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乡年鉴》是一本由[美]利奥波德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沙乡年鉴》精选点评:
●刚才看到同行的妹子带了长板,等一个气喘吁吁高原反应西藏秘饮
●动物,植物。文人的感性,科学家的理性。更有趣的观察角度,而不是单纯地呐喊“保护环境!保护环境!”
●读完啥也没记住
●兼具感性和理性,有干货
●中学课本上节选过本书的《大雁归来》,我当时被作者的文采(不如说是童真)震撼吸引,曾经在很多大小图书馆遍寻,想读完全书。如愿,他对大自然的爱,就像我对女朋友的爱,是一种自然的无法控制的爱。
●书中的道理现在已经成为了共识,难得的是作者多年前已经意识到了,更难得的是他是在用实际行动捍卫他的理论,至死方休,永远埋在了他热爱的土地上
●很有大自然气息的一本书,展现出我们面前的仿如一首清新、柔和的大自然奏鸣曲,或远或近、或清或蒙、或动或静,不少的描写动静相宜,也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冠以人类的一些奇艺想法,栩栩如生。每一种鸟都有它的优雅之处,都有它独特的生命轨迹,如何爱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爱护地球上的所有生命,这都是人类需要好好思考和用心感受的过程。
●太无聊了我实在看不下去
《沙乡年鉴》读后感(一):自然
《沙乡年鉴》中写道:“人们在不拥有一个农场的情况下,会有两种精神上的危险,一个是因为早饭来自杂货铺,另一个则认为热量来自火炉。” 我们毫无疑问已经深陷于危险之中,如今食物来自餐桌和食堂,热量则源于空调和暖气。“
我们迷恋工业供给我们的需求,却忘记了是什么在供给工业 ,是自然。眺望身边的一切事物,身边给我们提供暖气,来自于埋藏地下千万年的煤矿,是自然;每天餐桌上的那一杯奶是来自于,关在狭小的铁房里,不断的被挤奶器剥夺自由,从20年压缩至四年剥夺生命的奶牛,是自然.我们所享受的那些口中的美好生活,都是以大自然为条件所创造提供
利奥波德在书中前一张所描写的它与自然美好的生活,但后面却揭露了一幕幕惨淡的现实,他那个年代的事实与我们现在早已相知甚远,我们现在事实的严重性早已是他们的千倍百倍.其实与自然最好的相处方式就是互不打绕,缓慢的发展,经济又如何?别到了最后当我们经济成了第一的时候,身边的环境却只剩有留给自己坟墓的位置了
《沙乡年鉴》读后感(二):保护生态,敬畏自然
利奥波德批判了人类以享乐、追求经济利益、科学研究为名而无止境地进行自然开发、猎杀动物的行为。人们攫取自然资源作为“战利品”,对于这种观念,利奥波德批判道:“这种战利品娱乐主义者有一个怪癖,即他在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加速着他自己的毁灭。
利奥波德将自己所提倡的观念称为“土地伦理”。“土地”涵盖了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所谓“伦理”其实就是处理某种关系所应遵循的规则和观念,例如,我们所熟知的“社会伦理”,就是人们应该如何处理社会中的关系,而在“土地伦理”中,利奥波德呼吁人们,建立一种新的生态观念,并秉持这种新的观念去处理自然与人的关系。
他这样解释道:“土地伦理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
在利奥波德之前,人们面对自然所持的是“征服者"的态度,而在《沙乡年鉴》中,利奥波德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一个平等的共同体,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应该是尊敬的。
《沙乡年鉴》的创作目的在于呼吁人们树立起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只有在怀有这种敬畏之心的前提下,人们才能更好地对待自然、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利奥波德这样写道:“我不能想象,在没有对土地的热爱、尊敬和赞美,以及高度认识它的价值的情况下,能有一种对土地的伦理关系。所谓价值,我的意思当然是远比经济价值高的某种涵义,我指的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在他看来,自然的价值远远不止是经济价值,而是教会人们心怀热爱、尊敬和赞美。
《沙乡年鉴》读后感(三):从北方森林里拿走一只松鸡
“在中世纪的黑暗时代,物理意义上的美学仍然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即便是那些研究空间弯曲的科学家,也无法解开它的方程式。比如说,每一个人都知道,构成北方森林秋日景色的全部内容,无非是它的土地,加上一株北美红枫,再加上一只流苏松鸡。按照传统物理学的逻辑,一只松鸡仅仅代表着1英亩土地质量与能量的百万分之一。然而,若除去这只松鸡,整片土地的风景便也死去了,原因便在于某种强大的动能已经失去了。
我们很容易将这种流失归结为我们脑海中想象的产物,但是否任何一位态度严谨的生态学家都会赞同这一观点呢?他十分清楚这种生态学上的死亡,而其意义用当代的科学术语是难以表达的。对于事物这一类不可估量的本质,一位哲学家称之为“灵魂”。它恰好与“现象”行程了鲜明对比,后者是可计量、可预测的,哪怕是一颗星辰在最遥远处的闪烁和转动。”
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毁了一个王朝。
这首讲述1485年,英王理查三世在与亨利伯爵于波斯沃斯的决战中如何败北的歌谣,如今时常被拿来敲打那些忽略细节之人,成为许多励志小故事的引用范本。
《沙乡年鉴》里的这段“松鸡论”,似乎也不例外。
且慢,如果一切环保主义作品都可以被矮化为鸡汤文,那反乌托邦作品也都可以归结到阴谋论了。喜欢利奥波德的讲述,是因为在他那种充满汁液和弹性的叙述中,所有生物都是彼此相关的。人类的确可以站在智慧的高度去俯视其他生命,但人类中心论又在多大程度上能在宇宙中立足?
