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6号》是一本由[美] 严歌苓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20-7,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666号》读后感(一):所谓英雄:历史间隙的光影两面——评严歌苓《666号》
一、处处觅英雄
书写英雄对于任何时代的写作者而言,也许都有着不可逃避的魅力。从史书中的帝王将相,到传奇志传中的超凡之人,对于英雄的想象总在写作和阅读的两个端点间承载着对于历史质地和人性深度的迷思和遥想。
严歌苓素来善于写"凡人",尤其是那些在历史裂缝中容易被遗忘的"不可见"的凡人:《小姨多鹤》中的多鹤,《金陵十三钗》里风尘亮丽的烟花女子……这些"凡人"在严歌苓的书写中,因为历史变故的"垂青",最终染上的是以卑微之躯负荷历史之重的英雄气息。这一堪称反转的笔法,使得严歌苓的“英雄书写”在当代文学的写作场域中已然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当代文学中的英雄大多都从战火中生长而来,他们或是机智过人勇谋双全的少剑波们杨子荣们(《林海雪原》),或是精神毅力双双超群的华子良们许云峰们(《红岩》),这些英雄形象身上永动地迸发着决绝的激情和热情,已然成为一代人记忆中爱国英雄的典范。
严歌苓的新作长篇小说《666号》或许也恰可看作对于传统革命历史小说的某种呼应。在处理"抗联"这一事关"民族英雄"的宏大叙事时,严歌苓似乎有意二俩拨千斤,以轻写重:风流的市井二人转流浪戏子闵志宏和神机妙算的抗联将军赵霖宇,凡人与英雄之间亦假亦真的万花筒图景,折射出了一个值得读者思索叹惋的历史空间。
《666号》中的赵将军,显然也是经典革命英雄形象序列中的一员,他精明善战,爱惜下属,是日本侵略者的大对头,屡屡落入天罗地网又能化险为夷。和小说中的666号比,赵将军就是历史的明面,他肩负着救民族国家于危亡的重任,出生入死,最终也是会被历史所铭记英雄。
二、何处觅凡人
666号闵志宏如果不是因为成为666号,没有人会知道他是"闵志宏"。
这场阴差阳错的巧合入狱对于市井游民666号来说,既是悲剧的意外又是命运的奇遇。成为666号之后,属于闵志宏的色彩开始淡去,而原本来自"误认"的赵将军的色彩却越来越清晰。
尽管666号的伪装很快被同在狱中的赵将军的老下属张桂堂识破了伪装的面目。但这种拆穿却加深了666号和赵将军的联系——在张桂堂的计划中,666号这个假冒的赵将军同样大有可为。
666号的丰富性在于他身上纠缠着两种人格力量,一种是市井游民的庸凡和世故,而另一种则是在监狱这个误认的小舞台中,外在环境赋予他的英雄性。于是凡人性和英雄性便一起合力生花,在越狱行动中,666号虽然抱着出去寻找小铃铛的个人美梦,但同时又是鼓舞整个抗联同志的一面旗帜。此时,666号既不是那个流浪戏子闵志宏,也不是抗联英雄赵将军,他只能是666号——一个承载着英雄性的凡人,作为历史光面的暗面,跃然于严歌苓对于革命历史的书写之中。
三、与历史无关又与历史有染
666号最终成为了监狱里的赵将军。
但这一转变,显然不是他个人内在生长出来的英雄气质,就像临刑前那个梦境所暗示的那样:流浪戏子闵志宏终于追上了民族英雄赵将军的马,但将军对他说出的话却仍然是
quot;可我不是你闵志宏,闵志宏是个骗子"。
但666号越来越感到赵将军仿佛在自己身上附了体,他从逐渐熟悉扮演将军,到后来,无奈于将军的动作和言行在他的身上"越长越牢"。也许作为流浪戏子的闵志宏并非真的能因为张桂堂的感染真正获得属于英雄的"意识觉悟"。比起民族大义,对这个小人物而言更切实的可能还是能不能找到小铃铛重温情爱旧梦。
但当他意识到,小市民的切实生活憧憬早已伴随着民族浩劫一同被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得体无完肤,此时,666号终于不再是那个被偶然选中的假将军了,"现在他真恨自己不是赵霖宇"——666号获得了从闵志宏自己身上生长出来的英雄性。小说进行到这里,严歌苓将许多革命历史叙事中都难以避免的"英雄/凡人"二元对立的叙事立场巧妙拆解了——"不能生如赵将军,死得像个汉子",666号以自己也没能预料到的勇气从容赴死,他接受了成为赵将军的影子的命运,这一象征式的死亡为民族英雄争取了二十多年的生命,也让闵志宏这个原本与历史无关的小人物觉察出了民族危亡的大历史,势必会以一种鬼魅的强力在浸染自己的生命同时,又为自己书写一个别样的名字。
