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白银时代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6-23 23:35: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白银时代读后感1000字

  《白银时代》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银时代》精选点评

  ●上次的这个版本

  ●王二 真的浪漫

  ●荒诞诙谐,读着读着就理解了为什么李银河这么这个男人,要是我的话我也会爱上他。好几处直接看到笑出声,“领导说好的作品应该让人看了心情舒畅,不该让人头晕。小舅顶嘴到:那么开塞露就是好作品?”从《黄金时代开始就觉得他王二身边的每一个女人富有个性独立感情放大胆,王二爱着每一个女人,每一个女人也爱着王二。

  ●既然生活是这样的索然无味,就要有办法熬过去。这件事可不那么容易....起码比解习题难多了。 白银时代处处透着生活哲学,而我喜欢2010,幽默而富含深刻哲理

  ●你是老大哥

  ●辛辣

  ●没怎么看懂,尤其是白银时代。

  ●最喜欢的是第一篇,2010,老大哥的形象深入人心;2015也还行,舅舅舅妈爱情,很有味道;但白银时代就看不下去了,实在是太虚,看的有点晕……

  ●我只能说我确实看不懂王小波,完全不知所云,看完书评也才略懂一二。各花入各眼

  ●看完才找到这本书的首版时间是1997年,2010和2015的未来世界就是时的十多年后,对于2019年的我来说是庆幸目前没有变成作描绘的未来世界,但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群又一群的人不断的思考反思才能不断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 世界是银色的,到底是为什么呢

  《白银时代》读后感(一):“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

  第一次读《白银时代》的时候是在七年前,那时应该还没有读过《1984》;当把《我们》《美丽新世界》《1984》三部曲乃至《O的故事》都通读过之后,再来读《白银时代》的时候,第一眼就捕捉到了与“反乌托邦三部曲”相似的“未来生活”的可怖感与荒诞感。

  与《黄金时代》相比,《黄金时代》写的是“过去生活”的荒诞,因而《白银时代》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与《1984》相比,《2010》的“老大哥”与《1984》正好完全相反;《2010》没有那么强烈政治寓意,但无论是其中的爱情还是其中的生活,都比《1984》更凄美,有一种纯粹美感悲哀

  《2010》《2015》《白银时代》三篇小说中,最爱《2010》尤其酷爱其中“鞭刑”及之后的结局部分,凄美的让人颤抖;而以这一顺序进行编辑排版也非常有递进韵味全书看到最后,“在这种生活中过腻了,就出去体验生活——这应该说是个错误体验到的生活和你在过的生活其实是毫无区别的”,这句话应该可以当代部分不喜欢出去旅游的人提供一个论据,也可以为林黛玉的“喜散不喜聚”提供一个注解。所以,对待生活真正勇士做法应该就是“齐天大圣”式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要跳脱到“生活之外”。

  但是,其实齐天大圣最后也老老实实的皈依取经去了,而林妹妹也油尽灯枯了;《2010》的“老大哥”死了,《白银时代》的“老大哥”“除了‘生活’无事可做”。

  《1984》里的文化是“一座监狱”,《美丽新世界》里的文化是“一种阉割”;其实生活本身就既是“一座监狱”又是“一种阉割”,因为你跳脱不出去,何须多余的论及文化乃至政治?

  在这一层面上,王小波实属聪明。王小波的小说也就因而更高级、远超“反乌托邦三部曲”,它的“聪明”与“高级”正是因为它的“纯粹”、“生活”本身的“纯粹”。

  谁又能阻止你对自己的生活进行猜谜与解读呢?“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过早的猜出了谜底就真的彻底索然无味了。

  《白银时代》读后感(二):读后感

  “用极具讽刺荒诞的手法写出时代的创伤”这句真的很切合这三部中篇了

  《2010》 王二和前妻是作为管教与犯人认识的 在砸碱场认打认罚 性事都是被管教安排的 事事顺从管教 还要感谢管教 因为只要他事事顺从于她 她就可以让你得数盲症 就可以得到高高在上的职位 这难道不是在映射文革吗 知青被迫下乡 嘴上还要说着感谢政府 感谢国 让我有这样一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机会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农村没有出路 真正的发展还是要在城市里 数盲症也极具讽刺意味 只要得上这样一种病就可以坐上管理层的岗位 摆脱劳累的技术工作 数盲们无知不识数 只会做自己都不知道那是多少的报告数字材料 居高临下 吃饱穿足 指点江山 这不正是在映射那些尸位素餐 徒具空壳的“大人物”吗 《2015》 还是管教和犯人的故事,不过主角换成了舅舅和舅妈。舅舅(王二)因无照作画被关进习艺所,而“我”为了不步舅舅后尘,选择干了很多职业,到后来还是做了小说家。有很多人才能在这,只能做这个,就像小波当作家写东西,是之所向,是没办法抑制的。小波写到这篇是想讲文学作品的自由创造环境的吧。艺术服务于意识形态,在任何时代都是,难以摆脱,可小波追寻的应该是一种相对自由吧。 《白银时代》 这篇最难懂,我去微读上看的,看到大家的解读对我理解这篇还是有蛮大帮助的。这篇是用一种比较意识流的手法写的,隐喻很多,思维跳跃较大,而且主人公想的小说故事与主人公的现实场所交织在一起写,读的时候让我常常分不清哪个是故事,哪个是现实。但又有什么关系呢,主人公的现实也是故事,都是故事而已。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什么。我看到的更多还是对文艺作品自由出版环境的呼喊,只不过,用的是王小波的方式。 戏谑 幽默 调侃 荒诞 讽刺