曹天元在“一席”演讲中,以概率论推演了人类未来还能走多远。答案是不乐观的。当然,这种“不乐观”对于现时的大多数人而言是杞人忧天,个体一生的时间长度都难以成为群体存在时间进度条的百分之一,为什么要担心降临不到自己头上的事情。
可我依然觉得敬畏是必要的,它驱策我们更务实地看到当下的处境,它使我们更慈悲,更怜悯,而不仅仅抱持狭隘,独善其身。
【曹天元演讲地址:http://yixi.tv/album/94】
《沙乡年鉴》读后感(四):土地的誓言
一只鹈鹕的影子掠过了一个池塘,在这个池塘里,一只小黄脚鹬落在那里,发出婉转的哨声。当时我正苦思冥想地要写一首诗,但这只黄脚鹬抬起脚走动时,便走出来一首更好的诗。
土地的誓言
——《沙乡年鉴》书评
一只鹈鹕的影子掠过了一个池塘,在这个池塘里,一只小黄脚鹬落在那里,发出婉转的哨声。当时我正苦思冥想地要写一首诗,但这只黄脚鹬抬起脚走动时,便走出来一首更好的诗。——摘当我往日看见小区的花坛被划割为一个个车位而无人信步其中时;当我看见林荫道上一只只爬行的绿色甲虫被来往的车辆碾成碎渣时;当我看到家中一株株盆栽因无人看管而蔫黄枯死时,我想:“是时候好好看看这本书了。”
在翻开这本书的扉页之前,或许很多人对这本书的印象和我一样,仅限于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一个篇目《大雁归来》罢了。但像粗略地扫一遍电影的预告片一样,全片给你带来的震撼会让你发现自己之前的见解是多么的片面与幼稚。也许这部基于北美自然环境的著作其中的鹿、鹬、鹤并不能引起处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人们太多的直观共鸣,中原大地在近代也没有过像美国西部大拓荒这样的历史经历,但其中蕴含的学问和哲理——土地伦理学,以及对于自然生态的态度却是通用的。
其中蕴含着残酷的生存之道:“如果大家打算生存下去,每种动物都必须永不停息地觅食和搏斗,繁殖和死亡。”也有对于人类开拓史的痛心梗概:“人们不能只靠沼泽生活,因而他必须要生活在没有沼泽的情况下;进步不能让农田和沼泽、野心和驯顺在宽容与和谐中共存。”
除开教育意义外,本书的文学价值也可圈可点。在本书的第一部篇目中,作者以月份这一时间顺序,划分了十二个小篇目,让一年中季节、气候、生物习性的变化得以直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寒冰初融的一月田鼠野兔正在为春天的联欢会暖场之际到四月春潮来临,大雁拉开淡蓝色的帷幕,大果橡树权作舞台,供丘鹬在其上表演空中舞蹈精彩绝伦的瞬间;从八月被急流冲刷得一无所有的滩涂到年末在雪中傲立的青松。这幅描述美国中西部的画卷真实之至、温情之至,使我们不能不感慨:如果说土地是自然的导演,其上生活的动植物是这部年度巨作的演员,那么利奥波德对于摄影师这一职位可真是实至名归了。
此外,作者对于自然片段的描写也同样引人入胜。想必其文学功底的证明我也不必赘述。但这里的确有必要提及他在叙述时的独特角度。在第一篇目的“二月”部分中,作者借一对伐木者,按锯子到达的年轮为顺序一步步撰写过去数十年发生的自然变迁。在第二篇目“威斯康星”的“漂流”中,作者以一个处在岩石中的原子的角度描绘了自然演进的曲折历程。对于书中一个个碎片化的故事,读者没有产生一点违和感而是将全身心都代入到了故事当中,其原因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作者叙事角度的独到眼光。
在书中的第三篇目中,作者着重强调自己乃至整个人类对于土地的依赖与信仰。其中提到的多个概念,如“土地金字塔”“生态学意识”“共同体概念”等,时至今日也丝毫不显过时,反而是贴近时代急所的金玉良言。作者之所以在全书中贯穿土地伦理学的概念,是为了让读者们能将对于土地的依恋本能迸发为对其的热切眷念和保护本能。有朝一日土地伦理学若能真正深入人心,成为街巷妇孺老媪都能说道一二的知识,成为时代青年奉为圭臬、字字珠玑的箴言,那么,利奥波德的一片赤心,便不负了当年在大草甸中央立下的誓言了罢。
