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郡年记》是一本由[美] 奥尔多·利奥波德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先觉的环境伦理思想
文/Sofia
《沙郡年记》和《瓦尔登湖》是环境法学生的必读书目。
也许你会奇怪,《沙郡年记》和《瓦尔登湖》这样看似与法学没有任何明显关联的文学书籍,为什么会成为法学学生的必读书目。其实,只要你翻开这两本书籍,便会发现答案就蕴藏在文字背后。
这里,撇开《瓦尔登湖》不谈,《沙郡年记》是一本很宁静的书,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品尝。
在《沙郡年记》前半部分的记述中,作者以纯净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在他的笔下,有橡树有兔子,有白头翁花有鹤。外界工业化自动化现代化经济大发展都与他的内在生活无关。他会倾听大雁迁徙的长鸣,因为对他而言,看大雁比看电视更重要。他会从河流里收集木柴垛,因为这样,木柴垛便不仅仅是某个个人劳作的记录,还是上游农场和木场里的人们努力奋斗的史诗。
只是,人们对风和日丽的景致再热爱,对世外桃源的生活再向往,也终究敌不过对美好经济生活的追求,挡不住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沙郡年记》中提到了当时的“最新模式”的户外娱乐——依赖于各种机动车的现代旅游使得荒野逐渐萎缩。而且人们在大量追求“战利品”的过程中过度使用人工化手段,降低猎物和鱼等生物战利品的价值,同时对其他生态资源造成伤害,包括其他动物、天然植被和农作物。
遗憾的是,这种情形直到今天也没有改善。我们热爱自然,我们热爱美景,却又用我们的“热爱”将自然的衡平之美生生摧毁。
而且,为了享受更好的经济生活,人们疯狂地向自然掠夺,以牺牲环境作为发展经济的代价。但是,生态环境并非逆来顺受的“小媳妇”,它懂得反击,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对环境破坏得有多严重,我们承受的恶果就会有多沉重。伦敦雾事件、pm2.5浓度高,这些都是自然环境给予人类的反击。
现在已经不是作者所说的“目前尚未发现任何可以规范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土地上动植物关系的伦理法则”的时代了,甚至10多年前美国学者贾丁斯便写过一本名为《环境伦理学》(Environmental Ethics: An Invitation To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的著作。
今天的人们早已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沙郡年记》中的一些观点具有高瞻远瞩的预见性,甚至在今天依然适用,譬如作者提出“自然资源保护的含义是人与土地的和谐共存。”
这个观点鲜明地道出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再是单纯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和谐共存、相互依存的关系。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
在环境污染严重的今天,我们真的应该静下心来重读《沙郡年记》这本具有先觉环境伦理思想的著作,体会书中描述的那些曾经的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再反思自己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犯的错。哪怕为了人类自己,我们也应该好好地珍惜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作为同一类书籍,相比《瓦尔登湖》,这本《沙郡年纪》多了一些科学性;相比《寂静的春天》,它又多了很大的趣味性。正是这两点让我对这本书颇感兴趣,花了很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读完。
