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夹缝中的历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2-19 02:37: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夹缝中的历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夹缝中的历史》是一本由朱鸿著作,东方中心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夹缝中的历史》精选点评:

  ●把中国的典型人物及其事功,置于世界文化的比较之中是一个很艰难的思路,极易落入套公式解题的俗套的同时,也把中国的历史看得太轻,作者对孔子与商鞅截然相反的态度,有点偏颇,扯断了义务和权利的关系,过多强调所谓西方的民主,推开了历史的局限性和本土文化基因的特异性,有点难以自圆其说。集权统治固然可恨,看似野蛮,实则无奈,社会的进步必然需要舍弃部分相对的人性正义,在某些程度上,阶级矛盾推动了文明的进程。另外,思想从不同的地方起程,经过不同的道路,终于在一个美丽的法则那里不期而遇,人类显然走向了一体化和大同化,但本源和路途的差异,在既得利益和权力面前的文化碰撞,往往都是无力的,总之,历史是所处时代的现实,即使是上帝也有盲区。

  ●超好

  ●小时候读的书

  ●3.5 高中时代为积累作文素材而买,也推荐给初高中学生,可以一读。只是随着年龄增长心态改变,现在不太能接受这种行文风格了。

  ●高中老华布置的读书任务。。。我记得这本我读得还很起劲的。。。

  ●高中读过的很不错的一本书

  ●非常适合我读高中时的心智

  ●不喜欢这种风格。

  ●2016.10.18

  ●自我感觉很不错的一本书。它颠覆了中国传统思想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评判。国人大多喜欢顺应传统学说,书上说这人是英雄,那大家都会拿他当英雄来膜拜;书上说这人是叛贼,国人就会对他恨得咬牙切齿。问为什么他是英雄或是叛贼呢?回答多半都是上学的时候书上就是这样写的。因为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只喜欢和平,不喜欢战争;只喜欢好人,不喜欢坏人;只喜欢英雄,不喜欢狗熊。正因受此束缚,从而没去深入了解研究关于那个人的真实可能。我们一谓地相信教科书,完全磨灭了一个人对真理的怀疑与质问。所以中国需要有朱鸿这样一群人敢于站出来对历史提出异议,而不是人云亦云。你无法去批判他的观点是对是错,但批判本身就值得我们去学习,我觉得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当社会一直存在于历史所制定的条框下,受制于二千多年的教条,没有更多的思想涌现,那这个社

  《夹缝中的历史》读后感(一):成长是一种颠覆

  夜深时我在床上读着《夹缝中的历史》,觉得作者实在是一个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创新,热衷思考的人。他缓缓道出他对一些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的看法,视角独特但有理有据,逐步颠覆了我心中一些历史人物的形象。

  我突然觉得一个人的个性确实需要用思想来展现,有自己思想的人才真正是有个性的。从小到大,我一直被大众文化所熏陶,走别人指出的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思考别人已经给出答案的问题。这一切又有多大意义呢?我学习的目的在与培养自己的认知判断能力,学会思考而不是懒惰地等待别人给出现成的答案。

  我觉得我的成长将会是一种颠覆,颠覆我以前幼稚的思想,幼稚的心理,去塑造自己的个性,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冷静地看社会,机灵地处世。

  《夹缝中的历史》读后感(二):颠覆传统

  自我感觉很不错的一本书。它颠覆了中国传统思想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评判。

  国人大多喜欢顺应传统学说,书上说这人是英雄,那大家都会拿他当英雄来膜拜;书上说这人是叛贼,国人就会对他恨得咬牙切齿。

  问为什么他是英雄或是叛贼呢?回答多半都是上学的时候书上就是这样写的。因为中国人的传统思想里只喜欢和平,不喜欢战争;只喜欢好人,不喜欢坏人;只喜欢英雄,不喜欢狗熊。

  正因受此束缚,从而没去深入了解研究关于那个人的真实可能。

  我们一谓地相信教科书,完全磨灭了一个人对真理的怀疑与质问。所以中国需要有朱鸿这样一群人敢于站出来对历史提出异议,而不是人云亦云。

  你无法去批判他的观点是对是错,就像你无法肯定所有历史的真实性。因为历史也是由别人写出来的,而有些历史的真实性却不是由写的那个人作主。

  然而仅是批判本身就值得我们去学习,我觉得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当社会一直存在于历史所制定的条框下,受制于二千多年的教条,没有更多的思想涌现,那这个社会无疑是悲哀的。

  《夹缝中的历史》读后感(三):彰显批判性思维

  在刚修习完海大《海明威短篇小说赏析》这门课后,我对批判性的思想具有很高的敏感度。现今网络浮尘,很多现象在我看来仅仅是缺乏思考的转发、点赞,真正深入思考的少之又少。在此情况下,与此书的偶遇令我振奋。

