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河东狮吼》经典观后感集
日期:2020-06-12 22:05: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河东狮吼》经典观后感集

  《河东狮吼》是一部由邝业生执导,关咏荷 / 廖伟雄 / 林家栋主演的一部香港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河东狮吼》精选点评

  ●很感动的电影为什么评价不高

  ●童年回忆

  ●真正的经典,不是古天乐张柏芝版本可以比的!

  ●在所有人都熟知的小生娥姐的“官配”之前,其实关咏荷最经典的情侣档应该是和阿灿搭档的这部河东狮,这部剧当年也算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片的片尾曲《怕老婆发达》也流行一时,可是后来电视台却很少重播,在网络不发达的时代,也没能再掀热潮

  ●想统计一下欧阳震华和关咏荷到底组了几次CP

  ●初我还研究这个研究那个。。

  ●96年的贺岁喜剧,关咏荷凭柳月娥一角奠定无线“古装一姐”的地位。这部剧并不是经典得难以忘记,但多年后依旧为人津津乐道。直到剧终,哪怕到陈柳二人真情流露、殉情相陪,你仍是觉得他们二人并不合适。往昔的回忆再好,他们终究也不了解对方

  ●童年回憶,小時候的經典TVB劇集。小時候看了這個之後才知道“河東獅吼”這個成語。再也不能接受後來的電影版本了。

  ●小时候看过,印象中好像没醉打金枝好看

  ●还不错

  《河东狮吼》观后感(一):造化弄人

  我的女权启蒙电视剧,比现在打着女权旗号实际依附男权电视高明太多。

  小时候总是站在女主一边,觉得她果断刚强坚毅不屈不挠,而男主则是只会吃喝玩乐花心的的纨绔子弟

  现在年纪渐长,却能察觉男主的好。女主只以她觉得好的方式对男主好,不让他喝酒,逼着他上进,但从来没尊重过男主的意见。她是真的关心男主吗?还是只想把男主改造成她理想丈夫?如果是真的关,那为什么男主多次告诉他不吃香菜,她从来记不住。

  这段婚姻没有谁是谁非,只是两人不适合的,女主适合嫁给正经无趣的人而不是风流才子,而男主适合琴操那样吴侬软语欣赏才华温柔女子可惜造化弄人、偏偏她遇上他,偏偏他上她,偏偏他非她不娶,偏偏最后她被感动嫁了他,一切的一切都是命运捉弄,让人唏嘘不已。

  终究是他爱她胜过她爱他,而她出于倔强自尊不肯放手,幸好是电视剧,越闹越大的离婚风波反而成全他们。如果是现实,这种互揭伤疤而且波及亲戚朋友的离婚诉讼只会让夫妻双方成一辈子仇人。这一点上可以说男主的确深爱女主,且心胸宽广

  《河东狮吼》观后感(二):一部颇有娱乐性同时也有点想法的电视剧

  这部电视剧当初在TVB播出时候还是比较欢迎的,但那时还没时间追看。

  作为一部并非贺岁剧的TVB电视剧,制作演员阵容是很一般的,假景内景,大多数的演员的演技很一般,反正是普通TVB电视剧的特点。

  TVB经常会拿一些古代逸闻来铺排出一个故事,不会改编得太离谱,但是又改造得符合现代市民的口味。

  河东狮吼的故事过去是讽刺悍妇的,但是在TVB的改造下,柳月娥成了一个颇自强独立有见识的女人,当然她对丈夫管教得太严,让丈夫失去了尊严,在那样的社会条件下,丈夫出轨也是可以预见的了。

  最后柳月娥所进行的争取女人一夫一妻的权利,带有比较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作为一个现代编剧,当然也是同情柳月娥的做法的。但是在柳月娥获得女人的掌声和支持的时候,却有一些女性站出来反对她的做法,一个妾侍道出她的苦楚:她本受丈夫疼爱,怀有丈夫的孩子,现在因为一夫一妻运动她要被赶出门了。本来是一场女性争取权益的运动,但是也会有女性反对,性别不是天然立场,利益才是人们考虑的出发点,一个运动无论出发点怎样,还是无法代表它原先要代表的所有人,因为人永远不是整齐划一的。

  《河东狮吼》观后感(三):比電影版更出彩

  整部看完 個人覺得比古天樂和張柏芝的電影版好看很多。

  起初先跳看了17~20集時還為柳月娥抱不平, 之後從第1集看到後面的集數後反而感嘆性格與生活差異太大的兩人生活在一起只是在折磨彼此, 不過可以感覺得到陳季常真的很愛柳月娥, 否則也不會為她一改風流習性並忍受她的折磨長達3年之久... 而柳月娥雖然也愛著丈夫, 將丈夫的生活照顧的無微不至, 但她不願意接納他人的意見, 拒絕與丈夫溝通, 導致之後的婚姻危機... 在經過丈夫外遇、休妻而鬧得滿城風雨的事件後也反省到自己過去對待丈夫的方式過於嚴苛。 風波過後倆人和好如初, 也學習到了夫妻間彼此的相處之道與相互尊重。

  另外飾演陳季常的燦爺雖然長相並不出眾, 但演技真的滿不錯的, 表情到味, 對白語氣也很自然, 能看到演技好的演員演戲真的滿享受的, 可惜近年只能看到他客串演出... 真的很希望燦爺能夠再復出看到他更多的作品。

  . 看到飾演小蝶的郭芙 & 飾演八賢王的耶律齊出現就一整個出戲阿╮( ̄▽ ̄")╭ 哈哈...