阅读的过程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一次兴趣的发掘、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本书可以称得上北美动植物指南,尤其是植物描写的更是出色。书里每出现一种植物都令我惊奇,而后划线、查百科、加书签。最后加的书签一拉都不能到底了,而我也第一次,重新审视了北京的春天、北京的花期。
读这本时正是盛春,各种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玉泉路的校区多以树上开的花为主,先是高能所的玉兰,而后人文楼的丁香花、紫荆、红叶碧桃,再之后就是办公楼旁的正红了;而北师大则以地上培育的花为主,小巧精致的校园中,后勤处的能工巧匠将每一寸土地利用到极致,这段时间校园里盛开过油菜花、二月兰、郁金香等。
但如果只有前半部分的介绍,那这本书也不过是一本出色的随笔。正是由于后半部分关于生态伦理的阐述,才让整本书一下子有了土地般厚重的质感。书中重点介绍了土壤的伦理问题,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生物教材中那么多理念原来在这本出版于1949年的书中就阐述过了。
最后想简单说两个书里没涉及但是也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是土壤的污染。今天听一位专家的报告,他说相比于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问题更加严峻。毕竟大气污染了我们只要控制源排放、等一阵风来、佩戴防雾霾口罩、安装空气净化器等就可大大降低危害。但是土壤中的重金属超标这样的问题却是相当棘手,且早晚会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类,想躲都躲不掉。
二是海洋生态的伦理。我所知道的海洋面临的困境就包括但不局限于如下:海水酸化,过度捕捞导致蓝色沙漠面积扩大,海洋污染问题,太平洋中巨大的垃圾岛等。不知道目前这方面有没有什么好的书籍可以深入了解下。
总的来说,这本《沙郡年记》给我们展现了世界的两面,一面是天使,只要我们关注土地、关心自然,会发现我们的世界多么美好;另一面是魔鬼,大自然美丽的外表下是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天使是自然原本的属性,而这魔鬼则恰恰是人类一手造成。
《沙郡年记》读后感(三):自然之子
自然造物的初始,一定早有预知她众多的孩子和后世子孙会在时光迁延的长河中遇到万般劫难,屡临生死考验,所以造物之神指派她的使者守护自然万物的和谐与安宁,她遴选了一些有着明亮眼神的人,将他们像种子一样撒播在不同时空的大地之上,于是他们分别长成一颗树的模样,来庇护足下的一方土地,并借助风的力量和鸟的嘴巴、野兽的身体将新的种子播送到更广阔的地域。他们是自然之子,带着使命而来。这些人当中有我们熟知的名字:梭罗、利奥波德、斯奈德。从《瓦尔登湖》,到《沙郡年记》,再到《禅定荒野》,可以看到他们相同的坚守与彼此呼应。奥波德对沙郡生活的描写延续了梭罗的文风。斯奈德“万物一体”的观点与利奥波德土地系统的观念更是一脉相承。
如同梭罗让瓦尔登湖闻名于世,利奥波德让威斯康星河畔的沙郡永久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他据守在自然指派给他的领地之上,用眼观耳闻的方式破译自然界的语言和密码。在雪融、雁鸣、鹤舞中捕捉四季流转的讯息。他用散文诗一般的语言将自然之美悉数奉上。栖息于此的草木、飞鸟、鸣禽、游鱼、走兽,那些令人目不暇接的名字光望上一眼就足够眼花缭乱,但在他的笔下它们各自占据着自然家园的一隅,被一张相互勾连的大网安置其中,自由舒展、相安无事。只有人类时常将贪婪的大手伸向这张自成体系的生态之网,使其遭到破坏,继而再对这张网自行修修补补。
