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简史》是一本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本书能够让我读下去的原因有二三:以宇宙起源开篇,脑海中立马呈现出了星球爆炸的宏大场面。喜欢。内容虽呈现流水账式,历史文化等各方面覆盖却极广。所以缺点也就不必赘述,大概就是没有划横线的重点。
●中国没细讲,毕竟中国和西方、西亚联系不多,比较隔离。没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奴隶贸易也是想不通。地中海沿岸各种民族太混乱了,没有讲具体来源,又是一句毕竟简史!
●粗略读完~
●本书写于一个多世纪前,很多史料现在已经过时,而且即使在当时也算不上是很严谨的史学专著。新世界出版社这个译本的翻译错误过多,更加降低了本书价值。
●内容五星,翻译减一星。
●确实是世界史,看过十分之一,人类才刚刚出现--前面是自然史。从空间上讲,主要是欧亚大陆/北非+新大陆发现后的美洲。
●作为普及类通史,还是很棒的。鉴于作者的年代,只写到一战后就结束了,在那个时代,坐着对于历史的理解还是非常客观的,整本书让历史变得不在枯燥,值得一读。
●2014.3.30 Kindle电子书市场上一块钱买的,厕所读物。重温了一遍抽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中历史。从地球诞生一直说到一战。欧洲远古到中古时期那部分看得很有滋味,从苏美尔文明一直串到中世纪,余下部分则乏味的要紧。大概因为陌生才觉得有趣吧。
●我读的版本:978-7-5104-5592-6
●繁杂的种族及语言,使欧洲从古至今没有都没有统一过,混战杀伐充斥着整个历史进程,相比之下因为中国在亚洲大陆的独大和唯一的语系,使得中国享有更长久的和平时期
《世界简史》读后感(一):从来没有一本好书让我读的如此烦
但前面几章读着真是烦死。
首先这些内容实在又是介绍世界历史所必须的(当然若是简史其实大可不必花费如此多精力),以后我若讲课这个内容也是必讲的。
其次觉得文字真的很空洞,或许是我的想象力不够吧。不过我臆想原作应该是配有很多插图研究的!
于是就这样纠结着,想着以后要准备这部分内容,竟然也有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和方法了。也算是变相补偿和意外收获吧。继续!
《世界简史》,似乎可以和《人类简史》对照来看。里面充满了按照时间铺陈的一件件的小故事。
也许更适合作为小朋友的课外读物,作者用很通俗而且简单的语言,写了从地球的诞生,到人类的出现。每一小节,都是简简单单的语言,没有过多的图表和数据,只是一个个小故事。
类似的书,讲的内容大多相似。就像信息论中说的,信息量的多少,等于意外的多少。这本书,对于略懂人类历史、宇宙演化的人来说,也许基本没有超出他们已知信息的东西。所以,当成一次人类历史和宇宙历史的小故事回顾,也许是一个有意思的角度。
从雅利安人开始,书变得有意思的多。因为大部分文明的起源,对我而言还是未知的领域,从读书的过程中来看,碰到这些内容,也就感觉有收获的多。用简短的语言,描述不同民族创造的不同文明,用一张张快照,清楚的描述了文明的更迭。就像站在历史的高塔,俯视曾经有过的历史。很容易在一个大的框架中,看到历史的发展脉络。
从希腊文明开始,最有意思的一点,是作者把所有的故事,拉平到一个时间维度下。在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有哪些经历。这是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事情。
罗马的历史,在作者看来,似乎是黑暗的不能再黑暗的历史。这与《罗马人的故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难说,到底谁说的更加正确,但我更倾向于取一个中间值——罗马既没有作者看来的那么黑暗,也未必如《罗马人的故事》中所描述的那么明快。对于底层的奴隶和贫民,罗马可能是十分悲惨的地方;对于高级奴隶和中产以上的罗马人,罗马可能是欣欣向荣的希望都市。
由于是一本简史,很难对内容做详细的描述。所以让人看起来总是充满疑惑,又有点意犹未尽。就像听一个说书人讲故事,但说书人总是一带而过,从不讲细节那样。作为一本入门的略读书,还是适合的。它就像一副不完整的地图,吸引着我们从其它书中寻找更多的细节。
作者应该是在一战之后,写下的这本书。从那个年代的角度,能够做到这样,应该也是令人赞叹的!可惜,作者是从西方的视角,对人类的历史做了简明的叙述,会有很多偏见。但不同的人,从各自的角度看待历史的发展,也是有意思的一点。
