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沙乡年鉴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1-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沙乡年鉴经典读后感10篇

  《沙乡年鉴》是一本由(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作,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3.5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沙乡年鉴》读后感(一):人与自然

  大自然这个进化的生态系统,在其从古至今的进化过程中,创造了成千上万的物种,滋养着生长在其中的无数生命。这其中包括我们人类。大自然不是为人类的需要而被创造出来的,不是因为人的判断才有了价值,相反,它先于人的意识存在着并且创造了人类,人类历史只是自然历史的很小一部分,只是大自然进化过程中一个产物。我们不能只利用大自然为我们服务,把大自然的价值当作它对于人类的义务而忽略、损害其固有的、客观权利特别是其健康、有序、自然运转、循环、进化发展的权利。一旦大自然丧失了这种权利,人类的各种权利包括生存权、各种经济政治权利等将随之丧失,将变得毫无意义。而让我们痛心的是,现阶段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由于自然资源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出现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如果我们再不采取措施,通过放弃改变现有那些错误的发展方式拯救地球家园,人类遭到的报应将不堪设想

  《沙乡年鉴》读后感(二):每个现代人都值得一读的作品

  “野生的东西开始被摈弃之前,一直和风吹日落一样,是极其平常而自然的。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一种平静的较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以牺牲自然的、野外的和无拘无束的东西为代价。对我们少数人来说,能有机会看到大雁比看电视更为重要,能有机会看到一朵白头翁花就如同言论自由一样,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

  每天行走在大都市的路上,我的心里就在流泪,我们是否在繁华沙漠中生活与麻木了很久,与土地脱离太远了?这样一部自然主义保护者的书,优美宁静,书中所述的森林、寒冬、松鼠、大雁、鹿、小动物春天、嫩芽与风是理想主义者最美好归宿。与当下时代是多么的不同,而倍显珍贵啊。

  《沙乡年鉴》读后感(三):科学艺术最珍贵的礼物应该是历史感

  如果某个人种所知甚少,那么它的消失并不会给我们带来太多痛苦;如果我们对某个国家认识,仅限于偶尔品尝的一道菜肴,那么这个国家中某人的去世对于我们也就没有多大意义。我们只为所知者哀伤。倘若对罗盘葵的认知仅仅是植物书籍上的一个名字,那么这种植物自丹恩郡西部消失并不会让人感到悲伤

  乔松的针叶任期是一年半,红松和短叶松的针叶任期是两年半。新的针叶在六月就职,将离任的针叶则在十月准备离别宣言。所有离任针叶写下的都是同样的东西,在十月使用的是同样的黄褐色墨水,到了十一月就转而使用棕色墨水了。

  在仲冬,大雪覆盖了所有无关紧要细节,大自然的悲伤重重地压在所有的心灵身上,万籁俱寂。不过,我的每一棵松树都顶着积雪的重负,笔挺地成排耸立着。而透过薄暮,我能感觉到远方成百上千棵松树的存在。在这样的时刻总会有一股勇气奇妙地涌上心头。

  如果山雀也有办公室,那么办公室上的座右铭将会是“保持平静”

  令人叹惋的不只是旅鸽的灭亡,而是它在巴比特时代之前的漫长岁月一直安然存在。

  我开枪了,是出现在松鸡捕猎者梦中的那种旋转式射击。松鸡在四下飞散的羽毛和金色树叶中跌落下来

  教育恐怕就是对某种事物视而不见学会观察另一种事物

  我希望他们拥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教育,甚至独特技能。不过将来,如果山里不再有鹿,树丛里不再有鹌鹑,草地上不再有清唱的鹬,他们又该如何运用这些特质呢?或许有一天,当黑夜降临沼泽时,再也听不见赤颈凫或绿翅鸭的戛然长鸣;当星辰渐渐隐没在东方泛白的天空时,再也看不见乘风高翔的翼翼飞鸟;当黎明的清风吹过古老的杨树林,当柔和的岑光自山丘而下,渐渐照亮古老的河流悠然漫过宽广的褐色沙丘时,再也没有大雁的音乐。倘若如此,他们该怎么办?