自然之美不仅可以悦目,当你沿着水的流向捕获鳟鱼,寻着红色黑刺莓的叶子狩猎松鸡,在黎明时分倾听北美鹑鸣唱时,可以尽情饱享只有在自然的怀抱才可以体验的山野之趣。这份天然之乐随着人类拓荒者的侵犯,已经变得弥足珍贵。“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可以没有大雁的音乐,那么同样可以没有星辰、落日或者《伊利亚特》。但问题是,如果没有这些东西,我们只会成为白痴。”
“生命的连续体像一条河流,这条水道由土壤、植物群和动物群共同构成。”贫瘠的土地才真正孕育着富饶的乡野。但是在拓荒者的眼里,具有经济效益的物质上的丰富才等于富裕。他们将生长缓慢的树种(北美崖柏、美加落叶松、山毛榉、铁杉)从丛林中除去,将没有经济价值的鸣禽与大型食肉动物北美灰狼赶尽杀绝。一个完整有序的食物链遭到了恶意破坏。利奥波德将这个生物体系比作“金字塔”:金字塔的底层是土壤,之上依次为植物、昆虫、鸟类和啮齿动物,再上经过不同的动物群,最终达到金字塔的顶层——大型食肉动物。金字塔的每一层物种都从下层获取食物和所需服务,同时自己也是上一层物种的食物和服务提供者。生物系统的金字塔形式反映了从顶层到底层生物数量的递增规律。食物链是向上传递能量的通道。土地不仅是土壤,也是在土壤、植物和动物中循环流动的能量来源。如果我们破坏了食物链中的某一环,物种的数量和种类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一些物种可能大肆繁殖而成为有害生物,而另一些物种则可能彻底消失。
在一棵历经风霜的老橡树的年轮面前,在一棵需要生长十年才能开花的罗盘葵的树荫下,人看起来更像是大自然里的一个短暂而匆忙的过客。我们要将土地交还给土地,不能像希腊神话中的奥德修斯将女奴视为私有一样将土地视为人类特有的财产。人类只是生物体系中的一个种群,和其他生物之间是平等的同路者。摒弃向土地牟利的动机(“一种只建立在个人经济利益或利己主义之上的资源保护体系只能是令人绝望的平衡失调。它容易忽视并灭绝土地群落中那些缺乏商业价值的生物物种,而据我们所知,这些物种是整个生态系统能够健康运行的关键。”),构建以道德和美学为前提的土地伦理,是利奥波德念兹在兹的生态学理论基础。所有伦理规则都有一个前提,即个人属于群体,群体中的成员相互依存。土地伦理规则将群体的概念扩展至土壤、水系、动物和植物(利奥波德将其统称为“土地”)。人与土地组成的群体中,依照土地伦理规则,人类的角色从土地征服者变成它的普通成员和公民。人作为个体之一对其他成员及群体本身应该投入应有的尊重。“我们应该对其他生物抱有亲缘之情,彼此间和谐共处。我们应该为生物界的宏大和持久而惊叹。” “自然资源保护的含义就是人与土地的和谐共存。与土地和谐相处就像与朋友相处,你不能珍稀他的右手却又把他的左手砍下来。你不能在喜欢猎物的同时又厌恶那些食肉动物;不能在保护水域的同时又践踏山峦;不能在建造林地的同时又破坏耕地。土地是个有机体,它的各个部分就像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一样相互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竞争与合作都是内部机制的健康运转。你可以小心谨慎地管理和调节各个部分,但是对哪个部分都不能偏废、抛弃。”
引用庄子的话,正所谓“盗亦有道也。”
《沙郡年记》读后感(四):感知自然之美
春天的时候听《冬吴相对论》的一期节目,提到在未来的理财投资当中,对于个人有两样东西是绝对的珍贵与保值增值,一个是时间,另一个就是土地。
这本书里,“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以散文随笔的方式记录了沙郡一年12个月的各色美好自然景观,臭鼬、田鼠、双领鸻、毛脚鵟、大雁、丘鹬、林鸳鸯、鹿、鹪鹩等等一些列鲜少听闻的动物,紫苜蓿、婆婆纳、野莴苣、天竺葵、罗盘葵、斑鸠菊、慈姑花等一些常人难以将名字与实物对上号的植物,作者都如数家珍一般,亲切的介绍这些如同家人一般的动植物的各种动态,各种美。杨树会诉说自然的秘密,山雀会无礼地评论、嫌弃作者砍掉病树的动作迟缓。在作者眼里,他们都是和人类一样的朋友,每一丝足迹都值得细细赏玩与观察,都是难能可贵的自然之美。
书里还有关于地理和乡野的随笔,他推崇“土地伦理道德”,保护土地体系的所有组成部分是自然资源保护的首要原则。所有的动物、植物、土地都是土地共同体系的成员。即使病害虫也是可爱的,因为他们提供了鸟类的食物,而山雀会在冬天为树林带来欢乐,一切都是符合大自然规律的合理的存在。
