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巴金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第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新版)》是一本由巴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48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巴金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第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新版)》精选点评:
●2019年第14本书。看《家》的时候总是会想到《雷雨》里面的人物。也很认真地看完了后记,了解到写小说的一些真实想法,写小说也没有那么难。
●文笔很流利,读起来通畅没有什么大的阻碍。 觉新、觉民、觉慧,高家的子弟仨,各有各的性情,辈分仿佛也是思想程度受解放的代表(可以理解)。时代的禁锢、家庭的捆绑,令无数人先后的死去。 鸣凤让我觉得唏嘘,同时也感同身受有些“恨”起觉慧来,当然明白更该恨的是那些封建礼教、身份等级区别。梅芬的形象一直是林妹妹般的哀怨与多愁,而瑞珏的端庄大气形象其实感觉是理想化而已,最后同样在迷信的屠刀下断送了性命,她们的死都令人惋惜,也更体现了觉新面对封建势力的软弱。 可以说,觉慧是有希望的,可去了上海以后的他会面临什么?又是未可知的。他在潜意识里其实也受了封建思想的影响,因而往往会为自身的矛盾而痛苦。 最近的阅读都非常关注环境描写,觉得它一是切合了小说的整个叙事背景,二在于营造了一种轻松氛围,给小说增添了一定乐趣。
●觉慧或许就是特殊时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缩影,冒冒失失鄙视一切心高气傲,可是事实上却是怯懦胆小自负无情无义。
●结尾处觉慧离家去上海那段心理描写让我怅然若失。这是什么样的感觉啊!是我今年四月发表在豆瓣广播那句“我终将离去”的感觉啊!
《家(巴金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第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新版)》读后感(一):封建的殉道和激进·《家》
这还是《家》吗?就因为生养了“我”,所以,“我”的一切行动都要受到封建家长的制约权衡利弊,然后把我当个利用的机器打包送走满足你们的利益? 觉新,他真是个懦弱的不敢反抗的人。他可能更代表了当时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影子。逆来顺受,听从长辈的安排。痛苦的一次次失去自己所爱的人,无能为力。颛钰是这样被娶进门的,梅小姐是这样被错过含恨而死的。在那个时代,嫡长子是有多么令人羡慕,但是又是多么身不由己。 封建的家长们,他们一边遭受这痛苦,一边痛苦的惩罚别人。什么理所应当,狗屁! 觉民,属于居中的一类人,他一方面要反抗,但是又不敢彻底反抗,他喜欢琴,为了拒绝和其他女子成婚,逃离家,但在躲避的同时他又不停的问自己质疑自己的决定。如果不是老太爷病死,他可能会投降 。 觉慧,彻彻底底的反抗者。他喜欢丫头鸣凤,但是封建家长要让鸣凤做小老婆,逼死了鸣凤。“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更加加重了觉慧反抗的决心。 这种吃人的礼教社会,埋葬了人的幸福,使无辜的生命遭受总总不幸。幸好不是生在古代或者那样的家庭,要不然,可不知道要叛逆死多少回了。 忽然有想到,为什么说古代才子佳人的小说套路重复——一曰才子佳人俩情相悦;二曰父母兄长强强联手反对;三曰才子佳人对天盟誓不离不弃;四曰理想干不过现实,男女私奔或双双自尽,或一个自尽一个含恨而终。看完《家》终于明白了那些无奈和心酸。俩个人怎么能对抗的过整个社会。即使在五四运动民族解放的时候,都时时的悲剧,更不要说在古代封建社会当老大的时候。 唉~替他们可怜
《家(巴金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第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新版)》读后感(二):《家》
