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与修复》是一本由梅兰妮·克莱因 (Melanie Klein) / 琼·里维埃 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恨与修复》读后感(一):爱与恨的修复
只有接受并了解自己身上恨的这些过程的必然性及其潜在的价值时,我们对它们的原始的恐惧及相应的反应才会减少,且能够加以控制。进而想出一些办法,让这些自然的力量有适合的出口,并尽量以建设性的方式来使用它们。这只有通过理解才能发生,而理解大部分来自于宽容,或者说,来自于想象,怜悯和爱。
如果我们内心受挫的恨没有干扰到与外界的关系,那么是有无数途径从外界吸取爱,并把爱继续扩散出去。
因此,与我们自己的良好关系是爱他人,宽容他人且明智待人的前提。理解自己,不但是爱,还能看清恨,这是和自己良好关系的出发点。
往下探,而不是阻隔与下的视线,这样,开出的花朵,才更真实更坚强,更芬芳。
《爱·恨与修复》读后感(二):爱,恨,内疚,修复
这本书是克莱因著作的一个简介,是对克莱因研究成果的一个简单阐述。本书没有研究经过,观察方法,也没有案例、推论,只有直接的论点。
可以凭借个人经验或常识来阅读这本小书,它讲述的是人和母亲的关系,这是人来到这个世上建立起的最初的关系,是一切关系的源头,它决定了从今往后你和世界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行走方式,或者可以简单通俗地称之为习惯。在你和母亲的交往(或是你的第一抚养人)中,你养成了怎样和她交往,怎样和人交往的方式,这个从婴儿期到幼儿期形成的方式,可能会跟你一辈子,你会持续这一方式和其他人交往,和所有人交往,和世界交往,从一而终。
那么,你与他人,与世界的这种关系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是人的本能,饥饿感驱使我们寻找食物——母亲的乳房,攻击力使我们有能力保护自己,让我们生存。
因为婴儿要想活下去,就需要母亲——需要母亲的奶,而母亲一旦不在,婴儿不能及时吃到奶,就会产生死亡的恐惧——吃不到奶会死人(死婴)的啊!于是产生了相反的感情:恨!恨和攻击力直接相关。恨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攻击。产生敌意——攻击对方——控制对方,使对方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食物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从而获得安全感。
在恨产生的同时,婴儿又产生了内疚和恐惧——如果恨意伤害到母亲(抚养人),她真的有事,他也不能独自存活,对他来说这意味着死亡。
于是他产生了第四种情感:修复的愿望。他要补好母亲。防御(害怕母亲的报复)、自我攻击(不能攻击母亲,转而攻击自己)、自我牺牲(害怕母亲出事,宁可奉献自己来让母亲活着)都是源于这一感情,而这一感情——修复的愿望——如果使用得当,就能真正建立起一份好的关系。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爱恨交织,正是得到与得不到而导致的心理变异。
得到太少,就会有缺乏感,没有安全感——生存资源不够,攻击力变强,对人对世界敌意很深(每个人都是想抢我食物的坏蛋,想伤害我的陌生人),或是变成守财奴(守住自己的口粮),甚至因为绝望而自毁(活着太难了)。
一直得到,没有挫折,就不能成长——没有产生对我们非常重要的修复能力——把关注从一个人(母亲)那里转移到别的人、别的物体上,世界就非常狭窄,视野局促,关注点太小太少,自我中心。只有把感情转移到广大的世界当中去,对母亲的强烈感情因此变淡,变得可以接受,才不会伤害到母亲或是自己。
有的人打算自给自足,这样就不用依赖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以至于不能承受的母亲,但是过于独立就意味着孤独,不再发展向外的交往,而失去爱的滋润。
《爱·恨与修复》读后感(三):光与影
我们生而为人,
带着生存的需要,
带着爱的需要,
生存,继而寻求愉悦;
衍生欲望,恨,以及攻击。
而攻击是可怕的,连我们自己也害怕,
于是在爱的同时,我们否认自己的恨和攻击性,转而投射。
进而修复,进而爱。
虽然书小,
接下来看什么好呢?
看下荣格?
