之间只有全然的交融。只有无爱的情况下我们才可是调整,而这个调整就是所谓的婚姻。因此,婚姻治所失败,是因为它是冲突的来源,是两个人之间的战争。这是个一场复杂的问题,就像所有的问题一样,但由于强烈的贪婪和欲望,使得这个问题变得复杂”

  “爱只有在忘我的境界里面才会有爱,我们通过对关系的理解来解放自己”

  “爱不是一种观念,而是一种存在的状态”

  《关系之镜:两性的真爱》读后感(二):和欲望共存

  略读了一下,谈点简单的理解。

  另外这本书提供的文字都是些文章或演讲稿的节选,我觉得这样并不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

  《关系之镜:两性的真爱》读后感(三):什么是爱?

  “爱中没有依赖,有依赖就没有爱。否定依赖,排除非爱,剩下的就是爱”。

  刚才突然意识到,也许这个世界存在千姿百态的爱,即使是男女之间的爱,也都是会不一样的。而每个人对爱的理解,感受也都可能是不一样的。或者说我们很难共识出爱究竟是什么。

  但我们每天都在爱着这个世界,爱着他人,爱着对方,爱着我们爱的人,爱着爱我们的人或者不爱我们的人。 而这种爱,可以是想念,可以是回忆,或者是相视一笑,或者是拥抱,可以是精神上的支持,也可以是身体上的抚慰。

  难道爱是一种能量,我们可以不断的传递、接受?

  那么一辈子会爱很多的人么?即使是男女之爱,会很多还是唯一?

  或者为什么要结婚,婚姻又是什么?

  《关系之镜:两性的真爱》读后感(四):人们变得如此粗俗,如此冷酷,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你们一定都很清楚

  ·人们变得如此粗俗,如此冷酷,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你们一定都很清楚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凡事都想要“解释”,或者说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不能敏捷地捕捉到某种真实,并立即洞察其中?为什么我们看不到真正的事物,万物的真理,不能让大脑摆脱心里记忆的束缚,使真理之光拨云见日,照亮一切呢?

  ·相互吸引的两个人,当他们还年轻的时候就卷入了性爱,而等他们在大了一些之后就开始对彼此厌倦,于是渐渐通过接触另一个人逃离这种厌倦,之后就有了离婚,还有你所知的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但是他们在另一个人身上发现了同样的问题。所以我必须有耐性。我所说的“耐性”就是不要让时间发挥作用。

  ·首先是肤浅的,然后是情绪上的依赖,之后是感情,感觉上和爱意的依靠

  消耗能量的是随后发生的种种——嫉妒、占有、疑虑、怀疑、害怕失去爱的恐惧感,还有持续对慰藉和安全感的需求

  ·我不喜欢依赖别人, 可是我孤独,所以心生依赖

  我意识到自己有多愚蠢:想要解脱却又依赖某种回报。

  不要拿依赖换依赖

  我明白思想每时每刻都在试图让自己更出众,心智也正在努力向着孤立奋斗

  《关系之镜:两性的真爱》读后感(五):承认自己有问题究竟有多难?

  承认自己有问题究竟有多难?我们究竟是分裂的,我们希望成为的自己,和我们现在的自己的差别,或许就是我们内部冲突和分裂的根源。

  这本书真的会引领我们去询问自己,提供了一个视角去重新看待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

  或许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或者荣格的心理学去追溯自己的童年和现在自己的形成并没有那么的重要了。占有、嫉妒、控制,都不是真正的爱。

  我的思想并不是我的全部,我的思想是我的知识和经验,只是我拼命抓住的过去的经验的碎片。

  我是个喜欢秩序的人,因为秩序给我带来安全感,因此家里的东西都要分类放好,电脑里的文件夹都要分类命名,归类储存,我也曾想过把所有的衣物编码存放,但是,这样真的太过分了。越是延长工作时间,或者呆在封闭的空间里,这种控制的情绪就会增强。而当我休假,回家或者到贴近自然的地方呆上几天之后,这种控制的情绪就会消解。或许在大自然中,我就不会这么的分裂,内心没有那么强的自我感,反而能够生活得轻松和有安全感了。

  在城市里呆久了,我们都多少的会患病吧。我们坐公交车是为了上班,我们上班是为了赚钱,我们做饭是为了吃饱,所有的活动都有了理所当然的目的,过程能够省略就省略掉。所以我们以车代步、投机取巧、叫外卖,真的是为了目的可以省略所有的过程。

  在关系中,我们也同样的目的性很强的。婚姻,有了契约的关系,所以才更有安全感,而这样为了安全感而去牺牲和妥协的关系中,究竟还有几分爱情?法律究竟也是顺应人们习惯和让人变得更加封闭和分裂的工具而已,用这样的一个工具去维系一个感情,真的会有很大的功用吗?

  爱,存在就应该是没有条件的。如果企图从别人身上去获取安全感,得到情绪上的慰藉或者经济上的保障,本身就是问题的。

  看完这本书,或许还没有体味到爱究竟是什么,但是,或许会明了什么样的不是爱情。

  不再去问,为什么那个人还没有出现,我对自己说,我本身就还没有准备好。

  自己的思想的结果,并不是我的全部,或许思想仅仅是我的很小的一部分。希望我的大脑嫩巩固接受这个现实,和内心一起,去拥抱这个世界和一个坦诚的自我。

  很推荐这本书,尤其是对于那些在感情中比较纠结和敏感的朋友们。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关系之镜:两性的真爱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