四、骗子、叛徒、英雄
《666号》更为耐人寻味的一个细节在于666号死前的身份证明。这个牛皮纸大信封记录了抗联将军被捕且自认身份的假证据,却也是闵志宏被大历史所记录下来的真档案。这一档案戏剧性地将作为历史亮光面的赵将军和历史暗面的闵志宏完全联通起来:它在给予了赵将军更多的生命时长的同时,也让这个革命英雄背负了"叛徒"的历史疑点;同时,它让闵志宏被记录在史册的同时,也留下了他曾作为"骗子"的痕迹。
那个大大的牛皮纸档案宛如一个折射着历史斑驳和机缘巧合的万花筒,它或许也正是严歌苓试图以《666号》书写"所谓英雄"的深意所在。
《666号》读后感(二):人物传记而非战争故事——评严歌苓新作《666号》
这是为小人物写就的传记。有的人从一出生便被高高抬起,布局谋略,戎马沙场,享受着左膀右臂忠心赤胆的爱戴,异军的眼中钉,却又能一次次躲过围剿,多少人想为他立碑立传;有的人,生来便是“下九流”,戏子本色从台上演到台下,在生活的夹缝里钻营苟且,一次次打破道德规约,拈花惹草,从不负责,骗吃骗喝也能过得不错,在监狱里冒充了一年多的将军,被枪毙时,连代号“666号”都不属于自己。 闵志宏,一介三流戏子,在东北的县城唱出点小名气,但“也就配在城关外唱,进城就让人家正经剧团给轰下台去”,戏台子上的他,“浑身骨头都没二两沉,为了台下的大姑娘小媳妇儿一声喝彩儿,把男女之间那点油荤事儿挤眉弄眼地翻来吵去”,因长相酷似赵霖宇将军,被日军捉进监狱,在舞台上演了半辈子丑角儿,不曾想,会在日军监狱演完人生最后一场也是最大的一场戏。他配合着以张桂堂为首的抗联部队的俘虏们,冒充赵将军发号施令、稳定人心,目标就是加速完成张桂堂策划已久的越狱。与张桂堂这些心怀民族大义的人不同,闵志宏没有那么多的民族气节,他肯配合是因为在监狱冒充将军不会被打还能有吃有喝,过足了标秉正义的瘾。他不是没退缩过,天性使然,即使给他“讲了那么多十月革命、持久战、共产主义”,他心里想的还是久未谋面的媳妇儿——小铃铛。 严歌苓笔下小人物的多面性是贯穿始终的,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小说中的666号,坏的时候没有真正坏过,好的时候也没真正好过,三番五次想要证明自己不是真的赵霖宇将军,他不知道张桂堂为了能完成计划所做的牺牲:“他张桂堂丢了满嘴牙,丢了一只脚,寿命肯定折了小半”,而闵志宏到了关键时刻却不想再“装”下去。他的本能就是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而且大多时候只能看到眼前利益。但也就是这样一个屠狗之辈的命换得了一场战役的中止,一个人的命换得了另一个人多活的二十八年,还有一片地区的最后胜利。最终的胜利是一个团体的努力,但小人物们要是不配合,日军的扫荡只会提前进入摧枯拉朽的阶段。历史的宏大叙事都不会为这种小人物留下个脚注。无论是立身,立德,立言,这种小人物都被排除在主流话语之外,生活中处处没有道德操守的人在大是大非,民族兴亡面前,还是留下了最后一点余亮。在临行刑前,典狱长给了666号最后一个机会——写悔过书,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而他却写下了“救自己同胞于外族铁蹄之践踏,何过之有?”骨子里的凛然在最后借着五分醉意飘然而出。 这部长篇的主角是冒充的666号,真正被冒充的英雄人物因此被弱化,赵霖宇将军的丰功伟绩与各种传说是通过文中其他人物描述为读者所知,赤胆忠心的下属看待自己的上级难免有加了滤镜般的神话色彩,这样一个极度正派的人在整部小说里看上去却是最不真实,最扁平的一个。与666号画着浓妆丑角儿的照片形成对比的是“小男孩赵营长意气风发,眼睛看得那么远,看到自己一路走去的路多漫长、多崎岖,要洒多少血汗泪滴,连自己马革裹尸的牺牲都看到了”,这种对赵霖宇将军近乎神话般的描写穿插在整部小说中。严歌苓似乎有意制造一种对立,无论是666号闵志宏还是赵霖宇将军,小说中的他们都是为民族正义而战,闵志宏虽在入狱前是让人又爱又恨的负心汉、赌徒,但小说对于他在狱中生活的描写多是正面,不过就是这样都是正面的两个人在小说中的碰撞形成了耐人寻味的讽喻。赵将军是值得部下们用自己生命保住的:“赵霖宇值得吕大年用一只眼珠子一条命去护”,他是狱中战士们的精神支柱。