《爱·恨与修复》读后感(四):我爱你,所以我要加倍恨你
在众多的豆瓣推荐列表中,选中了这本小小的书,应该说,书的厚度让人读起来很轻松,但是书的内容,却让人读起来很艰难。
这本书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讨了客体关系,并从人类最原始的状态——婴儿时期,来分析人们在今后生活中所采用的客体关系互动模式行程的过程。
当然,不用说,你也知道,是你爸你妈和你兄弟姐妹造就了现在的你。
对于我而言,埋藏在心底深处对父母的怨恨,随着时间的推移,并没有被修复,反而愈演愈烈,让我连发展自身新的亲密关系的能力都遭到了瓦解。但我想, 在现在的这个社会中,建立不起亲密关系的不止我,还有身边千千万万的巨型婴儿们。
我们都长大了,披着各色的衣服,顶着个种头衔,却在内心深处,还是一个被强制断奶的孩子。内心对母亲的渴望,对母亲爱的渴望,让我们一次又一次的经历绝望感,并在得到失去的恶性循环中,不断的被死亡焦虑步步紧逼。
恐惧,巨大的恐惧,害怕被抛弃,害怕被孤立,最后甚至连开始的勇气都没有了。
这就是现在可笑的我,而这一切只是源于最初的饥饿感和爱的缺失。
到如今为止,我独自生活在这大千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期待着某一天周围的关系全部断掉,然后,用各式各样的食物来慰藉自己饥饿的心灵。然而,吃完之后巨大的愧疚感袭来,又让我不得不选择将这些驱赶我饥饿的东西如数吐出体外。原来到最后,还是孑然一人,连饥饿感,都没办法抵抗。
因为我用全身心爱着我的父母,所以,我便用我一生所能去恨着他们。用自己来报复着他们,藉由此,才能获得星星点点的存在感,才能得到心中渴望已久的爱。
前一段时间,我的家人开始责怪我,没有好好的帮助我弟弟。说起来,我也不知道我弟弟怎么了,他不和父母说话,自己把自己锁在屋子里,不上学,不跟人交流。家里的大人们,像见救命稻草一样接我回家,并期待着我弟弟可以跟我聊过一次之后,就彻底变成他们口中的正常孩子。
然而,根本没有这种好事。没有爱,没有恨,才是最可怕的事。连修复都谈不上从何开始。
我只能看着我弟弟吃饭,睡觉,打游戏,却插不上一句话。我也束手无策,而且,我也不想去改变他。也许,这就是他找到的最好的应对这个纷杂世界的方式。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出口,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心里知道那是我最重要的出口,还非要堵上,并在之后叫嚣着叫我自己出来,并责怪我的无能呢?
然而,正如书中所说的,如果不正视心中对父母的怨恨,不去爱不去修复,你根本无法喜欢上这样的自己,而你,也根本无法继续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爱·恨与修复》读后感(五):爱·恨与修复
《爱.恨与修复》
-----梅兰妮•克莱因与琼•里维埃
读后感
这是我阅读的第一本心里学方面的书籍,在这本书里我获得了对嫉妒的最好的理解。以及从爱和恨这两个方面去看待一个孩子的心理成长历程;对于此书需要有更多的延伸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客体关系这种心理治疗的理论流派的全貌。
此书上篇从攻击、投射、分配、拒绝、贬低和轻蔑、妒忌、贪婪、妄想的仇恨、对异性的妒忌、竞争、热衷于权力、嫉妒、良知、道德和爱、来讲述婴儿的观察,以及对儿童的心理治疗过程。下篇主要讲述的是婴儿的情感状态、婴儿与父母关系中的爱和冲突、内疚和修复、幸福的爱的关系、青春期的关系、成年生活中的友谊等。总结出了诸多有关人的情感的起源和发展的潜意识规律。本书是对她工作的一个简洁推介,抛开了研究的过程,直接将她工作中发现的有关人的(特别是婴儿期的)爱、恨、攻击、性欲等复杂的心理过程进行展示和讲解。作者梅兰妮.克莱因 为了解婴儿与母亲关系对人格影响提出了新的见地,对弗洛伊德俄狄浦斯前期的理论做了极大的发展,依然是回归到人性的理解;足够好的母亲如此稀少,但自然赐予了我们众多潜在的愈合之途。
小的时候饥饿了我们都会本能的去寻找母亲的乳房,因为不想死,想活下去的本能,使我们爱母亲,但是一旦母亲不在,我们不能及时吃到奶,就产生了死亡的恐惧,于是产生了相反的感情:恨。
当你 得到太少,就会有缺乏感,就没有安全感,当你的生存资源不够时,你的攻击欲望就会变强,就会对身边的人进行各种攻击;这也就是书中说的的——攻击。如果一直得到,没有挫折就不能成长,就不会产生对我们非常重要的修复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会把很多不好的东西或事物转移到别的人、别的物体上;总是认为都是别人的错,都是别人的原因,这也就是书中讲到的投射和分配。爱与恨是人类情感的一体两面,并且是同时并存的。 只有接受并了解自己身上恨的这些过程的必然性及其潜在的价值时,我们对它们的原始的恐惧及相应的反应才会减少,且能够加以控制。进而想出一些办法,让这些自然的力量有适合的出口,并尽量以建设性的方式来使用它们。这只有通过理解才能发生,而理解大部分来自于宽容,或者说,来自于想象,怜悯和爱。
总之,如果我们在无意识深处我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清除对父母的怨恨感觉,并原谅他们让我们承受了挫折,那么我们就能与自己和谐相处,并能够在真正意义上热爱他人。
韩恩炫
2015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