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风的电话》经典观后感有感
日期:2020-07-01 22: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风的电话》经典观后感有感

  《风的电话》是一部由NHK执导,日本主演的一部2016-03-10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风的电话》观后感(一):台词分享 - 日本灾后治愈

  剧情梗概:“在日本岩手县大槌町是东日本大地震的重灾区全城海啸摧毁,1200余人死亡或失踪。 在俯瞰大海山丘上的庭院里,矗立着一座奇怪电话亭,名叫“风的电话”,灾后对外开放,提供人们遥寄思念。电话亭中,有一台没有接线的黑色电话机,还有一本笔记簿。通过海边的这个小小电话亭,关注灾区民众年间丧失新生。 ”

  “哪怕一次也行,好想听听你的声音。”

  “将来想做什么说了吗?还没决定呢......想做医护工作。”

  “自己想说的话,虽然没有电话线相连,就让风儿传递,所以就叫‘风的电话’。”

  “如果我因为难过就试图把家人的事遗,那还有谁来证明他们曾经生存过呢?”

剧中截图:一台电话机里喃喃低语的几多倾诉剧中截图剧中截图

  《风的电话》观后感(二):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

  死不是死者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伊壁鸠鲁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太平海域发生了9级强烈地震,这场地震随后引发了巨大海啸和福核电站泄漏,对东北部多个区域造成毁灭性破坏,受灾人数近三万。

  2016年,为了纪念东日本大地震五周年,日本NHK电视台制作拍摄了这部名为《风的电话》的纪录片故事简单语言质朴情感细腻,在豆瓣评分高达8.8,片长只有49分钟,却让不少观众从头哭到尾,被称为年度“催泪片”。

  这部纪录片围绕一个并不能通话的电话亭展开:岩手县大槌町是东日本大地震的重灾区,在悬崖边的庭院里,立着一个白色的电话亭,里面有一台黑色的电话机,但是并没有电话线。盼望能跟受难者团聚、再次联系的人们,纷纷慕名来到这个电话亭,拿起话筒跟远方的人进行久违的“通话”。生者把念想寄托在电话里,用心灵通话,用风来传递思念,所以这个电话亭叫做“风的电话”。

  对于沉浸在失去受难者的痛苦里无法自拔的人们来说,这部电话是莫大的精神慰藉,让他们能够把中积攒的寂寞难受、思念、悲伤一股脑的倾诉出来,就像水找到了一个出口,闸门一开,所有情绪宣泄而出。倾诉完苦痛的他们,又慢慢恢复平静,毕竟,时间从未停止,生活依然要继续

  在灾难面前,幸存者幸运的,因为他们从魔鬼的手上逃过一劫,幸存者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最的人也许就是受难者。对于那些失去亲人的幸存者而言,接下来的每一天,都是巨大的挑战

1. 风的电话没有线,却是逝者与生者间最深的羁绊

  悲伤,是人面对痛苦和丧失时的反应,很多遭遇过灾难的人,都会产生心理创伤,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重大灾难事故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这种精神障碍主要有回避型和体验型两种表现。回避式患者会竭力地避开与创伤有关的情景和活动,不能回忆起与创伤有关的情节;体验式患者的记忆、梦中会不由自主地涌现出与创伤有关的内容,会出现触景生情的反应。

  对于创伤后应急障碍患者而言,最有效的应对方法是鼓励他们把内心真实的想法、感受表达出来,通过共情治愈他们受伤的心。

  电话亭的建设者佐佐木先生说,再怎么辛苦、再怎么难过,只要有希望,就能活下去。所以要把大联系在一起,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的心联系在一起非常重要。

  纪录片里,有一个严厉的老爷爷,他对着电话说道,一定要快点被找到,一定要早点回来,说完就把电话挂了。他的妻子在五年前的海啸中失踪了,尸体至今没有被找到,老爷爷始终相信老伴并没有离开,她只是忘了回家的路。这部电话成了他与老伴之间永远割不断的联结。

  在海风吹拂的山丘上,一台电话里喃喃低语的倾诉在风中飘荡,人们心头的阴霾也被风吹走,风的电话不仅仅是情绪的发泄桶,更是可以疗伤的灵丹妙药。电话线虽然是无形的,却是生者与逝者间最深的羁绊,把幸存者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2. 风的电话亭就像时光机,藏着生者对逝者的回忆

  一个年轻男人走进电话亭里,带着哭腔断断续续地说道,孩子,求求你再叫我一声爸爸,新房子盖好了,可你们不在有什么意义呢?原谅我没能救你们……他的妻子、一双儿女都在地震中遇难了,记者企图安慰他,他说,如果因为难过试图把家人的事遗忘,那还有谁来证明他们曾经生存过呢?

