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在梵文佛经中写作Avalok,而在中文佛典中的译名有好几种,东汉的竺法护译为“光世音”,姚秦的鸠摩罗什译为“观世音”,唐代的玄奘译为“观自在”。
此外尚可译作“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圣观音”等,其中以“观世音”译名最为流行。
到了唐代,为了避开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观世音”瘦身变为“观音”,这恰恰符合了中国人好简略的习惯,于是“观音”之名沿用至今。
在国内,几乎每一座寺院或是虔诚佛教徒家中的佛龛,都可以看到观音菩萨的身影。
对大多数人来说,不一定知道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但一定知道观音菩萨,可谓家喻户晓,俗语说:“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从而看出观音菩萨与娑婆世界的众生结下了很深的因缘。
现在我们通常所见到的观音菩萨塑像都是端庄温婉慈祥宁静的女身相,大多数都是头上戴着宝冠,上面是阿弥陀佛的造像,手持杨枝净瓶,一副善良柔美秀丽大方的观音姐姐的模样。
但是在唐代以前,观音菩萨则是伟岸的男身相,甚至还留着两撇精致的小胡子;
从敦煌莫高窟早期的壁画能看到类似的造像,那时候的观音菩萨示现给大家的是杠杠的男子汉形象,唐宋之后由于以下的四种原因,男相逐渐完全转为女相身:
2、缘于菩萨慈悲与人类伟大的母爱相结合,充分体现菩萨大慈大悲无畏精神;
3、中国妇女受封建社会压迫歧视的深重苦难情境,人们予以同情;
4、缘于艺术家对中华艺术的追求,以实现艺术上的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充分展现东方女性的神韵,故艺术界有两句话“西方有维纳斯,东方有观世音”之说。
其实诸佛菩萨都是大丈夫相即男相,而观音菩萨化身女相,正是体现了女性所具备的慈悲温柔和美大爱的特质。
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但是观音菩萨是通过什么方式方法救助娑婆众生的呢?
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说: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从而看出,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念观世音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又如《悲华经》也说:“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这跟观音菩萨修行的法门有关,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致受外境赞叹或诽谤等所动,生起贪、嗔、痴、爱、恶等烦恼,促成杀、盗、淫、妄恶业,再受轮转生死的苦报。
观世音菩萨是通过观察世间音声的虚妄不实,不受一切外境影响干扰而明心见性的,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入于如如不动的大解脱境,由此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即《楞严经》所谓“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观音菩萨的身世来历
在佛教中,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换句话说就是阿弥陀佛退居之后,继承西方极乐世界教主位置的菩萨。何为“一生补处”?
可以理解为菩萨阶位的最高级别,相当于等觉位,再往上就可以补位成佛了。
据《悲华经》的记载,过去久远无量劫前,当阿弥陀佛仍然为转轮圣王无诤念王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即为此王的第一太子,名为不眴。
出家在宝藏佛前发愿说,若有众生遭受种种苦恼恐怖,如果他能够忆念我,称念我的名号,即为其免除如此种种痛苦烦恼。
当时宝藏佛,马上为他授记说:
“你观察忆念诸天人民、以及三恶道中一切众生,而生起大悲心,为了断除众生一切的苦恼,为了令众生住于安稳快乐的处所之缘故,我今日应当命名你为‘观世音’,无量寿佛入涅盘后;
第二个恒河沙数等阿僧祇劫,彼国土转名为‘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所有种种庄严宝物,无量无边,是安乐世界所不能及的,你在菩提树下,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为‘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
观音菩萨的无数化身
《楞严经》卷六载,观世音菩萨为了适应各种不同根性及类别的众生,可化现三十二种不同的身相,为之说法教化,计有:
佛身,独觉身、缘觉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国太子身、人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药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紧那罗身、摩呼罗伽身、人身、非人身等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唐代以后出现了“三十三观音像”:杨枝观音、龙头观音、持经观音、圆光观音、游戏观音、白衣观音、莲卧观音、泷见观音、施药观音、鱼篮观音、德王观音、水月观音、一叶观音、青颈观音、威德观音、延命观音、六时观音、众宝观音、岩户观音、能静观音、阿耨观音、叶衣观音、琉璃观音、蛤蜊观音、普慈观音、合掌观音、一如观音、不二观音、持莲观音、滴水观音、多罗尊观音、阿摩提观音、马郎妇观音。
《法华经-普门品》所举的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三身,与《楞严经》三十二身大致相同。不论观音有多少种身相,都是为了更好地度化娑婆世界的众生,《楞严经》指出菩萨可化三十二相,其实都不是实实在在的数字,而是应化无量的方便说法。
由于沉沦苦海的众生无量无边,观音菩萨也是应顾不暇,操碎了心,于是在无数诸佛菩萨的加持下,长出了千手,每一手中有一眼,遂为现在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的道场
众所周知,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是否意味着观音菩萨就住在普陀山?其实不是的。
观音菩萨能闻声救苦,到处行慈运悲,以此大悲行愿而救度众生,广做佛事。
观音菩萨的大智大悲、大愿大力,即是他成就佛道之所,所以观世音菩萨乃是以大悲心为道场。
从狭义来说,可以说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但从广义来说,观世音菩萨大悲度生,随缘示现,何处不是观音道场?
若就众生心性来说皆可为观音,这正如太虚大师所说:
“清净为心皆补怛,慈悲济物即观音。”
哪里有虔诚的观音信仰,哪里就有菩萨的广大慈悲,哪里就是观音道场。
以无住为本,方可建立一切法。
法无处不在,观音菩萨以无所住而行大悲救度众生。其大智大悲,并没有住普陀和不住普陀的区别,观音菩萨是无所住且无所不在的。
总之,观音菩萨感应事迹大家应该都有听过很多,这里就不展开描述了,观音菩萨身上凝聚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寓含了佛教深刻的哲理,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爱民爱物、崇尚和平的精神;
寄托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理想。我们信仰观音菩萨应该至诚恳切,平时遵从菩萨众善奉行,诸恶莫作的教诲,才能在危难的时候得到观音菩萨的帮助,才能与菩萨大慈大悲的愿力相应,才能增长清净的功德资粮。
最后摘录诗歌一首以缪众善信:
大悲杨柳观世音,哀愍沦溺拔苦疾。
普入诸趣恒示现,令脱流转超出尘。
祝大家:吉祥安康,福慧增长,常得杨枝甘露洒清凉,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文|师父曰原创
图|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