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的历史》是一本由[加] 兰德尔•K. 莫克 (Randall K. Morck)著作,格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6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本书写的最好的章节是加拿大、印度、法国和日本这四章,特别是日本一章,可以和当年读的《日本政治史》互相参照。瑞典关于社会民主主义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也有很独到的观点。美、德、英三章相比而言很一般了,可能过去读到过的比较多吧。
●Leo
●真的只是“历史”。第一次发现导论在一本书中的地位(文笔也不错),其次是各章后面的评论和总结。
●我们说之所以有血汗工厂,是因为有更血汗的农村。消灭了血汗工厂并不能消灭贫困本身,而只是消灭了贫穷的工人、农民能够致富的比较可行的途径。我们说不论是在提高法定最低工资水平的问题上,还是在消灭血汗工厂的问题上都存在两种人:一种是不明白经济学原理的好心人,他们以为只要提高法定最低工资,穷人的生活就能够改善;只要消灭血汗工厂,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就能得到改善。他们没有意识到,工人可能反而因为最低工资制度,或者因为工厂的倒闭和迁移完全失去了工作,生活变得更差而不是变得更好。 这不是结束,也不是结束的开始,只不过是开始的结束。(Now this is not the end.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it is, perhaps, the
●原书五分,翻译减两分
●讲中国的部分很短很短,就几页,从民国1904公司法开始的。
本书是所有经济史研究者及其所在的大学的图书馆书架上必须收藏的一本书。本书的研究视野、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深度都是一流的。每一章都代表了该领域最高的研究水准……本书可称为该领域内的典范之作。
——《经济史评论》
《公司治理的历史》读后感(二):艰难的公司革命之路
在现代社会中,公司已成最重要的组织形态之一,它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公司,就会有什么样的国家。
表面看来,公司都是差不多的,但仔细梳理各国公司的发展史,却能发现这样的一个趋势,即:从家族企业逐步向职业经理人制度漂移。
以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为例,80%以上的企业是家族企业,它的优势在于核心团队凝聚力强,决策流程短,有执行力,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但劣势也很明显:缺乏足够的资金,成长缓慢,此外,企业内部缺乏制约力量,一旦决策失误,往往导致灭顶之灾。
将社会资本更有效地组合起来,在充分监督、科学决策的前提下,交给专业人员去运营,早在19世纪末期,人们对此便已形成共识,考虑到公司发展对国家的重要作用,各国都试图用政策干预,来加速这个过程。
然而,职业经理人的发展之路,充满坎坷。因为对经理人的监管始终面临困境:他们更具有经验与专业知识,当他们为了一己私利,刻意去欺骗股东时,由于现代企业股东越来越分散,等大家发现问题,并达成共识时,可能已为时已晚。
那么,如何才能既充分利用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优势,又充分避免它的弊端呢?面对这一瓶颈,人类历史出现了大分流,从相对开放的英国式道路,到高度福利化的法国式道路,乃至重视产业政策的德国式道路,以及与权力高度结合的日本式道路……
毫无疑问,美国职业经理人制度在全球体系最完善、绩效最明显、操作最成熟,然而,金融风暴后,雷曼兄弟等巨头纷纷倒下,失业员工几乎拿不到什么补偿,可职业经理人们却能分得几千万元的“红利”,这意味着:能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善治,依然只是梦想。
本书由多篇论文组成,具体探讨了不同国家的公司治理发展的历史,虽然大趋势相似,但历史过程却迥异,作者试图告诉我们,历史是依照有机体自身环境而内生的,我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出一个标准的模式来,一个民族必须更深入地去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约束条件,才能正适拓展出真合自己的明天。
目标可以互相参照,但路径绝不可以移植。本书为我们展现了公司治理历史的多样性,这有助于我们从意识深处涤荡决定论的误会,从而用更多元的视角去认识发展,把握发展。
《公司治理的历史》读后感(三):有关公司治理历史的好书
阅读指数:8.5
时间消耗:22小时
