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隐性虐待》是一本由[美] 香农·托马斯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治愈隐性虐待》读后感(一):《治愈隐性虐待》让你知道心理虐待施虐者为什么伤害人
文中一百八十一页有说明来自不同阵营的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关于人格障碍发展的观点。一些人认为,一般人的性格缺陷处于一定范围内。自恋似乎是大多数不和谐情绪爆发的灰色地带,而反社会者和精神病态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极度缺乏共情。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来的,他的经典实验室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给予狗电击,狗在笼子里逃不出去只能接受电击,如此反复多次,赛利格曼再次把笼门打开,并且再次拉响蜂鸣器,此时狗不是夺门而出而是倒地等待被击。 关于这个实验让我想到了一些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情节,很多人不理解受害者即使有逃生机会也不逃跑的心态,赛利格曼的实验证明习得性无助的心理障碍在人类世界中也存在。像是轰动一时的2013年美国克利夫兰绑架案。 三名女性在离家不到五千米的地方被囚禁是十年,由于长期的肉体或者精神暴力对待并且经过施虐者多次假装离开监视是否有试图逃跑者的戏弄。 年纪较轻的阿曼达是从17岁生日前一天被囚禁,当天她从快餐店出来,遇到了一位看起来满脸笑容开着车的大叔阿里尔,大叔说自己的儿子以前也在快餐店打过工,知道打工很辛苦,希望搭她一程,她不好拒绝就上了车,就这样一脚踏入了地狱,当她父母等着她回家时,阿曼达在地下室被阿里尔虐待的瑟瑟发抖。 阿曼达发现自己不是第一个被绑架的还有一个比她大的米歇尔,阿曼达希望可以获救她表现的很温顺,阿里尔让她上二楼,这天阿里尔告诉她要出远门,当阿里尔出门后,阿曼达走到窗前刚要呼喊,看到米歇尔惊恐的眼神她制止她发声,她不顾劝阻拼命拍打。 才拍打了几声,阿里尔进来了,原来这是阿里尔的戏弄,发现谁想逃跑就会被更严酷的虐待,最终她们都不反抗了,受虐者“会习得”一种“反抗也是徒劳的、甚至会招来更多痛苦”的“无助”心态。 唯一生活下去的动力就是亲人能找到他们,被囚禁的女性的父母在伤痛中没有放弃努力寻找,阿曼达母亲去世的那年,阿曼达怀孕了,让她非常恐慌,因为她目睹了米歇尔的五次怀孕后会一个星期不允许吃饭并且被虐打后流产,阿曼达怀孕这次,阿里尔改变主意让阿曼达要生下一个孩子,如果生不下来就要杀掉她,最终生下来个女孩,由于自己生下的孩子给自己逃出去的动力,在发现阿里尔出门没有关里屋门,阿曼达决定再试一次,最终被刚从麦当劳出来的黑人大哥查尔斯帮助拨打了警察电话求救。 惊险的是警察是在附近另一家麦当劳抓住了阿里尔,当时他已经吃完了打算打包麦当劳回家,仅仅十几分钟他的恶行终于大白,阿里尔是典型的双面人,平时靠弹贝斯为生,亲戚邻居串门,他会先锁好三个受害者,然后放很大声音的音乐,就这样潜伏了十年。 有些施虐者并没有动手打人,但是会让你陷入习得性无助、焦虑、自我厌弃、自我怀疑甚至抑郁、轻生等情况,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请及时像像身边人或专业人士求助,这本书是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更多指引和帮助的工具书,通过整体的治疗体系帮助自己走出阴影。 《治愈隐性虐待》作者是香农托马斯,她是一位喜欢指导下一代的社会工作者和治疗师的女性持证临床社工导师,译者高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文中的逻辑结构严密,为我们阐述了心理虐待中康复的六个阶段,让我们认识施虐者的特征,让被表象迷惑的受虐者意识到自己其实遭受了暴力,如果察觉到“我现在的这些困扰,或许并不是因为我不够好”认识到自己被暴力对待那恭喜你迈入康复的第一阶段,尽管很艰难但接下来的康复几个阶段会带给你属于自己的阳光。
《治愈隐性虐待》读后感(二):生活中,请远离有毒的人与关系
“大多数人不知道,隐性虐待正发生在他们眼皮子底下,而且是由从来不会被怀疑为施虐者的人所犯下的。这种伤害的隐蔽性使受害者被彻底摧毁。” ——香农·托马斯
你所处的关系是健康的吗,你可以自在的表现自己吗?