  看到现在,我发现小波的小说总离不开性。性本来就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是人性所在,不必避讳。在那个年代,性还是一件不能谈论的东西,小波是为了把性拉下神秘神坛,所以一直在写性。我是这样认为的。

  小波还是那个爱自由爱智的人,看到现在还是这个感受。

  《白银时代》读后感(三):浅读《白银时代》

  白银时代有三个主要问题。依次是:未来的世界是银子的;生活是什么;真正的写作是什么。

1.未来的世界是银子的

  第一个问题。

老师在讲台上说道:未来的世界是银子的。

  在我理解,这里的划分应该是:未来的世界/是/银子的,而非未来的世界/是/银子/的。后者是货币概念,前者是一个形容词。相当于美好。即未来的世界是美好的。是对未来世界的无限期待与信心。和“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一样。是句口号。是在望梅止渴,画大饼充饥。白银时代就是一种中国梦式的世界。

  主人公“我”一直在写故事。故事有一幕是“我”被老师盯上十字架,(老师就是喊口号的人),像耶稣一样受难。暗讽人们为了白银世界,牺牲眼下生活。这时候小波就说了:

自己情愿在剧痛之中死在沙漠中,也比迷失在白银世界里好得多。

  如果黄金时代是现在,那白银时代就是未来,王小波喜欢奥威尔,也想写一部《1984》一样的作品,为了有趣。我想《白银时代》就是这样来的。和《1984》一样不是寓言,而是标志,为了时刻警醒人们,不要为了虚无缥缈的梦想而牺牲个体的自由。

2.生活是什么

这些段落和以前写的完全不同,大概都会被打回来重写,到那时再改回原样吧。我知道怎么写通得过,怎么写通不过。但我不大知道什么叫做生活。有必要在此补充几句:如你所知,这种事以前是不让写的。假如我写了,上面就要枪毙有关段落,还要批上一句:脱离生活。现在不仅让写,而且每部有关爱情的小说都得有一些,只是不准太过分。这就是说,不过分的性爱描写已经成了生活本身。

  同样的生活为什么以前不能写,现在却能写?以前写要被枪毙段落,被说脱离生活,现在却都要有一点?这些都是小说中公司规定的。公司会以“不真实、脱离生活”为由枪毙掉段落。而这些理由是朝三暮四的。是荒唐的。小波后文说:

实际上,生活就是你不乐意它发生但却发生的事。。。。。和真实不真实没有关系。

  我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生活是包括苦难,这些我们不想让他发生的事的,而不是像那个特殊时期一切都积极向上完全不能有负面消息的生活。和公司规定的真实不真实无关。生活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

3.真正的写作是什么

希腊神话里说,白银时代的人蒙神的恩宠,终生不会衰老,也不会为生计所困。他们没有痛苦,没有忧虑,一直到死,相貌和心境都像儿童。死掉以后,他们的幽灵还会在尘世上游荡。我想他们一定用不着回答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小说。

  这段话补充了希腊神话中白银时代的解释,希腊神话它的历史分期分成金、银、铜、铁四个时代,也是书名《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的出处。白银时代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最后一句“我想他们一定用不着回答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小说。”用否定形式看前文就可以得出小波认为的真正的小说(人会衰老、会为生计所困,有痛苦,有忧虑,随着年岁增长,相貌和心境都会变化,对死亡充满不安与恐惧。)

  讨论这些困难是真正小说存在的必要,没有这些的社会就没有真正的小说。

有关“棕色的”女同事要写真正的小说,我现在有如下结论:撇开写得好坏不论,小说无所谓真伪。如你所知,小说里准许虚构,所以没有什么真正的小说。但它可以分成你真正要写的小说和你不想写的小说。还有另外一种区分更有意义:有时候你真正在写小说,但更多的时候你是在过着某种生活。这也和做爱相仿:假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双方都想做,那他们就是真正在做爱。假如他们都不想,别人却要求他们做,那就不是做爱,而是在过夫妻生活。我们坐在办公室里,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过写作生活。她在这种生活中过腻了,就出去体验生活一这 应该说是个错误。体验到的生活和你在过的生活其实是毫无区别的。我知道,“棕色的”要做的事是:真正地写小说。要做这件事,就必须从所谓的生活里逃开。想要真正地写,就必须到生活之外。但我不敢告诉她这个结论。我胆子很小,不敢犯错误。