建国初期,国家为了确保经济发展,将苍蝇、蚊子、老鼠、麻雀列为四害而大肆捕杀,其后几十年里,事实告诉我们这些人为的选择,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现今也鲜少看到这一提法。
大自然本身具有自我修复功能,而人类的过度捕杀、过度开垦使自然的修复周期不断拉长,自我修复能力不断降低。作者认为所有土地共同体的成员都是平等的,相互依存,相互竞争。所以他说,“人类追求的高品质生活,不应以牺牲自然。野生、自由的万物为代价。我认为,看大雁要比看电视更重要,寻找一朵白头翁花的权利与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一样,都是不可剥夺的”。
梭罗说,“荒野才是救世之主。”电影《窃听风云3》里,周迅告诉吴彦祖,“土地是用来种东西的,不是用来买卖的”,是整个电影中最出彩的地方,也彰显着保护土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对当代中国而言,土地的重要性一天天被重视与凸显。2006年,国家提出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开始大规模整治土地,这是守护土地的最后的防线。
阅读《沙郡年记》时,正是赶上连续几天30度以上的高温,而这本书刚好如同一杯凉水,排遣酷热,让人静下心来品味自然的美好,给人一种享受和憧憬;也有些许遗憾,很多美景已不再,很多感知能力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消散。“享受孤独、感知生态进化和进行智慧管理的能力”, 诚如作者所言,这些无法用学位或金钱来兑换的感知能力,非但没有得到发展,甚至有的已经丧失。期望我们重拾那份原始的感动。
而作者孜孜不倦、平易近人的书写与研究,不难看出是为了倡导一种开放的“土地道德”,呼吁人们以谦恭和善良的姿态对待土地,强化人们维护自然共同体健全的道德责任感。虽然作者实现梦想的那一天很遥远,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努力没有白费。
文/anancy
《沙郡年记》读后感(五):只有橡树知道
威斯康星州人类对自然的攫取与破坏,荒野的败退与萎缩的历程,都被浓缩在了一株橡树80圈的年轮中。作者砍倒了这颗雷击木,是的,之前他已经给了它一整年的时间,希望它能够焕发新枝,但是除了让木材更干燥一些,并没有什么用处。它已经死亡了。……冬天,他用这棵树劈成的木柴来取暖;等到了春天,就将这棵树最后剩下的部分那些余烬【归还给沙丘脚下的果园】,期待着,秋天它能够以另一种形式回转,或许是一个苹果…
感觉这种说法很眼熟,在该书系里的另一本《禅定荒野》中,也有出现过过类似的观点。虽然同是自然文学,但就语言风格而言,两者是截然不同的;观点方面虽然不尽相同,倒也能说得上是一脉相承了,像自然的“生命的循环”,还有荒野的概念,的等等观点都极为相似。而从两位作者的生卒年代来看,显然《禅定荒野》的作者多少有受过本书作者的影响,甚至,《禅定荒野》的作者就可能是看着本书作者的文章长大的。毕竟,此书一直作为带领人们体悟“自然之美”的读本,而大受好评,国内外均不断再版,连国内也在九几年的时候就有了译本。
虽然,可惜的是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了本书中外在优美的文笔,而有意无意的忽视了文字中所承载的那份伟大的思想。——通过作者叙述的他所眼见的这些自然的生发,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土地的热爱、敬畏和赞赏】,和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态的尊重】。我们读到的,是他对生物体系(大地体系)的细致观察,和土地道德的深刻思索。是由心那种灵上的亲近与依赖,产生的毫不掩饰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也所以,作者笔下的自然是如此的生机勃勃,令人着迷。读着书中的文字,你似乎还能听到苗木发芽舒展叶片、绽开花瓣花开的声音,那是最清新、美丽、富有生命力的动人乐章!
