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做点无用的事》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20 05:40: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做点无用的事》的读后感10篇

  《做点无用的事》是一本由《新周刊》杂志社 编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做点无用的事》读后感(一):做点无用的事

  这本书内容很杂,一篇短评说不完。

  不过这本书的开头很吸引我的注意,做点无用的事,在这个功利社会,确实不容易。在白岩松的访谈中,说到:人一生解决三个关系,而且顺序不能错,第一个是人与物的关系,第二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是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据说这是梁漱溟说的。

  不过我觉得,这三者其实应该是交织的,并不是独立的,只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

  现在我处在第一个关系阶段,要赚钱,要养家。同时也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还有自己与内心的关系,那种挣扎浮躁绝望,心比天高,是我现在也需要处理好的。

  过去一年我都在纠结功利的东西,其实有些时候和朋友出去吃吃饭,打打球,吹牛逼旅个游,这些无用的事,也不是很有趣么?

  就像汪峰,哦不,白岩松说的一样,做无用的事,就是为了让自己有一颗更安静的心。

  另一个我觉得写得比较好的,是蔡元培的小传记

  在此之前我只知道蔡元培曾经是北大校长,却不知为何大家把他吹捧得那么厉害。蔡老先生对北大的改革,开学术自由之风,首开大学教育男女同校之先河。为请到陈独秀,三顾茅庐,甚至为其编造假简历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由北大教授组成的评议会是北大的最高决策机构。而今天,教授跪舔校长,恐怕不少见吧。

  美国教育家杜威对此有评论,曰:以一个校长的身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以外,找不出第二个人。可见蔡对中国大学教育起到的作用。

  可惜最终蔡还是不敌政治力量,在北大十年之后,终于离开了北大。

  我很向往民国和八十年代的大学,前者有这么多璀璨夺目大师不拘一格,真正做学问,后者有着浪漫情怀,没有电子产品收获更美好青春吉他诗歌理想精英自豪感。并且,对社会政治发出自己的声音。民国就不用说了,国家危急存亡,学生作为社会精英一员积极发声。而八十年代,也有著名和谐事件

  司徒雷登曾在1934年北京学生反对政府对日不抵抗政策组织请愿团罢课的行动中,召开大会说:如果此次燕大学生没有参加请愿,那说明这些年来我的教育就完全失败了。

  按照这样的标准,现在中国的大学教育真的很失败。不要说学生了,一个校长敢这么说,难保能撑到第二天。我们活在牢笼里,其实没有一点的自由。德先生与赛先生,只有赛先生被我们招待得很好,于是赛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与世界并行的机会,而德先生,我们从不欢迎,也就谈不上让德先生为我们带来点什么。

  我更愿将教过我的教师,称之为老师,甚至有些,例如我的毕业论文导师,应称为老板。先生一词,不仅要求深入专业,于做人做事,亦能成为良师益友

  最后以书中一个标题总结。先生:一种称谓,一种修为,一种精神

  吃午饭了,不知所云

  《做点无用的事》读后感(二):无用之用 方为大用

  身边的楼越来越高了,同事们也越来越忙了,我们进入了一个“速食”的时代,也进入了一个功利的时代,没有用的事我们不再做,没有用的朋友不再结交,没有用的书不在看。最近,刚好看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做点无用的事》,毫不掩饰的说,我喜欢这个书名,我被这个书名所吸引。约翰•列侬说“做自己喜欢事情,那就不算浪费时间”。但中国的家长包括我们自己都会说“可这有什么用”。

  我们考各种证因为可能会在求职中增加竞争力,我们用心维护上下级关系期待有着一日的晋升,我们在各种期待中做着有用的事。然后……然后在夜深人静时,会想自己是否能够安心,会发现,我们活在一种“没有时间活着”的状态

