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认识海洋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07-17 23: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认识海洋读后感锦集

  《认识海洋》是一本由[美] 基斯·A.斯韦德鲁普 / [美] 弗吉尼亚·安布拉斯特著作后浪丨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8.00元,页数:5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认识海洋》读后感(一):很全面的海洋学入门教材

  

《认识海洋》是一本很全面的海洋学入门教材。本书的脉络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历史作为开篇,将我们带入海洋学的大门。海洋占据地表大部分面积,是生物圈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海洋并非脱离他者而独自存在的,在开始了解海洋本身之前,作者先带我们从地球星系起源板块运动进行了一番探索,然后再讲到海洋自身。海水物理化学性质、海水的流动气候与海洋的关系环境生态问题海洋生物等海洋学各方面知识都在本书中作了比较深入介绍。对于想要了解海洋的读者而言,可以通读全书。本书中虽然有一些公式,但读起来都不是特别困难们对理解海洋学的各方面都是很重要的,即便不像该专业学习者一样需要去背诵与运用,但若能够认真一遍过去,都会对理解本书本专业起到很好的作用

  《认识海洋》读后感(二):既熟悉陌生的海洋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腓尼基、波利尼西亚、阿拉伯、希腊的探险家商人收集了最早的海洋信息;中世纪时期,北欧海盗横穿北大西洋改进了造船与海图绘制技术;15-16世纪,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进行了地理发现建立了新航路,并将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18世纪,国家商业利益驱动使海图绘制更精确,航海技术更加先进;19世纪至今,海洋学形成,随着二次大战军事需要和现代的科技发展,伴随大规模政府支持国际合作,海洋研究有了革命性的发展。然而,与人类对浩渺宇宙兴趣发展了天文学不同,海洋学的发展始终伴随于人类对物质追求金钱渴望乃至资源争夺,是一门不折不扣的“现实”的科学。随着人类数量越来越多,陆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已趋于饱和,对海洋的研究和理解变得越来越重要。

海洋学是一个包含多学科宽广领域,极具学科交叉性,通常包括地质海洋学(研究海洋的边界和底部,以及洋盆的形成过程)、物理海洋学(研究海水运动,例如波浪、海流、潮汐特征动力成因,以及它们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还包括海水中的能量传播,如声、光、热等)、海洋气象学(研究热量传递、海气作用和水循环等)、化学海洋学(研究海水的成分和历史、演变过程以及成分间的相互作用)、生物海洋学(研究海洋生物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海洋工程设计规划海上设备和装置)等学科。

«认识海洋»是一本海洋学专业的教科书,为我们徐徐展开一幅包罗万象的海洋学画卷。首先介绍了人类探索海洋的缘起和历史,然后介绍了海洋遵循的自然规律以及海洋地质队地球的塑造作用,随后分别从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海洋气象学、海洋生态(沿岸环境、污染物和海洋生物)等方面,全方位的介绍海洋学知识。相比于普通的科普读物,这本书学术性更强、内容更丰富,然而其学术性也带来了大量的名词、定义、图表等较难的内容,是一本非常“硬核”的海洋学科普读物。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海洋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海洋的馈赠,我们经常会听到飓风、厄尔尼诺、拉尼娜这些影响我们生活的海洋气象用语,我们都听过环境污染对海洋的影响……陌生的是,我们对太阳系的认知都远远超过对深海的认知,我们并不知道海洋是如何塑造、影响我们的地球,我们未来可以从海洋中得到哪些馈赠……地球生命起源于海洋,海洋塑造并调节地球气候,同时也是塑造地表形貌的重要作用。认识地球,就绕不开这占据地球表面71%的面积的存在。我们需要全面认识海洋,构建海洋思维,为解决人类未来的命运问题开拓更好的思路。

  《认识海洋》读后感(三):在海洋中寻找未来

  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厄尔尼诺”一词,这是发生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东太平洋洋面温度上升的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海水温度升高,海流和风减弱,从而影响全球气候。通常,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容易出现暖冬,次年夏季容易出现暴雨洪涝。尽管厄尔尼诺的发生源地距离我国十分遥远,但海水温度哪怕只上升1℃,也会给全球带来极大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蝴蝶效应”。