  真正地写小说是要逃离政府允许的生活,凭着自己的意愿去写的。

结语

  想要真正读懂王小波,需要了解中国那段特殊时期的历史,列了了解那段时期的推荐书目。也不多说,我胆子小,不敢犯错误。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8.7R.麦克法夸尔 / 1998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8.9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 / 1998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白银时代》读后感(四):领导不识数:王小波笔下的21世纪官僚

  这是一篇关于《2010》的读后感

  1

  提到王小波的小说,很多人会首先想起xing,这可能是因为《黄金时代》太有名了。其实还有一件事他常写,而且写得很不错,那就是“我们”和“他们”如何相互伤害。故事总是需要冲突的,所以这听上去像句废话,但你要是真的看过王小波的小说,而且有些社会阅历,那就会明白,这里的“我们”和“他们”不是简单的称谓游戏。

  在《寻找无双》里,“我们”是王仙客,“他们”是宣阳坊的几位老板,在《革(和谐)命时期的爱情》里,“我们”是王二,“他们”是X海鹰,在《2010》里,“我们”是另一个王二,也叫老大哥,“他们”是数盲。《2010》里的“他们”不由某一个或几个人来代表,王小波把这个群体给漫画化了。

  这样呈现的形象既模糊又清晰,个性化的细节被甩干了,于是这个群体很脸谱,但这不意味着数盲的形象刻画不生动。事实上,王小波写的数盲可能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官僚形象。

  王小波和专门写官场小说的作者不同,他不会依照官场所独有的那一套弯弯绕剖析事件和人物,被他设定为叙述者的“老大哥”受过高度教育,是技术部的骨干,听上去很像中产精英,但他本质上是一个被排斥在权力圈子之外的小民。

  那么在普通人眼中,官僚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王小波给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设定:领导都有数盲症:普通人数数,数出来的是自然数列,领导数数,数出来的是随机数列。

我说我快五十了,没法提高。他却说五十很年轻。我问多少岁不年轻,他说是二十岁,同时伸出三个指头,几乎把我气死。

  这就是不识数。微妙的是很多现实中匪夷所思的问题,如果以不识数为“理由”,竟然都能解释通。

  比如,数盲不识数,也就不知道一件东西价值几何,所以会大花公款,买豪华公车,用进口物资,就连开会发的纯净水也常常只喝一两口就去领一杯新的。无论普通人的生活如何困难,数盲领导家里的好东西都堆积成山,用也用不完。

正面的说法是领导上的待遇并不超过工作需要,反面的说法是超过了好几倍;所以应该算算账。为此要有一种计数法、一种记账法、一种逻辑,对数盲和非数盲通用,但又不可能。有位外国的学者说,数盲实质上是不进位,只要是工作需要,吃多少喝多少都不用进位,始终是工作需要,故而是用了无穷计数法。这种算法我们学不好。假如你就这一点对数盲发牢骚,他就笑眯眯地安慰你说:你们用的二进制、十进制我们也不会嘛。大家各有所长,都是工作需要。

  数盲始终被“特供”围绕,普通人的困境对他们而言无关痛痒。在《2010》中,普通人需要面对的最大困境是环境污染:天是褐色的,水是恶臭的,沙滩是堆满垃圾的,饮用水是限量的,淋浴是有可能被浇一身苯毒发身亡的。但数盲给出的应对措施是给窗户(包括小轿车的车窗)和镜头都加一层过滤片,这样照片和影像里的天就依然是蓝色的,出门就坐专车的数盲也永远没有机会看见外面有多脏。

  他们甚至会觉得再脏一点也无所谓。

上个世纪生产的全部铅酸电池都到了中国,不仅不要钱,还到给些钱。同时到达的还有大量化工废料。数盲认为这很好,因为能挣外汇;而我们认为妈的bi非常不好,会把大家都害死(除了数盲,因为他们不接触这些东西)。数盲听了这样的汇报,就笑嘻嘻地说:有污染不怕,慢慢治理嘛。我cao你妈,要是能治理,人家会大老远给你送来吗?