  对于很多人来说,活着要比死去难多了。这个失去至亲的男人,背负着自责,孤独得在绝望中前行,他的亲人将在他的记忆里永存。

  张爱玲说,一个人一生中会死三次,第一次是脑死亡,意味着身体死了,第二次是葬礼,意味着在社会中死了,第三次是遗忘,这世上再也没有人想起你了,那就是完完全全地死透了。

  皮克斯动画《寻梦环游记》就讲述了一个关于遗忘和死亡的故事:死者在亡灵节这一天可以通过花瓣桥从死域通往人间,去跟亲人团聚,但前提是,人世间需要有人在灵台供奉死者的照片——这证明还有人记得、在乎死去的亡灵。

  相见是因为想念,存在是因为记忆,消失是因为遗忘。对于逝者而言,社会性、物理性意义相继消失,生者的记忆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唯一证明,如果连他存在的痕迹都被抹去的话,那他就真的彻彻底底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对于劫后余生的人而言,关于逝者的记忆不是不能忘,而是不敢忘。生与死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生是起点,死是终点,死亡是对生命的升华。怀念、牵挂、时常想起,这既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生者活着最大的心灵寄托。

3. 在电话亭里告别,在电话亭外重生

  河崎仁的爸爸是一名货车司机,在海啸那天爸爸消失了,至今下落不明。他的妈妈靠着做保险生意跟三个孩子相依为命。妈妈外表坚强、内心软弱,面对灾难,她也曾想过要跟丈夫一起死去,但一想到三个年幼的小孩,她鼓起勇气、咬着牙活了下去,可怜的孩子们已经没有了父亲,不能让他们再失去母亲。

  一家人在河崎仁的带领下来到了风的电话亭,弟弟、妹妹、哥哥、妈妈一一通过电话哭着向爸爸说了心里话,难过、痛苦、思念的情绪得到释放,随之而来的是轻松和坦然,敞开心扉后一家人感受到彼此间前所未有的依恋,面对生活,他们要紧紧抱在一起,带着爸爸那一份,好好地活下去。

  东方人不擅长表达情感,他们的表达方式总是小心翼翼的,面对死亡,幸存者们选择通过“打电话”来与逝去的亲人进行沟通,既然世界另一头的亡者听不到声音,那就让风带去吧,这种告别方式既浪漫,又充满了仪式感。

  风的电话亭就像一个图腾,象征着重生和希望,在电话亭里结束了一场心意相通的“对话”后,幸存者们又重新获得了力量。

  2017年,杭州发生了一场震惊全国的保姆纵火案。林先生事业有成、生活幸福,拥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和三个可爱的孩子,谁曾想到恶毒的保姆因为赌博欠债,准备自导自演一场救火戏码,妄想以此博得林家人的感激,从而为自己还债。这场火灾演变成一起严重事故,林先生的妻子和儿女都在火灾中丧生,突如其来的灾难令林先生很长一段时间悲痛不已、一蹶不振。

  2019年9月末,在事故发生828天后,林先生通过微信宣布自己回来了,他将自己孩子的名字组合在一起,创立了童装品牌“潼臻一生”,10月16日,这个品牌店正式上线,林先生在微博里写道:我守着潼臻一生,在等一场久别重逢。

  林先生的坚强和强大令人惊叹,他把失去变成了另一种拥有。“潼臻一生”这场盛大的告别仪式不仅是重逢,更是重生。

  在灾难过后,我们听过很多“逝者安息、生者坚强”的宣传语,看似充满力量,实则不堪一击。对于生者而言,失去至亲的他们如何面对生活、面对痛苦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事情。

  《奇葩说》里有一期讨论的话题是生与死,高晓松作了一首诗:你的出现永远改变着我的星轨,无论你在哪里。即使有一天这颗星星熄灭了,它变成了暗物质,它变成了看不见的东西,它依然在影响着我的轨迹。你是那颗星星,我是你旁边的这颗星,我的整个轨迹是被你影响。

  在生离死别中,我们学会了放下和告别,也更加明活着的意义。一切终将过去,明天太阳依旧升起,生活依然要继续。

  拿破仑说,承受痛苦,比死亡更需要勇气。当有些人选择通过遗忘来保护自己时,这群通过风的电话亭来表达念想的人们,宁愿自己一遍又一遍地承受锥心之痛,何尝不是另一种坚强。向死而生,才能死而后生。

  《风的电话》观后感(三):风的电话,请告诉我的亲人,我会好好生活的

  2018年5月12日,打出“汶川大地震十周年”这几个字只需要不到10秒,可对于那些失去至亲的人,“才刚过去十年”。《风的声音》,只有77个人打分,却是8.7的高分,我是第78个,希望你是第79个。

  01

  这是一部只有48分56秒的纪录片,2016年3月10日首播,东日本大地震五周年的前一天。日本岩手县大槌町是这场地震的重灾区,13米高的海浪,不到30分钟就摧毁了这座海边小镇,861人死亡,421人至今下落不明。