  《河东狮吼》观后感(四):因为我爱,所以我不能和别人分享

  感叹多得足够写一篇长评,姑且先留一些散乱感想:

  (1)90年代的剧作经典太多,不论是tvb还是央视,都有共同的高水准台词、充实情节、生动演绎、一些理想而充满革命力量的主题、对于热门话题开门见山的探讨…20集的剧比现在六七十的带给人更多震撼;

  (2)女子善妒说与两性主题的探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镜花缘》(有待日后细读)和关于女权的探讨。这部剧展现了人性的一贯性。两性问题也会作为“人之大伦”一直存在,只是社会形态的变化赋予了它的新的环境、新的可能。纵观历史再探问未来,两性问题的主流仍在动荡发展中,而未来也会很自然地出现更多元的相处方式。从根本来说,都是个体的自我满足程度在向更高的方向发展(作为女性也作为后来者,实该感谢前人的努力;而作为未来的先驱,也该用自己的力量为后来者铺路);

  (3)九十年代的励志真是能时不时给人正向的精神给养。关咏荷也真的很美,以前只看过她的苗翠花,不知道她的柳月娥也如此动人。此剧柳的造型学习了95神雕的黄蓉,而此剧的bgm、配角演员也常常让人穿越神雕,不由觉得亲切[偷笑]

  补充一件趣事:曾在广西探访过一栋百年古屋,住过四代人。现居的老太太曾介绍过她家祖上开辟的“一柱四门”房间结构,就是为了让男主人住在其中一间的同时,不让另外三位太太感到被冷落。“一家百口也能养,最难添置一床”,可能说的就是这样的生活细节了[调皮]

  《河东狮吼》观后感(五):河东狮吼:不能举案齐眉,如何偕老白首

  说到《河东狮吼》,很多人都会想起古天乐那首“来来,我是一棵菠菜”的歌,或者是张柏芝那段“从今天起,你只许疼我一个人,要宠我,不能骗我,答应我的每一件事都要做到,对我讲的每一句话都要真心……”的经典台词。

  电影中,柳月娥最终仰头喝下情水,以绝情忘爱来解决困扰她的难题。而电视剧中,柳月娥拦下八王爷的官轿,将陈季常和苏东坡一起告上朝堂,只为争取与男人们公平相等的社会地位。

  后者故事中的现实意义,无疑高于前者太多太多。但可惜,电影的关注度远远高于电视剧,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96年的贺岁喜剧,关咏荷凭柳月娥一角奠定无线“古装一姐”的地位。这部剧并不是经典得难以忘记,但多年后依旧为人津津乐道。

  故事里的陈季常,并不算是风流成性的纨绔子弟;故事里的柳月娥,也不是嫉妒成狂的刁蛮恶妻。他们,只是两个普通的男女,一对再平凡不过的夫妻。

  互托终身,是因为彼此相爱;对簿公堂,是因为相处不来。

  直到剧终,哪怕看到陈柳二人真情流露、殉情相陪,你仍是觉得他们二人并不合适。电视剧的情节比电影现实百倍,因为它会告诉你人情的薄弱、真相的残酷。

  往昔的回忆再好,他们终究也不了解对方。柳月娥不明白为什么陈季常喜欢终日无所事事,只和朋友吟诗作对,她更加不会懂得才子们美酒配佳杯的风雅情怀。甚至是,她连丈夫爱吃馄饨不爱吃水饺、他最讨厌吃香菜都记不住;而陈季常也不能理解柳月娥严苛相逼的苦心,以及她孤身上告、坚持不懈的烈性,他不明白,她所尽力抗争的,恰恰也是他所竭力争取的,公平以及尊重。

  他们的开始,他对她,存的是一份征服猎奇之心;而她对他,也只是感怀内疚之情。

  都不是爱情。

  在柳月娥的管束下,陈季常再无兴至挥毫的才情,出现在他手里那枝生花妙笔之下的,再不是流传千古的诗章词赋,而变成了冗长繁杂的陈家家规;他也再没了拼饮千钟的豪情,好友为他斟上一杯酒,他都得换成一杯茶。

  在柳月娥面前,他不像是丈夫,倒像是儿子。做县令没人做得他这般毫无威信:回家必须走规定的路线,出门必须得有老婆的许可,连请好友上府作客都胆战心惊。凡事不能做主,因为稍不顺意,家中就有一枝青梨杖随时伺候,半夜顶着痰盂罚跪门口更是家常便饭……

  凡事畏首畏尾,失尽男儿气概、丧尽丈夫尊严的陈季常,失去了自己。连倾心仰慕他的琴操姑娘都黯然地说,当年的陈季常,已经不在了。

  别说是苏东坡,换成任何一个人,都会同情他的遭遇。一个是刁蛮凶狠、不通情趣的河东狮,一个是温婉贤淑、才貌双全的知心人,陈季常的移情别恋是人之常情。

  他和柳月娥,是偶然情动;而他和琴操,是相见恨晚。

  不然,为何那幅“良日良辰良偶”的上联,始终没有下联相对?

