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明朝那些事儿·第4部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5-24 23: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明朝那些事儿·第4部读后感摘抄

  《明朝那些事儿·第4部》是一本由当年明月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明朝那些事儿·第4部》精选点评

  ●嘉靖皇帝 夏言 杨慎 严嵩 徐阶 徐渭 张居正 戚继光 俞大猷 #17年第1读#

  ●。

  ●不像前几部那么吸引我,可能嘉靖一朝没有太多亮点完这一部后,首先产生疑惑的是人物转变,比如刚开始嘉靖跟大臣斗得那么厉害,后面却似乎对政治变得不热心,跑去炼丹了。接着是戚继光的阵法,简直无敌,倭寇从原先肆无忌惮到被打得抱头鼠窜,好像太简单了。然后是徐阶,如果最终没有斗跨严嵩,那么谁来认定他之前的行为伪装而非甘走狗。

  ●看完大明1566正好也看到这本,嘉靖真是会平衡的人,最后竟然觉得他也是很可怜

  ●璁跳梁小丑,夏言虽牛,但有妇人之仁,陆炳太过懦弱,严嵩毫无底线,徐阶忍辱负重。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三大名将。徐渭,才子谋士

  ●如果没有深厚积淀和对历史知识娴熟掌握,是没办法做到能够以这么浅显易懂语言深刻讲述那段历史的。当你拿起这本书时,看了第一句话时,你不会再轻易放下,除非直到你读完。王阳明于谦徐霞客、张居正等等这些人,那些事,让人灵魂激荡,写的太好。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方式,去度过人生

  ●第四部依旧精彩,基本都是嘉靖年间权谋争斗

  ●人无完人,政治而已

  ●是这部书更新了我对于明朝的认知文笔不错

  ●本书关键词:嘉靖、严嵩、徐阶、胡宗宪、徐渭、戚继光。

  《明朝那些事儿·第4部》读后感(一):评《明朝那些事儿·第4部》

  褶褶生辉的明史,徐阶啊!你从开场到终章一直在隐姓埋名,在那些低头哈腰的日子里你没有忘记你的仇恨,在那些扑朔迷离、让人发指的黑暗中,你是怎么做到隐而不发的?杨继盛的死不戳吗?没有一腔热血涌上吗?你是怎么做到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严氏子孙

  我在这段时间里,看到了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隐忍不发的人,一批除倭卫国的人,你们都是这璀璨星河中的一份子

  最后感谢当年明月,是你带我认识了他们

  《明朝那些事儿·第4部》读后感(二):”人之初,性本恶”

  看了这么多本明朝那些事儿系列之后,觉得历史规律大致都是相同的:每个朝代都有勾心斗角,都有权利的斗争,风水流转。历史人物无非有两种:忠臣奸佞小人。明朝中最伟大思想家一定是王阳先生了,影响一代代人,对明朝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作用。每次看这系列书的时候,让我印象深刻的都是外国人的不当行径:在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作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国的我国对待弱小国并无欺凌行为,而是以礼相待互相交换贡品并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而在葡萄牙人到达这些地方的时候,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占领地盘,然后对当地人杀烧抢掠,其作为与强盗别无二致。在这本书中,生在弹丸之地的倭寇不断对我国百姓进行骚扰,无恶不作,这群倭寇就像无头苍蝇一样,搞得明朝心神不宁的,幸好后来有戚继光等将领之材。

  不知是因为我国的百姓自小就有四书五经、孔老夫子的殷殷教诲和熏陶,教我们怎么做人,而对于当时的外国人来说,没有这种思想的渗入,才导致这种外交差异,还是另有其他原因。不过,读完书以后,真觉得我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礼仪之邦。而这些可恶的外国人甚至让我觉得“人之初,性本恶”!

  《明朝那些事儿·第4部》读后感(三):5.5

  摘要

  观点斗争是假的,方向斗争也是假的,只有权力斗争才是真的。

  要充分地利用身边的人,但又不能让任何人独揽大权,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骄狂的开始,就意味着胜利的终结。

  无论何时何地,在最终胜负显现之前,绝不能押上所有的筹码。——洛克菲勒

  在这个残酷的现实面前,徐阶终于明白了知行合一的真意,无论有多么伟大正直的理想,要实现它,还必须懂得两个字——变通。只有变通,只有切合实际的行动,才能适应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

  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所遁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事可以做绝,话不能说绝。

