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滩流浪汉》是一部由哈莫尼·科林执导,马修·麦康纳 / 史努比狗狗 / 艾拉·菲舍尔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首先这是一部限制级电影,不适合青少年。故事在moondog的荒诞生活中娓娓道来,他是一个放浪不羁的诗人,更像是流浪汉。故事中不断地有舒缓的背景音乐,歌词大概是主人公的诗意,这音乐让人感觉轻松自在,很贴合个性,海边的黄昏也是美丽的,只是主人翁胡子拉碴像个怪诞的疯子,结尾才感觉到那才是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
《海滩流浪汉》观后感(二):海滩流浪汉
《海滩流浪汉》讲述的是Moondog(马修·麦康纳 饰)令人捧腹的不幸遭遇[6]。Moondog这位反叛又可爱的流氓非常会生活,他参加派对,有酒喝酒,没酒胡闹[7]。Moondog在一次吸毒过量之后,产生了幻觉,并开始在街头狂奔。但非常懂得生活的他,却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流浪汉,所以一连串令人捧腹大笑的经历,渐次展开[8]。
这片子是给中年妇女看的, 一个老帅哥,尽情的卖弄着风骚,享受着嬉皮,多姿多彩的逗比生活。忙碌生活的人认为他是疯子。 慵懒享受生活的人认为他是诗人。 社会主流认为他是个彻头彻底的流浪汉,但在超凡脱俗的人眼里他是个自由的战士。这个片子能给憧憬自由,渴望自由的人已最大的满足,你可能没能力达到财务自由,但你可以看看这个片子。啊哈哈哈。
产量不多的哈莫尼·科林(Harmony Korine)近年作品一反早期的独立叛逆姿态,开始喜用大明星和流行歌手,表面上似乎在向商业制作靠拢,事实上却仍然是旗帜鲜明的作者风格。这部新片依旧沿袭导演钟情的MV拍摄手法:复杂多变的镜头机位,非常规的跳跃剪辑,不紧不慢的节奏,歌声不绝的金曲拼凑方式,再加上色彩斑斓的视觉冲击,令观众恍如置身连绵不断的迷幻派对,一阵阵麻痹神经的眩晕感袭人而来。尽管和《春假》在美术设计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这并不是叛逆青春故事的续集,而是用七彩糖果纸包裹着的中年危机话题延展。 诗人男主角一直过着放浪形骸的享乐生活,直到遭遇爱人殒命,才逐渐收起以往恃才傲物的本性,不断向现实妥协,却在光怪陆离的人和事之上找到“穷风流饿快活”的终极追求。这种司空见惯的自我救赎题材在好莱坞影片里屡见不鲜,然而在哈莫尼·科林的镜头下却展现出暧昧不清的意味。导演似乎将自身的不堪经历投射在这个男主角身上:对爱人的情感亏欠,与家人朋友的渐渐疏远,对世俗名利的抛弃,以及对自身才华的无情戏谑。 可惜是从头至尾男主角油腔滑调的塑造演绎,连同导演不屈不挠的作者标签,令节奏渐渐变得松懈和乏味,碎片化的叙事与走马灯出场的配角统统缺乏起承转合的铺排,甚至是高潮情节也流露出生硬突兀的设计感。感觉男主角兜了一圈,又回到最开始的状态,影片与好莱坞心灵鸡汤题材拉开距离之际,也在滑向不加节制的风格炫耀,在破解中年危机的过程里隐隐浮现出难以捉摸的自恋色彩。
《海滩流浪汉》观后感(五):21世纪的嬉皮士史诗
90/100 独属于21世纪的嬉皮士史诗,Moondog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杰克·凯鲁亚克,“一直在试图揭开在我与世界的虚假联系之下的深渊,我可以告诉你这些都写在星星上”,这是真正带着大麻香气的诗篇。Moondog是某种意义上真正的“乐观主义者”,他坚信世间的美是寄托在乐趣之上的,于是协奏曲也在苦难里炸开花来。我看到了《在路上》、《月亮与六便士》、《洪堡的礼物》抑或是《性本恶》的影子,文学的血液是在科林的影像中流淌的,他的玩世不恭永远是建立在文艺的土壤之上的,最后价值5000万美刀的烟花反而是流俗了,不过这并不影响整体的价值表达:他一无所有但他又拥有一切。