  这就是数盲: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官僚。在普通人看不到的地方,官僚也许个个都有一套高深莫测的处世哲学,但这种哲学和现实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毫无关系,那只关乎上层人物之间的利益角逐。

  2

  虽然不解决实际问题,但是数盲也不是一群全无行动的吉祥物。他们在一些事情上行动力也很强,比如限制资源和封锁信息。

王二坐在绘图桌前的高脚凳上,手里拿了一把飞鱼形的刀子在削铅笔。那刀子有一斤重,本身是一件工艺品,除了削铅笔,还可以削苹果、切菜、杀人。现在的每一把刀都是这样笨重,这是因为每把刀子都是铸铁做的……钢是危险品,要特批,报告打上去,一年也批不回来。

  ……

国外所有的技术书刊……是禁止进口的,以防夹带了反(和谐)动或者下流的信息。至于想用计算机终端从国外查点什么,连门都没有。这是因为一切信息,尤其是外国来的信息都是危险的。打电话可以,必须说中文,因为有人监听,听见一句外文就掐线。

  我们当然都知道这里说的“危险”“反(和谐)动”“下流”到底是什么意思。很显然,数盲也知道自己禁不起普通人的质疑。那怎么办呢?那就连哄带骗,让普通人思想闭塞,想不起来质疑他们,或者即便质疑了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王小波的写法比较夸张,但他提出了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能办事的人没资格,有资格的人不办事。数盲垄断了资源和信息,但他们自己并不知道如何发挥这些东西的价值。做实际工作的人没有数盲症,可以用好这些东西,却得不到它们。

  这种荒诞的局面并不少见:一个问题,谁都知道要解决,很多人都知道如何解决,但它就是解决不了,一拖多年也解决不了。这种问题有一部分会演变成顽疾,到那时,哪怕人力物力各方面都跟得上,它也真的很难搞定了。好几个这样的问题纠缠在一起,社会就会陷在泥潭里,很难再找到脱身的支点。

  《2010》里描绘的社会就是这样。技术人员和工人拿不到先进的科技资料,也拿不到优质的原材料,所以只能生产落后而笨重的设备,这些东西把环境污染得一塌糊涂,普通人长期在糟糕的环境里生活,总是一肚子邪火,数盲就更有理由维稳,从此陷入恶性循环。

  这是个很荒唐的社会,但它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运转方式。其实到了这一步,整个社会都感染了数盲症。没有一件事的逻辑是清楚明白的,没有一件事是可以用常理来推断的。

  3

  《2010》中的数盲式荒诞在两处达到顶峰,其中一处是“老大哥”王二受刑。

  “老大哥”原典出自乔治·奥威尔的《1984》,王小波在《2010》中还提到了这本书。但是原典中的“老大哥”是位于权力巅峰的偶像,《2010》中的“老大哥”则是个倒霉蛋:他跟数盲要什么都要不到,他还和大家一起住在化粪池一样的环境里,却肩负着一大堆责任,哪里出了问题都会变成他的问题。

  你可以说老大哥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人,也可以说他是一个背锅的人。说得直白一点,“老大哥”是一定代价高昂的大帽子,就好比“白衣天使”和“人类灵魂的雕塑师”。

  王小波笔下的老大哥是一个责任心过剩但怨气冲天的人,也是一个胆小认怂又不太甘心的人。在某些方面,他还有点狡猾,比如,他知道“为非作歹是倒霉蛋的一种特权”,也知道这种“特权”的边界。

举例来说,假如我看重了一间空房子,就可以撬开门搬进去住,不管它贴着什么封条。过几天房管局的人找到我,无非是让我把原来房子的钥匙交出来,再补办个换房手续。但是不管我搬到哪里,房子都没有空调,没有干净的供水,没有高高的院墙,门口也没有人守卫,所以搬不搬也差不多。

  如果完全按照数盲的规定做事,那就没办法做成任何一件事。老大哥为了办成事,私下也会“为非作歹”,比如他和某一位数盲的夫人“傍肩”,借这一层关系从领导家偷拿特供品。

  这位老大哥活到了四十八,坐到了非数盲能够担任的最高职位,自认为把数盲社会的规则摸清楚了,却没想到最后还是犯了大事儿。微妙的是,让他受刑的既不是经济问题,也不是绿帽问题。他看下属们在化粪池一样的环境里憋得快疯了,就准许他们搞了个狂欢party,排解一下。没想到他手下的人疯大了,把专供数盲使用的电接到了party现场。

这边一接通,那边就断掉了。所以那天晚上市府小区一团漆黑。本来一团漆黑时还有件事可干,但是夫人们也不见了——跑到我们这里来了,来之前还洗劫了家里的电冰箱、贮藏室。既然没有电,暖气也就停了,数盲们在黑暗中,又寂寞,又冷,还没有人给他们做晚饭,生生饿了三天,只吃了些饼干。因此这个祸就惹得很大。

  简单概括一下,这三天普通人享受了数盲的特供生活,而数盲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这能不能让数盲也知道普通人的不易呢?不能。事情过去之后,数盲决定对老大哥实施鞭刑,而且还要现场直播,结束之后还要把他扣在医院让他谈谈自己有什么想法。

数盲们说,我们花了宝贵的外汇进口了鞭子,开了万人大会向全国转播,市长副市长都讲了话,难道,就是为了让你体会到这些?这是巧妙的发问,但也属于我此生体会到的种种荒诞中的一种。所谓外汇、万人大会等等,都是为了铺垫数盲们的殷切期望和拳拳爱心,而我,渺小的王二,怎敢不感动?