你曾遭受过精神暴力吗,是否因为某个人的一句话而战战兢兢?
你的生活是否正在走向失控的边缘?
你身边存在有毒的人吗?
在原生家庭、朋友、恋爱、工作等地方,一些人正遭遇着看不见的心理虐待,他们被称为心理虐待的受害者。
与之相对的,是施虐者。
施虐者用一个易懂的词来形容,就是有毒的人,他们的出现让原本正常的生活和人际关系受到污染。
他们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以群体形式出现。
个体施虐者包括有毒的爱人或配偶、有毒的朋友,团体施虐者包括有毒的家庭和有毒的职场。
他们经常用消极攻击控制对方,不遵循应有的界限。
比如在有毒的家庭中,父母或配偶会找出一个替罪羊,将自身的问题转移到替罪羊的身上,会离间家人和受害者的关系,让其感到被拒绝、被排除在集体外。
这些有毒人和家庭的行为,都属于心理虐待。
如果这些情况存在于你的生活中,那么你需要远离这些有毒的关系。
心理虐待(Psychological Abuse)还有另一个名字,它被称为隐性虐待(Hidden Abuse)。
施虐者的虐待行为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对某人长期而重复地是施加伤害,通常一开始的过程被遮掩得隐蔽而巧妙,以关心、为你好等“善意”举动出现。
遭受心理虐待的人们往往在最初意识不到自己的状况,而外界的人们则更难意识到在被受害者身上发生了什么。
它带来的伤害不像身体虐待之类的物理伤害那样显而易见,它非常隐蔽,它带来的创伤是位于肉眼观察不到的精神层面。
如果意见不同,施虐者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
他们试图将虐待行为正常化,通过各种手段编造大量谎言来改变受害者,享受从中获得的掌控感。
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为自己打造一个“完美听话的”受害者。
施虐者有许多种心理控制方法。
例如通过“煤气灯操纵(Gaslighting)”——篡改谈话或事情的真相,使受害者怀疑自己的记忆能力;
通过“糖衣炮弹(Love Bombing)”——用精心策划的积极关注来操纵受害者的情绪和其对亲密关系的期待;
通过“恶意宣传(Smear Campain)”——用谎言、造谣让其他人或团体与受害者对立。
他们的手法还有许多,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
作者香农·托马斯(Shannon Thomas)是持证临床社工导师,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社会工作系实践指导和咨询委员会成员,她帮助过许多深陷隐性虐待关系的来访者,和他们一起走完艰难的康复之旅。
香农·托马斯根据多年积累的大量咨询案例,总结了六个阶段的康复之旅。
第一阶段——绝望
幸存者处在情感混乱、焦虑、抑郁的状态,认为这一切是因为自己有问题、不够好。需要认清施虐者的谎言,改变现状,意识到“我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
第二阶段——学习
学习和了解虐待者的控制手段,如煤气灯操纵、恶意宣传、飞猴、自恋攻击、间歇性强化、理想化、贬值和抛弃阶段等。
第三阶段——清醒
逐渐了解自己的经历,建议加入互助小组,认识到自己并非孤身一人,此阶段可能会展现愤怒情绪。
第四阶段——界限
选择与施虐者脱离接触或断绝来往,设立健康的界限。
第五阶段——恢复
恢复正常的生活,找回曾经的自我,在此阶段保持耐心和信心非常重要。
第六阶段——维持
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识别出生活中有毒的人,与其保持距离。此阶段的目标是向前看,建议日常进行有规律的运动,恢复身体精神能量。
生活不易,请小伙伴们远离有毒的关系和人。
《治愈隐性虐待》读后感(三):隐性虐待就像黄药师的落英神剑掌,轻则心神俱裂,重则灰飞烟灭