我们同样会他的笔下,读到对现实的失望与讽刺意味,和对未来的悲观与祈望。那种莫以名状的忧伤,或许只是因为,作者的心里是明白的……人是越来越多的,而需要的就越来越多了,情况只会越来越坏,而无论如何也不会变好。他只能尽自己所能,做到自己能够做到的,剩下的,只有寄予未来了。不管怎么说,希望总是在的。所以,他的文字中不见绝望的灰霾,或而有压抑的低沉,但内质是有一种坚韧的力量的。
怎么说呢?大抵是语言风格的关系,相比较《禅定荒野》,我还是更喜欢这本。对比前者诗歌般铿锵的语调,激情澎湃的控诉,这本书要更加平和许多。当然,也可能会有人感觉这是作者性格不突出,思想表达的不够激烈。但是,我想我还是更适合这种风格的,毕竟,如果我喜欢的是那种很激昂的文字,还不如跑去看《老人与海》呢。这文也可以称得上的上是中正平和了,遣词用句也没有《禅定荒野》中那么的书面化——不知道的,还不得以为那书才是近代的作品。像是在给朋友写信那样平实的娓娓道来,写的很随意的感觉,但是文字中却流露出一种天然的优美风格。这点很赞。
从文字里所蕴含的感情看来,我想作者的本质上就应该是个温和的人吧。要不然,全书怎会统一在温静平和的氛围之中,即便是在描写那些令人切齿的事情,也没有流露出那种特别激烈的情绪来呢?那种情绪,与其说是去愤怒、去控诉,还不如说是恼怒的、质疑的。个人情绪的表达点到为止,彬彬有礼的,这点就和《禅定荒野》给人的感觉大相径庭了。显然,两者间的后者具有叛逆气质,和更激烈的性格,于是后者的感情也像是呼啸而来呼啸而去的疾风,;相较之下,前者则是更加踏实而稳健的,他的感情也如土地般厚重。就传统的性格分析来说,后者大概就是很典型的胆汁型性格的人,而前者则该是粘液性气质的人。
而在思想上,两者从根源上就有所不同,《禅定荒野》里作者是以保护者的身份出现,推崇的更是延续人类与自然相依存的文明;而本书的作者,则是要更加的敬畏这些自然的生灵了。前者关注的更加宏大,是泛意义上的自然,不只是那些自然的生灵与自然的体系,更重要的还是原住民的传统文化与人文价值。而后者就不同。一个是宣扬人类回到自然中去;一个则是冀图令人类与自然和睦相处,这样来看,不知道两者间的思想哪个更激进呢?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个体进化的最强大的动物都被自然淘汰了,只有那些群体性的活了下来,然后,这些群体性的动物,又开始追求起个体的强大——原子弹的研发就是极致,当然这种举例可能有些不妥,不过换成了美军搞的那个隐身飞机和单兵铠甲就对了。所以,人类就是这样一种贪婪的生物啊。拥有了,但还是不知足的想要更多更多。
人的自然与自然的自然、世界的自然,从来就是不同的。而前者,分明是站在了人的自然的角度,去希望两者间的和睦共处的,所想保留的与其说是自然的本色,不如说是过往的生活方式;而后者,则要更倾向于自然的自然,去崇敬这套完美运行的小小体系,‘生态’,对,就是这个词。当然,这样的思想也是和两者之前的经历的不同,和时代的发展有关。
话说,今天坐公车路过了一段斜坡,车子开得很慢,看得很清楚。还记得几个月前路过,上面还是绿葱葱的,零星的几点野花铺陈其中,虽然不够整齐,但很有种生机盎然的味道。但是,今天再看,原来的植物已经被铲除了,新移植的草坪,和按照设计图分区域种下的观赏花卉,形成了美观的几何形色块。是西方园林中所欣赏的,那种“造型艺术”之美。于是,不禁反思——【路边的园林绿化绝非利奥波德所倡导的人与土地之间的那种和谐】,那么同样的,现在的小区里那些所谓的被规划好的‘绿化’,也能算得上是自然吗?
其实,是不太能够理解的。如果这段斜坡,像是城市里的山地常见的那样,稀稀落落的,甚至是光秃秃的的,搞绿化就搞绿化了。但是,上面原本就生长着茂盛的植物,只是因为是野生的,不适合园艺的‘美感’,直接都给清理掉了。就没人感觉过分吗。确实,这种事不是我第一次见到了,但是这次却更加感觉悲哀。大概,是因为之前看了这本书里描写的那些关于过往的自然的关系吧。但是,我们除了在事情发生的时候,能感喟一句人类的残酷,又能如何呢?