  为了能与去世的表弟说说话,佐佐木搭建了这个电话亭,电话亭里有一台黑色拨盘式电话,一本笔记簿。电话边的纸上写着:“风的电话,用心灵通话。”

  海啸之后,他选择了对震后幸存者开放这个电话亭。“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的心,联系在一起非常重要。”

  02

  15岁的幸崎廉,父亲和彦先生是卡车司机,在海啸前一天被突然要求换班,结果开到大船渡这个地方正好赶上了海啸,至今下落不明。一心想和爸爸说句话,一个人偷偷坐车4个小时,来到风的电话。

  对于男孩子来说,15岁应该是一个很尴尬的年纪吧,会想很多东西,但只会留在心里。失去父亲,压抑了很久的情感,不善言辞的小廉在电话亭里啜泣着,把想对父亲说的话一股脑说出来:他会照顾弟弟和妹妹,会在妈妈上班前拥抱,会在家里可以避免谈起爸爸,学校里同学也会照顾他的感受,他还在相信爸爸只是在一个没有被找到的地方生活着,爸爸从来不曾离开。

  灾难过后,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变多了,更加珍惜彼此的陪伴。五年过去了,妈妈始终是最难过的那一个,但在孩子面前,她始终都在顽强的生活着,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过去的那五年,对于他们来说,那是只过去了五年,是才刚过了五年的那种感觉。在痛苦中顽强生活的五年,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最有发言权。

  小廉把风的电话告诉了家人,妹妹在灾难过后变得沉默寡言,弟弟变得会想很多,妈妈也太辛苦,他提议一家人一起去和爸爸说句话。

  拿起电话的那一刻,仿佛爸爸就在身边。越是喜欢越要说讨厌的表达方式希望爸爸可以原谅;自己还在打网球,这个夏天的最后一场网球赛,爸爸要给自己加油;还是很喜欢杰尼斯明星,一直没有变。一点一滴的小事,爸爸没有缺席自己的生活与成长,从来没有离开过。

  接下来是一直表现得很乐观的妈妈,没有一刻不在思念她的爱人,以前互相打趣的话,现在却不敢再说,会把孩子好好抚育长大,那是丈夫存在的证明,“再过多久我一个人也不行,一家四口都在等着你呢”。

  灾难之后,一家人第一次在一起讨论爸爸,之前觉得一谈就会忍不住流泪,心里会崩溃,但是当压抑的感情说出来之后,反而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了爸爸从来没离开。就引用豆瓣里的一句短评吧,跟逝去的人好好道别,或说出自己的想念。然后活下去 带着悲伤和回忆,活下去。

  03

  日剧《非正常死亡》中,有句话大致是,在一场灾难中活下来的人会有一种为什么只有我活下来的愧疚感。灾难中失去了双亲、妻子、孩子的一个男人,来到风的电话,第一句就是“原谅我,原谅我没能救你们”,我想他一定活得很艰难吧,无法原谅自己的人,即使获得了别人的原谅,也难逃自我惩罚的泥淖。

  家人的离去,是一辈子也不能忘记的事情,好好活着就是对他们存在过的最好证明。哪怕不能原谅自己,哪怕想起就会觉得痛苦,觉得自己坚持不住了,就来风的电话和他们聊天。无论如何,请一定要,好好生活着,不要放弃。

  我知道对于经历过的人,任何的言语都不能表达对他们承受痛苦的万分之一,他们更需要的可能是一个情感的出口,哪怕只是一个电话亭,让他们可以带着痛苦,顽强的生活下去。

  04

  我是没有勇气再看第二遍的,平淡的语言表达出的是真实的感情,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思念,应该已经深入骨髓了吧。东方人在表达情感方面,相对西方人,太过含蓄,这一点在我身上同样明显。

  已经24岁的我,还是学不会表达对父母的爱,在挣钱之后,给他们买保险,买自己臆想的他们需要的东西,直接寄回去,甚至连张卡片都没有写过。我默认他们是会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爱,其实这是一种病态的表达方式。

  他们不懂流行的社交词汇,从朋友圈看到的我永远是根红苗正的好少年;我也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转发那些“是朋友就转发”的朋友圈鸡汤,也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就是记不住智能手机的一些操作。

  互相不理解的人,怎么可能准确的明白对方想表达的意思。每次买东西寄回去,收到后总是会收到爸妈的电话,“别瞎买,我什么都不缺”,而他们不知道我想表达的是“我想让我爱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我想我要现在就改变了,趁还来得及,我要直接的告诉他们,我爱他们,永远爱他们,深入骨髓的那种爱。我要取消朋友圈里怨天尤人的内容对爸妈的屏蔽,我要强迫在点赞前认真看他们朋友圈转发的文章,我要他们看到我真实的生活,哪怕有时会很丧,给彼此一个相互了解的机会。

  呀,感觉写跑题了,这明明是一个最正经的影评呀!