你以为的虐待是什么样?浑身淤青或者头破血流?没错,这是虐待,但是我今天要说的是“隐性虐待”,相较于一眼能辨别的身体上的虐待,隐性虐待更可怕。
落英神剑掌是从剑法中变化而来,掌来时如万花齐落,落英缤纷,姿态飘逸俊美,有如桃花在空中飞舞,而掌法却威力无比,凌厉如剑,打你个措手不及。落英神剑掌的奥妙便在于,外形优美看似无害,掌影又虚实难辨,让人防不胜防。
香农·托马斯的《治愈隐性虐待》中,给我们详细阐述了隐性虐待的情形,它像极了黄药师的“落英神剑掌”,虽然好看但终究还是攻击人的利器。它与身体上的虐待不同,它的存在更隐蔽,施暴者会打着“为你好”的美丽外衣,对受虐者不断“驯化”,打击他的自尊心,摧毁他的自信心,最终让他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它的存在也更广泛,比如朋友间的言语暴力,同事间的嘲讽和孤立,父母恨铁不成钢的羞辱,夫妻间的冷漠和中伤等等。
我一直以为婚姻最好不高攀不下嫁,因为如果这段婚姻在一开始便是失衡的,那么在婚后的生活中,一方高高在上的心理优势,很容易会演变成一种隐性虐待。
纵观娱乐圈,让我想到陈若仪和林志颖的婚姻。林志颖年少成名,不但能演能唱能跳,还是个不错的赛车手,是很多人心中的不老男神,在他公布与陈若仪的婚讯的时候,粉丝们不干了,在微博开始用语言暴力攻击陈若仪,说她“长得丑”、“龅牙”、“凭什么嫁给他”等等,以至于连她自己都觉得配不上林志颖,在婚姻里充满了自卑。
婚后即使她拼尽全力去做一个好妻子、好儿媳,即使她善良孝顺、刻意讨好、姿态卑微,婆婆却依然不买账。因为在婆婆的心里,从一开始便认定她是“为了钱”,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是不对等的,所以在生活中对她几近苛刻,穿短裤说她不礼貌,拖地姿势不对,明明很累了还被要求去擦玻璃,给婆婆买衣服也都不合她心意。
这些不满,无形的对立感,让陈若仪不断的否定自己,即使付出的足够多,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可能连她自己都忘了,曾经她也是充满自信的模特和演员,性格纯真,本性善良,为人谦和,讨人喜爱的。
古代讲究门当户对是有道理的,说的“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也是有历史依据的,一个“熬”包含了多少来自婆婆的苛责,又包含了多少媳妇的隐忍和无奈。
当然现代社会面对施虐者,我们不但要认清他的本质,还要与之抗衡,因为如果不能辨别清楚的话,自己会在被虐待的困境中越陷越深,劳心伤神自我否定是轻的,如果任由他发展,结果会更恐怖。
还记得《苦月亮》中的咪咪和奥斯卡吗,在他们爱情的新鲜期过后,奥斯卡开始变得挑剔,咪咪不但要洗衣做饭做家务,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老妈子,还要忍受奥斯卡与别的女人来往,甚至一起对她嘲笑和羞辱,在得知自己怀孕后,被迫堕胎,身体还未恢复又被奥斯卡骗到飞机上,飞机起飞之前奥斯卡借故忘了拿东西而溜走,飞机把她独自一人送去了很远的地方,以至于后期因感染子宫被摘除。在这段关系中,奥斯卡是那个赤裸裸的施虐者,肉体上的摧残和精神上的折磨,让一个原本美丽自信的姑娘变得卑微、失去自我。
在把咪咪送走之后,奥斯卡继续着他花天酒地的生活,在一场车祸之后,咪咪再次归来,并把奥斯卡受伤的腿狠狠的摔在了地上,让他永远失去了站起来的机会。回来的咪咪变了,她从一个被虐者变成了一个施虐者。她与奥斯卡结了婚,那场婚姻已经不是出于爱了而是出于控制,她对奥斯卡言语侮辱、精神折磨,甚至当着他的面与别的男人做爱,疯狂至极。故事的结尾,在奥斯卡“只是我们太贪婪”的幡然醒悟中,将咪咪射杀,然后自己吞枪自尽。
奥斯卡的隐性虐待在于他想抛弃,而咪咪的隐性虐待则是控制。欲望太深,执念太重,不愿放过自己也不愿放过对方。当他们遇到一起,就是一个互相折磨的过程,结局也一定是是可悲的。
《治愈隐性虐待》这本书中,不但列举了施虐者的种种行为,还写了康复的六个阶段,绝望、学习、清醒、界限、恢复、维持。