作者认为,缺乏良知,义务便全无作用。但是,他错了。只要法律足够严苛,那么,即使是缺乏再多的良知,人也会因为畏惧而遵循义务。当然,适当的经济刺激是足够的,利益会像鞭子一样的抽打着人们奔跑起来。他们不会畏惧因为环境恶化,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只会关注,如果环境改善了,自己能够获得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这,就是人性的悲哀。
.【】内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非原创。
《沙郡年记》读后感(六):人与自然
《沙郡年记》有一种力量,令人祥和安静的力量。这样的书,适合在某个午后品一壶麦茶,沐浴着阳光,慢慢读来。因为,它的意境如此美好。
这本书是重新编撰后的新版本,一共分为四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作者描述了他在远离都市的乡野间的所见所闻,在那个恍如世外桃源的地方,他带着我们一起在时光中穿。一月去追逐融雪中动物的足迹,二月去阅读橡木年轮的历史,三月去倾听大雁迁徙的长鸣,四月在洪水后欣赏鸟儿的歌舞,五月期待高原䴗的驾临。。。。。。在这样一年四季的变幻中,大自然完成了它的使命,我们与自然也更加亲近了几分。然而,这一年四季的变幻都比不过一棵橡树的年轮所带来的震撼:一道闪电将橡木的前世今生交付给我们,随着锯木声的持续,我们阅读着这片原野的一次次轮回重生,1927年颁布的森林法及伐木法,1924年密西西比河上简历的大型保护区,1922年的大冰雹。。。。。。应该说利奥波德不仅是一位穷其一生致力于自然保护研究的生态学家,还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学功力的成功作家,比如用年轮来展露数十年来关于这片原野的方式就是如此特别又自然而然。
第二部分作者讲述了他在美国大陆各地的游历经历,这一部分主要讲述美洲大陆各地的地景特质,同时在这片土地上也发生了很多人与自然之间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的发展结局,带动人们进一步持续思索着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以期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应保有的爱与尊重。比如来自威斯康星洲沼泽的挽歌,世外桃源般的沼泽与鹤,因新农场主对于土地、植物、鸟类没有足够的接纳与尊重,过度地运用现代技术开垦这片土地,从而导致了土地的干涸与萎缩,最终酿成火灾,终至消亡。此类故事不胜枚举,也为人类敲醒了警钟,若不能接纳、尊重并试图和谐相处,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彼此的灾难。
第三部分更多的来自于另一本从未出版过的杂文和游记《环河》,在这一部分我们跟随作者的视线再一次展开人类与大自然博弈的辩论,过度的环境开发令“大雁的音乐”消失,对水患的控制让蜿蜒崎岖的小溪改道,河流的改道让柳树枯萎,同样失去的还有树上栖息的鸟儿、树下摇尾的老牛、树旁静默的沼泽。。。。。。因噎废食,是这个急躁的时代所付出的代价,大自然对于我们的逆袭与报复从未停止。
在最后一个章节,利奥波德做出了一些结论式的表述。千百年来的历史让我们明白:大多数征服者最终都是被自己打败的,而当土地的所有者在为群体利益做无利可图的事时,他们往往会摊开双手耸耸肩,也许,“人”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人与自然的故事从未停止,人与自然的博弈也从未停息,在这个课题代代相传之时,大自然也正在日渐衰败消融,沙尘暴的肆虐、绿洲的消失、洪水的肆虐、动植物的灭绝、气候的极端化。。。。。。在自然面前人们并非渺小无力,恰恰是过高地估计了人类的能力,才会在对大自然的肆意破坏中品尝自己的苦果。幸而有这样的作品存在,会让一代一代的人们了解曾经的故事,未来的未来,会不会有所好转呢?