  :最近还看了《我死前的最后一个夏天》,我太脆弱了,没有直面死亡的勇气,我想等我有勇气看完的时候,再来写影评吧。

  《风的电话》观后感(四):为何人们都在拨打一部无人接听的电话?这部纪录片看哭了无数人!

  文|书影君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宫城县、岩手县、福岛县受灾最为严重,共造成15985人遇难,2539人下落不明。

  在灾难发生五周年的2016年3月,日本NHK电视台播放了一部只有49分钟的纪录片,讲述了一座特殊电话亭背后的感人故事。

  这部纪录片就是《风之电话:向逝去的亲人低语》。也许是比较冷门,截至我写这篇文章时,只有91个人在豆瓣打分,评分8.7。但我依然愿意将它推荐给你。

  01一座电话亭的故事

  这座白色的木质结构电话亭,位于海啸重灾区岩手县大槌町的一座小山丘上。里面只放置着一部拨盘式电话和一个笔记本,而这部电话并没有与任何线路连接。大槌町是那次海啸的重灾区,共有862人丧生,421人失踪。

  电话亭的主人叫佐佐木至,是当地的一位农民。他在自家的庭院里建了这座电话亭,原本是希望与海啸发生前一年去世的堂亲通话。海啸发生后,他同意所有失去亲人的居民,来到这座电话亭,与逝去的亲人说说话。

  HK的记者,在五年的时间里面,记录采访了许多来这座电话亭的人。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电话,诉说自己的哀伤,并将自己思念的声音向逝去的亲人传递。

  佐佐木至说,“电话线并不能传递他的声音,那就让风来传递!”

  所以这座电话亭,被称为“风之电话”。

  02 爸爸,我们会坚强的!

  河崎仁,一位15岁的少年,他用了4个小时,找到了这座电话亭。

  在电话中,他告诉爸爸,他们一家四口人很顽强,不用担心。接着,男孩又哭泣着对着电话问道:“为什么是爸爸去世,而不是我呢?”

  阿仁的爸爸是一名货车司机,地震那天被临时安排换了一条线路,结果遇到海啸,至今下落不明。阿仁和12岁的弟弟阿陆、14岁的妹妹阿林以及妈妈住在一起。做保险生意的妈妈辛苦拉扯三个孩子。

  父亲遇难的这五年里,全家人都没有提过父亲,但却彼此感受到更为强烈的依恋,经常要呆在一起。

  每次妈妈出门,阿仁都要紧紧拥抱妈妈。他说,“妈妈再出事,谁来照顾我们三兄妹呢?”妈妈总是苦笑地安慰他,“傻孩子,妈妈不会出事的。“

  一次,他们全家一同来到电话亭,依次走进去,给爸爸说话。从来闭口不提爸爸的妹妹阿林,却在电话亭中又哭又笑地给爸爸倾诉心声:“请原谅我说爸爸身上好臭。爸爸答应给我买的小提琴,我自己也会买的。进中学后,我开始打网球,一定要打进前八名,请爸爸为我加油!”

  一向坚强的妈妈,独自一人与丈夫说话时,瞬间意志的堤坝瓦解,哭着与丈夫诉说自己这五年的艰难。

  妈妈对记者说,“人们总说都过去五年了,但她觉得,怎么才过去五年呢?她有时候想跟着丈夫一起死,但看着孩子,又必须将孩子们抚养大。因为在孩子身上,才能看到丈夫曾经在世上存活过的痕迹。”

  12岁的弟弟阿陆,坐在椅子上,掩面而泣。

  一家人,从未感受到如此地紧密链接,彼此相依。只有失去,才会意识到拥有的无比珍贵吧?

  03活着,比死去更艰难

  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男人,在海啸中失去了父母、妻子和孩子。他在电话亭中,对着电话不停地哭泣,一个个呼喊着亲人们的名字。他充满自责地自问,不知道自己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义?

  他重新修了房子,但所有亲人都不在了,他不知道房子还有什么用。

  即使五年已经过去,他依旧不能走出痛苦。

  他对记者说,“如果我为了免受痛苦而遗忘家人,那么谁又还能记得我的家人?”所以他必须活下去,带着对亲人的记忆而活下去。

  谁说一个人因苟且而偷生?

  对于许多人来讲,继续活着,比死去艰难多了。比如这个失去所有亲人的男人,他要背负着自责的十字架,带着对逝去亲人的记忆,艰难地前行在孤独的余生之中。

  谁又能忍心说他偷生呢?

  04谁能与我共饮度今宵?