  当今,塑料污染是又一个摆在人类面前的严峻问题。数量庞大的塑料垃圾被投入海洋。它们在茫茫大海上漂浮,犹如鬼影,威胁着海洋动物的生命。海洋动物遭遇或误食这些塑料后,很容易窒息身亡。此外,海洋微塑料会带来更严重的危害。这些比肉眼还细微的塑料经由海洋食物进入食物链,最终被端上人类的餐桌。这些无论在陆地上还是海洋中都难以降解的塑料,一旦在人体内聚集,最终损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不过,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包括水和食物资源、深海矿产、渔业资源、石油和天然气水合物。人类还利用与海洋有关的能量来发电,例如温差能、波浪能、潮流能。因此,从更广义的视野看来,我们通过海洋获益良多。

  以上所提及的种种,只是海洋与人类生活众多关系中的一些侧面。事实上,现在普遍认为,地球生命起源于海洋;海洋塑造并调节地球气候,同时也是塑造地表形貌的一种重要作用。认识地球,就绕不开这占据了地球表面 71% 面积的存在。我们应该从最基础的原理出发,全面认识海洋,构建海洋思维,系统理解海洋-大气-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为解决人类发展中那些重要的自然问题开拓更好的思路。

  《认识海洋》(全彩插图:第10版)正是这样一本书,它为读者开辟了一条了解海洋的航道,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海洋之旅。本书的两位作者在海洋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基斯·A. 斯韦德鲁普在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讲授海洋学课程多年,多次获得该校的本科教学奖;E. 弗吉尼亚·安布拉斯特是华盛顿大学的生物海洋学专

  打开本书,读者首先会加入人类历史上多次激动人的航海之旅,了解人类探索海洋的缘起和历史,以及海洋学这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概况;接下来,读者可以跳出地球视野,从宏观的宇宙角度来理解海洋所遵循的自然规律;之后再落回地球,认识海洋地质过程对地球的塑造作用。这些基础知识有助于帮助读者打造系统化思维,融会贯通地理解后续内容。在之后的内容中,作者分别从物理(波浪、海流、潮汐,以及声、光、热)、化学(海水组成、溶解气体和营养盐)、气象(热量传递、海气作用和水循环)、生态(沿岸环境、污染物以及各种尺度的海洋生物)等方面,由表层到海底,全方位地剖析海洋学知识。本书每章的开头部分都概括了读者阅读完该章后所能了解和掌握的知识,每章末尾也都设置了思考题,部分章节附有简单的计算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尝试练习解答这些题目,相信一定能有所收获。

  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也密不可分。书中还穿插了两种形式的专栏(“知识窗”和“专业笔记”),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极具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专栏了解到:海洋家是如何展开思考和研究问题,并从研究走向实际应用的,以及哪些新技术和新方法会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诞生。如今在人们眼中具有浪漫意义的漂流瓶,最早其实是科学家用来研究海流的手段。现在,人们已经能利用卫星和深潜器,“上天入地”地理解海洋过程。我国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最深可达水下7 000米,工作范围可覆盖海洋 99.8% 的区域。在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公众不断增进对海洋的认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向沿海发达地区聚集。海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它的了解不应当只流于表面。海洋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贯通性,“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掌握一定的海洋学知识非常必要。认识海洋,爱护海洋,扩充个人的知识素养,拓展视野,理解世界海洋系统和原理——这些都非常有助于人们理解地球的过去和未来。究竟如何才能维持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也许,人们可以从海洋中找到出路。

  《认识海洋》读后感(四):这本书放在家里,既有颜值又涨知识!真的很香!

  

说到大海,你通常会想到什么呢?

