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是一本由鲁迅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1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朝花夕拾,往事已随风去。
●有好几篇都是读书时选入教科书的内容,有种熟悉感。即使十年后的现在对这类具有时代感的作品还是读不懂,想到如今的智商都未能读懂,想必往后也很难了,有种蛋蛋的忧桑。
●高Fi的人要么是愤青要么在假装不是愤青,不是用情至深,就是在用无情掩饰至情。先生是幸运的,他的才情可以支撑他不假装,不掩饰,不道貌岸然,尽情地至情至性,鲁迅先生是全世界最可爱的愤青啊。他是不幸的“徘徊在光明与黑暗的交界中”“希望与绝望交替”人间没有天堂,理想主义者越清醒越痛苦。不愿糊涂,也不愿妥协,只剩下抗争这条路可以走了。
●墨猴儿
●《野草》既晦涩又压抑,完全读不下去,相比之下还是《朝花夕拾》好读一些,写人记事,写童年,共鸣感也更强些。
《朝花夕拾》读后感(一):更添了些是懂非懂的东西,这让我欣喜
又拿起了先生的书,起因是那天去参观了先生的故居,在细看了先生的生平,而又有幸看到了“老虎尾巴”后,在感触之余买下了这本《朝花夕拾》,仔细地拜读,却仍有些难为情的发现,书中的好多文章,在现在自己读来,还是那么的是懂非懂,倒不如上学时看的明晰了。偶尔能捕捉到的一点是:通篇文章里先生的怒,于是我也愿做“粗暴的青年”;我愿为这样的是懂非懂继续下去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飘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
《朝花夕拾》读后感(二):朝花夕拾
1.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予烦腻,疑心,憎恶。
2.《淡淡的血痕中纪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太棒的文章了。铿锵有力。
3.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朝花夕拾》读后感(三):朝花夕拾书评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收录的十篇短文记述了童年的温馨回忆。文章通过描写,记叙表达了对故乡,家人的真挚情感,也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文章语言平和舒缓,质朴动人。在描写百草园中的昆虫时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将各个昆虫的形象描写的形象生动,百草园的模样跃然纸上。少年与昆虫嬉戏的模样从脑中浮现,不经意间表露了孩子对自由的向往。
人物的刻画也是文集的一大特色。在写到长妈妈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正面的评价,但字里行间却表达了对长妈妈真挚而深厚的情感。《长妈妈与山海经》中,我从最初“不大佩服她”到最后深深地怀念,与她对我质朴善良的爱密不可分。几件琐事逐步描写出了她愚昧却又淳朴的形象。仅通过对她一人描写,就写出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情感:批判了他们的无知,也赞扬了他们的善良。
其他篇目的风格亦是如此,使人从精悍的故事中读出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朝花夕拾》读后感(四):不算书评系列7 终于重读了《朝花夕拾》
大致算来,离第一次看《朝花夕拾》也近十年了。那头一次是懵懂幼稚的孩童,如今依然不谙世事。身体是长大了,对待事情的看法较之从前自然是成熟了些,除去细纹,徒增的年岁至少应该留下点什么。因着工作的缘故,也因着某次梦见自己极为喜爱鲁迅的文笔,花了一天的时间重新翻阅了这本并不算厚的书。
以为自己会看到满怀温情的回忆和追思,并不是。温情是有的,没有满怀。以往直戳心头的句子力度有增无减。“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于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我对于过去的逝去何尝不是额手称庆,借由过往来证实自己的存在;沉默的时候感到巨大的满足,开口后往往有着追悔莫及的空白。“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我的生命连野草怕是也没有的,那是一片荒漠罢了。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我先前以为人在地上虽没有任意生存的权利,却总有任意死掉的权利的。现在才知道并不然,也很难适合人们的公意。”
“那也不然。你也会遇见心底的眼泪,为你的悲哀。”
不错的,回忆有温情,单单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孩童时间的游戏就足够一个人享食一生;那有着神力的阿长,也不是惹人厌的;衍太太也不见得是个坏人,乃是琐记下的世俗一面罢了;背黑锅的猫,即使最终没有和解,也不至于剑拔弩张了。但回忆的朦胧处被现在照清不免被褪下了一层伪装,生活的奸情偶尔也是会被识破的。“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鲁迅也不是一直都是心胸开阔的呀!