嬉皮士的时代背景是越战,当然21世纪的人们早已将其忘却了,不过影片里也暗藏了关乎越战的遗思,皮克船长在越南用过的枪,梦中的Moondog打扮的像艺妓逃出越南,越战是美国永远的痛,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仍难以忘却。中段的流浪汉“抄家”让我想起《维莉蒂安娜》,而后有女儿对他挖苦般的的“共产主义者”讽刺。最后Moondog漂流在海上对应的是《离魂异客》的结尾,德普在印第安人的祝福中飘向远方,不过二者的心境应是迥然的,前者是哀伤而豁达,后者是孤寂而平静,整体而言《离魂异客》和《海滩》挺相近的,但《离魂》太过拘泥于对细节的呈列了,多了沉闷和呆板,少了《海滩》的轻盈和闲适。有人说《海滩》和《春假》相似却油腻而空洞,我肯定是坚决反对的,《海滩》是的视觉母题更添加了一丝落寞与哀伤的,比如说反复出现的夕阳和黄昏,隐射了亡妻之痛,带着些许人生落幕的感伤,而绝非高中生春假时的肆意妄为而紧接而来的阵痛和失意。中年的油腻感不仅是通过马修麦康纳油腻的大肚子传达的,还有挥之不去的创作焦虑,虽然在片中轻而易举的被化解了,还得了普利策诗歌奖,但我仍将这看作一种反类型或“彩色”幽默——嬉皮士的幽默,内心的迷惘是油腻感的来由,充实的中年是不会带来油腻感的,中年危机也是本片的主题之一。
《海滩流浪汉》观后感(六):21世纪的嬉皮士史诗
90/100 独属于21世纪的嬉皮士史诗,Moondog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杰克·凯鲁亚克,“一直在试图揭开在我与世界的虚假联系之下的深渊,我可以告诉你这些都写在星星上”,这是真正带着大麻香气的诗篇。 Moondog是某种意义上真正的“乐观主义者”,他坚信世间的美是寄托在乐趣之上的,于是协奏曲也在苦难里炸开花来。我看到了《在路上》、《月亮与六便士》、《洪堡的礼物》抑或是《性本恶》的影子,文学的血液是在科林的影像中流淌的,他的玩世不恭永远是建立在文艺的土壤之上的,最后价值5000万美刀的烟花反而是流俗了,不过这并不影响整体的价值表达:他一无所有但他又拥有一切。嬉皮土的时代背景是越战,当然21世纪的人们早已将其忘却,不过影片里也暗藏了关乎越战的迷思:皮克船长在越南用过的枪,梦中的 Moondog打扮的像艺妓逃出越南,越战是美国永远的伤痛,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仍难以忘却。中段的流浪汉“抄家”让我联想到《维莉蒂安娜》,而后有女儿对他挖苦般的“共产主义者”讽刺。最后 Moondog漂流在海上可对应的是《离魂异客》的结尾,德普在印第安人的祝福中飘向远方,不过二者的心境应是迥然的,前者是哀伤而豁达,后者是孤寂而平静,整体而言《离魂异客》和《海滩》的意蕴有相近之处,但《离魂》太过拘泥于对细节的呈列了,多了沉闷和呆板,少了《海滩》的轻盈和闲适。有人说《海滩》和《春假》相似却油腻而空洞,我是坚决反对的,《海滩》的视觉母题更添加了一丝落寞与哀伤的,比如说反复出现的夕阳和黄昏,隐射了亡妻之痛,带着些许人生落幕的感伤,而绝非高中生春假时的肆意妄为而紧接而来的阵痛和失意。中年的油腻感不仅是通过马修麦康纳油腻的大肚子传达的,还有挥之不去的创作焦虑,虽然在片中轻而易举的被化解了,还得了普利策诗歌奖,但我仍将这看作一种反类型或“彩色”幽默——嬉皮士的幽默,内心的迷惘是油腻感的来由,充实的中年是不会带来油腻感的,中年危机也是本片的主题之一。
《海滩流浪汉》观后感(七):一篇严重剧透并且稚嫩的观后感
建党节
通宵,看了一个电影,《沙滩流浪汉》一个天才作家,不羁放荡,声色犬马,但是很阳光很开心的一个人。传递的是那种开心的感觉,前十分钟,一条黄色的蛇围绕着他打非洲鼓:他捡到一只小白猫,捧在手里,吸大麻接着妻子的电话。视讯里妻子和情人在一起,她说我们的女儿要结婚了,回来参加婚礼别迟到。挂了电话他开船回家,妻子在家门口等他,(家里的house是一栋湖上的别墅)还去见了经纪人,经纪人说自己没时间参加婚礼显示没邀请自己的尴尬(那人家在婚礼前请你打高尔夫不就是要请你去吗?)
