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海洋之星》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7-18 23: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海洋之星》读后感1000字

  《海洋之星》是一本由[尔兰]约瑟夫奥康纳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海洋之星》读后感(一):悬疑表象文学内核

  

约瑟夫·奥康纳是爱尔兰著名作家,很早之前便是听过他的大名,他的代表作鬼灯》曾入选2011年的都柏林一城一书,以地域面积人口数量衡量的话爱尔兰算不上什么大国,但在文学领域上,爱尔兰却绝对算得上是一流文学大国,而这么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却直到今年才被译介到我国可以说还是有点晚了,本书《海洋之星》是他的另一部代表作,早在年初的时候就通过出版社新书预告得知出版信息,又过了半年终于得以捧读此书,没有让我失望

该书背景设置在1847年,正值爱尔兰大饥荒(又被叫做马铃薯饥荒)年代,海洋之星是一艘大船的名字,搭载了无数各级阶层人士,从爱尔兰起航前往纽约,之后开始发生谋杀案,然后就是罗生门式的叙述,通过不同人的叙述试图呈现事实真相

书包含了多种我喜欢元素,1.航海,我一向非常喜欢海洋小说,在某些方面,我觉得本书也是在致敬着19世纪美国伟大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代表作《白鲸》;2.谜案,在本书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而海洋之星这艘棺材船,从一个推理小说读者的角度,不就是一个超大型的暴风雪山庄吗?3.历史,本书的核心放在了爱尔兰大饥荒这件主要历史事件上,但同时对整个之前的爱尔兰历史和北美移民也有着深入的叙述,我对西方历史了解不多,而基本上我所知道的都是通过文学作品,很多文学作品会涉及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而每遇上我所不知道或不了解的,我就会在网上查一查相关资料介绍,也算是增进一些了解,而对于爱尔兰大饥荒这件事来说,我印象中还没有看过哪个作家写过这件事,170多年过去了,哪怕现在看来,依然沉重

海洋之星,其实就是那时候的爱尔兰社会重现,书中的几位主要角色也分别代表了社会各级阶层,但是作者并没有避重就轻,他完美描写了各阶级之间的差异以及整个社会的矛盾,关于人物的描写真的很精彩,让人觉得真实,在文学手法上,既有着英国传统文学的影响,同时也有着爱尔兰后现代主义影子,约瑟夫·奥康纳确实是个才华横溢的作家,他通过这一艘小小的海洋之星号,完成了一段宏大的历史叙事。

  《海洋之星》读后感(二):一部关于爱尔兰粮荒的历史

  

本作是作者 2004年推出的长篇小说。《海洋之星》为他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声誉,荣获《爱尔兰邮报文学奖、美国图书馆协会奖、法国玛德琳·泽普特欧洲文学奖、《纽约时报》年度好书、《经济学人》年度好书,并被Vintage选入“未来的经典”书系。作者 约瑟夫•奥康纳 1963年出生于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为家中长子,其妹为知名歌手西尼德• 奥康纳。已著有18部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小说、随笔、剧本等多种形式。

作者以一个悬疑小说的形式,写了一部历史虚构类的小说。作品从一开始就告诉读者在爱尔兰开往美国的“海洋之星”号船上发生了一起命案。但很快作者就在作品中暗示了凶手和死者的身份。接着在多达300多页的内容中,作者详细描写了“凶手” 庇尔斯·穆尔维、死者 戴维·梅瑞狄斯 ,以及和两人都有关的 玛丽·杜兰 三人的过往一生。玛丽小时候和地主贵族家的孩子戴维从小就两情相悦,但最后被长辈拆散。玛丽离开戴维家认识了牧师的弟弟庇尔斯,被他搞大肚子后庇尔斯却一走了之。庇尔斯的哥哥辞去牧师娶了玛丽,并照顾她们母女。庇尔斯到处流浪逐渐沦为偷窃犯和杀人犯。戴维和家人矛盾越来越深,最后娶了同为贵族的劳拉,并和自己家族断绝关系。回到爱尔兰的庇尔斯骚扰哥哥一家的生活,最后逼得哥哥一家土地被回收,最后带着女儿跳河自杀。玛丽回到了戴维家当女仆。