《世界简史》读后感(三):世界路上,人生苦短
已经读过几本有关历史的书籍,有关世界的发展脉络在脑海里还不清晰。原因是很多晦涩的事件背景以及毫无关联的人物,又或者是枯燥的宗教知识,在我脑海里没有建立连接,粗浅一瞥,很容易就忘记。然后阅读接下章节的时候,发现这些事件又依赖之前并不熟悉的事件,恶行循环后,整本书能看懂的部分也就是我日常熟悉的历史故事,有点遗憾。但也不是毫无收获,至少我还知道伯罗奔尼撒战争前后持续了好几十年。我还是到马丁路德,不是我所知道的马丁路德金。我还知道欧洲历史发展是一段错综复杂的故事,你里有我,我里有他。我还是知道伊斯兰教曾经是对欧洲地中海沿岸带来多大的影响。
零零碎碎的概念点可能就是这本书给我的收获,未来我还会更多阅读有关世界历史的书籍,孜孜以求,不求甚解。阅读世界史倒不是我有多么热爱世界历史。而是我认为,对于我来说,我有了解世界发展的必要,我想知道我们人类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世界又将发展向何处。当我的孩子还在小的时候,我就想跟她认真介绍这些知识点。让她更好认识世界,也更好认识自己。人类作为世界发展洪流中的一叶浮萍,我们的生存,发展,快乐与悲伤,归根到底都是大时代在我们个体身上的映射。只有更好的理解的世界的本质,我们才能找到安全的地方,我们才能在大时代中确立成就自己的方向。
当人类祖先还是和尼安德特人竞争生存资源的原始生物时,他们全部动机只是为了消灭对手,掠夺生存资源(食物、领地、水源)。随着人类的进化,智能的提高。人类学会的使用工具,会使用火种,采摘渔猎相交其他生物来说,更能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并且他们还学会了协作分功,人类也在与其他动物竞争过程中逐渐确立的霸主地位。再到后来,人类掌握了耕种技能,全新的技能让人类以群居形势聚集在一起,大家一起播种,耕地,获取收成,一起抵抗外地,这里就开始了人类社会的萌芽。在播种耕地中一小部分人逐渐掌握的自然的规律,尚未掌握科学的他们将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归纳为神的旨意,被给这些知识披上了巫术,献祭的外衣。这些在将来逐渐演变成宗教与信仰。对自然认知尚未达到足够的高度,宗教成为长期统治人类社会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希腊城邦由于平凡收到外族入(雅利安人)侵,逐渐演化出了跟现在国家体系极为类似的议会制度。国家的雏形从此建立。地中海沿岸以及西欧的众多氏族和国家为了土地和权力,断断续续上了了几百年你死我活的故事。
最终,在17世纪中叶,由航海时代给西欧人民带来了全新的世界认知。文艺复兴的兴起使得西欧的文化与科技得到了新的增长点。这个时代的欧洲无疑是人类世界的新星。这个时期世界科学所引发的人类对于自然的全新认知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我用我简单的认知归纳了我从这本书中了解到的一些东西,我已经能看到人类的发展取绝于对世界的认知程度。这本世界史也是人类发展的历史。我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完全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对于未来,这个世界将会走向何方,我们人类将会变成什么样,或许在现在已经隐隐有所洞见。
从公元前到现在,可被记录的人类历史发展了几千年,如果我们再退回到人类发展的初期,是否能够遇见我们人类现在的成就,答案的肯定的。历史长河中,在大趋势中,人类的发展道路上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每一个都将我们带向了完全不通的发展道路,这些道路之间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回过头来,才能审视其中的奥义。