开放式婚姻,心里很爱对方,但是身体需要释放发泄所以各自都有自己的寻欢的方式,dog随性想干就干,碰上和眼缘的就one night,米妮有一个贼有钱的固定的blues情人,
Dog在婚礼上看到妻子和情人激吻,然后他们俩那晚上很浪漫的海边跳舞,然而酒驾出了事故带走了米妮,
遗产一般留给了女儿,一半给dog,但前提是dog要出书才能拿到,在这之前一毛钱都不会有。
Dog开始了流浪生活,他和一帮流浪汉玩的特别好,然后带他们毁了自己的家,开疯狂派对,
Dog被抓进戒毒所,和最不安分的社会小青年一起逃了出去,小青年还抢了一个无辜的轮椅老大爷,他们拿着钱在船上喝酒fuck,度过这愉快的一夜分开
Dog去找一个老朋友船长,在越南打过仗伤了腿,他开船领人参观海豚挣了钱,邀请dog一起干,在一次参观受了伤,脚被鲨鱼咬掉了,dog送他上救护车并告别
回到蓝调歌手那,吸大麻游艇趴,继续造作,临走警察来了,dog带着大麻跑路,开飞机的大爷几乎是瞎的,但他能开的特别准
终于回到家,出版了诗集。拿了普利策奖,拿到了遗产,一场盛大的烟火把船和钞票烧干净了,dog和小猫脸黑黑的在船上飘。。。
故事到这就结束了,dog为钱发愁过,但他有钱了还是放弃了这一切,说明当有钱人并不是她的理想,他只想快乐的活着,为天上的人,为自己。为女儿,他看人很准,第一眼就不喜欢女儿的老公,后面女儿恢复单身,代表他有先见之明,妻子出事的时候我心想不会是dog故意的吧?然而并不是,这不是一个悬疑惊悚剧,
在开始没有钱很着急不能生活,他没办法没人给他钱,他没心没肺的和一些青年玩滑板,到后面还是没钱但是,有船长朋友找他工作,妻子情人也给他钱让他安心写书,包括灵感源泉:大麻
叶子是否真能带来灵感我不敢苟同,dog的放荡形骸也未必是榜样,但他真的很乐观,很会给自己找乐子,很疯狂,在人眼中他是天才也是疯子。他是梵高。
妈妈对女儿说:“我爱他,他是一个天才,他也爱你。”像女儿对老公说的,“他或许很疯,但他很伟大是个天才,你永远都不会变成伟人和天才,你只是一个老实人。”
人们都爱dog,街上的每一个人,
有千金又怎样?老子照样烧(不提倡烧钱毕竟违法) 他还是那个不可一世的dog,老子有挣钱的能力,能写出来,不需要无后顾之忧。你们在座的各位全都是shit。
看完这个电影其实发现可以给自己打气,烦恼和忧愁都是shit!老娘今天就是那个不可一世的dog,一辈子做moondog,给自己找乐子,happy everyday!(学习他乐观精神)
看了别人的影评,才真的觉得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咱也不知道电影的背景,包括他们说导演咋咋跟dog一样了,dog的开心是无力的是装出来的,还说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还说dog后来烟火那一下子把自己炸死了跟妻子一起走了……这些我都没看出来,也不敢细寻思,反正我觉得我看的也不错,挺有趣的,咱也不是专业影评人,我觉得挺好的
《海滩流浪汉》观后感(八):少要轻狂老要稳
哈莫尼科林,即使是在美国,也是一个异类的存在。毕竟当文艺片范畴内也出现模式化的故事和类似的拍摄手法后(例如我刚看的美国片《野马》,个人的颓唐再到自我救赎类故事;国产片里的土鳖父母离婚单亲子女悲催的成长经历,或者是操着方言试图遮丑的“朴实”民族背景系列;长镜头的滥用,摇摇晃晃跟拍的自我陶醉……),这会显得比商业片的模式更让人反感和恶心,道理就是:当婊子还要立牌坊,装纯比浓妆艳抹还招人不待见。