然而本作虽然花了绝大部分的笔墨在三人的复杂关系上,但无论是凶案的动机原因还是本作中作者想要表达的都并不是这段感情线。而是通过三人的命运揭示爱尔兰在19世纪40年代所遭遇的那场粮食危机。在英国中世纪占领了爱尔兰后,到了克伦威尔时期远征爱尔兰导致当地大量土地都被其家族和相关贵族所占领。80%的爱尔兰人仅拥有了不到20%的土地,几乎所有的爱尔兰人都沦为了英国人的佃农。在1844年爆发的土豆晚疫病彻底点燃了危机,以土豆为主食的爱尔兰人(其他粮食都被地主作为出口用的)在不到几年时间里就饿死了100多万人(当时全爱尔兰人才800万人口),另外有近100万人逃离了爱尔兰去了美国等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死在了“漂流的棺材”上。就以本作里最后一章提到,这艘仅载有几百人的船就有95人最后没能踏上纽约港。到了20世纪初,整个爱尔兰人口不足400万人,这也彻底的改变了这个民族的进程。留在本土的爱尔兰人在1916年发动了起义,1921年26个郡成了自由邦,1937年爱尔兰独立,1949年正式被英国承认并脱离了英联邦。但时至今日北爱6郡仍处于英国管辖,并不时爆发冲突。 而去了美国的那100万爱尔兰人也成为了当今美国主要的分支,大量名人都有爱尔兰血统,包括了10多位总统。

本作中译者还单独将译后记和作者对中国读者的话做成小册子。读者在阅读本作前可以先看下大致了解下作品背景,能更好的理解这部作品。毕竟如果当推理小说读,开篇就泄底,一直到最后1、2章才死人的写法下,并不需要考虑太多悬念。

  《海洋之星》读后感(三):《海洋之星》:炼狱般的逃亡之路

  这是一本将近500页的著作,刚拿到这本厚重的大部头时还有些犯难,不知道多久才能读完。结果两天就完了。这要归功于原著的精彩和译文的顺畅。 前几天刚读完一本书《人文草木》,其中提到了本书的相关背景——19世纪中期因为“土豆晚疫病”引发的爱尔兰饥荒,在那场饥荒里100多万爱尔兰人丧生。爱尔兰从前是个与英格兰一衣带水的与世无争的小岛,但是从12世纪开始,英国就开始对爱尔兰进行各种侵占,最后爱尔兰的土地都被英国地主霸占,爱尔兰人沦为英国人的佃农。“土豆晚疫病”导致的饥荒发生后,英国人没有采取任何救助办法,而是直接将欠租的爱尔兰人赶走。最终80多万爱尔兰人被迫离开了祖国。本书的英文副标题“farewell, old Ireland”,正是流亡的爱尔兰人们在离开自己的祖国和土地时内的哭喊。

  这是一部非常沉重的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推理小说,但是因为这段历史非常令人震惊和心痛,所以推理的成分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毕竟在从爱尔兰到美国的航行了26天的“海洋之星”号上,每天都会有十几个乘客悲惨地离开人世。至于究竟是谁杀害了那位高高在上的英国地主梅瑞狄斯又有什么重要呢。况且他本来就命不久矣。而且能够上船的这些人绝不是最悲惨的人,至少他们还筹措到了船票。而那些不名一文的人只能留在原地等待饿死。

  在这艘巨轮上,船舱被分为普通舱和贵宾舱。看看普通舱的条件:“那个幽灵悄悄地将通往统舱里仅有的两个抽水马桶的那狭窄肮脏的一小方甲板当作他的床铺。一个马桶裂开了,另一个马桶堵住了,屎尿横流;成群吱吱叫的老鼠在小隔间里出没……”每天都有人患上伤寒、痢疾、坏血病…… 主要的故事在这么几个乘客之间展开:像幽灵一般的跛脚人穆尔维,他曾经是个能说会读的天才儿童,却在父母双亡后沦落到英国街头坑蒙拐骗,最后回到爱尔兰却成为一个残忍的杀人者。英国地主梅瑞狄斯伯爵夫妇及其孩子,他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家的儿子,却因为想要反抗父亲的独断专行而与家庭切断联系,倒插门进入了妻子家,后来不断堕落到万劫不复的深渊,但是其实内心有着同情怜悯的温柔之处。曼甘医生,一位心肠好医术也精良的医生,船上船员乘客的疾病他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写在日记中。船长洛克伍德,有着博爱之心的美国船长,这趟惨痛的运输让他在结束之后选择了退休,在美国当地投入帮助难民的事业。还有美国记者迪克森,他是本书的“作者”,也是谋杀事件的参与者。 精彩的故事情节等待你去亲自发现。沉重的历史一页等你去翻开。