  随着《天机,富春山居图》的恶评如潮,让我们认识了这幅名画,黄公望当时远离中心,居山居也是个无用之人,用了三四年画了一幅无用之画,而600年过去,人们记住的恰恰是一个无用之人做过的无用之事,另外《富春山居图》还有一个名字《无用师卷》,说明他当初也有这种心态,被边缘化、山居,绘给无用师。

  社会进步了,我们发现人性并没有进步,智能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却并未带来幸福。有一部电影叫《白电王》影片的结尾有一句话“我们的科技超过了我们的人性,总有一天,我们的人性可能会超越我们的科技”当时听到这句话,我莫名有想流泪的冲动哲学家赵鑫珊说,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我们有限等待却不容易看到这种进步。

  书中说,人的一生要解决三个关系,一是人与物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前两者的关系也许用钱可以解决,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却不行,人的终点都是死亡,面对死亡你总会有一种惶恐,我到底要什么。做点无用的事情却能让你的心安静下来。

  邓晓芒用康德的动机论来分析现代社会过分追求有用的事:“人类最初的目的当然是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是人作为动物本能所要求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当你像动物一样去追求利益,在这个社会中式追求不到的。你追求,别人也在追求,你想要的东西,恰好也是别人要的,你跟别人就会产生冲突。如果不超越你的目的,那人类就只有同归于尽,就互相厮杀,人跟人之间就像狼一样”。我们在这条路上头破血流的奔走着。

  时代让我们为了生存而努力做着有用的事,但请你抽出一点点时间,在一定比例生命时光里去做点无用的事。你有多久没好好读过一本不功利的书了?有多久没有和你爱的人一起去电影院了?有多久没在一个阳光午后静静发呆了?

  这些无用的事不能让你获得利益,却可以让灵魂安静。让奔走的灵魂停一停吧。

  《做点无用的事》读后感(三):做点无用的事(新周刊2012年度佳作)----MHC0800

  评价

  阅读指数:65 精读部分:25%、泛读部分:70%、略过部分:5%

  不知道是心态变了,还是世道变了,或者是新周刊主编换了。2012年度佳作中,看到的佳作并不多,虽然花了不少时间看了这本书,但味同嚼蜡。已经连续第三年买新周刊的年度佳作了。莫非老话说的对,事不过三?明年呢??

  摘录: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剌剌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等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又看到红楼梦的这几句,忍不住摘录在这里】

  喝红酒,得比是不是拉菲拉图。喝白酒,得说这是25年的茅台,还是30年的五粮液原浆。现在大家比的酒,越比越贵,越比越老。其实喝来喝去,酒桌上推杯换盏,大家敬的是什么?有时候无非敬几张名片。不是求人办事的,就是表忠心的,我们现在这酒喝的都不纯粹。酒里性情少了,诗意少了,月光少了,但是酒里的功利多了,金钱价值多了。

  体会:

  做点无用的事

  国人的功利心随着物质水平提高,大幅上扬。其速率大大的超过了CPI的速度。不但在成年人身上泛滥,也蔓延到下一代。钱、权、利。如果与之无关的,大概就是无用之事。因此,淡定,淡定就会挂在每个人的嘴边。看到身边的人一掷千金,看到身边的人钱权交易,看到身边的人唯利是图。心会不由的浮躁起来。被查办、被检举的都是少数,基本就2类。一是躺着也中枪的,一是买卖不成道义不在的。所以,侥幸心理就会越来越多。中国特色就是越缺少的越要叫的响亮。大家都在叫着淡定就不足为奇了。

  你开车看到横道线让行人先走,后面的车子喇叭就会催着你走(或者永远没有行人会让你,你会一直停在这几根线之前);你看到禁停区,自觉让出这块区域,后面就会有车子插队到你前面。

  他人应该做而不做的工作,如果你愿意做,那以后就是你的职责。牵头的永远不是你,扫尾的永远不是你,在工作的时候,永远有你。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传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故事

  你斗的过自己的心,挣脱不了这个社会。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做点无用的事》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