再说鲁迅的文笔——动词的使用简洁有力,命中靶心。
《朝花夕拾》读后感(五):读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有感
我看的这本名为《朝花夕拾》的书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除了《朝花夕拾》,里面还有《野草》和诗歌选集。之前看完了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但没有抽出时间写感想,这次就不能再留有未作心得的遗憾了。 提起散文,我即刻联想到近现代有哪些被称为散文大家的著名作家来,首先想到的便是朱自清和周作人。朱自清是我十分喜欢的一位散文大家,个人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组织受其影响极深;周作人的作品并没有多读,但最直接的体会就是他取材广泛、不拘一格,语言简素恬淡,今人古籍、宇宙昆虫、茶食鸟声等都被他信手拈来做细腻的加工,他在散文方面的造诣并没有因为他后期“身份”的不同而遭到贬低,人和作品分开才是客观的,可是我一方面肯定另一方面却很难喜欢他的作品,这纯属是个人喜好,当然也无关乎他的人、他的作品。“散文”一词出现在北宋时期,传统认为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统称为“散文”。记得前些时候,有一次我胡乱翻着“文学吧”内容,发现有一位吧友发起了“中国近现代散文,谁写的最好”的评论,有一位网友的观点得到许多人的肯定(当然也有反驳的),他写了十大散文家排行,依次是:鲁迅、周作人、朱自清、林语堂、郁达夫、梁实秋、巴金、杨朔、冰心、余秋雨。我看完后惊觉地内心一颤,原因是这个观点基本上也说出了我的心声。虽然鲁迅先生的小说和杂文在读者的影响力胜过他的散文,但不可否认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造诣也颇深,如果非要排个序来,他也理所当然地排在前三位里吧,更何况百度百科一查散文两字,代表人物就直接列举了“鲁迅、朱自清等”,如此可见一斑。2005年,某几个著名出版社曾发起“世纪文学60家”的评选活动,鲁迅先生毫无争议的以“专家评分”和“读者评分”双百分夺魁,可谓实至名归。虽说文学不能排序,可这一采取直接评选方式的结果也带给我们一种感官印证。说了这么多,无非是要表达我对鲁迅先生作品的敬佩和喜爱,因为没有哪个作家的作品让我一个一个字地揣摩着读,反反复复地读,读完或忧愤或激昂或恬静或欣喜…… 鲁迅先生的散文篇《朝花夕拾》部分文章(例如《狗.猫.鼠》)更像批判性的杂文,我们不能把里面所有的文章统一直接定性为散文。特别喜欢鲁迅先生各个集子的小引和题辞的内容,这里节选一些,来做我共鸣的心声:“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朝花夕拾》中的小引节选)。”而《野草》的题辞这么一句话“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则道出了很多人都曾表达而不得的心声,或许是我们辞不达意,总有一种愉悦、愤懑、忧伤、寂寥的感觉,在我们默然时候就会觉得到这种感觉无穷大,犹如一座山;但当我们说出它的时候,内心却又不满意,又带点失落的虚空了……《朝花夕拾》里的文章有很多是作为中学语文的重点课文的,例如《阿长与<山海经>》: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而今读来内心充满了感动。又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这一大段读来甚是亲切,即刻忆起少年初读此文的惊喜和吃力,这段当时语文课本要求是背诵的,现在再想想,真的要感谢这一背诵的要求,它的用词、语调、修饰、衔接等都深深的影响了我的写作和思考方式。当然,《朝花夕拾》里被充作中学课文的文章还有《藤野先生》《五猖会》等,《藤野先生》让我一下子记起“油光可鉴”这个鲁迅先生的“自造词汇”,文中热烈赞颂了藤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和严谨踏实的学风,在作者对其老师表达深切的怀念之情的时候也触动我相同的感情来;《五猖会》一看题目,便又想起鲁迅先生的那篇《社戏》,《社戏》收录在他的小说集里,但《社戏》却更像散文,或许先生的集子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原因所然吧。《五猖会》之所以称为散文,而不是小说,原因或许是它是作者回忆性的故事,故事真实自然,更适合散文体裁来写吧;更或许是先生并没有受体裁的束缚而自然而然写出来的。《无常》使我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 鲁迅先生的散文集《野草》的第一篇便是《秋夜》,这里有一句而今还被许多作者拿来调侃的文字: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我想这是先生想表达一种视角变换层次感和移景抒情之感吧,这时他的目光,就是先看到一棵树,而后又移目看到了另一棵树,这样的描写,叙述者、场景、镜头移动、心理状态便都一一有了着落。如果换成“后园有两棵枣树”,基本是园子状态的客观陈述,场景感、画面感和心理都无从谈起。当然,这要比“后园种着树”还是要形象。