  《海洋之星》读后感(四):一艘发生杀人事件的船,承载着爱尔兰大饥荒的悲剧

  

《海洋之星》是爱尔兰作家约瑟夫•奥康纳的代表作品,曾经荣获《爱尔兰邮报》文学奖,美国图书馆协会奖,法国玛德琳·泽普特欧洲文学奖,纽约时报年度好书,经济学人年度好书。

“海洋之星”这名字听起来非常的豪华,容易联想到“泰坦尼克号”上露丝的那条项链,但实际上“海洋之星”是一条爱尔兰的饥荒船,也叫“棺材船”。从爱尔兰行驶至纽约,里面大部分都是想要逃离饥荒,奔向新生活的爱尔兰难民。

这本书是一个类似暴风雪模式的悬疑小说。在孤立无援的海洋中航行的船上,发生了一系列杀人事件。

除了悬疑的叙事情节之外,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爱尔兰大饥荒”,也叫“马铃薯饥荒”为背景。这就为这本小说,增加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学性。

爱尔兰大饥荒,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饥荒事件。

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美洲大陆上各种奇异的食物就风靡了欧洲,其中土豆以其方便使用,产量大,迅速成为欧洲中下层农民的主要食物。当时在英格兰岛上,大部分爱尔兰人赖以维持生计的唯一农作物就是土豆。

我们知道任何事情如果具有单一性的话,很快就会引来灾难。单一的植物种植会引来虫灾,病灾,而且往往来势汹汹,无可抵挡。

当马铃薯的晚疫病菌开始流行的时候,因为没有准备,迅速造成了马铃薯的减产甚至绝收,整个爱尔兰人民赖以生存的粮食迅速减少。而因为马铃薯实在太廉价了,基本位于食物的最低层,所以也没有办法找到其他的食物来代替。

虽然当时欧洲还是从美洲进口大量的农作物,甚至有些还经过爱尔兰港口,但是爱尔兰人民却没有办法购买到这些食物。甚至在爱尔兰大饥荒时期,爱尔兰的粮食竟然还是净出口的。

将近100万爱尔兰人死于大饥荒,又有100万爱尔兰人移居海外。

在《肮脏的30年代》中,就曾经提到过美国曾经接受过非常多的爱尔兰移民。这基本就是从大饥荒时期而来的。而这艘“海洋之星号”,就是当时纷纷向外谋求生路的爱尔兰人民中的一个缩影。

把这一个谋杀的故事放置于这样的背景之下,重新描写了当时底层爱尔兰人民对于饥饿生活的挣扎与绝望。这本书也就不单单是一本纯粹的悬疑小说了。

最近我看的小说有很多都把目光投向了各类移民,比如,以二战时期流落在外的犹太人为背景的《移民》。越战之后流落至美国的越南小说《难民》。以上小说都是以短篇的形式来回顾了那些著名的战争悲剧,而这本《海洋之星》则是以一个犯罪推理小说的形式,从侧面讲述了爱尔兰饥荒的悲惨。

可以说那场饥荒是整个爱尔兰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也就是从那场饥荒开始,爱尔兰人民揭竿而起,重新组建了自己的国家。

最近这类难民小说的热度很高,看出这种回顾灾难的小说,一直都是欧美文学比较偏爱的类型。这种类型的小说和文学作品,也比较容易获奖,或者说受到人们的瞩目。

这本《海洋之星》写作手法也很有意思,“罗生门”式的叙事方式有点类似《尼罗河惨案》的风格,很容易让人沉浸在案情的情节之中,有一种绝妙的阅读体验。

  《海洋之星》读后感(五):重新梳理小说情节

  