  平野枝菊,一位眼角堆满鱼尾纹的中年妇女,她在海啸中失去了丈夫和房子。她的丈夫是一名深海捕鱼的渔夫,去世时62岁。

  平野枝菊走进电话亭,拿起电话,沉默良久,只不停地擦拭着眼泪。最后,她放下电话,一句话也没有说走出了电话亭。

  她拨打的是家中的电话,尽管家已经没有了,但她只记得家中的电话号码,而且也不知道还能打给谁。

  海啸之后,她离开了家乡,现在住在离海岸90公里的花卷市,在一家卖土特产的商店打工。但因为商店经营不景气,很快要关门,她也不知接下来自己要做什么。

  她这次去“风之电话”,就是为了和丈夫商量这件事。

  现在,她一个人独居在一间狭小的公寓里,有时候她会为自己做一些菜,倒一杯啤酒放在丈夫遗像前,剩下的自己喝掉解乏。

  丈夫在世时,回家后会和她喝一杯,同时听她聊一聊家中的事情。

  但现在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

  她对记者说,“一想到又要独自度过漫漫长夜,心里就难受。但我必须坚强,我要把丈夫那份生命一起活过来。”

  “虽然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平野枝菊最后对记者说。

  05这就是狗娘养的生活

  一位头发花白的中年男人,犹豫着走进电话亭,拿起电话时还自言自语到,“这就是风的电话啊?能打通吗?”

  但当他开始拨号时,还是很快进入了情绪。

  他打给了在海啸中丧生的儿子,话不多但句句戳心:“宝宝啊,你要在那里照顾好妈妈和爷爷奶奶,我还会回来的。”

  面对记者的采访,这个头发花白的男人一脸沧桑甚至麻木,那是一张被岁月反复摧残过的脸。

  “我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才走出儿子去世的阴影。当生活快要走入正轨时,妻子又在临时居住的房屋内病逝了。”他沉默良久,凄苦一笑,对记者反问,“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看着他那被生活和悲伤压弯的佝偻背影,我无法形容自己的感受。

  这就是狗娘养的生活,除了接受,你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06好影片,没有廉价的眼泪

  梁文道说,有一种影片叫做“贫穷色情片”。指那种专门拍摄贫穷或困苦的底层人群,以他们在镜头中展现的悲惨,来博取观众廉价的同情心和眼泪。

  但这种影片不会带来任何社会价值,只是让观众看到他人的悲惨。而观众也会认为自己看完一部关于穷人的影片,就算是关心了社会和穷人,并获得一种虚幻的自我安慰。

  我也确实看过一些影片,过多地展示主人公那撕心裂肺的哭喊、惨不忍睹的境遇。面对这种催泪影片,观众当然会哭,但这种哭不是为故事而哭,只是一种本能的生理反应罢了。

  这种情绪,就如同你走进一个陌生人的追悼会现场,当看到死者的亲人们撕心裂肺地哭喊,你同样会眼眶湿润。尽管你连死者是谁都不知道。

  这种悲伤,是因悲伤而悲伤,却不包含任何有价值的思考与探索。

  而这部纪录片《风之电话》,显然不是为了博得观众的廉价同情,便将镜头对准那些逝去亲人的人。

  影片不但记录了他们的悲伤,也同样记录了他们犹如浩瀚星空般的孤独、擦干眼泪后的坚强。

  以及,对于亲缘关系的深刻体味。

  所以,镜头中,不但有人,也有落日余晖中、星空映衬下的那个白色电话亭。

  短短49分钟的纪录片,与观众探讨了这样一种理念:彼此思念,是亲人之间永远割不断的链接。而没有被亲人忘记,才是我们曾经活着的最好证明!

  正如“风之电话”的主人佐佐木至说,“不管情况多糟糕,希望就是活下去的意义。我想为人们提供些东西,能够让他们与逝去的亲人联系。”

  这座电话亭,一端连接着幸存者,一端连接着他们逝去的亲人。或许,还连接着幸存者们那如浩瀚星空般无边孤寂的内心。

  《风的电话》观后感(五):不到200人看过的良心片,豆瓣8.8都给低了

  7月18日,动画电影行业最为黑色的一天。

  参与制作了《蜡笔小新》《犬夜叉》等作品,成立了34年的动画电影公司——日本京都动画(“京阿尼”)发生了惨烈的纵火案。

  京阿尼作品《声之形》曾在中国内地公映

  仅有70余名员工的第一工作室,工作室全部烧毁,33人死亡,36人受伤。

  有一位69岁的老爷爷,在听闻消息后立马赶到了现场,他21岁的孙女正是京阿尼的员工。

  据报道称,老爷爷的孙女一直都很喜欢画画,两年前加入京阿尼,工作非常认真,最近还用自己的工资买礼物送给爷爷,更会因为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电影中而高兴不已。