鲨鱼、鲸落、海啸、可燃冰、沙滩、渔民、深不见底、波涛汹涌、无边无际……

大海作为文学中的一个意象,有着丰富的寓意。

我们自小就学到很多关于大海的成语、古诗词句,有李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与豪迈,有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襟,还有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人生。

大海除了在文学作品中的价值,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又有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基斯·A. 斯韦德鲁普和E.弗吉尼亚·安布拉斯特两位教授在《认识海洋》一书中为我们系统地介绍了海洋学各分支的基本内容,包括海洋学历史、海洋地质构造,以及海洋生态和生物等各个方面。

认识海洋9.9[美] 基斯·A.斯韦德鲁普 [美] 弗吉尼亚·安布拉斯特 / 2020 / 后浪丨福建教育出版社

基斯·A. 斯韦德鲁普,担任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地球物理学教授,讲授海洋学课程25 年,并从事地质构造和地震学的研究工作。基斯在明尼苏达大学获得地球物理学学士学位,之后在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研究太平洋盆地地震构造,并获得地球科学博士学位。

E.弗吉尼亚·安布拉斯特,现任华盛顿大学海洋学院教授,从事海洋浮游植物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她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人类生物学学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获得生物海洋学博士学位。

《认识海洋》这本书已经历了9次修订再版,这本是第10版,全彩插图,图片丰富,视觉盛宴,语言严谨,内容生动,采用基本原理和大量贴合生活的实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海洋学方方面面的知识,可作为海洋学系统知识的通识教材!这本书放在家里,既有颜值又涨知识,孩子初高中、大学都可以读。

我们的星球超过7成被海洋覆盖,海洋和人类的关系息息相关,相互影响。

近些年,各国都在发展海洋经济,因为海洋中含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等,这些丰富的资源和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引起人类的广泛关注,希望通过海洋资源的发掘更好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渔业也迅速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某些地方,渔民常年居住在海上,以海水养殖、海洋捕捞为生,由此得到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海洋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人类也在影响海洋,一些过度捕捞、生物减少、海洋塑料污染、废弃物、工业污染物等现象已经对海洋生态造成威胁,《自然》杂志近日发布的一篇科学报告指出,海洋中的塑料污染不仅仅发生在鱼体内,连我们日常吃的海盐也未能幸免。保护海洋,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下面是我对阅读这本书的一些个人建议:

我建议大家看这本书不要急,慢慢看,有感觉的时候就读几页,不想看书的时候,摆在家里它也很赏心悦目。

然后可以搭配着一些相关纪录片来看这本书,真的很香。

一是很多纪录片都是拍摄团队历经很长时间拍摄制作的,比如《蓝色星球2》是BBC历时4年拍摄,摄制组走遍全球四大洋,经历125次探险,探访39个国家,深入水下长达6000多小时,才将那些深藏在海底的缤纷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画面非常珍贵,在纪录片中你会看到在你过往人生中从未见识过的世界,极具震撼力;

二是《认识海洋》这本书毕竟是一本专业性较强的科普书籍,我担心有些小朋友大朋友们会觉得看着看着不想看了,那搭配有视觉冲击力的纪录片来看,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书中找相关的基本原理。

相关纪录片推荐:《蓝色星球》、《蓝色星球2》、《地球脉动第一季》、《地球脉动第二季》、《南太平洋》、《塑料海洋》、《海洋》、《美丽中国》、《冰冻星球》。这些纪录片豆瓣评分平均都在9.5+,一定要看,不仅能增长知识,提高孩子对学习地理、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热情,还可以培养孩子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态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作者:笔墨痕,90后爱读书的写字迷,多平台原创作者,读书/写作/生活/成长。公众号:笔墨痕(ID:bimohen)】

  《认识海洋》读后感(五):泰坦尼克号沉没之谜——都是月亮惹的祸?

  今年4月23日,“雪龙”和“雪龙2”科考船顺利返回到上海基地码头,标志着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暨首次“‘双龙’探极”工作圆满完成。

  据悉,为了做好首次“‘双龙’探极”的保驾护航工作,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专门成立了南极航行冰情监测信息保障应急工作组,利用自身遥感技术优势助力“‘双龙’探极”。

第36次南极科考AIS航迹图

  应急工作组针对“雪龙”船航经区域以及普里兹湾和迪蒙迪威尔海,利用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洋一号、海洋二号、高分三号等卫星的数据,获取并制作海冰实况信息专题图及历史冰情统计分析产品。考察期间,卫星中心累计发布应急保障信息服务17期,为“雪龙”船冰区航行和作业安全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