而对于在监狱里行使了赵将军所有职能的闵志宏,在张桂堂这样了解真相的人眼里,他连一个人都不算:“666号当一般人使浪费:他是一杆旗,把他当旗耍是必须的,关紧时刻呼啦啦抖开,功效就达到了。他那副好嗓子为唱男女脏事儿而生,为哄骗饭馆掌柜赊账吃饭而圆润动听,到关键时刻拿他当号角,那是必须的。”666号闵志宏在与这些被俘的战士们的相处过程中逐渐接受了民族大义的洗礼,赵将军的高尚思想开始慢慢内化于心,假戏真做到一定火候连自己都能骗过去,并为此付出各种精神肉体的代价时,在张桂堂等人眼里他只是一件使用顺手的工具。微小个体的巨大作用往往会被历史的尘埃吞噬,没有哪段历史愿意为666号这般上不了台面的人作注。小说将背景设置在抗联时期,民族危亡的特殊时期,即使离“正义”再远的人,也有机会书写自己的英雄史。 但是《666号》这部小说也别有一番戏谑历史的味道。作者将一个“小混混”渲染成了和大将军同等重要的人物,这个“混混”不是以辅助的形式助力战争胜利,而是以“替代”的形式,以在狱中“装”了一年多的将军的形式成为了“无名英雄”,显然,作者还希望这样一个“无名英雄”能够有名,甚至有名到具备能够颠覆正史的力量,韬略天下的赵霖宇将军反而成了闵志宏的背书。真正的战争历史背景下,却上演了一段荒诞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支武装力量,以杨靖宇、周保中为首领导的联军部队为保卫东北地区立下汗马功劳,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战史上辉煌而又血泪满满的一页,联军部队整体的付出却在小说中一再被弱化。小说中被俘的战士们成了这个假冒上级的“崇拜者”,被刻画成只知流血牺牲而不会思考的战争机器无疑是对抗日先辈们的不敬。因此整部小说也只能是一部“为小人物写就的传记”,甚而不能称之为战争故事。严歌苓刻画人物的功力一流高超,但不可否认,她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总能戳到中国人的敏感神经,《金陵十三钗》中东方主义的再现,将白洋人刻画成中华民族的救世主,极大抹杀了中国人为此作出的流血牺牲,无论是书的读者还是电影的观众,内心在为女孩们的命运隐隐作痛时,也不免对这种矮化真实历史,弱化中华民族在战争中的实际付出感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不适。
《666号》读后感(三):关乎理想与尊严的一出戏 ——读严歌苓小说《666号》
“666”是囚服的编号,它属于一个叫闵志宏的二人传演员,也属于大名鼎鼎的抗联部队将军赵霖宇。发表于2020年第四期《人民文学》杂志的严歌苓小说新作《666号》,讲述了一个以理想和尊严为主题的戏剧化故事。在民族危亡之际,在民族尊严和个人理想的大义感召之下,卑微的小人物从彷徨犹疑到坚定执著,完成了并不为人所知的人生壮举。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初期的黑龙江。身材矮小的二人传演员闵志宏因身材、长相酷似抗联司令员赵霖宇,在理发时被抓到了日本监狱。在辩解自己不是赵霖宇的过程中,闵志宏受到监狱中抗联战士张桂堂的影响,对传说中的赵霖宇心生崇敬,瞧不起了自己过去卑微的生活,逐渐生出了不当亡国奴、要像赵将军一样做“人中之龙”的慷慨壮志。根据张桂堂对赵霖宇的描述,加之自己表演的天赋,闵志宏彻底沉入扮演赵霖宇的状态中,如灵魂附体般,甚至已分清自己的真实身份。在张桂堂组织的一次越狱中,几十人成功逃出,张桂堂牺牲,闵志宏在日本人几次验证身份后,最终被以抗联将军赵霖宇的身份英勇就义。
在《666号》中,扮演赵将军的闵志宏站在舞台的中央,推动他思想行为转变的有两条线:明线是同在狱中的抗联战士张桂堂,用语言和行动影响着他;暗线是丛林中与日本人作战的赵霖宇将军,以传说般的英雄形象改变着他。以戏剧化的形式写正剧,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严歌苓很好地拿捏了分寸,形式上是轻松活泼的,但悲剧的力量却是深沉的。