因此,即使哈莫尼科林永远都不能成为当下的主流,他依然值得被赞赏。当然了这种稍显偏激的电影,若是放在一百年之后,它或许也会变得很幼稚,因此一部片能不能成为当下的主流,是与当下的时代相对应的。就像现在人人都奉梵高如神仙,那只是因为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之后,人类通过自我进步意识到当初是多么无知。可反过来论述的话,作为艺术家,如果很快就赢得了多数人喜爱,那你必然是相对平庸的,因为面对此时时代的认可,就代表着,你不过最多与其平行罢了。而艺术,是精神,精神需要引领人类,越深远越好。
看到不少给这个片打极差评的或者是表明看不懂里面台词的人,我其实想劝你们,权当走错了影院,无需纠结,因为你们与这个导演本来就不是一种生物,你是猫,他是狗,你必然不理解他,也没必要强迫自己去理解。这里面没有谁对谁错,可能他的脑子适合当艺术家,而你比较适合当数学家,也没有高低之分。
其实拿此片与这个导演拍摄的《春假》相比的话,这放浪形骸的程度已经属于他“老要稳”的阶段了。毕竟这个烧钱的结尾,还是有些刻意了,有点为了浪而浪的感觉。而这个动作,也只有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美国背景下,才可能让观众有些刺激,甚至都有点落后了,而对于其他吃不饱穿不暖的社会来说,看你就是着实一个大傻叉神经病,生存环境决定了无法共情。
除了钱以外,这片里的爱情形式,也是先进的,换句话说,放在吃不饱穿不暖的社会中,也是神经病的。如果你能明白,每个人实质都是独立的个体,并不应该存在过度的依存关系,那么你就不会因为低级的情感问题而苦恼,这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亲情,而家庭单位,在个体面前,更是可以丝毫不重要,这也从某些方面证实了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那就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是冷漠无情,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而自我个体的生命实践才是最本性的也是人类终极进步的本源。
哎,其实早生于100年前的波伏娃和萨特早就践行过此类的初级模式,并且还编纂成册供流传。这么看来,其实这个片,在法国艺术家面前,依旧是庸俗不堪的,不就是烧钱嘛,砸豪宅嘛,庸俗的美国人!就像不少法国艺术家都讨厌杰夫昆斯一样。
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导演的处境其实挺糟糕,就艺术深度来讲,他没那么极致,就商业来讲,他完全不沾边。也就是俗的不够,高雅的也不足。哎,又要叹一口气。但我依旧想赞扬他,因为这颓唐的发癫的自我的表达,是勇敢而不羁的,他没有假装去成为一个艺术家,而是一个真正的面对自己的艺术家。道理也很简单,艺术最怕的,就是虚伪,而哈莫尼科林没有掩饰,承认了自己就是个迷恋艳俗迷恋物欲喜欢作妖的不上进大俗B!
附一张LACMA和杰夫·昆斯(JeffKoons)雕塑的合影《海滩流浪汉》观后感(九):这篇影评语言激进;智障请无视
我看到豆瓣评价,我是惊呆了5.9?