  落水狗如果不打,就会变成恶狼。

  在权力的擂台上,不折不扣的好人注定是要完蛋的。

  战胜一个无原则的对手,唯一的方法就是放弃所有的原则。

  众怒难犯

  对付流氓,要用更流氓的方法。

  违法的事情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可以做。

  所谓道德与公理,只有在实力相等的情况下才能拿出来讨论。

  他没有想到,平日沉默寡言、老实巴交的俞大酋,竟然有这么硬的后台,而自己与他交往多年,关系非常好,竟然从未听他透露过一语。

  《明朝那些事儿·第4部》读后感(四):斗争这门艺术

  非常感谢当年明月在这第四部书中向我们展示了斗争这门艺术。其实我本人一直以来都很费解:放着好好的日子不干,那群闲着没事干的政治家(或者官僚)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政治斗争?即使个个被整的头破血流,却依然奋斗不止。他们这样做的终极目的是设么?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利益。自古以来,利益就是个人必须的追求。尤其对于那些身居高位、手握生杀大权的人,政治斗争是必须的、必要的。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总之,一切都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变,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斗争不愧是一门艺术,极富有战斗色彩。往往是你方唱罢,我方上场,玩的那可谓是不亦乐乎。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兄弟们上吧,不怕流血,不怕坐牢,不怕死亡。于是乎,在这一口号的感召下,政治家们的精彩表演进行地如火如荼,颇有点撞了南墙还不回头的意味。嘉靖都倒杨廷和,张骢斗倒杨一清,夏言斗倒张骢,严嵩扳倒夏言,徐阶斗倒严嵩……就是在这样的几个回合的斗争中,无数能人、牛人纷纷落马,死的死,贬的贬,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没有一个。即使胜利,也只是暂时的。所以,斗争真的是很残酷的,残酷到这场游戏会无休无止的进行下去,并且没有赢家。

  各方政治势力愈战愈勇,丝毫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极富有战斗力与抗击打能力。然而,毕竟政治舞台太小,容纳不下那么多人,即使你才能再高,也难保不被别赶下台,甚至沦为阶下囚,晚节不保。这是高手决战的舞台,是残酷的斗争场所,过程充满艰苦,坚持到底的人才能占据一席之地。

  《明朝那些事儿·第4部》读后感(五):学会隐忍方成大丈夫

  朱厚熜上台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便是权倾朝野的首辅杨廷和,然而杨廷和对王守仁的打压却激怒了王守仁的门生们,暗下决心要为老师出一口气。年迈的杨廷和致仕,儿子杨慎从政,带头组织了“左顺门闹事”,最后落了个被流放的下场。此后,他在云南潜心著书,著作等身。 当年帮助少年天子“议礼”而扳倒杨廷和的张璁变得独断专行,设计扳倒当年助自己一臂之力的杨一清,赶走年轻的翰林学士徐阶,终因结党营私而让朱厚熜感到权力受到威胁,最终走下政治舞台。 朱厚熜培养的第二个木偶便是夏言。作为内阁大学士的夏言心系黎民百姓,才干出众,清廉正直,却痴迷权力,自以为聪明不顾皇帝情面干掉了世代功勋郭勋,也引起了朱厚熜的警觉。 嘉靖皇帝不信任宦官,也不相信文官,他只相信自己手中的权力。但经历了深夜在自己后宫被勒后,便受到巨大创伤不再上朝,不理朝政、一心修道。 夏言本以为站在了权力的巅峰,却迎来了左右逢源、不择手段毫无原则的严嵩,夏言最终结束了政治生涯。严嵩开始独断专行,触犯了嘉靖皇帝的大忌,重新召回夏言担任首辅。1548年,严嵩父子联手,彻底以图谋不轨罪清除夏言。 徐阶在福建励精图治,懂得变通,真正践行知行合一,经历近十年的磨砺,重返京城。在京城,他与那些同样尊王守仁为师的人聚在一起。当夏言被害时,曾受夏言提拔而一路平步青云的徐阶选择了沉默,却在夜里辗转反侧,此时的他羽翼未丰,只能隐忍。 1550年,鞑靼人直捣怀柔,徐阶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赢得嘉靖好感成了红人。徐阶一下子得意形,很快犯错再次掉入谷底。徐阶重新获得严嵩的好感和嘉靖的信任,寻找时机主动出击。 1552年,杨继盛以赴死的决心弹劾严嵩,被投入诏狱,严嵩力主斩,嘉靖却故意拖着不批。3年后,群臣上书释放杨继盛,严嵩却先下手为强,强行杀了他,引发众怒。 在抗倭前线,靠着巴结严嵩干儿子赵文华当上巡抚的胡宗宪心底却看不起这两人,不过是靠他们铺路,他的内心藏着报国救民的理想。他拉拢了俞大猷和军事能人徐渭,面对兵强力壮和财产丰厚的倭寇,靠着缜密的计谋,借刀杀人。在抗倭陷入泥潭时,训兵有素、胆识过人的戚继光挺身而出,训练的戚家军以精锐之势、变化多端的阵法,击溃骁勇善战的倭寇,历时十二年。看惯了官场朝不保夕的戚继光明白,把自己的未来押注在胡宗宪一人身上是危险的,于是,他左右逢源,与张居正结成战线。 多年隐忍终于迎来曙光,1562年,徐阶找到了嘉靖皇帝最为信任的道士作为突破口。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明朝那些事儿·第4部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