前两天看完了巴金先生的《家》,现在想起来写读后感。这本书抨击封建的制度封、迷信、礼教、思想的中心思想不言而喻,所以就不过多赘述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好。很遗憾,这本书里没有一个人物是我喜欢的,排除高家其他的配角人物,就主角来说,我总会觉得觉慧太过偏激,不体恤哥哥的不容易,辜负了凤鸣了期盼,一味想着自己要逃离要大胆要为自己做主,实在太过自私。觉民中立的性格无功无过平平淡淡,整个人物激不起我的一点感觉,厌恶或者喜欢都如此。觉新是我唯一可以站在他的立场上为他思考的一个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我是爱他的。巴金先生自己也说虽然没有想把现实中的人代入,可写着写着便知道自己还是将大哥代入了觉新。我能理解觉新的选择,在封建的大家庭里,亲生母亲死亡,而后父亲又临终托孤,他必然会担负起父亲在封建家庭中的地位,成为封建的牺牲品,直到最后才觉悟自己是来不及反抗了,所以帮助弟弟出走用来反抗封建。最后一幕描写觉新站在门口目送弟弟离去的背影,奔向自由的背影,我会心疼觉新,我当时就在想,觉民也走以后,觉新一个人怎么办……书外给出了答案,巴金的大哥自杀了,我很释然,我觉得这也会是书里觉新解放自我的最好办法。
《家》是我读过的巴金先生的第一本著作,经典自然是有经典的道理。这本书从你开始读,你就知道它想告诉你什么,讲道理的部分是浅显易懂的大众可以理解的,我很欣赏这一方面。但是就我个人喜恶来讲,人物性格还是显得太过单调乏味,可能是因为这本书事多主角的缘故,故事情节为主要内容,对于人物的构思和刻画就会少一些,也或许是我太年轻了,没有真正理解先生想表达的深层内容。
《家(巴金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第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新版)》读后感(三):浅析《家》中的人物
《家》这部小说主要讲了在四川的封建家庭高家中以祖父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与以觉慧为代表的新势力的斗争。
觉慧是这本书的核心人物,他敢于同封建势力斗争,他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他就有一种渴望:他想做一个跟他的长辈完全不同的人。家里人不允许他去参加游行他偏要去;他喜欢上家里的仆人鸣凤,不顾家中的封建等级制度;老太爷治病,他公然当着众人的面反抗迷信及迷信活动;过年耍龙灯的时候,他极其反对;觉慧热情地参加了各种新式活动如办周报,参加茶会等等,对于觉慧而言,高家好像是一个沙漠,而这个由他们同一的好心和同一的理想结合起来的地方才是他的家;为了理想与离开这个所谓的他不懂且憎恨的家,他选择孤身前往上海追逐自己的梦想与前程!
觉明是觉慧的二哥,觉明同样地反对封建,但他没有觉慧表现的那么明显,他敢于自由地追逐爱情,他面对老太爷给他定下的婚姻,他毅然决然地拒绝并选择离家出走反抗。
觉新是大哥,他因为软弱丧失了自己的青春与梦想,丧失了梅表姐,以至于最终钰死时他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他时常感慨自己被毁掉了。作者似乎在他的身上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作揖主义’与‘无抵抗主义’不但不能打倒封建势力,反而自己也会被封建势力所吞噬。
琴小姐是一个思想进步的女士,她不怕他人异样的眼光要进男女同校的学堂,她不惧怕改革带来的危险,‘我知道任何改革的成功,都需要不少的牺牲做代价。现在就让我做一样牺牲品吧’。她曾想过像母亲屈服,但她不肯,她看到了千百年来中国妇女的悲惨道路,他不愿意重蹈覆辙,她要走新的路,她要为将来的女子们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这条道路上不再有妇女的泪与血。这让我想起了鲁迅的《故乡》里的一句话,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大意相同)。是的,这样的路就要由她来开辟!
老太爷是这个家中的最高权利形象,他说的话及吩咐的事家里的人不能说不,不然他就要发火,他随意的安排他人的婚事,只为了自己的面子,他视家里的仆人为草芥,不在乎他们的感受。他极力地维护这个封建大家庭,但在他病倒在床时,看到自己身边的人与事,他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他死前要把觉民叫回来,似乎要和他说什么....
