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梦中的瓦西里》是一本由周路明著作,武汉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喜欢
●梦 这样强大的梦
●读了会心理阴暗的.......................读了一半扔了,这是我第一次扔书
●从头到尾我都觉得矫情,算了吧,我还是喜欢space上的周路明。
《睡梦中的瓦西里》读后感(一):稀里糊涂的瓦西里
我不认识什么周路明,也不知道什么是瓦西里。迷迷糊糊的看了这本书,迷迷糊糊的看完了,看完了更迷糊。这就是所谓的具有魔幻情节的故事吗?翻到最后一页发现空白了的时候,真想骂一句:我去,什么乱七八糟的。大段大段的描写周遭、描写挣扎、描写内心,我一扫而过,抱歉,实在不能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中和这乱七八糟的词藻引起共鸣。最厌恶书中穿插着和故事本身毫无相关的不知道是作者的还是谁的照片,以最快的速度翻过。唯一坚持让我把书看完的是起码还能连成线的故事主线。
《睡梦中的瓦西里》读后感(二):写在看之前
你说再有一两周的时间就能上市了..
在新浪上刚开始贴的时候看了最多两章 我是怕等待的那种人
那个时候他们都不相信那样的文字会是你写出来的 那个时候他们还叫你快男周路明 还把你和某一段绯闻某一个女人联系在一起
在我的记忆中 你一直是个极端执拗的人 你不会记得我是谁 我却清楚的记得从07年开始你在北京出现的每一次活动.非活动.
这次是个惊喜
我一直也相信着你一定可以
你早已不是快男周路明
有人问那他不唱歌了么
也许你的执念并不在此
也许看完书我也不会好好写一篇书评 谁知道呢
《睡梦中的瓦西里》读后感(三):你好!
你好!
我想重新对你说声你好 原谅我我忽略掉以前所有你的样子 或许通过这本书 我才开始认识一个真正的你 你说 “这本书 跨越了你新旧人生观交替的重要一年” 恩 我也觉得
虽然这本书还未上市 现在写这篇书评也未必合适 但是 我只是想做点小小的举动 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一个跟他们所想的不一样的你
07年
相信大多数的人跟我一样 认识你都在07年夏天的那场快男 那一年我正高二 没有很狂热的去追随你 但也是有所关注 你有着还不错的嗓音 更要命的是 那帅气的外表和忧郁的眼神 仅此而已 那年班上确有很多喜欢你的歌迷 只是高三过后 依然狂热的少之又少 只是随着岁月的远走 慢慢的淡出记忆了罢
10年
今年夏天的一天 看到自己豆瓣关注的摄影师传了几张你的照片 如果不看下面的文字 就完全没有想到那是当年的你 看到周路明那三个字的时候是惊喜的 那年所有关于你的记忆又再次被提起 看到现在的你 我和身边的高中好友都惊奇了好一阵 那完全不是你当年的风格 不是住在我们记忆中的那个你
再然后就是有天突然看到友邻转发你的微薄 点开了链接 看到了你写的那些文字 就默默的加了关注 每次看到你跟新的那些 就又对你多了一些深刻的了解 现在我不想描述我认为的你 那太狭隘 我想 只有等认真看过书后 我才有这个权利
所以 期待着 《睡梦中的瓦西里》 并很认真的说一声 你好!
《睡梦中的瓦西里》读后感(四):梦醒时分又将何去何从
其实我不知道瓦西里是谁,是哪里,人或者建筑物,我只知道,
它在睡梦中,也许永远不愿醒来。
但那也挺好,谁说我们的生活就一定是现实,而不是在某个不被认知的生物的大脑里,肠道里,幻想里存在着呢?
我不知道这本书是不是眼下时髦的穿越式小说。但我知道它一定会是特别的,通过或跳跃,或肆意,或深情,或虚实难辨的文字,给读者带来梦境般的感官体验。
记得在榕树下读到的最后一个章节是一封信。它包含着一份情意,是的,我就是说感情的情,意思的意。现在能读出情意的文字,真的不多了。所以我觉得仅凭这一点,就值得向大家推荐。我不知道那封信是不是保留在即将上架的书中了,但我希望它在。
如今的我似乎也刚刚从一段奇异的梦中醒过来,梦中我遇到了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些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天真而善良,他们和我一起走了一段旅途,只为寻找那天边流浪的云朵。我们不断的尝试着新的路线,虽然很多都从未走过,所以难免心生忐忑,但只要想到能看到那美丽的云朵,再困难的荆棘小路也便成了鲜花大道。可是,渐渐的,我们走散了,因为夜晚的天空,不见了启明星的踪影,所以我们看不到彼此,又或者说我们自己也看不到自己,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在无限的恐慌和茫然中,我醒了,却没有一滴泪水。也许云朵从来不在乎我们的存在,无论我们是否去看它,它美丽依然。不被需要的,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一切的自作多情都中止于梦的苏醒。
只是
梦醒时分后,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睡梦中的瓦西里》读后感(五):奇异之都
奇异之都——《睡梦中的瓦西里》书评
没有满腹华丽的辞藻,没有大段大段企图捕获人心的煽情描写。但我们就是在这样平易近人的语言构架和百转千回的故事情节中被深深地攫取了视线,小说仿佛被作者撒上了一把奇异的香花,散发出百魅的魔力,而这种魔力,持续吸引着我们不断堆砌起对下文的渴求和好奇心。
