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由萧寒执导,王津 / 亓昊楠 / 屈峰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完点映,导演除了感谢就是一直在热切地询问我们观后感,他自己都不敢确定观众是否会喜欢,就因为这是部记录电影。他也一直在说如果觉得好就拜托大家多去宣传,推动记录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关于电影,我觉得懂的人看时会感动,瞧新鲜的人看时会涨知识,如果你要问我好不好看,我希望你自己去体会,这才是纪录电影。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二):枣林子窸窣
四星完全因为太短 古旧的青石板 斑驳的灰墙与阵列的黄色琉璃瓦 依稀透过枝繁叶茂的御枣洒下碎阳 那是黄昏时;故宫里飞扬起大三八自行车 小院里三两聚散排队吆早着打卡 瓜藤下要食儿的猫咪们紧粘着老匠人 麻雀儿叉着细爪子蹦哒着啄地上的果子 那是又一个清晨;简单的人情世故 一份守护 一份耐心 就是一辈子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三):佳
虽然被男神师傅圈粉,但客观来说,电影虽然也很棒,但没有纪录片那么棒。故宫的深深处是一个很多人不敢说了解的世界,纪录片旁白也不多,但寥寥几句总能点到,电影没有旁白看起来更生动,但看完一遍觉得不够透,而且情节没有连贯。不过电影和纪录片放在一起,还是相得益彰的很好。总之,没达到之前的期待,但值得之前的等待。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四):择一事,终一生
这些匠人的精神本最值得人们走进影院,这样的工作需要戒骄戒躁能坐得下来的人去做,能愿意去潜心传承的人本就少,就更别指望只愿意为明星串烧类的和特效堆叠出来的电影进影院的人来看这样一部真正有内涵的影片。这些文物本就是精彩的,经过这些匠人精心巧手雕琢之后恢复原本面貌的那一刻更精彩了!这些文物又活了!
从开篇的老院门一道道地打开,到最后一扇扇地合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于普通人说,短暂闪现的情怀,老师傅们沉淀了一辈子。爱上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为之默默奋斗,匠人精神,可能就是这片片飘散的银杏叶,可能就是落雨窗前缱绻的猫咪,可能就是绽放新芽的绿树,最后都成了生活的信仰执着。生活如诗,沉默宁静。
实话实说剪辑的蛮混乱的,全篇根本没有主线,修复工作被越说越乱,又是BGM拯救世界的典型例子。和原本得三集纪录片比就差的真是远了,回到家又刷了一遍,非常愉快。不过本来就是情怀去纯送个票房的,何况比起那些宣传恶心情节傻逼还能排满档期的热映国产烂片,怎么看都强上不止一倍,虽然缺点不少,这种国产还是值得去支持一下的。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七):看完觉得自己的戾气都少了一截
本以为会有点乏味,但竟出乎意料地好看,午饭后一口气看完了。全片没有一句旁白,全由人物言语组成。工作场景,日常趣闻,问题见解…每个人说话都带着种静远悠长的气质,或者是老北京的烟火气。看完觉得自己的戾气都少了一截。 也许保护文物的意义除了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在过程中与物品和艺术的对话及感悟才是对这些文物工作者们更有价值的事。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八):匠心之外我的两处感动
择一物,终一生。头一处让我感动的是师徒间的镜头,从师父身上学手艺学做人,似乎看到了父亲早年间在厂子里的生活,直到现在父亲已从厂子出来几十年也依然每年去给八十多岁的师父祝寿,春节连同我和母亲也去一齐欢聚。这种现如今无法体会的情感真挚可贵。二一处感动在于,北京人懂礼儿讲面儿,不虚头巴脑,尊师重道,在如今的北京也并不多见了。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九):札记
拉近了与故宫文保科技部的距离,了解了一群修复师的工作,生活。其实还挺羡慕他们的,在故宫的小四合院里,没有整齐划一的工装,空闲时间可以喂喂猫,打打果,浇浇花。如其说这是一种工作,更不如说是一种生活……只是片子剪的很随意,给我感觉稍有点不适,但是换个角度讲,也可以说是一个特色吧,毕竟本来就是很工作生活的札记,没必要一定很条理……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十):我就想过这样的生活
北京,夏日,午后,窗外微风吹得树叶沙沙响,我就如此惬意地看了这部电影。果断加入我最喜爱的电影。关于文物修复工作,电影讲的其实很少,更多的展示的是修复文物的工匠们的日常工作生活细节,包括在空无一人的故宫大殿前骑自行车,在红墙绿瓦的四合院里锤锤凿凿,院儿里的杏熟了许多人一起打杏……这种悠闲自得不争名夺利的生活态度是我十分向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