识破施虐者的阴谋,认清隐性虐待是第一步,即使对方伪装的再好,落英神剑掌再好看,也是有实质性伤害的,不能被他的表象所迷惑;第二步是划清界限、及时止损,与他断绝关系,不给他继续施虐的条件,也让自己远离继续被虐待的可能;当然第三步的“恢复”和“维持”才是让你恢复健康,重获快乐的重点。
面对婆婆的挑剔,陈若仪完全可以大声的回应,关于穿短裤自己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关于拖地谁规定了标准姿势,拖干净不就行了吗?累了就要休息,擦玻璃晚一会又怎么样!面对网络上的语言暴力,也大可不必理会,长得好不好看关你们什么事,龅牙又怎么样,生而为人又不是只为了让你“觉得好看”,关于林志颖选择和谁结婚,那是他愿意,谁更适合他,他比你们更清楚。所以在面对隐形虐待的时候,我们要不断的做心理建设,让自己更强大。
还有咪咪,我总是在想,当爱情消逝后,如果她早点离开奥斯卡,那么她就不用堕胎,不会失去子宫,也不会在后面的报复中走向毁灭。最怕被虐者在认清现实之后,却又无法自我疗愈心理的创伤,而不得不走向另一个极端。
请相信你原本就很好,也值得更好的,关键是你愿不愿意敞开心扉认清现实并尝试改变。受伤容易疗伤难,疗愈也许会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开始,就好过原地不动。
《治愈隐性虐待》读后感(四):《治愈隐形虐待》可以疗愈,《隐秘的角落》把老实人逼疯的张东升
最近热播剧《隐秘的角落》,看完之后很多人都会即愤怒又感慨,张东升这种表面上看起来老实巴交,善良温和人,设计了连环杀人案,杀起人来不眨眼,是什么让老实人坏起来竟然这么恶毒,凶狠、残暴,让人毛骨悚然? 最初的张东升是一个热爱数学的学霸,因为喜欢徐静,放弃了一个博士学业,背井离乡,抛弃一切,只希望能和徐静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跟着徐静来到了她父母所在的小县城,做了一名课外班的代课老师,收入不稳定,社会地位比不上真正的在职老师,更比不上做护士的老婆。 妻子徐静打心眼里瞧不起张东升,包括岳父母亲戚朋友也也瞧不起他,总是冷嘲热讽,说话尖酸刻薄,张东升一直隐忍着做一个好女婿,好丈夫,周全无私的照顾着她们一家人的生活,但是他的付出还是没有换来徐静和岳父岳母对他丝毫的尊重。 徐静嫌弃着张东升的方方面面,对张东升说话总是高高在上,爱搭理不搭理,让他受不了的是妻子公然的和别的男人幽会,给他戴绿帽子,提出离婚,为了他心爱的人,他可以抛弃一切,结果落的一文不值,心理极度不平衡,心理由开始的爱,逐渐的变成了仇恨。 身边亲人中总是有一些无意的“有毒人”往一个健康心理的人心理涂抹黑色阴暗的东西,原本这张漂亮的白纸就开始变色,由明亮色开始逐渐变成阴暗的黑色。 何为“有毒的人”,他们有可能是们的父母、长辈、兄弟姊妹、同事、领导、朋友,他们用“隐形虐待”的方式对待他人,给他人造成终身的无法抹去的伤害。 《治愈隐形虐待》一书中指出“隐形虐待”也称为心理虐待,心理虐待中施虐者的施虐行为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对某个目标长期而重复性地施加伤害,通过长期的“精神暴力”(洗脑纠缠,贬低,污蔑,控制等行为),“情绪暴力”(无视、孤立、摔脸色、拒绝沟通等冷暴力、以及威胁、恐吓、砸坏物品等激进行为),“言语暴力”用侮辱、咒骂,威胁、挖苦、讽刺、中伤等方式,对他人的精神和心理进行严重伤害的一种行为。 施虐的“有毒人”用暴力语言和精神暴力对身边的人放“毒”,用毒药不断的去伤害他人,原本善良的人成为受害者,被毒药一点一点的腐蚀,由开始的刺痛到后来腐烂,长期的腐烂也变成毒药不断的向外散播,也变成了”有毒人“,当初的受害者又变成了施暴者。 岳父岳母的嫌弃和鄙视,妻子赤裸裸的挖苦和出轨,将张东升原本的自尊一刀一刀的剥光糟蹋到底,善良的心被他们戳得千疮百孔,一点一点的伤害变成了一点点的仇恨,最后变成了你们不让我好过,我也不会让你们好过的结局。 张东升是被徐静和岳父母隐形虐待才一步一步的走向了凶恶残暴的杀人犯。 