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07-24 23: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读后感锦集

  《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是一本由半山著作民主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读后感(一):《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文字感受

  

此书的文字是那清澈见底溪水,水里还有的那种,让人着,不舍得离开,是柔软的草,是夜空中的星辰,是森林平静湖水,是修复灵的薄荷糖,我在情绪不好或者激动时候,让我安静下来的文字。 我也读其他心灵文字,感受就两种,一,痛。文字写的象把刀,刺伤你心,刺疼你的痛。二,象流星。读时认可,但只在心里刷的一秒,落不下痕迹,不会多看一遍。 而此书文字温柔宁静干净通透。无论你身处何种地位,都能从中找到共鸣,无论你多么强大还是多么自卑,他的文字,总帮你披上温暖的外衣,给你勇敢力量清醒智慧提醒,我确,没有不喜欢的人,只有不敢面对自己的人。 感谢作者半山先生感恩遇见这本书,

  《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读后感(二):你是谁,就会遇见谁。

  初识半山,源于“心探索电子杂志中的语录分享,因对“半山文集”作者名感到好奇主动搜索关注公众号

  昨天一口气读完《半山文集》,脑海中会陆续呈现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绘本失落一角遇见大圆满》对自具圆满的追逐毛姆月亮和六便士》中主人翁理想艺术追求,《卢梭忏悔录》中的一颗敏感多情赤诚热爱大自然的心…

  阅读过程中某些时候会与自己遇见或重逢,会看到可脆弱,会看到徘徊的放下和放不下,会看到与大自然纯粹融合,会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又一直在成熟却还不想太熟透,会看到享受孤独梦里尚有对爱的期求…

  还有些其他感动自己的小诗句收集到此文集中,略感小小的遗憾.

  《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读后感(三):一切道理皆从自然中去寻找

  

纷繁都市生活中碎片信息总是铺面而来得猝不及防,可我能静下心读得书并不多。经典古籍,于我而言有些晦涩市面上的散文禅学,与平凡庸人烟火生活而言,有些疏离感。于是乎,道理终究是别人的道理,而生活却依旧如迷雾行舟,沉沉浮浮。以为,开悟终须有慧根之人;以为,直击人心的终须精才绝艳;以为,瓦尔登湖终究是遥不可及

直到,有一天看到半山先生的文,只是朴实的、淡淡的,却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不急不徐地流进心里。芸芸众生河流里,每个人只是一粒沙,在泥沙中夹裹着滚滚向前。而半山先生的文,如一股清流,轻轻的洗涤尘世的泥浆,温柔的还生命最初的面貌,好欣欣然地还给这天地,生命的强大就是这样的波澜不惊。

半山先生推崇的是” 文学其实只有大自然这一本神圣的原著,其它的皆是赝品。 ” 一切道理皆从自然中去寻找。 “大自然里没有的东西,现实生活中就真的没有。 ” 细细品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人从万物中来,遵循的是万物的道理,何必无端生出冗余的词汇庸人自扰。人生其实就两件事,一件是与自己对话,一件是回到自然秩序中,与自然建立联系。学会向自然学习,才是生命的真相。如此而来,拍落流行语那些语焉不详的标签,抖掉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尘土,人间密密麻麻的道理都变得豁然开朗。所有有关美好的触觉全部被打开,而不够美好的,学会坦然接受却不在心里驻留,因为,心是留给更广阔的大自然,留给自己的归途。

半山先生的文还完美的诠释了强大二字。不是成功学,不是遗世独立,不是剑拔弩张,不是痛哭流涕的反省,而是坦然的接纳自己,学习向内生长的力量。世间最强大的道理,不是那些人云亦云的概念,而是常识。原来,所有的强大,都敌不过一个愿意向内照见自己的人,愿意保持澄明的人。