  我们追求与土地的和谐,如同追求人类的绝对公正和自由。在追求这些更高层次目标时,重要的不是获得的结果,而是奋斗的过程。

  如果我们表明自己是在奋斗,就意味着我们从最初就明白,所需要的的事物必须来自内心单纯来自外界力量不足以推动人们为了某个理念而奋斗。

  我们的问题是,很多人已然忘记了土地的存在,当教育和文化几乎完全脱离了土地,怎样才能让人们为与土地的和谐而奋斗。

  半个世纪前的无聊行为成了当今社会活动必要组成部分

  婴孩看到一个高尔夫球时不会激动得颤抖。但是,如果一个男孩第一次看见鹿的时候不为之雀跃,我肯定不会喜欢这个男孩。我们讨论的是心灵深处的东西。即使没机会发挥和控制狩猎本能,人仍然可以生活下去,就如同有的人生活中可以没有工作游戏爱情事业和其他重要冒险。不过缺失了这些东西在如今会被视为不适应社会。人们越来越把运用正常本能的机会视为不可剥夺的权利。毁灭野生动物的人则在剥夺人们的权利之一,而且是彻底剥夺,一劳永逸。在最后一角空地被混凝土建筑覆盖之后,我们仍然可以拆掉建筑重修游乐场。但是,当最后一只羚羊离我们而去的时候,即或把世间的所有游乐场联合在一起,对于弥补这一损失仍是无能为力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伦理规范是对生存竞争行动自由进行限制;的从哲学的角度看,伦理规范是对社会和反社会行为进行区分。从生态学上看,政治和经济是高级的共生现象,人们置身其中后,具有伦理内涵的协作机制就取代了原有的一些自由无序的竞争。

  到目前为止,所有的伦理规范都依赖一个前提:个人属于群体,群体中的成员相互依存。个人受本能的驱使,为在群体中取得一席之地而参与竞争,个人的伦理规范则促使他和其他成员合作

  经济决定论者认为,经济决定着一切土地的使用,这显然是谬论。无数的行动和态度,或许包括土地的全部关系,都是由土地使用者的品位和喜好决定的,不是由其钱包决定的。

  像伦理规范这样重要的东西不是写出来的。我认为,当伦理的讲解从个体扩张到群体时,理性的内涵就随之增加了。

  任何一种伦理都有相同作用机制,即社会对正确行为的认可,以及社会对错误行为的指责。

  历史已经让我们明白,征服者最终都是被自己击败的。

  群体尚未准备好支持规则,教育必须先于规则。

  不论愿意与否,你都是君王,

  因为你,特里斯特拉姆

  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少数人之一,

  这些人离去前都改变了世界的面目。

  想想你将给世界留下什么。

  在那里,无名的人沿着无名的河流游荡

  在陌生的山谷独自面对莫测的死亡

  科学家有一警句:个体发生重复着种群发生。这就是说,个体的发展重复着种族的进化史。这在精神物质方面都是正确的。

  发展休闲娱乐,并非是把道路修建到美丽的乡野之中而是要让仍不够美丽的人类心灵有能力感知乡野之美。

  《沙乡年鉴》读后感(四):远山的呼唤

  本科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过《沙乡年鉴》,时隔不长,印象模糊...只记得老师是从“动物福利”的立场出发,呼唤物种间的相对平等

  后来,选修了一门关于自然资源课程,授课的老师刚刚从Yale回来,对于美国的资源管理与开发颇感深触,她呼吁人类应当更加公平的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不仅是自然之友,更是自然之子...

  这时,我才回想起有一本文笔优美的自然主义散文,来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迫不及待的从第三极书店购得此书,简单翻阅,才发现作者并不仅仅是一个自然保护主义者,更像是一个美学家,他不仅酷爱自然,热爱一个美丽而又和平的世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有一个包容的心,不会去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周围发生的点点滴滴,他追求的是一种美,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讲就是“和谐”...一切的一切,都能让人暂时的摆脱这个污浊的环境,想到我们曾经有过那样一个美好的伊甸园。

  有意思的的是,不仅人——一个物种,是乐于享受这种完美环境的,就是自然要素,哪怕一座远山,也在追求着美,追求着和谐,从这点上来讲,人与山的爱好没有什么区别

  远方的山是沉寂的,那是因为人类听不到他的呼唤...

  《沙乡年鉴》读后感(五):人与自然

  大自然这个进化的生态系统,在其从古至今的进化过程中,创造了成千上万的物种,滋养着生长在其中的无数生命。这其中包括我们人类。大自然不是为人类的需要而被创造出来的,不是因为人的判断才有了价值,相反,它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着并且创造了人类,人类历史只是自然历史的很小一部分,只是大自然进化过程中一个产物。

  我们不能只利用大自然为我们服务,把大自然的价值当作它对于人类的义务而忽略、损害其固有的、客观的权利,特别是其健康、有序、自然运转、循环、进化发展的权利。一旦大自然丧失了这种权利,人类的各种权利包括生存权、各种经济政治权利等将随之丧失,将变得毫无意义。而让我们痛心的是,现阶段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如果我们再不采取措施,通过放弃或改变现有那些错误的发展方式拯救地球家园,人类遭到的报应将不堪设想。

  《沙乡年鉴》读后感(六):我们与土地

  亚当斯密说,所有的金钱都是一种信念。这话也同他的《国富论》一道被人们奉为圭臬。金钱,这大概是人类在工业革命后的信条。人们不顾一切地掠夺、扩张,城市文明的触手正爬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渴望征服脚下的土地。而在这疯狂冒进的浪潮中,有两位美国人清醒地注视着这一切,他们中一位是梭罗,另一人则是利奥波德。