这是一本很好很厚的论文集。这本书的好,正如序言中说言,一是这些论文并非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之间有着重要关联,并且在研究每一国别之公司治理时都必须追溯到足够解释这个国家的公司治理如何发展到现有的阶段。另外,书中对不同国家的意外事件的分析,大多都很精彩,进而分析公司治理的复杂性也水到渠成。这一点,与米尔霍普及皮斯托写的《法律与资本主义》有诸多相似之处。这种深挖细掘的文风真是完全符合我的口味,有机会一定要读读原版。
我对其中有关中日美三国的部分尤其感兴趣。中国部分其实写得还是很好的,只不过我一直都在关注中国企业制度史,所以对此并不感到惊艳。在这里着重聊聊美国的部分:在股权分散程度方面,美国与其他国家为何如此不同。作者提到一个也曾困扰我的问题,那就是20世纪初美国公司开始出现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时候,美国商人就没有为此采取什么挽救措施,以维持自己的控制权?Roe和Chandler等人的研究都基本回避或无视了这个问题,把控制权落入经营者之手从而使得经营权与控制权合体看似理所当然的事。而理所当然的事其实也往往是值得反思的关键点。作者认为,当时公司的创始人或家族掌控者并不是没有努力过,但在反托拉斯、民粹主义以及作者强调的上流社会的公益性趋向、继承税、投资银行的复杂性以及股票所有者群体的规模等影响下,这种努力只是徒劳,凡是集中,终被打散。
作者更有趣的发现是这种美国的特殊性不是20世纪30年代才有的,而是在19世纪就已经逐步生成,并在1900年前后凸显。这样的结论与伯利与米恩斯的研究不太一样。其实不难理解,事物发展大多是渐进式的,得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被人们察觉。
该书是会议论文集,还把每一篇论文涉及到的评论都附在文后,这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不同国别的公司治理历史,还有争论以及平息争论的方法也值得研究者借鉴。
另外,这本书的原文有网络开源资料,详情可参见http://papers.nber.org/books/morc05-1。
《公司治理的历史》读后感(四):《公司治理的历史》简评
福山的书里我最喜欢的始终都是那本《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因为我觉得它更有温度,也更实际一些,我们始终要相信人性中美好的那一部分,因为无论诉于复杂的理论,还是出于现实的考量,人们对于美好的事物的追寻,才会产生更为美好的世界。
如果你是某一种“主义”的信仰者,读了这本书你一定会有些变化,因为治理一直是一个比较实际和宽泛的领域,无论你用了怎样看似科学的工具。很多看上去很有道理的论点,在实际中都会被现实推翻,因为治理没有绝对的最优,只有相对的适应和适用。
良好的法律制度不一定产生良好运行的社会与市场,因为你还要考虑社会和市场之中是否还有良好的执法能力。裙带资本主义和日式经连组织代表着剥削和落后吗?在现实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其有效的运转,员工们对于企业的信任和对创新的孜孜不倦。股权分散化一定代表着市场先进性吗?你亦会看到治理结构上的漏洞导致了残酷的倾轧……
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治理都有着自己的轨迹,在那些发达经济体的观念输出中,你是否可以更加实际地看待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所要切身解决的问题,就会对自己的治理方式产生信心,并可以客观地看待其他方式里所谓的先进之处。大家都是不完美的,但又会竭力地表现自己的美丽。
民主的社会未必产生平等的市场,在非平等的市场也未必就产生不了优秀的企业,所以你可以看到印度这样的地方也不乏先进的产业在落后中萌生,并带动了经济发展,人们对某些目标的追求也同时产生了最适的组织形式。我们尝试过去发掘可以跨越时空的普世真理,但在现实社会的发展之中,我们必须找到可以解决现实问题的良药,抉择之时总要承受更多、体验更多、包容更多,从而妥协太多、斡旋太多、中庸太多。坚持是一种稀缺的信仰,信任是一种难得的际遇。
兰德尔·K.莫克主编的这本书,不拘泥于一隅,亦不缺少批判精神。提起法与金融学,不得不搬出LLSV这组大神,但在这本书里,我们也不乏看到对他们的一些实证和观点的评判。历史是多个维度的镜子,你总要参看多处,才会发现某一镜面上的虹彩来自何处,经济史不止是经济史,它衍生于更多元化的历史。
我们总想在历史的进程中去找寻一条可以依从的路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的发展是一条并不平坦的路,它有时候像河水那样顺势流淌,有时候又像天边的云那样扑朔迷离。而治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寻我们要走的路,在迷茫中找寻生存下去的方法,这或许有些现实和残忍,但有一样不变的结果就是:美好的前路始终是由美好的人们所引领。
《公司治理的历史》读后感(五):一本可以翻翻的书
本书不是一本专著,有点类似论坛论文集的样子,只是选取的标准是讲述各国公司治理历史的。视角还可以,细节不能太追,不是很学术、很严谨、很系统的书。
时间有限,只翻了中国、意大利、日本和美国的。
关于中国的,大部分内容真是在讲历史。但也有一点启发:自上而下推行的公司制,在有限责任方面、公司治理方面,是否能和公司发源的土壤为民间自发需要的相同呢?