看下同类型电影的评分吧
我不觉得这电影比《 Forrest Gump》能差多少,应该最起码属于同一个重量级才对;
首先,他们属于经典级影片的第一个原因,就是,这两部影片都制造了通常难以解答的问题,而且都给出了相当精确的答案;
问题是相同的“生命的意义何在?怎么活着才是对的?”
其中 Forrest Gump给出的答案是【命运就像飘零在空中的羽毛,看不到它的落点和归宿,但人可以看清风的方向】
我来科普一下,这句话其实比较深奥的,对于给3星以下的大多数人来说;【我不知道怎么才能正确表达还不伤害你们虚伪的自尊心】
上面那句话其实是说,人生的意义何在,或者怎样活着才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上天创造了万物,留下了这个问题,但没有给出答案;然而,自由意志中,自由,就是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云云众生;每一个生命都有权利选择生活的方式;而社会是个矛盾体,当人们处于这样一种环境中,就自己踩在自己自由的翅膀上,然而人生被自己禁锢了选择的余地!”
而这部影片也给出了答案,它的答案指向我不想剧透,但还是要说,这是一部非常完整的大片;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唯独人是越来越活不明白了,这真是悲哀啊,
当聊起“乌托邦”感觉大家都认为这是反义词,其实,如果人失去了乌托邦的勇气,那人生也就失去了颜色;
请不要评价自己不懂的电影,你可以选择不看,
我再普及一下,刚开始那首诗其实就是答案,那是一首新象征派的诗
剧透的分隔符:
我忍不了,实在不喜欢卖关子;
这部影片不像 Forrest Gump那么文明晦涩高雅的回答;,电影很粗俗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人生的命运就好像钓鱼;
有的人一生选择钓大鱼
有的人一生选择钓小鱼
有的人一生选择钓虾米
但主角的人生告诉你,不管你在人生中钓到大鱼、钓到小鱼、钓到虾米或是钓到鞋子;都无所谓;因为人生的选择余地并不是那么狭窄;钓鱼,其重点不是鱼,而是快乐;
钓到鱼可以快乐,钓到虾米可以快乐,钓到鞋子也可以快乐;
反过来也成立
钓到鱼可以苦恼,钓到虾米可以苦恼,钓到鞋子也可以苦恼;
人生就是这样,鱼、虾米、或者鞋子,大的或者小的;
但人对命运的选择可不受这种东西的限制,
“每天早上起来,我去做男人都会做的事情,去撒尿”
这是说,我和你们一样活着,但 你们选择鱼和虾米的时候,我选择快乐;
这道理不深奥,但却很多人不懂,
最可悲的是,看这电影之前不懂,看完还不懂;
电影也告诉这些人,你们可以选择不看,有鱼或者虾米可以选
《海滩流浪汉》观后感(十):The ultimate romantic despair
“Life is beautiful. Really, it is. Full of beauty and illusions. Life is great. Without it, you'd be dead.” The best way to live is to be who you are. “Subversive”题材的电影不胜枚举,Korine的成功有很大的原因就是来自于他本人的成长历程。他说"I wasn't trying to make a film that's realistic"。他自己就是他的电影本身。Kids基于他在纽约NYU读书时期,他曾说到自己过往住在Queens的外婆家,他很喜欢这种少数族裔区域带来的文化冲击感,Gummo虽然是关于Ohio的故事,但是感受却是来自于他在Nashville的日子,也是在那里拍摄完成的。一个熟识他的朋友说他之前搬到了Miami,于是就有了Beach bum。早期Korine在Washington Square Park结识了Larry Clark,由于他的出现改变了Clark的想法,作为编剧的Korine以高度自然的方式采访录音了自己真实生活中的朋友,于是就有了kids里那个堕落黑暗的世界。Kids特别令人难以忘怀,因为它鲜明的现实主义,同时也奠定了Korine日后的以“white trash”生活为代表的documentary风格。
“I never cared so much about making perfect sense. I wanted to make perfect nonsense.” Korine的电影不仅仅在国内主流媒体给予差评,甚至在较为开放的欧美市场,主流媒体甚至曾把GUMMO评为年度最差电影。这部beach bum,在IMDB上的评分目前为6.2。 然而这些既不耽误每年艺术影院给Korine办个人专题,对他的影响力也没有丝毫影响。在这部Beach Bum中,Moondog不单是这个社会中精神饥饿人群的缩影,同时也像以往一样,是Korine自己,一个极致浪漫却又绝望的男人。不同的是这次的Moondog,是一个成功富有的white trash。名利双收,私人生活却一片混乱。