前去现场哀悼的人们

  在我们对此劫难叹惋、悲伤、愤怒的同时,那些逝者们的家人,会有多么地难过。

  面对天灾人祸,人类实在太过于无力。

  如果有这么一个地方,能让我们寄去悲伤和思念,该有多好。

  今天要讲的这部片,便是记录了这份思念的力量——

风的电话

  HK出品纪录片,豆瓣8.8,却只有不到两百人评价。

  岩手县大槌町,一个曾经令人向往的美丽沿海城市。

  在大槌湾中央,有一座蓬莱岛,是NHK木偶连续剧《葫芦岛历险记》中葫芦岛的原型。

  但在2011年3月11日,13米高的海浪,短短30分钟的时间,淹没了蓬莱岛,摧毁了大槌町。

  那天,日本爆发了9级大地震,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对东北部的沿海城市造成了毁灭性破坏,并引发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泄露。

  作为重灾区的大槌町,861人死亡,421人至今下落不明。

  美丽的海边城市,变得尘土飞扬、遍地哀怨。

  那个无数人向往的家园,不复存在了。

  在这片充满绝望的灾区中,伫立了一个白色的复古电话亭。

  里面仅有一台转盘式黑色电话机,没有电话线。

  这是一个,永远都打不通的电话。

  但在地震过后的五年间,依然有不少人来到这里打电话。

  不仅有本地居民,还有千里迢迢从外地找过来的人们。

  电话聊天的内容,也十分平常。

  “爷爷,我的作业都做完了,马上要成为三年级的学生了。”

  “家里人身体都很好,孩子们都很努力、很健康,你就放心吧。”

  “回头见吧,我还会再来的。”

  这一台打不通的电话,成为了他们与不幸在海啸中遇难的家人们,唯一的联络。

  一开始,这个电话亭并不对外开放。

  电话亭的所有者佐佐木格先生,因为想和震灾前一年去世的表弟说说话,而设置了这个电话亭。

  虽然没有电话线相连,但通过电话说出的话,海边的风儿都会传递到的。

  佐佐木格先生坚定不移地相信着,因此也将这个电话亭称之为——

  “风的电话”

  在震灾发生之后,佐佐木格先生决定,向所有的人开放“风的电话”。

  那些曾经通过电话亭得到的安慰和力量,佐佐木格先生也希望能够带给所有陷入震灾苦痛中的人们。

  就这样,通过电话、通过风儿,那些思念和勇气,开始传向未知的国度。

  15岁的幸崎廉,家住青森县八户市,经过了四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找到了电话亭。

  他的爸爸是一名货车司机,地震当天他恰好和别人换班,把车开到大船渡时遇上了海啸,至今下落不明。

  在事故发生后的五年间,妈妈单独带着他们坚强地生活着,弟弟妹妹不断地长大,而他也渐渐地成为了家中的顶梁柱。

  但总是有那么一些时候,他很想爸爸。

  “我有想句话想问您:为什么您要死?为什么是父亲您?为什么只有我,我一直想不明白。”

  在父亲去世之后,家中四个人都对此避之不谈,学校的朋友害怕触碰他们的伤心事,就连他们自己也都怯于提起父亲的名字。

  可是五年过去了,这份思念却越来越深,越来越重。

  对着毫无答复的电话,幸崎廉大哭了一场。

  回家之后,幸崎廉第一次和妈妈聊起了这个神奇的电话亭。

  “我用这个电话和爸爸通话了,跟他讲话什么的。”

  这也是事故之后,幸崎廉极少数地和妈妈敞开心扉,聊起生死。

  “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不再了,你要死了我们就完了,三个小孩子什么也干不了。”

  妈妈笑着打断了幸崎廉的话,“其实是很爱妈妈的。”

  这样悲伤的对话, 并非个例。

  在事故发生之后,无数家庭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绝望和无助中。

  一位原来住在大槌町的阿姨,每一次都会拨起自己家的电话。

  海啸夺去了丈夫的生命和她赖以生存的家,她被迫背井离乡,去到附近的城市居住着。

  面临着失业和生存危机,阿姨显得有些迷茫和失落。

  即便家已经没了,她依然会习惯地在打开家门的那一刻,呼唤一声“我回来啦,孩子他爸”。

  她也依然会做两人份的菜,摆好两人份的酒,在有重大决定的时候去电话亭和丈夫通话。

  如果上天再给她一次机会,能和丈夫说上一句话,她还是会说“我会长寿的”。

  即便生活已经如此糟糕,生存也变得如此艰辛,但还是不能放弃“生”的念头。

  “光想伤心事不好,打算今后要体验各种各样开心的事情。”

  来到了电话亭的她,原本准备了一肚子的话想要说,却在拿起话筒的那刻,沉默了。

  不管有多辛苦、多么难熬,我都会坚强地过下去,努力过得越来越好的。

  我想,在电话那一头的丈夫,已经都听见了。

  令人诧异的是,来到“风的电话”倾诉的,大多都是男性居民。

  他们有的失去了爱人,有的失去了子女。

  即便电话的那一头杳无音信,但他们依然会坚持地对着话筒絮絮叨叨。

  虽然这个电话始终无法避免悲伤,但如果因为悲伤就试图遗忘,

  “那还有谁来证明他们曾经生存过呢?