  《沙乡年鉴》就是利奥波德在目睹这一切时的所思所想。“有些人可以在没有野生动物的情况下过活,而有些人则不行。我写下这些文字,便是对后者所饱含的偏爱之情与两难境遇的阐释。”在这部作品中,他不仅先知先觉地明白人类将永远无法征服大自然,同时提出了土地伦理这个理论。“我们需要一种新的伦理”,利奥波德这样认为,相比水泥森林与夜晚的霓虹灯火,更需要得到重视的是“对产生生命的大地所固有的内在趋势尊重和调节的知识”。然而被现代科技过度武装的人们却不以为然。面对无声的土地,雄心勃勃的人们所表现出的更多是贪婪。利奥波德所处的时代正是美国发展成为世界大国的时代。南北战争后的和平,内燃机的使用,飞机的发明,亨利福特的汽车生产线,迅速膨胀的生产力需要更多的资源。人们加紧从荒野中攫取矿产与土地,充斥着贪欲的城市继续扩展开来,公路的修筑割裂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

  然而利奥波德是温厚的。他希望重塑人与土地的关系——不再是僵硬的主体与客体、取得与压榨。他总是用最天然的笔触写作,将自然界所告诉他的转述给读者,细致地观察并表达着他所接触的事物,大雁、红鳟鱼和绝迹了的旅鸽,挺拔的橡树与红桦,以及加维兰的河流之歌。我很喜爱《绿色的泻湖》。“在河流的每个转弯处,我们都能看见白鹭立在前方的水湾中,影子倒映在水面,宛如一尊尊白色的雕像;鸬鹚舰队驾驭者它们黑色的船首,正掠过水面搜寻胭脂鱼;红脯反嘴鹬、北美鹬和黄足鹬单腿站在沙洲上打着瞌睡;绿头鸭、赤颈鸭和短颈野鸭惊慌地飞向天空,或者重新折返到我们身后。当成群的白鹭落在远方的一棵绿色柳树时,它们看起来简直像是一团过早降落的暴雪。”

  “所有这一切,都是很久远的记忆了。”在此后,利奥波德淡淡地写道“当有人跟我说,现在的绿色泻湖盛产甜瓜,若果真如此,它们应该是味道十足的。”

  很不幸,我生于一个夜晚看不到星光的城市。城郊的制药厂,钢铁厂与发电厂日夜不停地运转,排放着巨量的污染物。我不敢想象这里在几十年前竟然是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空气中弥漫着清凉的水气,青石板路下能够踩的出泉水的清秀小城。因为这里已经是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然而这座城市依旧在发展、扩张。街道仍是车水马龙,每当入夜商业街依旧灯火辉煌人头攒动,尽管灯光照射下的空气显得十分污浊,但每个人都熟视无睹,沉迷于生活。利奥波德说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追求安全、繁荣、舒适、长寿,以及单调的生活,这一点不错,现代都市体系中的一切愈发的程式化,仿佛一切都是流水线生产一般的规划整齐,从市中心鸽笼一般的高层住宅,到城市中整齐划一的柏油马路,再到郊区的现代化农场,甚至我们每天看到的着装无差的面孔。然而我们甘愿成为一颗螺丝钉,毕竟相比从前的自然经济,城市中的生活更为安全,富足,稳定。也许每个人都知道这就是城市的病态,但更多的人仍然在涌入这种程式化的组织,令它扩张,再扩张。利奥波德的生活,不仅表达了同破坏环境的行径的决裂,也是超脱于现代化体系之外的一次尝试。

  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大概没有多少人认识到利奥波德的价值,二十多年之后的蕾切尔卡森因为持有相似的观点一度成为众矢之的。但我们脚下土地的颤抖,将会让每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震撼。从上世纪日本的水俣病到近年来持续不断的厄尔尼诺现象,以及我们头顶上的雾霾天,无不证实着利奥波德们的预言。

  “我喜欢一棵年轻的北美白杨,因为有一天它会老去。”他总是这样温柔的看待自然界的一切——从人,到动物、草木、山川河流乃至每一寸土地。利奥波德是幸运的,至少他所推崇的自然保护主义在数十年后成为了当今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理念。而我们也是幸运的,利奥波德超前而忧心忡忡的眼睛在七十多年前为我们看到了问题所在。我们应当反思人类在过去的过去的数百年间所犯下的错误,从此将自己同自然界的所有生命放在同一天平上考量,意识到郊野的勃勃生机比城市的繁荣更为重要,就像利奥波德所说,“看到白头翁花绽放是我们的权利,就像言论自由是我们的权利一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沙乡年鉴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