  该如何评价这件事呢?如果你硬要说老大哥确实行为有亏,那也不算错,如果你硬要说老大哥不必较真,可以认怂混过去,那更不算错。不过,哪怕把老大哥打死,这种乱糟糟的数盲社会也不会有任何改善,反而少了一个起码心还比较软的人。至于第二点,老大哥在上刑场之前也是打算认怂的,但是在忍了一辈子,经历了一切荒诞以后,他也厌烦了。

  4

  最后来说一说数盲到底是从哪来的。

  那些满脑肥肠的官僚一开始都是普通人。上级的说法是,实际工作干得太多,积劳成疾,一个人就会变成数盲。所以这是一种光荣的病,只有得了数盲症才能证明贡献做到了一定程度,才能当领导。

  这套解释当然不符合事实——老大哥苦干了一辈子,累浑身是病,为下属顶罪,被抽了一顿,到死还是没得数盲症。老大哥也不是没有私心的人,他一直在思考过如何才能成为数盲,关于这一点,小说里满是些牢骚话,但如果你读得够细就会知道,他其实早就看出了这里头的诀窍。

我完全知道谁会发数盲——我见过的太多了。就以目前为例,我可以打赌,技术部就有一个数盲,就是趴在我背上的这个姓徐的。早上他提着塑料水桶,里面只有点底子,或者底子都没有(你要知道班上不供应饮用水,自己不带水就是想喝别人的);……

  ……

部里每个人都在力图解决这些问题,但是都没有结果……只有一个人例外。首先,他可以解出那道数学题;其次,他是学化工的,在水处理方面肯定有办法;最后,他是管燃料的,加入能给我纯净一点的燃料,柴油机就可以少冒一点烟。但是他什么都不干,到班上打一晃,看完了我们的洋相后,就溜出去了,而且是借了我的摩托车。我有确实的情报,他是跑到上级那里去打小报告去了——虽然他自己说是去医院看病——此种情形说明他很快就会发数盲症。

  所以到底什么样的人才会得数盲症呢?抠门的人?鸡贼的人?打小报告的人?其实就是有不少小聪明,但没有什么原则,只知道绝对利己的人,套用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说法,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钱理群

  回到开头,数盲的核心症状是不识数——这些精打细算的家伙真的会不识数吗?我带着这个疑问从开头一直看到了结尾,直到最后一节,叙述者从老大哥转变成了他的情人。她说出了一些老大哥也不知道的事情,其中就包括数盲症最大的秘密。

  我就不剧透了,相信看到这里的朋友多少也能猜出一点眉目来。数盲症的秘密是从侧面解开的,王小波没有把话说透,但看到最后,一切都无比清楚,这个故事的收尾也很直击人心

  5

  也不能说《2010》就是一本专门写官僚的小说,我只是选取了这么一个角度来写这篇读后感。

  第一次看《2010》的时候,我还在上大学,那时候只知道这故事真哏。现在我已经工作好几年了,有了社会阅历再读这部小说,能多看出不少东西。2020年初,大家一起经历了很多事情,这个时候再看王小波笔下的这些数盲症患者,实在是别有一番意味。(还记得108亿,18亿和108万吗?)

  现实中的2010年并没有王小波写的那么恶心,但王小波不是算命的,他是个作家,我们不能以“现实哪有那么糟”为理由放弃阅读这部作品。《2010》起调就是荒诞的,这是一种写法,是一种艺术,借用他自己的话来讲,艺术本身就是叵测的。

  况且,仔细思考的人会明白,王小波其实说中了很多东西,只不过他说中的是内核,而不是外表。无论如何,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是老大哥就是老大哥的手下,总该想一想怎么样别让其他人得数盲才好。

  《白银时代》读后感(五):《白银时代》读后摘抄

  2010部分:

  1)在我四十八岁生日那天早上,我向往日一样去上班。这一天就像我一辈子度过的每一天一样,并不特别好,也不特别坏。我选择这一天开始我的日记,起初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只是在时隔半年,我在整理这些日记时,才发现它时一系列变化的开始。

  2)一般来说,我们黄种人总是被黑人当成白人,被白人当成黑人,被自己人不当人,处处不落好。

  3)今天是星期四,也是我四十八岁的生日。这一天的一切,都有必要好好总结一下。我像往常一样上班去,天像往常一样黄,自来水像往常一样臭,像往常一样,有人遇到了一道数学题,我们开会讨论,并且像往常一样没有解出来。这都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我比往常老了一岁,天比往常更黄了一点,自来水比往常更臭了一点,没有解出的数学题比往常更多了一道,一切都比往常更糟糕。

  4)地里产出碱的话,就不长玉米,这叫做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有关碱厂的风光,还有必要补充几句。那里一片白茫茫,中间是一片洼地。洼地里有一些小木棚,烦人和管教就住在里面。那地方有很多好处:因为水里含碱,洗衣服不用肥皂,当然衣服也很快就糟。因为风很大,可以放风筝,但是冬天也特别冷。伙食有利于健康,但是热量也不够。在那里除了干活,还要伺候管教。假如你是男的,管教是女的,或者你是女的,管教是男的,就得陪管教睡觉。这是因为晚上实在没事可干,一人睡一个被窝又太冷了。