鸣凤是一个骨子里被封建思想束缚的女子,她时常感慨命运的不公,但她不甘心被其束缚,她也想有自己的爱情,她惧怕自己像喜儿一样被卖到别的人家做小,她有自己喜欢的人,但他们身份悬殊太大,她不敢抱有太多的幻想,内心的自卑让她只想一辈子陪在他的身边做他的奴隶。当她被送到冯家做小的消息传来后,她只能以死来抵抗,除了这个,她一个微小的不能再小的仆人没有别的办法来抵抗命运的安排了。
梅与钰,她们都因为封建礼教的安排错过了自己的幸福,即使钰结婚以后过的很好。梅即使嫁给了觉新,在这个家庭里她也不会幸福的,她也可能面临着钰的命运,因为这个家中女性的力量微不足道。
至于克明,克定,克安这些人都是封建的遗留,他们表面温文儒雅,背地里却干出见不得人的勾当;他们或多或少的接受了新的思想却不敢于同封建作斗争。
《家(巴金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第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新版)》读后感(四):《家》巴金
⏳「《家》巴金
家(巴金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第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新版)8.4巴金 / 2018 / 人民文学出版社端午节里的思考... 」⏳
花了五天的时间去看了这本书。意料之外的好读,还以为会是一本十分枯燥的书。原本不想写什么的,网上的书评已经非常多了。但看这本书着实花了一些精力,还是要仪式感作个结尾。
开头觉民和觉慧的出场,二人在讨论戏剧表演的事情。
有一段是这样的:他醒悟似地欢叫起来:“二哥,我懂得了!”觉民惊讶地看他一眼,问道:“什么事情?你这样高兴!”“二哥,我现在才晓得演戏的奥妙了,”觉慧带着幼稚的得意的笑容说。“我想着,仿佛我自己就是 ‘黑狗’一样,于是话自然地流露了出来,并不要我费力思索。
这说的就是表演的信念感吧,看到这里,想来作者读书的时候同样也是经历过这些教育的。我感到十分的赞同。
刚开始,作者对家的描写还是:街上的一切逐渐消失在灰暗的暮色里。路上尽是水和泥。空气寒冷。一个希望鼓舞着在僻静的街上走得很吃力的行人—那就是温暖、明亮的家。中国是一个家文化的社会。包括到现在,家的地位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
就我而言,爸爸妈妈我组成的三口之家,除此以外,没有人比他们更为重要的。而现在我的生活态度同样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每个人每天都会有形形色色的压力,自然也会有许多的不顺心。但、试问这个世界上,有谁过的十全十美?又有谁全无烦心事的呢?如若因为某一个人的不幸,或者失败,反复的去责怪,或者唉声叹气。这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还不如在一起的时候快乐开心。散散步或者偶尔撸个串聊聊天,看看电影之类的这不就是生活吗。这样浅显的道理。如果一家之主不懂得,老人不懂得,将会是一件很悲惨的事情。
就如同巴金的《家》一样。对家的美好描述将会变为一种讽刺。
《家》是激流三部曲里最著名的一部。读完了之后我可能不会去看《春》《秋》。知乎里有人评价说这一篇是仿红楼梦的,但却比红楼梦差了许多。我未曾看过完整版的红楼梦的小说,还不能给出评价。但是巴金写的背景是基于五四运动的,有其独有的反封建的意义。在那个年代。27岁的巴金批判了女子缠足、包办婚姻、封建迷信、送丫鬟去给别人做小老婆等种种的压迫,在那个年代为女性发声。在书里宣扬新的思想。这些,在我看来,就奠定了这本书的独一无二的地位。知乎里那几位的评论,很有可能就是过于片面。形而上学。
我很喜欢,序里面的一段话“在这里我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但我们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构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我不是一个说教者,我不能明确地指出一条路来,但是读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它。很多事都是这样,真的不要去盲目的崇拜。我也从来不追星,其实人就是人,人无完人,在我看来是没有意义的。
最后还是想写一下我对几个cp线想法。
「觉新
瑞珏... 」
在我看来,觉新的确是一个十分懦弱的存在,同时也是封建制度下不幸的产物。他和梅他自己都是不幸的,连带着瑞珏也是不幸的。他的“作揖主义”他的“不作为主义”造就了许多的悲剧。他和梅、他自己的悲剧已经不说了。但是到最后他也没勇敢起来。老太爷都死了,还是不能勇敢起来去维护自己的妻子,甚至连死之前都没有见最后的一面。他最后的悲惨情景也是因为自己,自作自受。