心理虐待不同于身体的虐待,身体的虐待,这个伤口是可以愈合的,而心理的虐待是很难被愈合,有时心理上对一个人精神上的摧残往往是毁灭性的,它可以让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厌恶自己,厌恶世界,乃至对人生绝望却还不自知。 长期遭受心理虐待的受害者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和性格方面的负面改变。例如严重抑郁、焦虑挫败、低自尊、自我贬低、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有罪、活该、严重贬低自我价值、甚至厌世轻生、报复社会和他人。 隐性虐待有时会披着“为你好”的外衣,隐藏在你我身边而不知 《隐秘的角落》里,朱朝阳的母亲周春红,与朱朝阳的生父朱永平离婚之后心里充满了怨恨,情绪易怒,在片中周春红很爱朱朝阳,想尽办法给他补充营养,经常给他零花钱,但她的爱是有条件的,“你必须好好学习,给我争口气”,不允许儿子有其他的想法,一切都得听她的。 周春红对朱朝阳的爱成了她对儿子施暴的道具。 周春红热好了牛奶端进儿子的卧室,儿子戴着耳机在看书,看见妈妈放在桌上的牛奶,赶紧说了一声,“谢谢妈”。 她让儿子现在就喝,儿子说“一会再喝”。 母亲说“喝吧,喝完了,早点睡觉,我好洗杯子”。 儿子拗不过母亲,心不甘情不愿的端起牛奶一小口一小口的喝。 周春红嫌他喝的不爽快,拿过杯子自己尝了一口,有那么烫吗?这不正好吗?喝凉的对胃不好。 朱朝阳看着妈妈放下杯子,不想搭理她,戴上耳机继续看书,“我自己会洗杯子”。 气急败坏的周春红一把撤掉儿子手中的书和耳机“你现在长大了,自己能照顾自己是吧?你怪妈妈没照顾好你是吗?如果你爸爸是个负责任的人,如果他不抛弃我们,今天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朱朝阳没有说话,睁大眼睛看着,拿起桌上的牛奶一饮而尽。 母亲想给儿子擦去嘴边的奶渍,儿子不由自主的往后躲闪。她的情绪失控,两只手牢牢抓住儿子的下巴,狠狠地胡乱擦摸儿子嘴边的奶渍。 那一刻朱朝阳感觉到是恐惧:你必须接受妈妈的爱,你要感谢妈妈对你的付出,永远不要说不,否则妈妈就会从那个爱你的人变成一个可怕的人。 这种母爱,给到的孩子不是爱,而是令人窒息恐惧。 身边父母对孩子的语言虐待更是司空见惯,“你怎么这么笨,笨的像头猪,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你要是能做成这件事,猪都会飞起来”“就你那笨样,还能考上大学”、“生你就是来给你哥哥和弟弟换媳妇的”。 兄弟姊妹之间为了争宠争爱可以破口大骂,老死不往来。 领导拍着桌子对下属说,“养你们这帮没用的东西 ,争脸的事做不来,一个月给你们发那么多工资,简直就是白养了你们,下个月要是还这样的业绩,都给我滚回家去”。 这样的言语在我们身边是不是随处可见? 披着“爱”、“都是为你好”外衣的行为,它的其危害常常被忽视,就像是有人在你杯子里投放了一种无色无味的毒药,喝下去这杯水的人是无法看到自己所受的伤害,直到长期摄入的毒素在身体里出现了不良的反应才会发现,这样的过程就像“煤气灯效应”。 1944年美国一部电片《煤气灯下》,引起了轩然大波,此电影描述了妻子被丈夫运用心理迫害谋害。 丈夫就是运用“煤气灯效应”,让妻子逐步变得自卑,不断打压对方,让她不断的认为自己有病,最后变成一种“精神癫狂”的状态,后来这个丈夫继承了妻子的所有的财产。 心理学上,将这种效应,称之为“煤气灯效应”,是一种“慢性心理中毒的状态下,认知被摧毁的过程。” 父母口中的“你不行”、“笨死了”等信息就是对孩子的洗脑,他们会故意地说一些类似的话然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就会渐渐相信父母的话,失去了自己的信念,一蹶不振。 一个33岁的女生,大学毕业10年,一直不出去找工作,她的同学有的成了白领,有的成为高管,父母很是头疼,不断的骂她,她回应父母的,“从小到大我无论做什么事,你们都在打击我,总说我要能成事,你就给我跪下,要么就是你要能成事,狗都能成事。” 