《世界简史》读后感(四):历史,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读完全书后,想写些感触来,竟然一时之间无从下笔。自认为读这本书是我花费时间最多的一次,尽管中间耗费的时间多了点,但依然对于世界的历史掌握的不够,只是隐隐约约的留下了几个名字在脑海里,而一部漫长的世界史是几个冷漠的名字远远填充不了的,于是在我看来,历史就是一条河流,我们既不知道源头在哪,也不知道终点流向何处,而每个人每件事物每个民族,每个社会都只是河流里的一滴水,一朵浪花,当初不管如何的绚烂或者如何的渺小,都同样的融入那条洪流中,成为了历史中的一分子。 地球上的历史至今为止已经46.5亿年,而人类的历史相对来说不到百万年时间,在这四十多亿年里,生命的出现对于地球而言可说是一个奇迹,也正是由于生命的出现,才让这个忽冷忽热的蓝色星球焕发出奇异的光彩和活力,从海洋生物到陆地生物,再到空中生物;从微生物,到宏观生物,再到巨型生物,再到人;从一个混沌状态,到火山肆意喷发,到冰川覆盖,到江海湖泊,再到气候宜人,适合生命生存,再到如今的满目疮痍,伤痕累累;从一个婴儿出生,到一个活力四射的少年,再到一个青春期叛逆的青年,再到中年的沉稳与冷静……它创造了一切,承受着一切,旁观着一切,当一个种类出现,到它的灭绝,地球不发一言,就这样冷冷的注视着,因为它清楚,它们的灭绝,必定伴随着另一种生存能力更加强大的种族的出现,因为它坚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不是我创造了你,就一定有你生存下去的理由,而是因为我的创造,你只具有生存的资格,至于能不能在这个世界延续下去,就看每一个物种的进化程度,或者说它们对于自然环境而选择保留下来的东西了! 而人类很幸运的成为了自然在“大浪淘沙”后的幸运儿,成功的保留和进化了适合在这个蓝色星球生存的必然能力和先决条件,使得人类能够得以延续并且创造了人类文明和历史。这也就是这本书《世界简史》的由来。从人类的历史出发,几乎从头至尾不可避免的一个词就是——战争。当然战争对于很多物种来说都是必然存在的,然而在人类中显得尤为突出。也许人类刚开始就已经意识到战争对于人类文明进化和发展的必然性,因此在每一次大的战争后,人类的文明和科技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和提升,在公元前六世纪,可以说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哲学体系的一大繁荣时期,希腊哲学家开始对宇宙和人类在宇宙中的探索,犹太人的预言地位提升,释迦牟尼在印度传教,孔子和老子在中国创立儒家和道教……从雅典到太平洋,人类的精神思想开始走向复苏。在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时期,人类的文明又一次得到复兴,欧几里得,阿波罗缪斯,希洛,阿基米德等科学巨匠都诞生于这一时期,那位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人类的文明智慧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历史中又出现了新的势力——宗教。而这一势力的出现直接造成了与皇权势力的冲突和矛盾,宗教信仰是人类对世界和人生的探索和解读的一种存在方式,最著名的世界性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每一个宗教信仰都以其极顽强的生命力渗透到世界的许多角落,都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和统一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佛教之于古印度,基督教之于古罗马,伊斯兰教之于阿拉伯帝国,道教之于中国……宗教的层出不穷,一方面拓宽了人们的灵魂信仰,另一方面也推进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另一方面,历史的进步本质上是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是人性的复苏和对智慧的追求。人类从刚开始的原始社会一路走来,从茹毛饮血到火种的发现,从铁器时代再到农耕时代,从工业时代到石油时代,从机械时代到信息互联网时代;人类的文明和科学文化一直在不断的提升和突破,最终让人类达到了生物链的顶端。 历史总会出现惊人的相似,它真的像一面镜子,但是这面镜子不可复制,也无法去撼动,我们只能看着它的过往,来展望未来的路,避免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至于重蹈前人的覆辙!有句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那么古人为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树荫,莫过于这漫长的让我们敬畏而珍惜的历史吧!