看过的书中,唯有半山先生的文,完成了向普通大众教授了”涤除玄览“的境界如何去践行,也唯有读半山先生的文,象是读一个老朋友的书信,是万千灯火中,真真切切懂我的那个人;是未曾及却无限企望的人生;是不需见,却永远能感受到温暖的那个人。

因为,那是光。

  《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读后感(四):有依赖,就不会有爱

  

2017 年春天的时候我第一次读到了半山的文字,那会儿我和许多不知道在忙什么的年轻人一样,瞎忙。我当时觉得写得还好,就关注了他的微博,关注一个人很简单,轻轻一点嘛, 我关注了很多人。

几个月后,我离开北京去深圳,和互不相识的人同住在青年公寓里。孤独说来就来……我偶尔会刷刷微博,看到半山分享的木心、米兰·昆德拉、亦舒等人的文字,偶尔也会看到他写的自己的感悟,配上一些走心的图片,确实能给心烦意乱的人带来属于哲学的慰藉。看够了深圳那儿的海,第二年的春天我又去了北京,工作顺利,

状态很好。那时我再读半山的博文就是另一种心情,可以有耐心去好好品读他话中的深意,而不是焦躁不安地只想快速寻觅到一些鸡汤填充自己空虚寂寞的心灵。他开始只写自己的感悟了,只是,你来或不来他都在那里,以“我手写我心”,不回复疑问,也不做商业广告。

我越来越觉得这个博主跟其他一些大 V 不一样了,干净的个人空间,纯粹的文字,不在意得失……如果我有这样一个大号,那我一定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半山是个夜猫子。半夜了,大多数人都睡了,他还在更新微博, 仿佛他只是写给自己看的。

后来我想,我那么喜欢他的文字,我做了策划编辑,为什么不约他写一本书呢?于是我就跟他发私信,原来他一点都没我想象中的那样高冷,而是一个温和、智慧的人,是一个不在意销量、不迎合读者、只想用心表达的人。相比之下,我心里想着怎么把书做好, 多卖俩钱儿。我曾建议他参考时下流行的文风、笔调,被他断然拒绝,他说他只做自己,不学别人的文风,不写别人的文字,不管销量怎么样。我以为他很固执、自大,后来他说自己的文笔还欠缺,需要改、需要提升,担心自己对不起读者,虚心听取我和我的编辑同事提出的意见。我明白,原来那不是自大,他只是在为喜欢自己的读者负责, 市场在他眼里,几乎可以忽略掉,而我这个把利益看得太重的人是很容易误解的。最后,作者配合编辑,成了编辑配合作者。

他写得很慢,分不出心来发博文,就把微博交给我代理。我接过来,很激动,也很小心,每天整理他的文章,发布动态。其间有很多平台、个人发私信给他,我时常感到自己多么幸运,能被回复。半山交稿后,我归还了微博,顿时轻松了,像半山那样每天发博文, 真的太累了。我借助他的微博比许多人都跟他的心走得更近,他也在观察我,让我和自己的心也走得更近。他不会像一个导师一样去开导这个、那个,也不会随随便便就答应别人的商业合作请求。

我突然明白,这就是一个智者的做法,智者只是点出方向,教人们自己去领悟,而不是一副好为人师的样子。伟大的智者克里希那穆提教人们不要变成另一个人的思想的奴隶,他告诉人们:“有依赖,就不会有爱。”所以,我认为半山不想把自己塑造成受众人喜爱、追捧的大 V、偶像,也不想有人因为迷信他的文字而迷失自我, 那样即使对方取得的进步再大,他也不会很高兴。我没有问过半山, 他是不是这样想的,但有一次我给他看克里希那穆提解散世界明星社时的发言,他表现得非常欣慰,就像读到了知己的来信一样。

我现在把他当朋友,不再把自己当成他的粉丝,谢谢半山,他教会我——追求思想上的独立。

半山没找他的有名气的朋友写序言,他需要一个真诚的读者表露真实的想法,这样很好。我有幸先读完了,不论你是否曾是他的粉丝,智者的心声,更需要的是去碰撞,而不是去遵从。