她的父母不断逐渐摧毁她的认知,令她处于慢性中毒的状态,她已经完全接受了父母对她的认知,什么事儿都做不了。 利用亲密关系打压一方 这种亲密关系可能会造假,利用你对我的信任,不断否定你,打压你的一切,爱得越深刻,受到的摧毁也就越大。 之前的一个同事,丈夫动不动就打老婆,打完之后,就对自己的行为很懊悔,给老婆下跪,不停的道歉“你知道我有多么爱你,看见你和男的说话就忍不住动手打了你,这是我的错,你要原谅我”。 施虐者总是能够把自己的行为掩饰的很高尚,披上一层朦胧的面纱,将暴虐不断美化,对于施虐者,他们享受在虐待他人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掌控感,并且他们很清楚自己所作所为的性质。 警惕着这些披着“我都是爱你”、“都是为你好”美丽谎言的外衣,隐性虐待他人施暴者对你的侵害。 以下几种是不太容易被察觉的心理虐待 限制社交:贬低你的朋友,干涉你和朋友的交往;怀疑你的生活作风,对你进行严密监控、道德指责;不仅限制你与异性的交往,还限制你和同性朋友的交往;甚至,他连你和家人的来往都要限制,让你和家人断绝关系等。 经济控制:如果对方经济状况好,可能会要求你放弃工作,甚至会阻挠你的职业发展,要你脱离社会;如果对方经济状况不如你,则可能要求你把赚到的钱都交给他“保管”(此刻往往会伴随着对你能力的贬低,以此来佐证你无法管理好财务,必须交给他)。 限制行动自由:你去过哪里、将要去哪里、去干什么、和谁去、去多长时间,都要向他报告;行动的所有细节都要向他反复澄清、核实、比对,证明你没有脱离他的掌控;时刻查手机、查通话记录,甚至没收手机、电脑、扔掉衣服,不让你出门。 隐性虐待是把双刃剑,施暴者与受虐者无一幸免 张东升在剧中从一个被人虐待的受虐者,一步一步的走向了施暴者,先是带着岳父岳母爬山,在山顶上推下了岳父岳母开始,杀死妻子,逐渐杀害了王瑶的弟弟王立,到杀死可爱的普普。 前段时间,一个律师母亲被15岁的女儿勒死的一报道,引发了众人的不可思议,究竟有什么的仇恨能将自己的母亲勒死? 母亲的过分强势和操控,对女儿非常的严格,希望女儿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发展,不能反驳她。 要求女儿的成绩必须考在前几名,希望女儿能考上清华北大这类的大学。 离婚之后不让女儿去见父亲。 调查女儿交往的朋友,让女儿在同学当中被孤立…… 女儿曾对妈妈说,你虽然给了我很多,但从来不考虑我的精神感受,不考虑我是怎么想的,你让我不快乐,让我快窒息了。 长期被精神虐待的孩子有了很多的愤怒,这些愤怒转换成了攻击性行为。 最后这把虐待孩子的利刃,变成了划向了自己。 施暴者停止施暴,受虐者的救赎 别让你的爱成为他人成长路上不可磨灭的伤害。 如果你也是心理曾经遭受过伤害的受虐者,只有认清自己,治疗成长自己,才不会把这种伤害带到下一代。 我们不再停留的,那些故意伤害我们的人身上难过,否则我们永远沉浸在施暴者给予我们的伤害中无法自拔,跳出怨恨进行自我疗愈。 一些长期被虐待的幸存者,过度的压抑自己的愤怒,愤怒积攒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有一个爆发。 幸存者可以自救的一种方式就是不要过度压抑自己的愤怒,允许自己的愤怒情绪高涨。 心理虐待却十分隐匿,所以,常常被人看不到和误解,然而这恰恰是施虐者所使用的一部分手段,只有通过自己的一份觉醒学习与成长,摆脱自己的受害者身份。 认识和意识到自己正在遭受隐形暴力的对待,走出阴影是第一步,一个人想要修复曾经被虐待的伤害,除了积极乐观看待世界之外,还需要一个整体的治疗体系来帮助。 《治愈隐性虐待》本书的作者是香农托马斯,一位持证的临床社会工作者(LCSW),德克萨斯州南湖基督教辅导中心的法人和首席治疗师,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社会工作系的实践指导和咨询委员会成员。她很擅长帮助人们去克服生活中的挑战,并看到她的来访者能充分发挥其自身潜力。 《治愈隐性虐待》,拒绝被隐形虐待、被剥削、被凌辱,成为别人手中待宰羔羊!从心理虐待康复六阶段之旅开始,开启疗愈行程吧!