《世界简史》读后感(五):以时间为序…… 关于《世界简史》的阅后笔记
《世界简史》是当年准备报考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的推荐书目,曾经当做教材认真的度过几遍。当时虽对中国古代史抱有莫大兴趣,但于世界史却是真正的门外汉,所阅读的书目也无外乎当时几所大学的本科教科书,此外也就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幸好两部都是经典,没有被国内某教授的《世界通史》带歪,也算是万幸。如今兴趣虽然依旧,但职业的道路已经重新塑就并且走了下来,当2019年到来时,反思自己的阅读经历,发现早已背离了当时的初衷,所有的东西都从认真到速读、从笔记到浏览的蜕变,书架上挤压的书越来越完好,虽然新的阅读手段不断更新,但对书籍的支出已经完全被阅读设备踢了个1:3,一场完败似乎在所难免。那么ok,当自己意识到这种危机时,重读经典似乎能够弥补这种亏空,17年后重读这本小书似乎就有了正当理由。
民国时期,顾颉刚就曾在与友人的通信中论述到通史写作的必要性,他在《当代中国史学》中也提到,中国通史的写作,到今日位置,出版的书虽已不少,但很难达到理想的地步。本来以一个人的力量来写通史,是最困难的事业,而中国史上需待考证研究的地方又多,故所有的通史,多属千篇一律,彼此抄袭。中国通史的写作如此,世界通史更是如此,世界史涉及国家重多,地域文化传统多有差异,随着战争讨伐,帝国版图多有更迭,如何从浩繁的世界史中理出一个头绪,并且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其困难可想而知。世界通史的写作往往以国别为界,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论述,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体系,然而,各个国家的联系与事件发展既存在一定的连贯性,又有自己的独特性,简单的以时间为序很难照顾到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脉络。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以公元1500年为界,前期世界各国的联系相对没有那么紧密,从地域的论述上独立性较强,则偏重于地域史的写作方式。1500年后,因地理大发现以及殖民主义的盛行,则将全球的联系与交流为重点,这部书应该是较为成熟的写作体系。但斯塔夫里阿诺斯是一个纯粹的历史学家,其体系也并非独创,他的世界史观很多都继承自威尔斯通过《世界史纲》和这部《世界简史》所构筑的世界通史的写作架构,其开创意义可见一斑。
到此,不得不提一下作者本人。威尔斯并不是纯粹的历史学家,他是英国著名科幻作家、社会思想家,号称20世纪初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三杰之一。这就难怪其书写的世界史可读性是如此之强,当下貌似流行一种未来史的写作,我一直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理念或者概念,既然是未来,自然就不是历史,以历史的手法描述未来只能算作文学作品,就如同威尔斯的小说《时间机器》,如果一定要把它当做历史著作来看,貌似洞察未来,实则是对历史的无知。这类作者文笔再好、著作再畅销,当他回头看看自己的前辈威尔斯,很难想象那种尴尬的场面。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问题,从兰克学派诞生以来,多有论及,也形成过激烈的讨论。兰克主张历史是怎样发生的,我们就怎样去记述它。这和中国古代史官的记述不谋而合,但这需要严格历史学科的积淀和专业训练才能完成。但在当代我们依然需要对历史学进行研究和讨论,历史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他的时间性,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那个时代探求当时的客观事实,而在史料的整理中往往会掺杂人的因素,从克罗齐到科林伍德在思想史的论述上又开始了对历史主观性的阐述,如科林伍德说“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所要发现的对象并不是单纯的事件,而是其中所表现的思想。”那么威尔斯的这部简史是客观的记录还是主观的阐释呢,我觉得两者兼而有之,在对事件的描述上看,威尔斯尊重客观事实,他的笔触完全建立在已经成型的历史事件上,但描述的方法上又展现了他的文学功底,关键词的选取上又呈现出他对历史事件的强烈认知,所有威尔斯的《历史简史》虽然短小,但却是一部可读性很强,史学价值极高的著作。我不知道蒙森是怎么样的一种观念,他在《罗马史》的写作上更是将威尔斯的这种理念发挥到极致,还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纯粹的历史学著作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这至今是唯一的一位。
那威尔斯是如何选取关键词的?从第一张到第十章,威尔斯用是个关键词铺垫了人类出现之前的世界,这十章从时间、空间到生命的起源,用十分精彩的文笔描述了当时的事件,这里主观的成分多于客观,毕竟当时的世界只有化石为证。然而作者的主观的笔触对当时世界的描述并非天马行空,他的侧重点仍然是告诉读者人类出现之前世界的本来面目,画面感极强,作为小说家的特点也是发挥的恰到好处。从第十一章真正的人类开始,作者又借助于人类学的理论功底从原始思维和原始文明的角度,对四大文明进行了精彩阐释,到此人类历史的描述全面铺开,如拉开了一部电影的大幕,整个世界历史的面貌以时间为序展现出来。有文字记述以来的历史,作者通过几个历史事件、民族和历史人物,对不同时期进行了描述,其中穿插的事件和人物貌似分离,实则紧密相连。如论述耶稣、悉达多、穆罕默德等,对宗教思想有比较的进行了分析,对历史人物的描述上则兼顾了了其所处民族的起源和发展,从而在时间序列上兼顾了区域史、民族史,表现出极为强大的历史连贯性。历史的网络就随着作者的这种布局呈现出来……
至于书中的篇目,无需赘述。一篇读书笔记主要是记述自己的读书心得,《时间简史》的心得当然不止于此,当然,一部好的历史著作不应仅仅是为了补充我们的历史知识,最重要的可能在于它能够影响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才是阅读此书给予我最大的收获。
2019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