  《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读后感(五):山居生活不为人知的一面:你所羡慕的诗和远方,都藏在内心深处

  

不知何时起,“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充满文艺气息的句子在各个平台开始迅速蹿红。于是,有人开始羡慕悠闲的田园生活、有人辞职理由上写着“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山居六年,曾在多知名企业担任过高管、亦曾多次创业的半山,在《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中告诉读者,“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一种心境,不同的人面对峨眉山的同一棵树都能生出不同的心境,唯有回归本心,活在当下,才能看到内心深处的诗与远方。

接纳自我

半山的文字很随性,看似漫不经心的记载,却又有根主线紧紧牵引住主题。《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既有山居感悟,也有生活记录,乍看之下不相关的小篇章,却紧紧围绕着生活可以选择,接纳自我这一主题展开。

所谓的接纳自我,半山的看法和他人有所不同。他认为的接纳自我是在年轻时尽可能多方面的体验人生,家长不要用“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一套去限制孩子的尝试。颇有一种“吃过亏”的孩子才能在慢慢成长中更好接纳不完美自己的感觉。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着不足,有的人能够坦然面对,有的人却又觉得无法直视,因而半山所认同的接纳自我就变得尤为重要。父母总希望孩子能够更加聪明,也有研究表明孩子的神经元得到多元化刺激能更好的发育,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试错大概也是同样的道理,体验过更多的可能,获得多元化的认知,才能更全面的看待与自己的不足。

独立思考

我们所处于的每一段人际关系,实质是帮助我们认清自己。而这又会指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认清自身的人,努力改进,朝着目标前行;未认清自身的人,陷于埋怨他人的困境中不自知。想要认清并接纳自身的状态,半山提示我们要做到独立思考。

圣人和智者,就是对自己的生命,形成了超乎常人的、更高级、更智慧和更神圣的理解和看法。

受到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圣人和智者并不常有,但从半山的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圣人和智者看问题是跳出原有的框架进行思考,从而摆脱局限性。

人生的每个阶段会引发不同的思考与领悟,于我自己而言,成为妈妈真正促使我独立思考。育儿知识的吸收与亲子相处中出现的问题,慢慢促使我去思考育儿理念背后的原理,进而摸索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这些微不足道的经验也让我知道,发现问题是需要我们独立思考,不仅仅从自身出发,更要跳出局限自己的框架,尝试多维度的思考。

回归当下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享受内心的宁静,这就是糟蹋生活吗?当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每年赚得上万英镑,娶个漂亮妻子,这就是成功吗?我认为,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要对社会尽到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犹太人亚拉伯罕的经历让毛姆在经典名著《月亮与六便士》中写下对成功发出的感慨。如同忙与闲只是一种生活形式,没有好坏之分一样。所谓的忙与闲,只是给他人的一种感觉或状态,只要你是忙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闲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都可以归为一种享受。

憧憬着诗和远方,我们更加容易心浮气躁或看到生活中的不如意,半山对此建议我们以诗和远方的心境,回归到当下的生活。我们憧憬诗和远方在于喜欢或羡慕那种状态,但当我们在当下的生活中发现了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才华与精力都能不请自来”,这样的状态也促使我们更好的享受当下生活,找到内心深处的诗和远方。

《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整本书读下来非常轻松,字里行间透着平静的感觉,但当你放下书仔细回味,却会发现那些篇幅短小的章节可以促动你内心的某处柔软,引领你思考人生。

  《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读后感(六):山居六年丨形式之外精神的追求,收获的会是什么?心之所向难吗?