《治愈隐性虐待》读后感(五):打着为你好的旗帜行虐待之实,远离身边的隐形施虐者
01 “为你好”是裹着糖衣的炮弹
谈到虐待,我们很容易会想到拳打脚踢。身体的伤害很容易识别,我们也更容易对伤害我们身体的人产生警惕,从而避免伤害。
但有一种虐待却裹上了一层糖衣,让你感觉他是真的“为你好”,而你却不知道,糖衣里面裹得其实是极具摧毁力的炮弹,这就是心理虐待。
《治愈隐形虐待》这本书给我们揭示了哪些是不易发现的看不见的虐待,以及我们如何治愈,开启新生活。
下面这几种糖衣炮弹,你了解的有哪些?
限制社交类:
“你这个朋友真的不行,你以后别跟她来往了。”(限制你和朋友交往)
“你爸妈就是偏心,好的都给你妹,给你的明显没她的好,你以后还是少去你爸妈那里吧,那些东西我随便就能给你买一堆,用不着他们给。”(限制你和家人交往,甚至让你们断绝关系)
“别参加同学会,没意思,到时候你看到那些发达了的同学,再看看你自己,你不会觉得难受嘛。”(贬低你的能力,限制你的正常社交)
他们通过限制你的社交,让你只能和他来往,便于对你进行心理控制。
经济控制类:
如果他的收入比你高,他会说:“你别工作了,天天这么累才挣多少啊,在家休息吧,我养得起你。”(贬低你的职业能力,让你脱离社会)
如果你的收入比他高,他会说:“你把工资存银行利息太低了,我买的基金又翻了三倍,你把工资给我,我来保管吧”(贬低你的理财能力,证明把钱给他保管是合理的)
限制行动自由类:
“你到哪里啦”“都见过谁啊”“你们都聊些什么”“什么时候回来”
回来还要查手机通话记录、查微信记录。甚至拿走你的手机、电脑、衣服,不让你出门。
美其名曰为你好,担心你被别人骗,被别人伤害,其实你最大的伤害就是他给的。
这些话你第一次听的时候,会觉得他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明显有问题,甚至还会反驳他。但是他反复多次换着花样给你讲类似的内容,找出各种证据证明他说的是对的,时间长了你也就信以为真了。
这其实是他在用“煤气灯效应”操控你,通过“扭曲”你眼中的真实,来进行的心理操控和洗脑。
“煤气灯效应”的来源于1944年美国拍摄的电影《煤气灯下》,影片描述了女主角宝拉被男主角安东运用心理控制术逼疯,送进精神病院,进而谋夺财产的过程。
比如安东将家中的煤气灯调得忽明忽暗,让宝拉以为自己出现幻觉。安东故意交给宝拉一些东西,让她收好,但不久他又偷偷将这些东西藏起来,然后质问宝拉它们去了哪里。
安东通过长期将虚假、片面或欺骗性的话语灌输给宝拉,从而使宝拉开始怀疑自己,质疑自己的认知、记忆和精神状态,最后达到控制宝拉的思想和行为的目的。
他虽然并没有动手打你,但是他仍然是一名施虐者,你要意识到你被虐待了。这种虐待无时无刻都在耗费你的生命力。让你出现自我怀疑、自我厌弃、无助、焦虑,抑郁的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出现伤害自己的行为。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你知道自己在被虐待时,你就离摆脱不远了。
02 什么样的人容易成为施虐者
《治愈隐性虐待》书中提到自恋者、反社会者和精神病态者常常是施虐者。
作者举了个例子来说明。
如果这三类人都开着车从你身上碾压过去。
自恋者会一边碾压你,一边骂你挡了他们的道,并且还喋喋不休地责怪你把他们的车弄坏了。
反社会者不仅责骂你挡了他们的道,他们还得意地笑,因为他们从自己制造的混乱中得到了隐秘的快乐。
精神病态者会精心计划好行动的步骤,确保能开车从你身上碾压过去,并且一边笑,一边看,确保对你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这三类人并不是生来就是这样的,而是父母极端的养育方式造成的。
一种是过度溺爱。这种溺爱没有界限,父母长期纵容并遮掩孩子的不良行为。这种父母向孩子传达的信息是:他是独一无二的,其他人都必须无条件满足他的要求。
所以他会把其他人都当作是满足他的愉悦感的工具,而他不负责愉悦别人。