花了三天断断续续看完,本书人物众多,支线庞杂,一艘跨大西洋船舶上船员、统舱、头等舱乘客次第出场,连同两岸的亲友、家、虚构小说里出现的人物、假名,实在是五花八门。居于最核心的人物和情节是居住在爱尔兰戈尔韦郡(Galway)卡纳村的英国新教地主家族梅瑞狄斯、小农杜安和穆尔维三个家族间的情感纠葛,最核心的则是戴维·梅瑞狄斯、玛丽·杜兰、庇尔斯·穆尔维之间涉及乱伦与复仇的复杂关系。贯穿始终的历史背景则是爱尔兰“土豆大饥荒”以及间接造成这一悲剧的民族对立、阶层对立等根治于爱尔兰历史的固有矛盾。

重新梳理一下情节,让和我一样喜欢跳读并且越读越觉得稀里糊涂的读者读明一些:

戴维·梅瑞狄斯(“金斯考特勋爵”)世代居住在爱尔兰戈尔韦郡,母亲仁爱慈善,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却英年早逝;父亲老金斯考特勋爵在妻子过世后愈加残暴冷酷,梅瑞狄斯在不幸中成长,与其乳母之女、渔民出身的玛丽·杜兰青梅竹马,少年时代发生肌肤之亲。老金斯考特勋爵知悉后,断然禁止二人再接触,梅瑞狄斯遵从父命。此后,梅瑞狄斯拒绝父亲指婚,另娶富商之女劳拉·马克姆,远走伦敦,二人育有两子,但婚后生活并不幸福。梅瑞狄斯很快沉湎于寻欢作乐,纵情声色;劳拉则和与梅瑞狄斯针锋相对的美国记者(亦是本书假托的作者)迪克森发生婚外情。

玛丽·杜兰则受到颇有诗文天分但游手好闲的佃农庇尔斯·穆尔维引诱,怀有身孕,而庇尔斯则逃往伦敦,以坑蒙拐骗为生,化名赫尔,被投入监牢后杀死狱卒逃出并受通缉。庇尔斯正直善良的长兄尼古拉斯出于同情和荣誉感,放弃圣职,与玛丽成婚。在饥荒中,尼古拉斯与玛丽一家走投无路,但庇尔斯出于嫉恨拒绝伸出援手,取得其房屋和土地,尼古拉斯在绝望中怀抱幼女子跳河自尽。玛丽亦流落都柏林,沦为妓女,并写信向爱尔兰秘密革命团体“否债者”组织告发庇尔斯的罪行,“否债者”组织一次胁迫庇尔斯承担刺杀金斯考特勋爵一家的任务。

梅瑞狄斯在都柏林偶遇玛丽,将其接回家中担任女仆,但旧情未断,梅瑞狄斯时常有逾越身份之举。在饥荒中,庄园长期经营不善,老金斯考特勋爵无钱帮助佃农,提高租金并出售产业,去世后庄园彻底败落,梅瑞狄斯不得不依靠岳父接济,但仍负债累累。老伯爵坟墓被爱尔兰民族组织“否债者”所毁,后者不断骚扰庄园,威胁梅瑞狄斯将父债子偿。梅瑞狄斯决心带领家庭离开爱尔兰。在启程前夜,梅瑞狄斯在整理文件时发现玛丽·杜兰是其父与佃农妇女通奸所生,二人实际是同父异母的血亲,心中充满罪孽感。

梅瑞狄斯一家作为头等舱乘客,携玛丽·杜兰登上从女王镇起航的“海洋之星”号轮船去往纽约寻找新开始。身负刺杀梅瑞狄斯任务的穆尔维、“否债者”组织成员梅铎斯等亦登船。在整个航行中,由于糟糕的卫生状况和本身因饥饿而羸弱的体质,许多统舱乘客在航行中死去。而梅瑞狄斯则不断受到否债者组织威胁,并由船上医生确诊身患梅毒,命不久矣。穆尔维以仆人身份接近梅瑞狄斯一家,在良心驱使下无法下手,但却不断受梅铎斯和“否债者”组织匿名信胁迫:如不完成任务,将在下船后杀死他。