2019年6月11日
《沙乡年鉴》读后感(五):我们与土地
亚当斯密说,所有的金钱都是一种信念。这话也同他的《国富论》一道被人们奉为圭臬。金钱,这大概是人类在工业革命后的信条。人们不顾一切地掠夺、扩张,城市文明的触手正爬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渴望征服脚下的土地。而在这疯狂冒进的浪潮中,有两位美国人清醒地注视着这一切,他们中一位是梭罗,另一人则是利奥波德。
《沙乡年鉴》就是利奥波德在目睹这一切时的所思所想。“有些人可以在没有野生动物的情况下过活,而有些人则不行。我写下这些文字,便是对后者所饱含的偏爱之情与两难境遇的阐释。”在这部作品中,他不仅先知先觉地明白人类将永远无法征服大自然,同时提出了土地伦理这个理论。“我们需要一种新的伦理”,利奥波德这样认为,相比水泥森林与夜晚的霓虹灯火,更需要得到重视的是“对产生生命的大地所固有的内在趋势的尊重和调节的知识”。然而被现代科技过度武装的人们却不以为然。面对无声的土地,雄心勃勃的人们所表现出的更多是贪婪。利奥波德所处的时代正是美国发展成为世界大国的时代。南北战争后的和平,内燃机的使用,飞机的发明,亨利福特的汽车生产线,迅速膨胀的生产力需要更多的资源。人们加紧从荒野中攫取矿产与土地,充斥着贪欲的城市继续扩展开来,公路的修筑割裂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
“所有这一切,都是很久远的记忆了。”在此后,利奥波德淡淡地写道“当有人跟我说,现在的绿色泻湖盛产甜瓜,若果真如此,它们应该是味道十足的。”
很不幸,我生于一个夜晚看不到星光的城市。城郊的制药厂,钢铁厂与发电厂日夜不停地运转,排放着巨量的污染物。我不敢想象这里在几十年前竟然是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空气中弥漫着清凉的水气,青石板路下能够踩的出泉水的清秀小城。因为这里已经是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然而这座城市依旧在发展、扩张。街道仍是车水马龙,每当入夜商业街依旧灯火辉煌人头攒动,尽管灯光照射下的空气显得十分污浊,但每个人都熟视无睹,沉迷于生活。利奥波德说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追求安全、繁荣、舒适、长寿,以及单调的生活,这一点不错,现代都市体系中的一切愈发的程式化,仿佛一切都是流水线生产一般的规划整齐,从市中心鸽笼一般的高层住宅,到城市中整齐划一的柏油马路,再到郊区的现代化农场,甚至我们每天看到的着装无差的面孔。然而我们甘愿成为一颗螺丝钉,毕竟相比从前的自然经济,城市中的生活更为安全,富足,稳定。也许每个人都知道这就是城市的病态,但更多的人仍然在涌入这种程式化的组织,令它扩张,再扩张。利奥波德的生活,不仅表达了同破坏环境的行径的决裂,也是超脱于现代化体系之外的一次尝试。
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大概没有多少人认识到利奥波德的价值,二十多年之后的蕾切尔卡森因为持有相似的观点一度成为众矢之的。但我们脚下土地的颤抖,将会让每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震撼。从上世纪日本的水俣病到近年来持续不断的厄尔尼诺现象,以及我们头顶上的雾霾天,无不证实着利奥波德们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