Moondog内心的空虚,无力,对sex的放纵,对创作的热忱,对家人的态度,都可以映射出他内心的这种深深的无力感,达到极致的时候就会像Moondog 一样,对大部分事情变得麻木和无所谓,不停的寻找刺激和快感,可是内心却又是极度敏感和脆弱的。在Korine大部分塑造的人物角色中,都有着这种宿命里的绝望和反差。甚至我认为,在Korine所有的电影中,对这个世界的绝望和内心永远无法填满的空洞,才是他真的想要宣泄的。不是表达,是宣泄。“For me, making a movie is kind of like vomiting. Not that film is like vomit, but more like this mass of ideas and thoughts that you have and just have to put them out there. I don't do too much soul-searching or self-analysis. I just enjoy making things.” 他找不到更好的途径去释放这种感受,无能为力。
“I have no desire for any type of introspection at all. I don't ever ask myself any questions. I don't want answers.” Moondog和他一样,有着相仿的年纪,相仿的社会地位,有一个深爱的离开自己的女人,都在面对着一个男人的中年危机。曾经Chole是他电影里的muse。 分手后导致两人不再合作。他没拍过着重描写爱情的片子。然而这部里,Moondog对于旧爱的一切,贯穿和推动了整个电影。这部新片很像是Korine本人对自己旧爱的怀念。至于是不是Chole,只有他自己知道。“ I like working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and people I admire. All my movies are filled with family members of some capacity. I think it means more when you have a personal relationship with someone.”和电影中同样的剧情在上演,Chole在现实生活中date各种各样新的人。两人都认定对方是自己的soulmate,却又不得不各自生活。认清现实又无法改变,大概很多事情就是没办法选择,人生是这样的无解。至少,他们的轨迹交叉过。
“I like things that are never one way. Usually, emotionally, I make the films based on a type of energy. I try to work with things that are more difficult to articulate. And so, that's more of a feeling. And so, the things that have attracted me are more of the things that are morally complicated or emotionally complicated.” 除了主角以外,Korine电影里大大小小的配角都是可圈可点。表面上所有的人物不修边幅,毫不精致。在造型上却用了大量的细节去塑造每个反差感很大的人物。Gummo里姐妹三人组,统一的糖果粉蓝色系少女“队服”,却用了统一的御姐妆发。他的男性角色喜欢带各种各样的帽子(Kids里的棒球帽,Gummo里面的兔子帽,Mister Lonely里面的黑色礼帽,Beach bum的水手帽)有人说,帽子可以帮助你在无处躲藏的时候躲起来。不知道他这种安排是想为自己提供最后的庇护所,还是只是喜欢帽子罢了。Korine的电影色彩感受就像是迷幻梦境中蒙上了一层灰,欢天喜地背后十足的冷暴力。Korine也很喜欢在女性的胸部和男性头发的鬓角上做文章,Gummo里的波浪眉和鬓角,胸部硬块和tit 胶带,在这部新片里有了完美的呼应。头上带着日本发带的blone boy,被鲨鱼咬断脚的船长,黄昏翩翩起舞的变性妖姬,生活能对你做的还有很多,大概只有一笑而过。Korine的每部片子出来之后也都会引起时尚媒体新一轮的热潮,想必这次Beach Bum style会掀起新的时尚风波。
昨天那场的提前放映他本人现身了,拿着一杯巨大的可乐,也戴着一个棒球帽,简单几句就迅速离场。
“Everything has to have some kind of a point for people to breathe easy. What's the point of life? I have no clue, but sometimes there are things that just attract us and pull us in a certain way.”
如果你在做你认为值得的事,no matter what happens, 希望你可以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