这样一个借场景抒情的句子我个人并不把它当做一个病句,当然也不会替先生做无理的辩护,因为依然存在鲁迅先生其实就是“随意一写并无他意”的客观缘由。说到这里,我更希望读者朋友通篇读完《秋夜》,从先生的借景抒情、借物言志中得到一些深刻的体悟,“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这句话的体悟就被我用来做纪念爷爷的文字的序言,有时候自己受写作能力的拘束,直接引用这样共振同鸣的句子才感觉更为贴切,才可以充当纪念的碑碣。里面的《求乞者》,让我想起来初中时候写的一篇作文,也是描写一个乞丐,清晰的记得我在作文的最后分明地写着:我朝这边走,而他却朝那边走。这篇作文当然被当时语文曹老师纠正了许多,是啊,没有生活阅历的故作深沉其实就是一种浅薄。《风筝》这篇文章,鲁迅先生首先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联想到故乡早春二月时节的放风筝开始描写,流露出淡淡的乡愁,然后自然地从风筝想到儿时往事:作为兄长的他对所谓没出息的酷爱风筝的弟弟的惩罚。成年后的作者为自己幼时的无知,对弟弟儿童天性的扼杀行为充满了内疚和自责,作者“惊异和悲哀”的情绪并不仅仅在于他内心的深刻自我反省,而在于他从弟弟的“全然忘却”中体会到中国老百姓对封建道德奴役、家长式的专制制度的不觉醒,因而倍感改造“国民性”任务之艰巨,点出作者心情沉重的内在原因。一个家庭小事,鲁迅先生就联想到“国民劣根性”,真可谓反思主义大师!《过客》描写一个过客漫无目的朝着一个方向走:那不行!我只得走。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文章《复仇》简短却又生涩,“得到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复仇》两篇即使我看了解析也至今没有理解其内涵;而《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都以梦境表达作者想法,前两篇简单也不易懂;读懂的《颓败线的颤动》对老年妇女的心理刻画十分深刻,自己十分喜欢;《立论》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文化中的欺瞒胆怯、明哲保身、圆滑世故等劣根性,并挖掘出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来自中国的思想教育,表达了作者对怯弱而又巧滑的中庸主义哲学的深恶痛绝;《死后》这么一句便就表达了通篇主题:我先前以为人在地上虽没有任意生存的权利,却总有任意死掉的权利的。现在才知道并不然,也很难适合人们的公意。《这样的战士》通过把“这样的战士”与“蒙昧的非洲土著人”和“疲惫的中国绿营兵”进行对比,指出“这样的战士”有清醒的认识和旺盛的斗志,号召革命青年必须具有不为任何阴谋诡计欺蒙的韧性,表达了作者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深刻地揭示出聪明人只会现在自己的立场上永不作为,给人无用的宽慰,傻子是正义的行动派,满腔热血却被人当作破坏规律的破坏者,而奴才大约是只会抱怨却也最不想改变现状的那种人,真的是分别为奴性、血性和息事宁人性。《腊味》简短却蕴意深刻,鲁迅在《腊叶》中把自己怜惜、爱护、珍藏病叶的心情,比喻青年们对于自己的爱护和珍惜,并流露出自己亲切的感激之情。《淡淡的血痕中》也是简短精悍的:用废墟荒坟来衬托华屋,用时光来冲淡苦痛和血痕;日日斟出一杯微甘的苦酒,不太少,不太多,以能微醉为度,递给人间,使饮者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无知,也欲死,也欲生。……几片废墟和几个荒坟散在地上,映以淡淡的血痕,人们都在其间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但是不肯吐弃,以为究竟胜于空虚……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戏;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一觉》中写道:魂灵被风沙打击得粗暴,因为这是人的魂灵,我爱这样的魂灵;我愿意在无形无色的鲜血淋漓的粗暴上接吻,表达出先生对青年烈士逝去的青春的哀悼,对觉醒奋起的青年一代继续战斗的歌颂。《野草》选集通篇一点都不算长的文字,硬生生地让我费了很长时间才读完,有些文章足以赶上了鲁迅先生杂文的理解难度。 这本《朝花夕拾》的书籍还收录了鲁迅先生的所有诗歌作品,但诗歌的写作水平和技巧真的就比不上他的散文了,只有读了注释才显得诗歌的深度和广度。当然,这里面还是不乏出众的作品的,“把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自沉沦。此别成终古,从兹绝绪言。故人云散尽,我亦等轻尘!”“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以及先生的这首《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写到这里,终于完成了对鲁迅先生散文(诗)集的感想,但先生在散文集里留下来的文字,又不是一篇简单的感想便能翻过去的,先生的文字值得每位读者反复地阅读! 以此也向鲁迅先生表示祭奠! 2020.6.3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