  5.)技术部来的归国留学生:他主张大胆借鉴新技术,一步跨入二十一世纪;我 主张主要借鉴二十世纪前期的技术,先走进二十世纪再说,理由如下:你别看我们这些人是垃圾,底下的人更是垃圾。提高技术水平要一步步来。

  6)有关砸碱的事,需要补充一下。当你用十字镐敲到厚厚的碱层上时,碱渣飞溅,必须 注意别让它迸进眼睛里。这是因为碱的烧伤有渗透性,会把眼睛烧瞎。你最好戴保护眼镜,但是谁也不会给你这种眼镜(你只能自己做),也不会告诉你这件事(你只能自己知道),所以有好多人把眼睛烧瞎了——有人瞎一只眼,有人瞎两只眼。瞎了两只眼的人就可放心大胆地不戴眼镜砸碱,因为再没有眼睛可瞎。

  7)我的设计就如一口中国猪,可以吃任何东西,甚至吃屎。奇迹归奇迹,它们还是一堆破烂,一文不值——因为它能把你的生活变成垃圾。

  有两种办法可以创造真正的价值。一种是用工业的精巧,另一种是用手和心。用其他方式造出的,均属大粪。

  8)有关夫妻生活的故事,我是知道的。据说数盲都是这样进行的:看着女人的肉体,傻头傻脑的说一句:“夫妻生活要重视呀。”然后流一点口水就开始干了;一边干,一边还要说些“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之类的中外格言。女方一致认为,在这种时候想要分出哪里是肚皮哪里是阳具颇不容易。 她们管这件事叫做“被肚皮供了一下。”

  有关拿肚皮供人的事,还有些补充的地方。我们都知道,在二十一世纪,最具危险性的是信息。做爱这件事,除了纯生物的成分,就是交流些信息。爱抚之类全是堕落的信息,带有危险性。中外格言则是些好的信息,但对勃发没有助益。好在他们的肚子不管勃发不勃发,老是挺着的。

  9)今天是星期五,明天是星期六,后天就是星期天。有一句话最不该说,但我禁不住要把它说出来,我就是有这种毛病。

  10)我们的体质太怪了,体内不光有酱油,还有苯,酚,萘,茚,茆,芘等等古怪的东西,含量都高,而且都能点着。所以死了以后到火葬场非常好烧。他们说,我们进了炉子,给火就着。烧着烧着还会爆炸,这一点不好,但也炸不坏什么。烧出来的骨灰是造上等玻璃的好原料,因为骨灰里铅多钙少。这就是说,我们像上个世纪的猪一样,浑身是宝。

  11)今天星期一,我的生日过去四天了。在这四天里,发生了很多事情。现在我不能把它们全记下来,因为我的脑子被打了一个大洞,脑子里昏昏沉沉——除此之外,夜也深了。

  12)我说我做梦都想得数盲症,但是梦醒后会为这些梦感到羞愧。假如我们都得了数盲症,一切都要完蛋。老人们怎么办?孩子们怎么办?他们要饿饭了。至于我自己,也就是中年男人们,倒是不值得同情。因为我们都有数盲症,没饭吃,可以吃鸡鸭鱼肉毒蛇王八。女人们又怎么办?假如所有的男人们都浑浑噩噩,世界上就会没有爱情,她们怎么活呀。但是我们自己又没问题——我们按组织上的安排和家属过家庭生活就够了。

  13)对于一个识数的人来说,自己存在是唯一确定无疑的事。这可以叫做实事求是,也可以叫做无可奈何。假如肯定了有自己,就能肯定还有一个叫做世界的东西,你得和它打交道。承认了这些事,就承认了有所谓无可奈何。你识数,这就是无可奈何。有的声音好听,有的声音不好听;有的东西好看,有的东西不好看。这些都不能随心所欲。因为你是如此的明白,只好无可奈何地去上班干你该干的事。但假如你不明白的话,就可以随心所欲。

  14)你要以为北戴河是新兴科技城市,大家都是知识分子,故而只有挨打的份,那就太天真了。我们挨揍多年,早就懂得怎么还手了。

  15)我到底是怎样的,她根本就不知道。连我自己都不知道。除了不能发数盲症,我什么卑鄙的事都能干出来,因为我已经受够了。我讨厌爱,讨厌关怀,讨厌女人的幽默感。假如生活里还有别的,这些东西并不坏。但是只有这些,就让人受不了。我不是工程师,我是艺术家。难道我生出来就是为了当一辈子的老大哥吗?