海洋一号C卫星南极中山站海域遥感影像图海洋二号B卫星南极海冰密集度专题示例图高分三号海冰专题示例图

  之所以需要卫星来为科考船的航行保驾护航,是因为水形成的海冰乃至冰山和海雾对于海上航行和海上运输来说都是极其危险的。

  事实上,在北半球极地地区,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里海冰都阻碍着航线的安全。由风和海流驱动的海冰限制了人们对南北两极的极地研究。尽管在多雾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雷达导航,但是较差的能见度对于往来的大小船舶来说还是很危险。

  1912年4月14日23时40分左右,当时世界上体积最庞大、内部设施最豪华的客运轮船泰坦尼克号与一座冰山相撞,造成右舷船艏至船中部破裂,五间水密舱进水。4月15日凌晨2时20分左右,泰坦尼克号船体断裂成两截后沉入大西洋底3700米处。2224名船员及乘客中,1517人丧生,其中仅333具罹难者遗体被寻回。泰坦尼克号沉没事故为和平时期死伤人数最为惨重的一次海难,其残骸直至1985年才被再度发现,目前受到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保护。

泰坦尼克号起航前

  在泰坦尼克号海难发生整一个世纪之后的2012年,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科学家颠覆人们以往的认知,指出了导致此次灾难的“元凶”——月亮。

  稍微了解历史或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人都知道,这次事故的罪魁祸首应该是一座庞大的海上冰山,难道美国专家不靠谱?实际情况是,专家的话指明的更应该是导致海难的帮凶,真正的元凶,需要我们好好去探查。

  新近出版的《认识海洋》一书,给我们探寻冰山的起源提供了非常系统和权威的解答。其中,“海冰和海雾”一节抽丝剥茧,娓娓道来,对海冰、冰山、海雾的生成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认真阅读之后,泰坦尼克后沉没之谜也就彻底揭开了。

  海冰的凤凰涅槃

  地球任何纬度,只要某地海拔高到平均温度低于水的冰点(0℃),冰都会全年存在。这一海拔高度变化很大,在极地地区海平面就可以结冰,而在赤道地区需要在海拔约为5000m的高处才可能结冰。例如非洲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山顶就有冰川和积雪。

  在陆地上,冰雪是低温和降水的结果。在海洋或湖泊中,由于其本身是一个天然的水库,降水不是必要条件,当空气和温度低于水的冰点时,就会形成冰。

  当海水开始结冰时,水变得浑浊,同时生成冰晶;随着冰晶数量的增加,形成薄层雪泥;新生的海冰层被波浪和风打破,形成“圆饼”;冰冻继续,“圆饼”四处移动并融合,形成浮冰;浮冰随着风和海流漂移并相互碰撞,形成冰脊、冰丘或低矮的小冰山。一些浮冰随着风和水不断地运动,彼此破碎或冻结,其他的则固结在大陆上。这些固定的浮冰成为固定冰(fast ice)。继续冻结,冰的厚度增加。冰上的雪和水也会冻结,增加浮冰质量。

南极海冰及边缘

  极地附近海洋航行,更多遇到的是海冰。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利用卫星数据为“雪龙”船制作海冰实况信息专题图。

  海冰是淡的

  海水中溶解的盐不进入冰晶结构中,而是被排到表层海水中。这些温度很低且盐含量高的海水会下沉,被低盐度的海水取代,而这些低盐度的海水继而冷却至冰点。海冰形成后,一些卤水被困在海冰的空隙中。如果海冰形成缓慢,大多数卤水将逃出;如果海冰在低于冰点时迅速形成,更多的卤水将被困在冰隙中。随着时间流逝和海冰年龄增长,卤水透过海冰缓慢地排出,最终海冰的盐度变得足够低,融化后可以饮用。简单点说,海冰其实是淡的。

  海冰更像一块“板”

  在一个结冰季内,极地海域表面大约可形成厚2m的冰。冰层下方的海水冷却,使已有冰层下方生成新的海冰,热量透过冰层释放,这一过程限制了海冰的厚度。冰层下方的海水结冰时,必须释放融解潜热,这些热量只能通过冰的热传导进行释放。在极地温度下,这本身是一个缓慢过程。而冰表面的积雪起到绝缘体的作用,使得这一个放热过程更为缓慢。