《沙郡年记》读后感(七):与梭罗《瓦尔登湖》齐名的美国自然文学经典之作
作为一部美国自然文学代表作,《沙郡年记》的影响力堪与梭罗的《瓦尔登湖》比肩。奥尔多•利奥波德常年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创立了著名的“荒野协会”,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而《沙郡年记》则是他对在沙郡进行的生态恢复实践,在美国大陆各个荒野地带的游历经历,及其对土地伦理的所思所想的总结。
《沙郡年记》中有关于乡野生活的优美描写对美国自然文学的写作传统产生了巨大影响。《纽约时报》书评称赞它是“户外随笔写作的最佳作品……一本犀利的书,充满了美好、活力和感染力”。《芝加哥论坛报》则称它为“近几年出现的最美好、最温暖人心、最重要的自然主义作品之一”。
书中关于“食物链”、“生物群落”,乃至某个特殊物种的知识,以及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土地伦理”的哲学思考,对推广环境保护思想,推动生态保护运动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在美国,土地伦理的准则于1990年被写入美国林业工作者的伦理规范当中。美国生态批评重要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之一、哈佛大学的劳伦斯•布伊尔教授在2005年的新作《环境批评的未来:环境危机与文学想象》中仍然谈到《沙郡年记》,并将此书作为环境批评在伦理与政治之间存在界限问题的实例,认为“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
而中国读者对本书也不陌生,从20世纪90年代起本书即已有多个中译版本出版。书中的《大雁归来》更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像山那样思考》(像山一样思考)则被选入苏教版高一语文以及长春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2013年,李克强夫人程红亦将利奥波德的这部作品作为美国自然文学的经典之作,撰文推荐。
《沙郡年记》读后感(八):一物窥世界,荒野有智慧
瓦尔特·本雅明曾说,“必须想象自然事物的“灵光”。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说,“美将拯救世界”。梭罗曾说,“只有荒野才是救世之主。”而奥尔多.利奥波德则说,“土地应该得到人们的爱与尊重”。
广西师大版的《沙郡年记》属“故藏”系列,沉稳的封面色彩,如大地般厚重。故藏取自“以故为新,因典入藏”之意,收录的也多是经过时间洗礼后的经典之作,像《禅定荒野》《中国现代小说史》《荣光之路》《美国地理史》等。
我读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郡年记》最初是因为读过同系列的加里·斯奈德的《禅定荒野》,在他眼里,“荒野,是一个充满原始力量的地方,既给人启迪,又让人面临挑战。荒野就是万物一体。”他从禅味上解读荒野,非常新鲜。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郡年记》也是关于荒野,但是他更是生态学家和环保主义者,他本人也被誉为“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从自然、土地和人类与土地关系上思考与观察荒野。在1935自己在威斯康星河畔买下一座被废弃的农场之后,垦荒种地植树,多年后终于改善土地状况,让这个叫“沙郡”的地方成为“绿色”之地。奥尔多.利奥波德在这里,写下许多手记,将自己亲历的感悟分享出来,以大地的自然美感染读者,激发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尊敬。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沙郡年记,以十个月份的沙郡事件展现了自然的生态。这一部分文字非常优美,奥尔多.利奥波德笔下的一切动植物皆有性格,比如松树“喜欢谈天说地,或与邻居闲聊,留心倾听,我便能知道自己在城里这一周,这儿发生了什么”,甚至“每种松树都有自己的宪法”。人类眼里,植物静默不言,但他们自成世界,“他们逐年累积的智慧,让所有松林漫步者肃然歌曲默”。一物窥世界,荒野有智慧。在第二部分《随笔,地景特质》里,作者分享了各个州的生态,不知现在的情况如何,但在半个多世纪前, 这里的荒野在人为的破坏下勉力生存,于是作者反思“无所畏惧的生活,肯定是贪乏的生活”。
“每个年轻人都应该偶尔进行一次野地之旅,从而体会到这种特殊的自由的含义”。特珠的自由,意指新鲜,也是有犯错的自由。荒野求生的另一项自由,还在于远离文明的放纵与惩罚,也是纯粹自然的。《像山一样思考》一文中,展示了大山里的生物对狼群嗥叫声的回应:这声音本身“迸发出来的,是一种狂野不羁的忧伤和对世间所有逆境的藐视”,对鹿而言,是“众生的末路”;对松树而言,预言了“午夜的混战和雪地上的鲜血”;对牛仔而言,预视着“银行债务的逼近”;对猎人而言,这是獠牙对子弹的挑衅。只有沉默的大山才明白,“那隐藏在这些显而易见又近在咫尺的,希望和恐惧背后的深意。”自然的关联在每一物每一动静之间。