闵志宏由江湖混混儿到满腔民族大义,经历了一个自然转化的过程,作者对其心路历程走向进行了直白剖析。刚入狱时,闵志宏盼着有人证明身份好出去,以扮演赵宇霖为乐子,既可获得尊重,也享受若干特殊待遇。当听了张桂堂讲真正赵霖宇的传奇故事后,特别是看到狱中人以及日本人对赵霖宇的敬重,他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都是小个儿,看人家活的,最大的个儿都不如他高。”随着对赵霖宇了解的深入,闵志宏越发把自己当成了真正的赵将军,表演逐渐成了一种自然的行为。在与日本军曹的直接对抗中,“矬将军”生出“老子活不成赵霖宇,死成赵将军,也凑合”的慷慨,他开始嫌弃自己的过去,笃定了像赵将军一样做人的决心。此后,他开始把从张桂堂那里学到的话,用来教导16岁的狱友花正白:“一个没有耻辱感的人就没有荣誉感,没有荣誉感,就会乐滋滋当亡国奴。”当看到张桂堂组织越狱时牺牲,花正白、金玉洁等年轻的生命被日本人杀害后,闵志宏的思想从活出个人样,向“一国人里要多出几个几十个赵霖宇,这国的同胞里,金玉洁还会成百上千地被这判官轻轻一抬手就当苍蝇拍了吗”的更高层次思考。面对阴险毒辣的日本典狱长,他想的是:“要是天下所有闵志宏都变成赵霖宇,这些蛮夷敢吗?”此时,闵志宏的思想已发生质的转变,由活出人样的“小我”,成了胸怀民族大义的“大我”。在拒绝写悔过书就义的前夕,他感悟到:“原来人可以醉在酒里,也可以醉在信念、主义里。好的主义、好的理想、好的酒,一回事。”对于街头二人传演员出身的闵志宏来说,这种认识真实而生动。即使在慷慨就义的时候,作者也没有把闵志宏转变成绝对的理想主义者,死到临头,他是怕的,但他想:“赵霖宇将军未必不怕。怕,还能勇敢,是真勇敢了。”他还想到了被自己赌钱输掉的爱人小铃铛。至此,这个发生在二人传演员闵志宏身上,关乎理想与尊严的故事,在高尚与凡俗、徘徊与超越、偶然与必然间实现了故事发展逻辑的自洽。
对于理想,小说中还借抗联战士刘庆之口进行了表述:“理想其实也是一种瘾,像任何瘾一样,一入进去都让你感觉活得比别人精彩。瘾也是一种沉醉,让你觉得胆子比真实的要大。入了瘾就让你对生命看轻了一点儿,对浮财看淡了一点儿,让你看到的是超过生命和浮财的、那晕乎乎的彼岸。”由张桂堂、赵霖宇、闵志宏、刘庆等人身上,你会感觉到理想与尊严对塑造人的超然力量,他可以铸造一个人,也可以改变一个人,殊途同归地指向一个顶天立地的“大我”。
抗战作品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既有金戈铁马、荡气回肠的战争场面,也有老舍《四世同堂》的平民视角、孙犁《荷花淀》派的唯美表达,还可以是严歌苓《666号》戏剧化的演绎。于此而言,《666号》丰富了抗战题材小说的表达方式,值得肯定。
《666号》读后感(四):《666号》:战火纷飞中人性的善变与嬗变
在残酷战争的逼迫下,一些人让“本我”做主,现出了“原形”。赵霖宇将军的警卫排长,远方表亲,一起历经了那么多生死与共的考验,还是做了“二鬼子”,当了汉奸,出卖了赵将军,让这支队伍陷入绝境。这个表弟识文断字,可惜是一个喂不熟的白眼狼,他把抗联密营当作见面礼送给了日军,换来的就是天天吃天天有。也许,战争年代物质生活的极端匮乏让他对生存产生了恐惧,强化了他渴望活着、好好活着的信念。于是,他遵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屈服于自己感官上的私欲追求,调转了枪口。这个时候的他,还有什么善恶与美丑,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惜一切代价。
另一些人,则奉行现实原则,让“自我”充分享受自由。典狱长反反复复验证自己抓获的究竟是不是真的赵霖宇。如果是真的,自然是大功一件;如果是假的,脑袋搬不搬家不知道,撤销职务、接受审判是必须的,甚至引咎剖腹也是可能的。但是,对于这种人来讲,活着才是第一位的,否则挣那么多金条又有什么意义?尽管他自己也渴望荣誉,但生死关头,还是保命要紧,篡改越狱名单、写虚假报告可见一斑。典狱长们生逢乱世,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处事法则,不管什么事都坚持个人利益第一,其余都是表面现象。这种心态,自然激励他们拼命钻营,一旦时机成熟就大捞一笔,至于合不合规则,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还有一些人,在理想主义的感召下,走向“超我”的人生。既要跳出“本我”的深坑,又要与“自我”作斗争,这是追求“超我”人生的必经之路。