  

文丨艺术雅言

最初朋友推荐我看《半山文集》,我以为他说的是北宋的王安石,当年以“半山居士”自称的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没想到是另外一个“半山”,我们同时代的一个事业成功的人,曾在多家知名企业任高管,也曾多次创业,后来厌倦了都市生活,便选择了山上的独居生活,择水而居,在峨眉山上寻得理想处所,在那里潜心读书写作已经六年,写的文章主要首发在自己的微博账号“半山文集”上,其他的自媒体平台类似微信公众号、头条上也有。

朋友说,其实现在做自媒体追求的是流量,但是半山好像是个特立独行的所在,他的微博上金句频出,很多网络大V和官方媒体都转发过,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人,但是他的很多句子我应该也是听过的。半信半疑中在网上搜寻,还真是,那些早就在我情绪低落之时给我别样的信心和勇气的句子在半山这里居然找到了源头!

现在才知道,一路走来的风尘是拍不掉的,你得像蚌一样,把砂粒变成珍珠。人想要寻找自我,最先遇到的就是孤独。比互相理解更重要的,是在不理解的地方去发现彼此的尊重。无论这个世界多么沧桑,“美好”仍是拿来理解这个世界最好的方式。

有这样的实力和文采、哲思与理辨,何以这么低调啊?朋友说这就是这个人的通透了吧,不算是隐士,但他是这个社会少有的很清醒的人,从来不追风,也不接受商单,他只写自己真正想写的,算得上是网络上的清流。

这就是我找到半山文集《生活无法逃避 但你可以选择》的缘起。

01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我们之前受到的教育,常常教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先努力拼搏,站住脚跟,是谓“生存”;之后,提高生活质量,在物质世界能够满足生活基本需求之后,提高生活品质,是谓“生活”。

于是,我们常常踉踉跄跄、跌跌撞撞地在生命旅途上一路行走,羡慕外人拥有的,努力去取得自己想要的,也许是因为这样,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初心里的想和希冀是不是已经随着脚步的蹒跚,为了轻装丢弃了许多,于是懵懵懂懂、油油腻腻的中年人越来越多,口头禅也差不多一样:“生活嘛,不就那么回事!”然而,深究下去,他们未必能活明白,自己嘴里的生活原本应该是什么样子。

但是,对于人生,对于生活,对于认识自己,人们从未更新过任何观念。人们最缺乏的,是对自己生命的知觉,没有感觉何来的感受,没有感受何来的领悟,没有领悟哪来的更新。生活条件确实变好了,但正在过生活的人却是旧的,生活条件的变化并没有带给人新鲜的感受,生活的美好,正是这样子不见的。《半山文集》

半山传递出来的却一如既往,是很清醒、甚至清冽的文字,在那些文字里,我们能看见一个人的寻找自我的过程与真心。从繁华的大都市到清幽的峨眉山离群索居,不孤独是不可能的。但是孤独是寻找自我的第一步,所以他说:“人想要寻找自我,最先遇到的就是孤独。”

可是你也会看见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小孩,干干净净的,仿佛初次面对世界的繁华与荒芜,大睁了双眼,试图用一己之力在现实中打拼出自己的一条路来。这种散文文体娓娓道来,不是那种空洞无神的鸡汤文,却是自己内心独白的真实记录。

人生的痛苦是什么呢?我记得一个哲学家说:“人的痛苦其实说白了,就是欲望太多和能力太小之间的不匹配。”物质世界的欲望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呢?如果不明白人生真实的意义,可能总是会在欲望的控制下难以找寻到最初的自己。

而半山带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智慧,慢慢写着自己的文章,找寻着最初的自己,选择和这个世界一起成长。

02 学会爱上一个不好不坏的世界

这几天看到网上一个热点,说是一个快递小哥从大城市来到云南个旧花7万块钱买了一套房子定居下来,网上一片热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倒觉得这个快递小哥是个很睿智的人,与其在一线城市每天疲于奔命,将辛苦所得都用来付房租和生活费,还不如当机立断,在三四线城市安顿下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依然是做外卖的话,也会快乐更多吧?