  如果你把家人的事情忘却了,那谁还会记得呢?”

  这个电话亭,也在帮助他们重建美好的回忆。

  对于父亲的去世避之不谈的幸崎廉一家四口,终于一起来到了电话亭。

  这也是幸崎廉,久违地和家人之间的敞开心扉。

  在父亲去世之后变得越来越内向的弟弟妹妹,牵着手拨动了电话。

  “请原谅我常说爸爸身上好臭。”

  “你曾经答应给我买小提琴,我自己会买的。”

  “进中学开始打网球,现在还没有进入前八名,最后一场比赛绝对打入前八名,请为我加油。”

  “中一的时候开始迷上杰尼斯明星,现在还是没变。”

  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常对话,他们终于提起了勇气,说了出口。

  爸爸的存在,不过就是那个伟岸的、能够倾听子女烦恼的模样啊。

  接着,妈妈也鼓起勇气,走进了电话亭。

  “总觉得你现在还在什么地方活着,还有那么多一起要做的事情。”

  “以后觉得自己撑不住了,我会再来的。”

  “再过多少年我一个人也不行,你快回来吧。”

  那些曾经伪装的坚强和笑容,全在进入电话亭的一瞬间内崩塌。

  这也是全家人第一次,在震灾之后一起讨论父亲。

  聊起爸爸的那些好,那些坏,还有那些生活里的鸡毛小事。

  往日的回忆变得鲜活起来,此刻的苦痛似乎也在渐渐释怀了。

  我们总说,时间是疗愈伤痛最好的解药。

  但一年又一年的过去了,我们却依然不曾拥有面对悲伤的勇气。

  微笑、坚强和逃避,这些看上去能遗忘痛苦的方式,实际上,不过只是在伤口上贴了一层绷带罢了。

  伤口不会愈合,悲伤也依旧存在。

  全片没有煽情的镜头,没有痛哭流涕的哀求,只有继续生活的勇气和拼命。

  在进入电话亭的那瞬间,那些遗憾的、难过的、不理解的念头,却都能一下子宣泄出来。

  这或许也给了我们一个新的疗愈方式——

  难过的时候,就哭出来吧。

  委屈的时候,就说出来吧。

  风会承载你的思念,飘向那个没有痛苦的国度去的。

  *本文作者:阿呆

  《风的电话》观后感(六):孤岛中的日本人

  丨本文首发于皮皮电影

  皮皮电影 / 每天一部精彩电影推荐

  微信搜索:ppdianying 关注皮皮电影公号,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许多人像皮哥一样患有一种“沟通障碍症”:

  面对网友,可以肆无忌惮地嗨聊,狂发表情包,宛如神经病;

  面对家人,却常常无话可说,仅有的交流也像例行公事。

  要是和家人通电话,简直要了亲命,通话时长通常不会超过三分钟。

  你我都曾困惑:

  我们不是冷血,我们深爱着父母;

  我们也懂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

  可是面对家人,那些对恋人轻易说出口的甜言蜜语却堵塞在舌尖,化成一句深沉无奈的叹息。

  不必惊讶!

  在不擅长表达情感方面,我们的邻居日本比我们做得更甚。

  日本人把“不给别人添麻烦”做到了极致,导致人人皆孤岛。

  当今的日本甚至步入了“无缘社会”。

  何为“无缘社会”?

  日本NHK电视台在其纪录片《无缘社会》中进行了定义:

  一是无血缘:越来越多人不结婚,家庭关系疏离乃至崩坏,许多人孤独终老;

  二是无地缘:年轻人都奔赴大城市,故土的概念及意识日渐淡薄;

  三是无社缘:看似在网上聊得热火朝天,实际一断电,与社会的联系瞬间被切断。

  最近一条新闻就是明证:东京一男子宣布与二次元少女结婚。

  皮哥一直有一个观点:

  日本的今天很可能就是中国的明天。

  无论经济发展还是房价股市,以及人情冷暖。

  皮哥今天重点给你推荐另一部NHK电视台的纪录片《风的电话》,一部与逝去亲人通过电话沟通的片子。

  日本NHK电视台被誉为“比中国更关心中国的电视台”。

  他们的纪录片聚焦过深圳的三和大神,关注过杭州的民工,也无情揭露过日本731部队的罪行,有时间皮哥会慢慢介绍给大家。

  HK纪录片一大特点就是:情感细腻,充满人文关怀,这部《风的电话》就是如此。

  它在豆瓣上只有121人评分,却高达8.8分;

  片长只有49分钟,没有漂亮话,却让观众“从头哭到尾”。

  为何有如此魔力?