闵志宏,狱中的666号,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高大上的英雄,而是一个靠嘴混饭的二流子,风流债欠海了,赌债也欠,老婆生病快死了自己还在外面寻快活,最后竟然把自己相好的女人当作赌资赔给了赌坊老板。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抗联战士张桂堂的引导灌输下,在周围不明真相狱友们的崇敬爱戴中,在张桂堂为了保住他的假身份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情况下,也在曾经相爱的小铃铛被卖给窑子、逃跑未遂被抓回来上吊的时候,内心世界一直经历着急剧的变化。尤其是与典狱长的四次会面,从利诱到威逼,闵志宏一次次经受灵魂的考验,从好死不如赖活着,到活着真应该干点啥,再到假戏真作,凭借狱友们对赵将军的爱戴,参加了几次重大狱内行动,最大限度保护了有生的抗联力量。此时的闵志宏,已经脱离了“自我”,走向了另一个“超我”。这个“超我”,就是以赵将军为原型的抗联英雄。同时实现转变的,还有年轻看守曾顺来,被张桂堂发展了,成为狱内外联系沟通的重要桥梁。
以上三种变化,具有典型代表性,但并不能涵盖全部。对个人来讲,不管是变坏还是变好,都有其客观现实理由。有道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好人变坏也就是一瞬间的事,而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劣迹斑斑的人变好,却要付出千般艰辛的努力。这是一场思想的修行,是一场意志的较量,也是一种灵魂的觉醒。
面对的是同一场战争,遭受的是一样的苦难,为什么有的人在苦难中沉沦,有的人在苦难中走向辉煌?敢于正视自己的劣根性,敢于跟自己作斗争,敢于为了追求而献身,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赵将军的英雄事迹深深感染了闵志宏,身边同志们的生死相护深深打动了闵志宏,亡国奴的生活深深刺激了闵志宏,保护不了心爱女人的愧疚心理深深扎透了闵志宏。既然已经被当作了赵霖宇,与其贪生怕死、苟且偷生,不如大胆承认、誓死保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最大的个儿都不如他高”。正如闵志宏与大舅哥一番话后咂摸出来的另一种意思:“你身上哪怕有一根汗毛像赵将军,我妹子嫁你也不算完全白嫁。你不能生如赵将军,死得像个汉子,也不亏我老妹爱你一场。”所以,轰轰烈烈地面对屠刀吧!
闵志宏的死,让真正的赵将军多活了二十八年又十九天。这期间赵将军为抗日所做的贡献,至少有一半应该归功于闵志宏的英勇就义。尾声的全国大运动,好像狗尾续貂,实则不然。这段插曲,并不是为了批判那个荒谬的年代、那些荒唐的做法,而是借助一笔带过的那段历史,通过对比闵志宏与亲生儿子对待赵霖宇的态度,让英雄的一生更加真实、丰满。虽然历经苦难,但始终初心不改。这样的人,不管是枪林弹雨,还是世间不公,都改变不了他的本性。只要生命还在,一切都有希望,终将迎来光明。
在严歌苓的人生历程中,军旅生活,十年内乱,20世纪80年代末赴美学习与定居,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跨越东方和西方两大差异明显的文化体系后,崭新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环境不仅对她彼时已基本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强烈冲击,也令她在痛苦的蜕变中对生活的本质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感悟。”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的这部《666号》,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与反思。
《666号》读后感(五):“666号”的英灵们,酒为你们洒,泪为你们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