  以《兵马俑之气》为例,作者鉴定地站在人性立场评价了兵马俑,认为兵马俑的烧铸者多半是受逼迫、仅依劳动的本能在从事工作,烧铸过程中并不具艺术的情操,反而是干得心惊胆战,因而,在他眼里,兵马俑显得拘谨、木讷,甚至有一点古怪和邪恶。我对兵马俑并未有深入了解,不曾亲眼一见,只知传闻其壮阔豪迈、为大气之作,歌颂者秦始皇统一中原的丰功伟业——正如秦始皇所愿吧。然读此一文,不由怀疑开来,兵马俑究竟是不是艺术?我一直坚信艺术是被赋予了灵魂的,表达艺术家的情操和心意,艺术必然是自由意志的体现。所以当下决定,今年要去一趟西安,去看一看兵马俑。

  《成功的罪孽》、《灰堆》、《兵马俑之气》、《胯下其辱》是我最为欣赏的四篇。这些文字带给我思考,虽难免偏执,确是有理有据。作者花了很大的尽力去思考,并尽力考证。借用老师的一句话,“历史是没有真相的”,本书中的历史证据可以一看,但最值得一看的,还是作者的“偏执”。

  《夹缝中的历史》读后感(四):不敢苟同《怀疑荆轲》一文的观点

  总结反思普及通俗甚至怀疑历史当然是正确的是值得鼓励的。但本人却不能苟同《怀疑荆轲》一文中作者的观点:1.荆轲的贪生导致了刺杀的失败。2.否定一切刺杀(作者偷换概念为“谋杀”),呼吁泛爱论。

  荆轲不是不能怀疑,但怀疑荆轲刺秦的决绝赴死之心,说荆轲是贪生的,这个实在难以接受。无论如何,荆轲自从接受了刺秦的任务,可以肯定的说,他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难道你跑到秦国在秦宫大殿上刺杀了秦王,你还想全身而退吗?只要正常思维的人都不会这么想吧。为什么刺杀失败?历史已经很清楚了:1.荆轲想活捉秦王逼其退地。2.荆轲没等到朋友就被迫启程,而临时的助手秦舞阳是个没见过世面的软蛋。当然任何人有权利寻找其他失败的因素,但无论怎样,个人觉得不应该怀疑荆轲慨然赴死的决绝。

  作者肯定荆轲的人格,但否定荆轲的刺杀(谋杀)方式,同时否定太子丹的刺杀计划,人物刺杀秦王是开历史倒车,进而否定一切的刺杀,呼吁泛爱论。这种站在现在的视角分析历史的方法(俗称马后炮)个人也不敢苟同,想想张艺谋《英雄》受到的怀疑和批评吧。难道说,秦国统一六国时,六国不应该反抗只能引颈就戮吗?(姑且不讨论统一后对历史的客观推动作用和刺秦后不论成功与否燕国面临的严重后果。)如果一切刺杀都应该否定,那为什么韩朝都要把刺杀伊藤博文的安重根视为民族英雄?那又如何评价为了推翻满清而慷慨赴死执行刺杀任务的革命志士吴樾徐锡麟等人以及抗战期间不怕牺牲刺杀日本侵略者和汪伪政权卖国贼的民族英雄?难道面对强大的侵略者,你只能走上前去和侵略者讲泛爱讲博爱吗?无原则讲仁义的宋襄公难道没成为千古笑柄吗?《驯龙高手2》要去和大BOSS和平谈判的小嗝嗝最后还不是靠武力解决问题的吗?

  《夹缝中的历史》读后感(五):文字的力量

  2018年10月7日读完

  国庆假期想休闲读书的计划再次被打破,只放假三天,弟弟一家来游玩,陪同完毕连同儿子送走之后,又走进田间地头参加农业采摘劳动。久久没有干过农活,三天辣椒采摘完毕,疲惫的身体好像不是自己的,原计划的葡萄牙崛起史压根就没翻开,倒是手头一本很不起眼的【夹缝中的历史】打开后很吸引人,不知不觉读完了。

  之前的读过的一本相似的书【把栏杆拍遍】让人大失所望,而这一本却给人酣畅淋漓之感。比如令人印象很深的荆柯篇章,作者从国人推崇荆柯的心理原因说起,得出自己的结论:其不是英雄而被迫成为英雄,导致在行动中反复游移从而失去了解救自己的机会。荆柯刺秦的“壮举”本质上也是一次谋杀行动,恐怖主义只是止于“血勇”,以暴制暴并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想想现在席卷全球危害各国的恐怖组织,无不高举着“圣战”“自由”的大旗,蛊惑着所谓“教民”为之献身。

  还有一篇将司马迁之残与苏格拉底之死相互比较,都是因言论致罪,因处不同政治体制而导致不同流向。死有死的壮烈,活有活的悲壮。读此章节时,恰孩子在听窦昕讲两汉及古代刑罚,其中将司马迁作为一个例子着重描写,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感染着孩子,也感染了我。非常为孩子庆幸,在这么小的时候就能看到许多好书,听到许多好老师的好课,今后将不会如自己般在四十岁的年纪才慢慢建立了真正的历史观。

  本书的读者其实是面向高中生,但成年人读来丝毫不枯燥,古今中外历史人物纵横交错,却始终有种清醒的态度,烙印着怀疑主义的精神,用独立自主的辩证思维方法,全面审视的看待事物。这是最可贵的,不盲从,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拥有自己的主张。

  真希望孩子也能看看如此挥洒激昂的文字,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夹缝中的历史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