  就因为日本人处于“无缘社会”的漩涡中,灾难过后,那些埋葬的情感压抑很久终于有了释放的出口,自然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本片选择了一个特殊的视角:

  一部矗立在日本大槌町山丘上的电话亭,里面放着一部没有电话线的电话。

  这个电话亭的主人是佐佐木先生,他原本只是用它来和过世的表弟说说话。

  一年后的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大地震,此次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对日本东北部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等地造成毁灭性破坏,并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

  岩手县的大槌町首当其冲,仅30分钟几乎被夷为平地,该町有居民1.5万人,861人死亡,421人下落不明。

  灾难过后,佐佐木将“风之电话”正式对公众开放,帮助他们寄托哀思,走出困境。

  “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心联系在一起,非常重要。”佐佐木朴素的话语温暖人心。

  化用鲁迅的话说,世上很多东西并无意义,用的人多了,它便拥有了意义。

  从2011年到2016年五年间,NHK电视台一直在关注着这个电话亭,它像漂泊在时间大海中的记录仪,记录着人们如何从灾难中一步步走出来。

  平日里寡言慎行的日本人纷纷慕名而来,它像精神图腾般抚慰人心。

  前来打电话的人有很多,皮哥重点说一个。

  15岁男孩幸崎廉家住青森县,他的父亲是个司机,灾难发生时开车路过这里,被海啸卷走杳无音讯。

  5年后男孩孤身一人花了4个小时前往电话亭,只为同父亲说说话。

  他哭着对父亲说:“为什么死去的是父亲您?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

  记者随男孩来到他的家中,一家五口因为少了父亲而失去生机。

  妈妈说,都过去五年了,可对他们而言,才刚刚过了五年。

  在这个失衡的家庭里,父亲成了禁忌话题,大家保持着默契不提这件事。

  可是父亲的离开却潜移默化影响着全家人。

  母亲一开始也产生了轻生念头,可为母则刚,在孩子面前她还要佯装坚强;

  男孩到了青春期,感情变敏感,常常在母亲准备离家时将她抱住,轻声哭泣。

  而弟弟妹妹依然不太会表达情感,将万千心事藏于心底。

  男孩终于将风的电话告诉了母亲,母亲决定带着全家人前往那里,直面这个笼罩多年的阴影。

  在电话亭里上演了一出悲喜剧,下车后还嬉皮打闹的姐弟,到了电话亭里却哭成了泪人。

  不善言辞的小妹拿起电话,片刻犹豫后,说出的却是:

  “请原谅我说爸爸身上好臭。”

  “爸爸答应给我买的小提琴,我自己也会买的。”

  “我开始打网球,一定要打进前八名,请爸爸为我加油!”

  让人哭笑不得,暖心不已。

  妹妹出来后,弟弟前一秒还和她挤眉弄眼,可转眼自己也抑制不住地大哭起来,妹妹贴心地递上了手帕。

  这家人通过这样一种类似朝圣的方式,完成了灵魂的洗礼。

  他们日后的日子就会顺风顺水吗?

  未必,但至少在电话亭逗留的那一刻,一家人的心结打开了,五个孤岛被看不见的电话线连接在了一起。

  49分钟的纪录片了讲述了很多这样的小事,故事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亲人全都死于五年前那场灾难。

  镜头里打电话的人说不出微言大义,要么长久沉默,要么低声啜泣,好容易说出的来的也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但感动我们的不就是这份粗糙的真实感吗?

  灾难面前,我们听多了“逝者安息,生者坚强”,但那些情感太过高大,虚无缥缈。

  灾难一发生,立刻救援捐款,全国默哀,涕泪横飞,我们恨不能将成吨的情感立刻宣泄完毕。

  明日醒来,热搜变成了某明星的绯闻,我们痛苦之后心安理得地投入到下一场狂欢中。

  可依然处在痛苦中的灾民怎么办?

  对于他们来说,在接受完短暂的慰藉,流干了决堤的泪水后,如何生存下去才是关键。

  但这一部分太过单调,缺乏爆点,常常被媒体遗忘。

  本片正是关注了被遗忘的这部分,风之电话像一个器皿,将平凡日子里他们流下了的泪滴收集起来,日积月累,积少成多。

  然后在五年后一并抛洒,眼泪化作瀑布,汹涌而来。

  那些平凡琐碎的故事就这样轻易冲垮了我们的泪腺。

  不可否认,面对镜头普通人多少会有“演”的成分,影片的真实感略微会被削弱,但我们依然能看到他们的真情流露。

  电话亭分割出两个世界。

  外面的世界是日本社会,是一个制度完美但也残酷的社会,苦难的人常常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

  里面的世界是亲情,方寸之间却足够容纳他们疲惫的心。

  他们在和家人对话,更是在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因为逝去的家人已经住进了他们的内心。

  片尾临时安置区的孩子露出了微笑,我们也应该对生活保持希望,勇敢地活下去,为了自己,更为了爱我们的人!

  文/皮皮电影特约作者:忍者爱吃鱼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风的电话》经典观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