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戏》是一部由郑大圣执导,李志兵 / 梁春柱 / 王春明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村戏》影评(一):北京的朋友看过来!6月2日!点映!看村戏啦!
我在北京市朝阳区金泉港imax发起了《村戏》的点映,在大象点映平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同前往!!
这么好的电影不应该被埋没!希望有意观影的朋友能一同前往!帮忙宣传转发,拉朋友一起
首发自MOVIE木卫。本文5000字,阅读时长10分钟。第一部分为从《廉吏于成龙》说起,第二部分为导演映后谈,第三部分影视研究者们对这部影片的讨论。
导演映后交流会上说:这些演员都来自一个拍摄地的(好像是县里的)剧团,每年得去各个村里演五百多场戏才能维持生计,可是每个人都有绝活,每个人有很大的能量,每个人都是角儿!这个剧团的人都是去农村挑来的贫苦但又想学戏的孩子,从小学习,跟着剧团表演。以艺术为生也好,对艺术的追求也好,谢谢这些人!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要看这样的电影,大概就是对陌生时空好奇吧。更久远的年代都有各种正史和稗官野史,反而是最近这一两百年正儿八经的历史材料不太available,只能通过各种文艺作品增加了解。尤其是影响深远的文革,只听二姨讲过当时的一些“荒唐”往事;等到我母亲出生时,恰好赶上武斗,差点儿被外公起名为“武”
《村戏》影评(五):村戏
感谢蛋蛋秀组织的这次富可敌国观影团活动。电影结束后的导演交流会让我更理解了这部电影。黑白彩色两个故事线交叉剪辑讲述。可见剪辑下了很大功夫。片中没有一个人是坏人但都不算善良。唯独小芬内心单纯。通过排戏把整个村子的矛盾利益纠葛展现出来。主角疯子的故事确实悲剧,最后被送走实则无奈,因为他是村子发展的绊脚石
回想越觉得极好,影像基于现实而在视觉层面又超越现实而并置行成的当代性,跟郑大圣在SAIC的教育背景有联系,视听剧作表演分寸都佳。常在想时代幽灵,父辈幽灵等诸如此虚化的名词如何通过影像呈现又不影响写实底子,村戏无疑都做到了,彩色画面想起张晓刚《血缘大家庭》,好感备增,最后该为导演的历史观和历史个体的叙述能力点赞,太具备全面的作品。
在这个村子中,村民们在相对封闭的社交环境中,排戏给领导看,但生活中的吵吵闹闹远比戏更精彩。精致的镜头,独特的色彩选择,勾画出主人公“疯子”内心那场不断重复的记忆。剧中的主角也被人逼疯,让我想到了《芳华》里何小萍精神失常,都是个人意志的崩塌。我们生活在“乡土中国”,发生在农村的事情对我们来说更有意思,也更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社会与人情事故。
《村戏》影评(八):8.31笔记
黑白影像:和肉眼不一样。天生的语言和故事性。
红和绿:视觉记忆。只有这种颜色。就是不让人舒服。
花生地:去年夏天。(冬天2015年。)太行山
演员:不找专业演员,没有现成的演员可以演农民,要会唱戏,县以下的民间剧团。熟人,母语,在自己的家门口演戏。
***************
《村戏》影评(九):红绿黑白
第一次刷完《村戏》,观影效果炸裂,真的很感动。真的很庆幸中国还有这样的导演,记录那段至暗时刻,虽然我没有生活在那段历史中,但我还是可以通过导演运用的色彩变化、运镜方式、声音处理、从演员的表演中深深体会到那时候的那些人的感受。尤其那段戏中戏,榨的是花生出来的是血,剥的是花生掉的是弹壳,最后车里那段哭戏作为最后的爆发点也是引起了足够大的共鸣。好评。
《村戏》影评(十):另一个角度的《芳华》
审视的视角,奇特的配色,展现出的,是一出历史与人性的大戏!这正是《芳华》原本想要表达的主题,一人为恶,众人共斥,众人为恶,公道无存!纯公有化体制造成的历史弊端,再加上人性本身的自私因子,造成了片中核心角色抗日英雄的悲剧结局。导演通过浅焦镜头营造出审视感与隔离感,黑白影像让全片更有一种拷问的即视感。双线叙事跨时间轴相互辉映,完成度很高,立意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