  16)星期四早上我在图板上画一台柴油机,画着画着把笔一摔,吼道:不干了!开party!于是惹出一场大祸来。这件事告诉我,每个人都可以从正反两面来看。从正面来理解,我是个小人物,连柴油机都画不好,简直屁都不是;从反面来理解,我可以惹出一场大祸,把北戴河的西山变成剥落坑。

  17)只要心平气和,就能觉得活着是好的,不管是怎么活着。

  18)谁生下来也不是为了挨鞭子呀。

  19)此时在我视野里,只有一个血迹斑斑的X形架的上半部,还有楔形黄色的天空,万籁无声,还有背上冷飕飕的,时间停住了。你说这是在干吗呢?我不知别人会怎么想,反正我此生体验到的一切荒诞,在此时达到了顶峰。

  20)数盲们说,我们花了宝贵的外汇进口了鞭子,开了万人大会向全国转播,市长副市长都讲了话,难道,就是为了让你体会到这些?这是巧妙的发问,但也属于我此生体会到的种种荒诞中的一种。

  21)我说过,此生体会到的一切荒诞,都在鞭刑架上达到了顶峰。这就是说,我觉得一切都不对头。不是一般的不对头,而是彻头彻尾的不对头。

  22)我小的时候,听到“形势一片大好”“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 的”之类的话,只觉得它是一些话而已,绝不会像我哥哥那样笑得打跌。人是不会在八岁时就体会到什么是荒唐的,但像我这样一直到了四十八岁,挨了一顿鞭子才明白,就实在是太晚了。

  23)我在X形架上感到的荒唐是这样的:眼前这个世界不真实,它没有一点地方像是真的,倒像是谁编出来的故事——一个乌托邦。

  24)我对荒唐的理解是这样的:它和疼痛大有关系。我们的生活一直在疼痛之中,但在一般条件下疼得不厉害,不足以发人深省。

  25)疼痛的真意:你的生命受到了威胁;轻度的疼痛是威胁的开始,中度的是威胁严重,等到要命的疼时,已经无路可逃了。

  26)我还要说,数盲把一切有危险的东西都拿走了,也就拿去了活下去的理由。

  2015部分:

  1)所谓艺术的真谛,就是人为什么要画画,写诗,写小说。我想做艺术家,所以就要把这件事先想想清楚。

  2)在碱滩上,我想营救小舅时,忽然想到,艺术的真谛就是叵测。不过这个答案和没有差不多。世界上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叵测”,假如有人知道,它就不是叵测。

  3)在我看来,爱情似乎是种竞技体育;有人在十秒钟里能跑一百米,有人需要二十秒钟才能跑完一百米。

  4)我做过各种各样的职业,拖延了很多时间,来逃避我的命运。

  我终于长大了,在写作部里工作;我舅舅也从碱厂出来了,和小舅妈结了婚,他还当他的画家。

  5)至于我,每天都在写小说。说句实在话,我不知道自己写的到底是什么。

  今天我们所面对的一切,都是我一手促成的。

  白银时代部分:

  1)大学二年级有一节热力课,老师在讲台上讲道:“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

  2)老师说,世界是银子的。然后是一片意味深长的沉默。这句话没头没尾,所以是一个谜。

  3)眼睛罩上了灰色的薄膜。透过灰色的薄膜,眼前的一切就如在雾里一般。

  4)现在是2020年。早上,我驶入公司的停车场时,雾气正浓。清晨雾气稀薄,随着上午的临近,逐渐达到对面不见人的程度——现在正是对面不见人的时刻。停车场上的柏油地湿得好像刚被水洗过,又黑又亮。停车场上到处是参天巨树,叶子黑得像深秋的腐叶,树皮往下淌着水。在浓雾之中,树好像患了病。我停在自己的车位上,把手搭在腮下,就这样不动了。

  5)在潮湿的秋季,老师说:未来的世界是银子的,这是一道谜语。

  6)世界是银子的,我很不情愿地应声答道:你说的是热寂之后。这根本不是热力学问题,而是一道谜语:在热寂之后整个宇宙会同此凉热,就如一个银元宝。众所周知,银子是热导最好的物质,在一块银子上,绝不会有一块地方比另一块更热。至于会不会有人因为这么多银子发财,我并不确切知道。这样我就揭开了谜底。

  7)“生活”是天籁,必须凝神静听。

  8)每次我写出这个谜底,都感到沮丧无比。因为不管我乐意不乐意,我都得回到最初的故事,揭开这个谜底。这就像自渎一样,你可以想象出各种千奇百怪的开端,最后总是一种结局:两手粘糊糊,我讨厌这个谜底,我讨厌热寂。

  9)对不相信的事情说不在意:这就是我保全体面的方法。

  10)办公室里灯光昏暗,像一座热带的水塘——水生植物的茎叶在水里腐烂,溶化,水也因此变得昏暗——化学上把这种水叫做胶体溶液——我现在正泡在胶体溶液里。

  11)停车场上,所有的路灯从树叶的后面透射出来,混在浓雾里,夜色温柔。不管是在停车场上,还是在沙漠里,都是一天最美好的时光。在停车场上,我被一群坏女孩围住,在沙漠里,我被绑在十字架上,背靠着涂了沥青的方木头,面对着一小撮飘忽不定的篝火。