「觉民
琴... 」
觉民(二少爷)和琴的结局,是所有人里面唯一好的结局了。先说琴,她是那个时代的新女性,有自己的思想,喜欢读书,开朗美丽又活泼。我觉得她也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她有一个虽然十分传统但又非常爱她的妈妈,爱大于了封建传统。以至于她的母亲可以顶住压力让她去读书,未来甚至可以去读男女同校的洋学堂。我每次看到琴的出场,我都觉得很开心,她一个美好的存在。面对问题不偃旗息鼓,只是说她一步一步去克服诸多的障碍。觉民也是里面最善良勇敢的我认为。也是唯一一个付出了实际行动去争取的。对于琴的感情也是十分真挚有担当。但二人的确门当户对,是最有希望的一对。
「觉慧
鸣凤... 」
觉慧是最有戏剧冲突的一个人物。三兄弟中他年纪最小,最后选择了逃离家族去更好的地方学习接受更好的教育。鸣凤的死,来自于封建社会的迫害。与觉慧也脱不了干系。那个时代,少爷和丫鬟的爱是不对等的,造就的大多数都是悲剧。鸣凤这个人就注定悲剧。觉慧的爱加速了她的死亡。在我看来。觉慧是对封建礼教,最不服也是最激动的一个。但在鸣凤的问题面前他却完完全全的退缩了,可以说几乎什么也没做。
但无非也就因为两点:1、他和鸣凤的身份实在差别太大,中间的阻碍实在是太大,不是他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能扛起来的2、他对鸣凤并没有那么深厚的爱恋。可以说只是公子对一个顺从丫鬟的怜爱。3.爱都是自私的,他没有考虑过鸣凤的命运,只是表达了爱恋。并不是具有深重意义的爱。
我觉得觉慧压根没有资格去嘲笑他的大哥。但同样也是理解他的。一味的说他无情无义,并没有任何的意义。
“我是青年人,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取过来。”
作为青年人,还是要勇敢,命运要捏在自己手里。
《家(巴金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第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新版)》读后感(五):家,可爱的家?
《家》讲述了国民革命社会变革时期,封建大家庭高家三个青年兄弟对于命运的态度与抗争。
老大觉新年轻时受到新式教育,对于一切新事物充满憧憬,他想出国留学,学习更先进的知识与思想,然而作为家中的长子,中学毕业后父亲给他定下了一门亲事,女方是与他门当户对的另一个大家小姐,即便觉新心里深爱的是他的一位远方表姐梅,他还是没有反抗,独自在房间里抱着枕头默默流泪一夜后,他接受了这个现实,并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一家公司工作,从此,年轻时的梦想,留学,青梅竹马一切的一切被他深埋心里。几年后,父亲离世,觉新身上的担子愈发沉重,这时他才明白,父亲并非不爱自己,一切都是祖父的安排,在这个家中,没有人可以质疑甚至违背祖父的意愿。觉新望着依然在念书的充满青年人独有的对未来憧憬的二弟三弟以及妻子瑞钰刚刚产下不久的宝宝,暗自发誓绝不让他们步自己的后尘,他要保护好他们,让他们得到自己未来的幸福。
二弟觉民和三弟觉慧在城里的中学读书,他们深受五四新思想的影响,对于封建时期的腐朽思想,老爷做派以及森严的社会等级发自内心的抗拒。觉民和亲戚家的琴相恋了,他们交流心得,一起补习功课,互为对方灵魂的伙伴,觉民就这样沉浸在与琴的爱恋中,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如觉民当时参与的学潮运动)也不再那么关心。好景不长,祖父为觉民安排了一门婚事,可那人并不是琴。觉民不想屈服于祖父,他决定实行逃婚,躲在同学家,靠三弟觉慧联系琴,与琴互诉衷心,他要与祖父抗争到底。然而可悲的是,家里那么多亲人,除了三弟觉慧没人支持他。更讽刺的是,曾经暗自发誓要保护好弟弟不让他们步自己后尘的大哥觉新也成了祖父的说客,觉新流着泪请求觉慧告知他觉民的位置,得到的确是觉慧严厉的呵斥与拒绝。
祖父得知觉民实行的逃婚策略大吃一惊,同时又得知老三(即觉民他们的三叔)在外偷用家中的钱租了一个公馆金屋藏娇(对方还是个妓女),一气之下病倒床榻。在觉民之前家里没有一个人敢于质疑敢于抗争他,他掌握着高家的一切经济来源,反抗他的人都会饿死,他也一直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在他的安排下高家会越来越昌盛繁荣。可是他不知道人是有思想的,不是任人摆布的木偶,在他做着四世甚至五世同堂的美梦时,觉民的出走毫无疑问的打击了他,再加上老三给家中带来的丑闻,他不禁怀疑起自己:这么多年来自己做这么多,积累这么多家产,创造了这么一个庞大繁荣的家庭,究竟是为了谁?为了这些不肖的子孙吗?