小说把一封书信安排在文章的伊始,读者便心甘情愿地全神贯注于文字的叙述里。作者营造出了很多情境,于是我们的思绪也跟着那些情境肆意翻飞。我们甚至开始想象着自己曾经或许出现过的类似的画面。我们也会跟随着作者提出的疑问扪心自问。但是就在我们陷入这段自省中无法抽离时,幻象的步骤戛然而止了。我们继续往下阅读,发现小说开始以稀松平常的情节缓慢展开。在我们都以为这不过是一部现代都市的爱情故事时,作者却淡然如水地用他笔下的传奇告诉我们并非如此。
小说里的男主人公从幼年时,就在心底潜藏了另一个意志,也就是每次在时间静止时出现的Q,Q似乎从一开始,就是J深深向往的样子。Q的豪迈,勇气和胆量,都是J的憧憬。直到D博士的出现,J开始向她娓娓道来自己莫名其妙的幻象以及他与Q相处的时日。偶然间,他邂逅了动人的M,M便一厢情愿地给他起了J的外号。看到这里,我们不由自主地猜想着他们之间即将演生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事实上小说也是这样铺展开的,不过让我们始料未及的是,在接下来以M的女友的身份出现的小蝶,便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试图描写的是三个人一起谈恋爱。听上去怪诞离奇,不按常理出牌,但是每一个转折都让我们重新塑造对J的认识,对这本小说的评价。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能慢慢发现,其实作者让他笔下的主角们披着爱情的假衣,却让他们经历了一段阴差阳错的奇幻旅行。
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巧妙构思始终是在我们预料之外的,就像我们以为的单纯的小蝶原来是个赛车手,而在我们把对她的定位刚刚调整到如此的时候,却又被作者笔触的转折告知“她还曾经扮演过杀手的角色呢”。
于是故事的下文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小蝶在参加飙车赛的时候出了事故,她和M驾车逃逸,而J煞费苦心地找到了她们,在Q的指引下,J带着她们开始漫无止境的逃亡,前往于一片深不可测的迷幻之地。
阅读过程里,我们总是能调动起自己强大的猎奇心,一边大胆参与着自己的想象和推测,一边饶有兴致地看着作者给他们什么样的结局。稀奇古怪的妖怪渐次出现,扮演障碍的角色,阻挠他们的去路,于是主人公们一路前往,一路斩杀。我们眼前,似乎真的呈现出大片大片错综复杂的色泽,呈现出有血有肉的人物,我们仿佛看到了了色彩的斑斓和绚丽,看到了从四面八方交织起来的声音和对话,看到了刀光剑影,听到了优美的曲和动人的调。我们像是坐在电影院里,享受着巨大的屏幕上这一幕幕出色的剧景,主人公卖力的表演,间或让我们为之欢欣鼓舞,为之黯然神伤。听起来很像古代杜撰出来的神话故事,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之后,才得以看见明媚的光,看见顺畅的路,收获丰硕的果。
而他们之所以能排除万难,这全部都得归功于爱,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都是不离不弃的恒久感情在支撑着他们坚持向光源靠近,向终极的幸福靠近。作者对现实的颠覆和自我的探寻让这本诡谲又灵气的书横空出世,我们在看到充满魔幻主义色彩的作品的同时,也看到了现实主义的影子。
而这个看似漫长的探险之旅,更像是J在一个浓稠的黑夜里做的一个冗长冗长的梦。梦境的惊奇和百魅让他惊喜又恐惧,甚至深陷其中,无法辨别现实和梦境的区别了。
我们的现实有时太过嶙峋崎岖,有时又太过枯燥乏味。
我们在现实里太擅长把自己圈在一种情绪里长久无法跳脱,那种可怕的情绪或许起初只是一小团黑色的墨点,我们只需要一小片餐巾纸,捻一下,它就瞬间被吸附到无影无踪了。然后我们就可以继续大摇大摆地重振旗鼓,继续过着新鲜的生活。可是就在我们转身的三五秒钟,偏偏有人不怀好意地端起水杯,冲着那团墨点泼上去。结果可想而知,于是你整个心境,都被迅速扩散弥漫开来的情绪感染影响到你所无力掌控的低迷情绪里。像是哪个环节出错了,坏掉了,打结了。没有希望的,灰心丧气的,这样的糟糕心态,缠紧了你不肯放手。所以会有人想轻生,逃离到吧别处,即使是再也醒不来的别处,他们也义无反顾。
我们在现实里变成戴着面具的木偶,即使面对不喜欢的人,也能微笑着上前挽上他的手臂,用上温暖的问候语,伪装出亲密无间,伪装成莫逆之交。渐渐地,我们或许真的会厌倦了这样的角色扮演,厌倦了现实的可怖和无趣。所以我们偶尔也许会想,就这么让自己沉溺在梦里算了,任凭梦里的自己,梦里的亲人好友,敢爱敢恨,凭借着自己源源不断涌出的勇气和义无反顾的精神就这么肆意地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任凭他们去经历千奇百怪的人生,经历短暂的痛苦和最终的幸福。
梦最残忍的地方莫过于醒来的时刻,头顶依然是看久了看厌了的天花板,它一张没有五官的脸提醒着我们梦里的璀璨,梦里的骄傲与幸福,不过是绽放在辽远天际转瞬即逝的焰火。我们虽然对梦境流连忘返不愿舍弃,但我们依然必须以最勇敢的姿态,去创造一个最如意的人生。
胥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