轮船到达纽约后抛锚停航,但被纽约当局拒绝入港,有传言将被遣返爱尔兰。气候寒冷,甲板结冰,食物和淡水储备不足,更多统舱乘客死去或彼此争斗。梅瑞狄斯从儿子无心之言中得知穆尔维就是“否债者”组织派来的刺客。穆尔维再次收到匿名信,被敦促尽快下手。梅瑞狄斯随后被发现被刺死在客舱中。梅铎斯等率领一众统舱乘客登小艇划向陆地,玛丽·杜兰亦在其列,穆尔维恳求玛丽不要拒绝自已登艇,玛丽挣扎之后展现慈悲。头等舱乘客乘渡轮来到曼哈顿,其余乘客则被滞留数周,登录后亦面对美国的反移民大潮。

在审判梅瑞狄斯被杀一案中,最终被揭露出,逼迫穆尔维动手杀人的匿名信其实是受害者梅瑞狄斯本人所写。记者迪克森则决心了解事件的全部真相,在大西洋两岸搜集资料,出版轰动一时的著作。

“1947年,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威尔第的《麦克白》、布尔的《演绎推理微积分》、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拉尔夫·艾默生的《诗集》、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之年。那一年在不知何处,有二十五万人饿死,在饥饿国度里的无名氏。”(461-462)读罢全书,我觉得这本书实在难以被归类为“悬疑小说”或者“海洋文学”。看导语,我以为会看到类似“恐怖游轮”之类的海上恐怖故事,而“海洋之星”上头等舱与统舱、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其实都根治于船下正在发生的历史。尽管情节百转千回,我仍然觉得最恰当的分类仍然应当是“历史小说。”

饥荒究竟对爱尔兰意味着什么?在本书里,可以说所有人物的悲剧都根治于饥荒。梅瑞狄斯家庄园的败落,尼古拉斯·穆尔维的自尽和玛丽·杜兰的堕落,“否债者”组织的出现和穆尔维的刺杀任务,以及所有流落异乡的爱尔兰人民以及其在新大陆遭受的苦难(如本书未涉及的修建铁路等),都源于大饥荒造成的窘境。但本书并不止步于记录饥荒带来的惨剧,迪克森和梅瑞狄斯之间有关饥荒发生原因之间的争论构成了全书的暗线——什么造成了爱尔兰的饥荒:马铃薯枯萎病的天灾?英格兰对于爱尔兰的统治?(这表现在梅瑞狄斯一家对卡纳村的统治上。在马尔克斯 《人口论》 的思想指导下,英国统治者认为无需对爱尔兰予以救助。)爱尔兰的某种“民族性”?(天分极高的穆尔维确游手好闲,擅长文艺,遇到责任时就选择逃避;兄长尼古拉斯善良虔诚,却过分软弱忍让;而“情敌”梅瑞狄斯虽然出身新教贵族,却同样有逃避责任、贪图享乐的倾向,命运的悲剧既有无法脱离阶级身份的无奈,亦有自作自受,其命运与穆尔维存在微妙相似。)爱尔兰富农囤积居奇?答案似乎是:每一种因素都发生了作用,而悲剧的始作俑者中许多最终也成为了悲剧的受害者。

从情节角度看,上面这个情节摘要已经足够复杂,估计还有很多错漏,可说真的,从情节角度说,读的时候实在很难不是一团雾水。出于个人兴趣,我非常喜欢以爱尔兰民族命运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但在读本书的时候,偶尔觉得作者野心太强,有些庞杂的支线太多,反而冲淡了爱尔兰民族悲剧的主线。在穆尔维伦敦遭际的一段特别明显,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监狱的惨状这种典型狄更斯题材,放在本书里,着实让人有些摸不着脑袋,再有是对《呼啸山庄》之类维多利亚文学著作的文学讨论,这些单纯为了拓展宽度或者渲染时代背景的内容,让本就冗杂的全书更加臃肿。不过,在我个人的感觉里,堆砌历史也是“历史小说”的通病,《手风琴罪案》、 Roman Master似乎都有些难以避免。结尾也稍显平淡了一些。如此多的铺垫,似乎需要一个更加有力的爆发。

本书作者约瑟夫·奥康纳竟然是著名爱尔兰才华横溢但也高度不稳定的女歌手Sinéad O'Connor之兄,他说他和Sinéad从小生长于一个充满文艺氛围的家庭,但Sinéad很多歌曲都根治于家庭内部的悲剧,以致于对他而言“太过痛苦,不忍卒听”——兄妹二人的成长经历似乎也是爱尔兰悲剧性与文学性关系的明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海洋之星》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