祖父的病一天天加重,终于他妥协了。他让觉慧把觉民叫回家,说他愿意尊重觉民的选择。祖父感受到死亡的即将降临,临终前他只想做一个慈祥的祖父,他将觉民叫到跟前,对他讲:“要好好读书。”这个在后辈面前庄严了一辈子,让后辈更多感到害怕而不是尊重的的老人,临终前终于显露他对孙儿们的毫不掩饰疼爱与不舍。
至此,觉民的抗争成功,他成了一个追逐自己幸福并成功了的青年。
三弟觉新曾是一个因不能出色扮演学校戏剧里自己角色而感到可恼紧张的害羞青年。后来他喜欢上了自己家中的丫鬟鸣凤,可是大家族少爷的身份使他难以拉下脸皮对鸣凤倾诉爱意。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月夜下,在只有他们两人的高家后院的湖水旁,他得以诉说,在得知鸣凤对自己也芳心暗许时,他发誓,要保护这个单纯善良的美丽少女。不久,祖父要把鸣凤嫁给一个刚刚死了妾室的地主老爷做小老婆,鸣凤为自己的命运感到悲哀,而她除了接受什么都做不了。她决定像三少爷求助,经过百般困难后她终于见到觉慧,她向他倾诉她的命运,她乞求他的一点恩泽。觉慧十分吃惊,随即又感到痛苦,祖父的决定哪里又是他能够抗争的呢?终于,在脑海中祖父那威严的身影下,再加上最近觉慧忙于的学潮运动,他“决定放弃他了”。觉慧做出决定的这一天,是鸣凤出嫁的日子,但是被嫁出的确是另一名不幸的少女。在这一天的前一夜,鸣凤带着无助绝望的心情以及对她三少爷深深地爱恋和不舍,跳入了后院那个她曾与他互诉心声的湖中。月光洒下,波光粼粼的湖面只不过泛起了一点涟漪,随即一切又恢复了平静。高家亦如此,一个丫鬟的死亡无足轻重。
然而觉慧却不能平静,在自责与悲伤的同时,鸣凤的死亡也使他终于看透了这个家,这个给与他安慰温暖的家,不过是一座深深的坟墓,墓里的所有人都是祖父操纵的行尸走肉。觉慧决定要抗争,于是他支持二哥的逃婚,痛斥大哥的软弱和绥靖政策。祖父离世后,觉慧认为这个家可以改变,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他想要逃离这里,一刻都不再想多待。
祖父死后,不久大嫂瑞钰即将产下二胎。家里的姨娘认为祖父仙逝不久,在家里生孩子乃不详,按照民俗,要将产妇送到郊外的一座小茅屋。茅屋闷热,也不卫生,并不适合分娩。尽管如此,大哥觉新还是将瑞钰送到了那里,此前二弟的逃婚已使他受尽家中长辈的批评和嘲讽“没有教养”“管教不严,他再也不想承受这些,此刻他只想像姨娘们证明自己并不是叛徒,完全没想过妻子将要承受多大的痛苦。
郊外,低矮的小茅屋内,孕妇躺在布满灰尘的炕上,呼吸着炎热浑浊的空气,忍受着临盆的疼痛,而身边只有两个素不相识的接生婆。她痛得大喊丈夫的名“觉新!”“觉新!”,此刻屋焦急等候的觉新也心痛万分,隔着一扇薄薄的小木门回应“瑞钰,你忍着点,我就在外面!”“觉新,你在哪里啊,我好痛啊!觉新!”妻子的呼声渐渐短促。觉新在门外颤抖,可他却不能推开那扇木门,那扇薄得如纸的木门,他全身有劲他却不敢使劲的敲打门“开门,放我进去!开门!”回应他的只有妻子痛苦的呼喊。不知过了多久,终于门开了,接生婆抱着小男孩走出来“恭喜老爷,是个公子。”觉新冲入屋内,瑞钰永远的停止了呼吸。
瑞钰的死刺激着觉慧,他一刻都不能忍受待在家里的时间。终于在一个清晨,觉慧乘坐着朋友的船去往了上海求学,逃离了给 他温暖幸福又给他绝望失落的家。