  在美国东北部、加拿大、俄罗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和美国阿拉斯加州的部分海湾和海岸处,海冰季节性存在;在北极中心区域和南极洲周围,海冰全年存在。在北半球冬季,海冰覆盖着整个北冰洋;在南半球冬季,海冰则围绕南极洲并向海推进。波浪、海流、风和潮汐使冰的边缘断裂,浮冰碰撞,堆积成不规则的冰堆,形成冰脊。冰脊形成于浮冰的碰撞边缘,厚度约10m。海冰在夏季沿着表面边缘融化,一年中冰完全没有融化的区域,将在冬季形成新的冰,厚度累积可达3~5m。

破碎的海冰和冰脊

  海冰和冰山不是一家人

  需要注意的是,海冰是海水的产物,不应把海冰与覆盖格陵兰岛和南极大陆的淡水冰川混淆。当陆地冰川断裂坠入海中,这些漂浮的淡水冰川称为冰山。

  冰山的自我修养

  冰山巨大且形状不规则,它们漂浮于海面之上的部分仅占全部质量的12%。俗话说,冰山一角,既源于此。

冰山一角

  冰山由冰川或大河结的冰形成。这些大河起始于内陆,包括格陵兰岛中部、南极洲和阿拉斯加,沿着河道缓慢流向海洋。冰川向前运动,遇到海洋时,由于底部融化以及波浪和潮汐运动,冰块断裂,漂浮于海上。冰山的形成过程称为冰裂,主要发生在夏季。

  北极冰山随海流向南漂移,能漂流至新英格兰地区和北大西洋繁忙的航线上。

  撞沉泰坦尼克号的元凶

  1912年,泰坦尼克号首航就因为撞上冰山而沉没,该冰山最可能形成于格陵兰岛,冰川在那断裂后,它随着海流向南漂浮。但是对于这块异常庞大的冰山,如果没有巨大力量的驱使,是不可能不远万里来到泰坦尼克号的航线上的。

  元凶出现了,帮凶在科学家的研究之下也呼之欲出——给予海流力量加持的正是传说中温柔的月亮。

  都是月亮惹的祸

  文章开头提到的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科学家——得克萨斯州州立大学物理学家唐纳德·奥尔森说:“月亮或许可以解释这块异常庞大的冰山出现在泰坦尼克号航线上的原因。”

  据悉,泰坦尼克号的船长是当时久负盛名的爱德华·史密斯,史密斯船长曾多次完成在北大西洋的航行任务。史密斯的丰富阅历和谨慎细心正是他被选为泰坦尼克号处女航船长的原因。因此,研究人员对史密斯不顾冰山警告而继续航行的做法感到不解。

爱德华·史密斯船长

  奥尔森指出,通常,大型冰山会在拉布拉多和纽芬兰地区的浅水水域搁浅,除非它们融化到一定程度重新顺着海浪漂浮、或者被巨大海浪冲走,否则无法向南漂浮。那么,如此大型的冰山又是如何向南漂浮如此之远,在事发当晚抵达纽芬兰以南的泰坦尼克号航线上的呢?

  奥尔森的研究小组对已故海洋学家费格斯·伍德的推测进行研究后指出,1912年1月4日出现了难得一遇的情况,当天,月亮和太阳间角度特殊,导致它们之间引力增大。同时,当年1月里,月球与地球的距离也是在1400年中最近的一次,它们之间的吸引力增强。“这种情况使月亮引发地球潮汐的作用力达到最大。”海洋潮汐异常升高,使更多的大型冰山脱离格陵兰,向南漂浮到北大西洋,这其中就有撞上泰坦尼克号的那座。

  该研究小组的这一发现为史密斯船长无视冰山警告的决定做出了辩护。奥尔森认为,当时,史密斯船长没有估计到他所面对的冰山有如此庞大的体积。

  因此,导致泰坦尼克沉没的罪魁祸首就是那块庞大的冰山,月亮只是“温柔”地施了一把力,只不过因为月亮和太阳的角度问题,这把力施得有点过了头,其实月亮是很无辜的。

  这次著名的沉船事故发生以后,美国开始巡查冰山并向船舶警示冰山的位置,这项工作一直持续至今,目前还加上了卫星监测。

  冰山也可以很“温柔”