人生,时时刻刻都在做选择。

你选择了安稳,就可能会放弃创业成功的喜悦;你选择了创业,就要面对可能惨痛的裂变和责任。这是不能同时共存的,所以,我们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和自己和解,你要学会爱上一个不好不坏的世界。

看《半山文集》的感觉,是对面坐着一个睿智的朋友,好久不见,喝着茶,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心里充满了喜悦。时不时会有触动,毕竟世界的丰富给予了人们内心丰富的可能,但世上真正内心丰富的人,依然少得可怜。

很多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也许是片面的,却时刻在表演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有时候不免贻笑大方。就好像不同的人看《红楼梦》,会有不同的对大观园的想象。有人看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貌似也看明白了,一张嘴,全然不是那么回事。别人感悟到的是张爱玲的入木三分,写出来的葛薇龙的悲哀和乔琪乔的冷酷无情的浪子,某些评价的人却说:“早说了,不能做小/三/儿!”整个一个驴头不对马嘴。

网上的良莠不齐的文章太多了,茫然间看见半山的文章,你会像是看见了新大陆一般,那些文字是走心的,会在过后某个不期然的时刻再度与你重逢,带着你与世界的深刻的认知,与自我的和解。这就是半山作为文人的过人之处。

他鼓励年轻人去探索、感悟、享受生活,也提醒中年人恪守初心、追寻纯真之念。他的文字有一种很神奇的力量,会让人停下脚步,学会静静思索,在广袤无垠的天地间和自己对话,并且认识清楚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自然定位。

一个人带着另一个人成长,意味着他在限制着另一个人按照自己的观念发展,所以应该是借着先生的机缘,我让自己成长了。对吗? ——sukiw 2020.5.9毕业20多年的理科生,文采从来没有的,脑子也老早钝了,喜欢半山先生的文字,因为总能在生活中有映射,和经历相印证,启示也很深。谢谢先生,烟火气的生活里有了书香。 ——鲍依映 2020.4.25

03 静就是远,远就是静,心穿行在云端,身在烟火红尘

半山也调侃称自己现在变得越来越可爱了,说几年前的自己,也让自己感到陌生和不满意。在山里的独居生活中,他思考,读书,写作和感受,这些真正慢下来的日子,让他离自己的内心更近。

很多人喜欢挂书法条幅“宁静致远”或者“淡泊宁静”,却不一定明白字面下的真实含义。如果你真能做到安静和宁静,内心就有了更好的精进的空间,不一定也学半山先生到山里隐居的形式,可我们能学的是:心穿行在云端,身在烟火红尘中,不断寻找自己的初心,并对个人的行为和思想加以修正。

我们更多普通人对自己不满意可能会说,如果我也能到山里独居六年,我会如何如何这种假设。其实说白了,还是将自我改变寄希望于某个外力或者某个人。这是典型的找借口。

人生的意义,在半山先生看来很像是锦上添花,像“春天的花、夏天的雨、秋天的叶儿、冬天的雪”,是“欢愉之外的欢愉,悲伤之外的悲伤”。

每个人不管你自己在哪里,你总是要问问自己的内心的,要是让你想办法解释一下自己的存在,你会怎么说?你要是给自己的人生写个说明书的话,是不是要参透和诠释自己经历过的痛苦和快乐,进而再去定义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人若是安静下来,半山先生说,“你会发现生活的本质不过是一场场心理运动和心灵游戏。”明白了就可以让生有去处,心有归途。

感谢半山先生的睿智和哲理性文字,在这个意外频发的2020年,与《半山文集》的邂逅,让我迷茫中坚定了自己,这个世界无需媚俗,你只要做好你自己就可以了,人生的每一天都是新的,只要你每天都有自己的收获,能够在创造自我的路上一直前行,不怕慢,慢慢的坚持,温柔而持久,你的生活就是非常有价值的,就是值得被祝福的。

(全文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生活无法逃避,但你可以选择》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