还有一种是毫不关爱。这种家庭里,孩子能够吃饱穿暖,但也仅限于此。孩子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精神层面的支持,甚至还可能被父母所打压。比如孩子画了幅画给父母看,父母挑剔他配色不行,图形也不好看,看人家隔壁小刚参加比赛还得了奖,你还差得远。
由于从父母那里得不到关爱,孩子成年后会不惜一切代价想办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没有底线的利用、伤害别人。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会对他们有一丝同情。但是你不应该为伤害你的人难过,否则你的善良只会被他们利用,成为取悦他们的道具,而你永远无法摆脱他们。
因为他们已经从受害者变成了施害者,他们可能口头上会向你道歉,但是说一套做一套,因为真诚的道歉意味着,他们承认和其他人一样也存在缺陷。
他们根本不会承认自己有缺陷,他们认为自己总是对的,错的都是别人,别人都需要被纠正。
所以不要同情他们,也不要妄想改变他们,正确的选择是远离他们,让自己的生活回到正常的状态。
03 如何远离施虐者
如果你和他已经捆绑很紧,你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联系,这时候想要快刀斩乱麻一步到位,很难实现。需要分两步走:
第一步:拉开情感距离和物理距离
不要马上给他回复信息,不要立刻接电话,过一段时间再回复他,从半个小时开始,逐渐拉长间隔的时间。
以旅游、出差或者拜访远方的亲戚等各种理由暂时离开他。
在你做出这种试图远离他的举动后,他会做出一些挽回的行为以避免失去你这个可以愉悦他的工具。
比如他会痛哭流涕的说他错了,他之所以那么做,都是因为他太爱你,太在乎你了。
这时你千万不能感动,更不要认为他是真心悔改。一旦你感动了,就会再次被他控制,接着很快原形毕露,甚至变本加厉,你会更加痛苦。
如果他指责你,说你太小气,总是揪着他过去的错不放等,总之错误都是你的。你千万不要和他争辩,因为一旦争辩,就说明你是期望得到他的认同,他抓到这一点,又会牢牢的控制住你。
但不和他争辩,并不意味着你同意他的说法,而是心中始终坚信自己没有错,错的是他,而你已经不在乎他对你的评价是好是坏了。
这个时候你就从情感上和他拉开了距离,你会更有力量去拉开物理上的距离,进入断绝往来阶段。
第二步:彻底断绝往来
如果你和施虐者拉开一定的距离过后,会进入比较舒适的状态,并且他的存在对你还有一定的价值,因此可以不用断绝往来。
如果这个施虐者对你的生活不但没有任何价值,而且还有毁灭性的破坏作用,那么和他彻底断绝往来就是最好的选择。
同拉开距离的时候一样,施虐者会想尽各种办法,引诱你回到之前的关系。你仍然要记住,他们此时表现出来的好,只是暂时的。
时间会淡化我们所受的伤,随着断绝往来的时间增长,你可能会产生动摇,觉得他给你造成的伤害也没有太大。
这个时候你需要提醒自己,为什么当时断绝往来是你唯一的选择?
你还需要提醒自己断绝往来是为了保护自己。
你需要主动创造新的生活。比如交一些新朋友,或者和很久不联系的老朋友重新联系,找一个新的工作,找一个新的伴侣。用新的更健康的关系,代替掉旧的不良关系。
你可能会相信,如果你真的好好生活,那就是放过施虐者。你必须要过得不好,一直在痛苦之中,才能向自己和别人证明,施虐者真的伤害到你。
即使你一生都在痛苦,也不能对施虐者造成任何改变,你伤害的只有你自己和你身边真正关心你的人。
04 结语
心理虐待伤人于无形,我们往往深陷其中,不知道自己已经伤痕累累。
因此我们首先要识别出我们正在遭受哪些心理虐待。接着有计划分步骤的远离施虐者,甚至有必要的话和他们断绝往来。
这个过程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来自施虐者的引诱和我们自己内心的动摇。但一定要坚定信念,创造新的生活。
好好生活并不意味着虐待从未发生,而是虐待并没有彻底摧毁你,你有能力过新的美好的生活。
由于篇幅有限,我只选取一部分来阐述,更丰富的内容请看书籍《治愈隐形虐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