  12)天上看不到一颗星,沙漠里的风变得凛冽起来。那股烟常常飘到我的脸上来,像一把盐一样,让我直流眼泪。因为没有办法把眼泪擦干,就像是在哭。其实我没有哭,我只有一只眼在流泪,因为只熏着了一只。一般人哭起来都是双眼流泪,除非他是个独眼龙。

  13)她把手伸进我胯下的遮羞布里,那只手就如刀锋,带来了残酷的刺激。就是这种残酷的刺激使我回到了白银时代。

  14)最后,她又一次说道:记住,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此时,我已是鲜血淋漓,在剧痛中颤抖着。只有最残酷的痛苦才能使我离开埃及的沙漠,回到这白银世界里来。

  15)假如这个故事有寓意的话,它应该是:在剧痛之中死在沙漠里,也比迷失在白银世界里好得多。这个寓意很恶毒。

  16)我们总是枪毙一切有趣的东西。这是因为越是有趣的东西,就越是包含着恶毒的寓意。

  17)有人说,一楼的房子接地气,接地气的意思是说,这间房子格外潮湿,晚上尤甚。超气渗透了我的衣服,腐蚀着我的筋骨。潮湿的颜色是棕色的。我的老师也是棕色的,她紧挨着我坐着,把棕色的头发盖在我肩上,告诉我说,未来的世界是银子的。

  这就是说,这世界早晚要沦为一片冷冰冰的,稀薄的银色混沌,你把一片黄铜含在嘴里,或者把一片锡放在嘴里反复咀嚼,会尝到金属辛辣的味道——这就是混沌的味道。

  18)文明社会一环扣一环,和谐地运转着,错一环则动全身。

  19)如你所知,生活这个词对写作为生的人来说,有特殊的意义。体验生活,就是在没有自来水,没有煤气,没有电的荒僻地方住上半年。根据某种文艺理论,这会对写作大有好处。

  20)天上下着雨,雨点落在地下,冒着蓝色的火花。天上在打闪,闪电是紫色的,但听不到雷声。

  21)我们生活在白银时代,我在写作公司的小说室里做事。

  22)亚里士多德说过的,假话有上千种理由,真话则无缘无故。

  23)结婚,这意味着两股成年的力量之间经常举行的交媾,远非我力所能及。

  24)那些成了家的人说:夫妻生活也有变得越来越简约之势。最早他们把这件事叫做静脉注射,后来改为肌肉注射,现在已经改称皮下注射了。这就是说,越扎越浅了。最后肯定连注射都不是,瞎摸两把就算了。我的小说写到最后,肯定连热都不热。

  25)在我的小说里,我遇到了一个谜语:世界是银子的。我答出了谜底:你说的是热寂之后。现在我又遇到了一个谜语:“棕色的”女同事要写真正的小说。

  26)也许你不像我,遇到任何谜语都要知道谜底。但你也不像我,从小就不是天才儿童。希腊神话里说,白银时代的人蒙神的恩宠,终身不会衰老,也不会为生计所困。他们没有痛苦,没有忧虑,一直到死,相貌和心境都像儿童。死掉以后,他们的幽灵还会在尘世上游荡。我想他们一定用不着回答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小说。如你所知,我一直像个白银时代的人。但自从在停车场上受到了惊吓,我长出一根大鸡巴来了。有了这种丑得要死的东西,我开始不像个白银时代的人了。

  27)按现在的标准,生活是皮下注射。但这不是真正的生活。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呢?我又记不得了。

  28)你知道什么是天才的诀窍吗?那就是永远只做一件事。假如要做的事很多,那就排出次序,依次来干。

  29)我说过,生活这个词有很古怪的用法:在公司内部,我们有组织生活,集体生活。在公司以外,我们有家庭生活,夫妻生活。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去体验生活。实际上,生活就是你不乐意它发生但却发生了的事,和真实不真实没关系。

  30)撇开写的好坏不论,小说无所谓真伪。如你所知,小说里准许虚构,所以没有什么真正的小说。但它可以分成你真正要写的小说和你不想写的小说。还有另外一种区分更有意义:有时候你真正在写小说,但有时候你是在过着某种生活。

  这也和做爱相仿:假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双方都想做,那他们就是真正在做爱。假如他们都不想,别人却要求他们做,那就不是做爱,而是在过夫妻生活。我们坐在办公室里,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过写作生活。她在这种生活中过腻了,就出去体验生活,这应该说是个错误。体验到的生活和你在过的生活其实是毫无区别的。

  31)既然生活是这样的索然无味,就要有办法把它熬过去。这件事可不那么容易,起码比解习题要难多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白银时代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