  相比之下,南极洲的冰山和阿拉斯加的冰山温柔许多。尽管已知南极洲的冰山可以漂流到南纬40°~50°地区(澳大利亚南部海域、新西兰),但它们主要受绕极环流控制,通常漂浮在大陆附近。阿拉斯加的冰山通常漂流到狭窄水道和半封闭海湾,不经常漂到开阔海域。与危害海上运输的冰山相比,阿拉斯加冰山更多是作为一种景观,冰川湾和威廉王子湾就是观赏冰川的胜地。

冰川湾国家公园观赏冰山

  冰山都是大块头

  狭窄山谷的冰川所形成的冰山形状不规则,像塔或城垛一样,它们被称为城堡冰山(castle berg),撞上泰坦尼克号的冰山即为城堡冰山,常见于北极及附近地区。源自广阔平整大陆冰盖的冰山通常比城堡冰山大许多,这些巨大平整的冰山被称为平顶冰山(tabular berg),常见于南极附近,由其形成的冰山岛可作为极地研究人员的基地。这类冰山中,有一些达到可以足够容纳飞机跑道、房屋和研究设备,在其最终断裂之前能使用多年。

北冰洋中的城堡冰山南极洲的平顶冰山

  1987年末,一个巨大的平顶冰山(B-9)从南极洲断裂,沿南极海岸漂浮了2000km。该冰山长155km,厚230m,其表面面积与纽约长岛相当。这个冰山非常巨大,冰山主体在水中浸没较深,其漂浮受到次表层海流的影响,而普通大小的平顶冰山只是随风漂浮。B-9在罗斯海顺时针向西漂浮了两年后,触碰陆地并碎裂成三块。它的轨迹被飞机和卫星记录了下来,这有助于增加人们对罗斯海海流的理解。

  巨型冰山不常见

  特别巨大的平顶冰山冰裂并不常见,冰川每天大约只向海推进1m,像B-9这样体积巨大的冰山大约用了370年才漂到海中。这种规模冰山的形成也取决于冰山与冰川分离处的裂缝的位置。在1965年~1971年的航拍照片上,就发现了沿着B-9发育的断裂裂缝。科学研究发现,撞沉泰坦尼克号的巨型冰山已有10万年历史。

  2000年3月,另一个巨大的平顶冰山B-15从南极洲罗斯冰架上脱离。B-15是其形成的时间内最大的冰山之一。它长约300km,宽约40km,水面以下厚400m,水面以上高30m。自形成后,B-15先破裂为两座主要的冰山,然后又破裂成包括B-17和B-18在内的其他小一些的冰山,B-15的崩解导致了罗斯冰架的边缘后退到大约50年以前的位置。

  全球变暖加速“制造”冰山

  正在南极进行的研究表明,这些延伸到海洋中绕南极洲形成永久冰架的冰川正在消退。同时,冰架断裂,大型冰山的形成速率正在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全球变暖加快了冰川的融化速度。

  储存在冰帽和冰川中的水约占地球全部水量的2.11%。如果这些冰全部融化,海平面将上升约79m,海洋的平均深度3729m也会增加2.11%。在末次冰盛期内,世界上冰帽和冰川的覆盖面积比今天多3.5%,海平面约比现在低130m。

  ◎系统编排:全面覆盖海洋领域各分支学科,从海洋地质结构到海水的物理化学特征,从潮汐、洋流等海洋现象到细菌、哺乳生物等海洋中的居民,内容循序渐进,全景展现海洋的奥秘,打造读者对海洋的立体认知。

  ◎注重实用:海洋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本书9次修订再版,通过引入大量贴合生活的实例和特设介绍海洋学科学进展的专栏,贴合海洋学热点话题,各部分内容互相渗透,引领读者融会贯通地掌握海洋学知识,并能将科学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启迪思维:以人类探索海洋的历史为起点,以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为经纬,透过浩渺的视角阅览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深度理解海洋这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认识海洋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