至此《家》以觉慧的离开结束。这个结局给我很多幻想,觉慧到上海后会不会遇到经济上的困难,能不能找到他需要的改变这个家的灵丹妙药;大哥觉新在深爱的妻子死后在长辈和生活的压迫下会不会续弦;二哥觉民与琴的恋爱会不会再受阻拦……一切都耐人寻味。
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人物是大哥觉新,毫无疑问,觉新是一个悲情角色,他的一生没有自我的选择,他的所作所为都是身不由己,他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讨别人欢心,所以当弟弟们与家中长辈发生矛盾时他夹在中间两面为难痛苦不堪。然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且不说觉民与祖父抗争时他的态度,我认为瑞钰的死亡他至少占一半责任,让自己深爱的妻子到那么一个环境恶劣卫生状况堪忧的地方分娩这个决定实在不是一个男人,而原因竟然是因为一个愚蠢透顶腐朽至极的封建习俗。当我读到那瑞钰分娩室与觉新隔着小木门痛苦的呼喊那一段,那个气呀,我真恨不得跑进书里一脚踹开那扇门让瑞钰可以紧握住他丈夫温暖的大手。我想给觉新一耳光,质问他:“你还是不是一个男人!”对于弟弟的逃婚,他不支持,反而助纣为虐想从觉慧口中套出觉民的下落。他忘了自己就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他还指望弟弟也接受这种不合理的安排。在一天天的妥协和讨好中他终于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然而最可悲的是觉新知道这都是错的,包办婚姻是错的,封建时期的那些古怪的习俗是错的,他也学过新思想,但他就是没有勇气去反抗,反而默默顺从期望自己受到的痛苦能够减少,最后他承受了更大更难以忍受的痛苦。觉新是一个懦夫。
觉慧是一个斗士,他具有反抗精神和怀疑精神。他敢于反抗祖父的威严,敢于怀疑旧社会的制度。二哥逃婚时全家只有他一个人支持鼓励,在听到大嫂要被送到外面分娩时他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他积极参与城里的学潮运动,和同学一起创办报纸发表文章宣扬民主思想,对于路边的乞丐他富有同情心,坚持“人道主义”而坚决不做轿子和人力车。然而在这之前他也曾迷茫过,困惑过。当他从祖父举办的气氛融洽充满欢声笑语的年夜晚会出来时他感到快乐,认为这个家还有的救。但随即当他瞥见大门外大年三十扔穿着布衫的乞讨小孩时这种幸福又开始动摇,他开始思索为何人与人之间差别如此巨大。鸣凤的死唤醒了他,从此斗士觉慧诞生,他要斗倒这腐朽的制度,斗翻这封建的腐朽的思想。可是他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他可以熬到祖父的死亡,但在这个家庭中因祖父而创建的地位尊卑明显等级森严的制度却永远不会灭亡,所以觉慧需要一种武器,一种有力的思想去对抗它,最后他去往了大城市上海,在在那里我希望他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有趣的发现:觉新,觉民,觉慧三人的名字代表着新社会,民主和真正的智慧。可惜书中对他们造成苦难的正是旧社会所留下来的,分明的社会等级以及顽固愚昧的封建残留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