参照的是日本,对照的是美国。
日本经济发展到现在,商业不可谓不发达,但日本公司的公司治理做得很好吗?或者说,所谓的这个“好”,评判的标准是什么?是一股独大现象的消失?还是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还是对管理层的保护及牵制?
所以就要提对照。书中选取的美国公司的角度很有意思,它是在讨论:为什么美国公司的股权很分散?几乎没有持股巨大的大股东?
作者的观点是,美国的股东更多的是通过董事会来影响公司的管理。隐约也提到美国人不喜欢控制,喜欢通过竞争,因为可以获得自由这样文化。
所以就引出好玩儿的话题:美国讨论委托-代理理论、内部人控制等方面的文章比较多,是否与此原因有关?而对于亚洲等公司人身依附性较强的国家,是否需要同样关注此方面?中国商人运用公司此种组织形式时,是股东弱,还是债权人弱,还是管理层弱?有限责任是否被滥用?从而引出更大的问题:如果债权人弱,那么对小公司的贷款自然就成问题;如果管理层弱,那么,职业经理人只能是空谈。
一国的经济体制、历史、环境、文化等,都会影响到商业组织,从而影响到影响到商业个体的行为与关系,进而影响到商业的发展。例如意大利曾经的腐败问题(现在好像也蛮腐败的)对公司发展的影响。
从起源上看,公司初始即是“股东”弱而“管理”层强。所以强调管理人对出资人的信托义务、出资人的有限责任等。公司这种商业组织形式来到中国,是自上而下移植推广的。我们不清楚当初引进是图名词时髦,还是真的认识到公司这种形式的必要性,抑或仅仅是不想借国债的“集资办厂”?就像我们不讨论为什么钱庄像是一夜之间消亡了全都变成了银行一样。仅就事论事的说:该种移植是否成功?是否是仅形式移植就可以了?本国文化与环境在其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怎样改良才更好?
似乎日本的答案是并不成功。或者也可以说,各种文化下有自己的难题待解。
我自己的看法是,宁可管理层欺负股东,也不能让股东欺负外部人。股东还可以通过行使社员权维护自己的利益,外部人的保障就太弱了。小股东也不容易,中国人对竞争好像没有像美国那么热爱,以脚投票的多,较真儿权利的少。
05年公司法颁布后,有公司法学者预言,公司法类案件——股东诉讼类案件将猛增,法院可能会抵挡不住。不知是不是曝光的比较少,中国人好像天生不好讼,与公司治理有关的诉讼好像就是国美案动静大一些。一点儿也不像美国,动辄发起个股东代表诉讼,或真或假的行使权利——当然,也有不少的是诉讼讹诈。
书中关于中国公司治理文章的观点是中国因为没有资本市场的土壤,牵制有限,离真正的公司制还有一段距离。最后给出的建议是加强信息披露。这可真是包治百病的良方,无论什么病都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