第三部分乡野情趣里,有着看似“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却孕育着富足的乡野”的悖论,这就像我们模棱两可的暧昧态度,“一个物种濒临灭绝时,稍加忏悔就足以让我们心安理得。等到这个物种最终绝迹之后,我们痛哭一场就又重蹈覆辙”。过去的意识形态里会提“人定胜天”,会为人征服土地而洋洋自得,但如今,在荒野,人不再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人在荒野面前渺小无力。此时的人不能不重新定义土地的伦理,这也是作者在第四部分中提倡的观点,“原始荒野才是赋予人类事业内涵和意义的源泉”。
作为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以自己的实践和工作手记,描绘了大自然生态,万物和谐共生的美妙场景。对土地的喜爱、尊敬,也让他重新定义土地的伦理。读这样的文字,是享受也是反思。
《沙郡年记》读后感(九):寻找一朵白头翁花的权利是不可剥夺的
看这本书多少有点应付差事的感觉,在这个浮躁的世界,我也是免不了俗。
长话短说,我觉得最震撼的一句话便是那啥“寻找一朵白头翁花的权利与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一样,都是不可剥夺的”。这个学期“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一直沉浸在宏大的事业中;晚上夜聊,这也是个极好的话题。然而看到这话,高下立现。人类的社会与大自然相比,不过沧海一粟。
说起来我一直觉得,其实人本身也便是自然的一部分。不管做了什么,反正是脱离不了自然这个体系的。所以破坏大自然,我有时觉得也谈不上。破坏来破坏去不都是那一个吗?人类的行为未必不代表自然的意志。大概生态系统本身也脱离不了人类吧。
当然这样有点逃避责任的意味。其实也说不上,不管你把人类放在什么地位,该干什么还是得干什么。总之乱砍乱伐、随意杀戮以及无休止的浪费,都是不应该的。
恐怕问题还是我们太骄傲自大。有点智慧——这连智慧应该也算不上——就自以为是、目中无物。比方说保护环境这种话,想想,实际上也是把人放在了自然之上:它是一个我们应该保护的客体。所以保持谦虚,才应该是必需的。
最后来扯几句。利奥波德他们居然还可以打猎,挺不可思议的。不过他比今天的我们幸运多了。我所能接触到的植物,恐怕仅仅限于学校这几千亩的土地上了——况且还是在上海市区。
《沙郡年记》读后感(十):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好书,读着就是享受。《沙郡年记》就是这样一本好书、1948年,利奥波德本书的草稿完成,最后由他儿子整理了书稿1949年出版。那时候的书,现在读来竟然依然让我震惊。利奥波德,一个真正的自然学者,他在他的农场里,创造了一个自然的世界,不,应该是他走进了,融入了农场这个自然的世界。农场里的每一只鸟,每一棵树,哪怕是已经倒下的,应该被砍掉的书,每一株小草,或者是鸟的粪便都成为他笔下的极其珍贵的朋友。对,每一个事物,都是他的朋友,你看不出他文字里有些许的自己是主人的感觉,他只是那自然中一切事物中的一员,不是主人。
一把斧子,是为了让树林里的鸟得到更多的食物,砍下的树里面,那些鸟类喜欢的虫子,可以让鸟们饱餐一顿了。一棵松树,它的成长过程你是否清楚,为什么被称为长青,你是否了解?一条河流,那就是一只画笔,不同时节,画出的水墨画是截然不同的。就连沼泽都魅力无限……从一月份到十二月份,每一个月都是独特的,在作者笔下,都具有无限的吸引力。
怎么能把我们认为毫无情感的这一切事物写得如此鲜活,如此人文,富有情感?那就是因为爱啊,对自然的敬畏与爱,让他的文字干净而透明,你不会有些许的意外,在他的笔下,这一切都是自然真实的。你做到的就是静静地品读,去感受作者的伟大创举。真应该让众多学子去读这本书,去感受那份毫无雕饰的情感。
看每一株小草,看栖息的大雁,寻找一朵看似不经意盛开的花朵……在与他们交流对视中,你会放下一切烦忧,也会放下一切功利,只有眼前那毫无纷争的世界,那就是自然和谐的人与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平衡。作为能主导很多动物、植物命运的人类,我们的确无权来决定他们的生死,但我们却在这样自掘坟墓。
在环保成为世界主题的今天,让这本书走进每一个人内心,我想应该是必要的。我们过多地干预了自然的生命力,我们过多地忽略了自然的生态。他们在我们眼中生老病死都是极其平常而自然的,是不是我们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的同时,就需要牺牲他们作为代价?土地、动物、植物,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善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