  在古代,早已默认了三妻四妾的平常。更何况,当那个曾在谈笑间轻松击退强敌的京城才子,被逼成为一个尊严丧尽、卑躬屈膝的老婆奴之后,这样难得被一个温柔可人的红颜知己重新唤回了昔日才情。

  当他在晓风居里向夜光杯中重斟葡萄酿,在太白楼头酣畅再书诗章词赋之时,才是真正的他,真正的陈季常。

  琴操绝对是个好姑娘。知书达礼、情深婉转,只要能跟心爱的人在一起,可以不计较任何名分地位。如果她在之前与陈季常相遇,定是人人称羡的一对佳偶。

  可惜,那个人不是她,而是柳月娥。

  原本觉得,陈季常要纳妾是柳月娥咎由自取。

  但当她遇到重重阻挠,依然执意上告,最终站在公堂之上严词相对之时,才陡然惊觉这个女子的真正心意。

  她的刚烈,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毕生争取的,不过是丈夫的一心一意。只有凶蛮如柳月娥,才敢蔑视什么既定的大宋律例、伦理纲常,也只有她,才敢孤身站在男人们的朝堂上,向他们发出了“凭什么男尊女卑”的铿锵质问。

  她在公堂上一番精彩有理的辩驳,连才学渊博的苏东坡都为之结舌。就凭这一番难得的勇气和坚韧,柳月娥也是值得另眼相看的。

  然而在那样的年代,这样的质问注定不会得到答案。僵局的结果,是柳月娥毅然喝下皇帝所赐的毒酒,以死来维持自己的心意。倘若这世上真有什么忘情水,倒是件好事。可是没有,情之一字,再苦再伤你都永远会记得。如果要彻底了断,唯有一死。

  柳月娥的决绝,震慑了现场所有的人。陈季常的悔,来得伤恸欲绝。他也是个情深之人,否则,终不会为了月娥,而负了琴操,也负了他自己。

  世间感情之事,素来便无两全其美。可知团圆美满的结局,也未见得皆大欢喜。

  柳月娥争取地位平等的胜利,始终是建立在另一个女子牺牲的终身幸福之上。你看琴操,临行前依旧情意切切,大方地祝福他们,还不忘鼓励陈季常,自己的伤悲只在转身的时候独自流露。

  这样一个完美的女子,何其无辜?

  看到剧终终于明白,全剧所讲,无非是“平等”。

  夫妻相处之道,是平等,是相敬如宾。尊重彼此的习惯,体谅彼此的感受,相扶相携,一心一意。

  一生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却也不短。倘若不能举案齐眉,又如何能够同偕白首?

  社会和谐之理,亦是如此。

  题外话 关于陈季常

  自东坡先生写下那首《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被后人误读附会成一出《狮吼记》之后,“陈季常”三个字就成了“惧内”的代名词。

  在苏轼为数不多的传记作品中,有一篇《方山子传》,写的就是陈季常。苏陈二人相交多年,后来当苏轼身陷官场是非之时,陈季常早已抛弃世间荣华归隐山林。

  《方山子传》中详细叙述了陈季常的故事:年轻时的陈季常好剑好酒,挥金如土,豪气干云。可十九年后,遭遇“乌台诗案”的苏轼被贬黄州,居然在麻城歧亭杏花村重遇故友。历经变劫的苏轼满怀沧桑,但故友的英豪之气却一如当初,他不禁感慨万千。

  昔年二人俱是心怀壮志、豪情相纵,可后来自己在官场中从意气风发到心灰意冷,而故友陈季常本来拥有万贯家财、显赫身世,后来却“弃车马,毁官服”隐于青山绿水之间不问世事,从而依然保持着赤纯的性情。

  二人畅叙别情,苏轼惊诧于故友为何在此,陈季常也有同问,当他知道东坡历尽官场沉浮的往事之后,“俯而不答,仰而笑”,盛邀东坡去家中小住几日。

  杏花村里,静庵室中,东坡与陈季常小聚了五日。这五日,远离了人间纷扰,只余下恬淡心境。在这里,东坡不仅润泽了自己的心,更仿似为将来的路找到了一个重新开始的方向。而这两人高山流水的知己情谊,也这样流传了千古。

  《方山子传》中有言陈季常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甘于与这样一个淡定心境、雅洁心志的隐士相守一生的女子,自然深明大义、知书识礼,如此,方能夫唱妇随、白头偕老。

  故事,终究只是戏说。兹录东坡先生的《方山子传》于后,为陈氏夫妇正名。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遯于光、黄间,曰歧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河东狮吼》经典观后感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