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秋园》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5-20 23:2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秋园》读后感精选

  《秋园》是一本由杨本芬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8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秋园》读后感(一):一本高贵的书

  去年差不多后脚,我同时签下了《春山》和《秋园》两本书。《春山》写王维书稿我是一个晚上读完的,之后一遍一遍,回味不已。《秋园》则不然,虽然只读了一章我就决定必须要出这本书,但这本书稿,断断续续好多天才最终读完——命运之重和作者下笔的温婉淡然,让我没有办法口气读下去。我跟别人说,这是母女版的《平如美棠》,这更是女性版的《活着》,但其实,《秋园》就是《秋园》,这本书是不需要这些比拟的,一个比拟可以让读者快速对陌生的书产生联想,但最深挚的那些东西,不在这些形容里。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签下时候,我甚至害怕编辑批评,说我又签了一个无人知晓的陌生作者,更担心没有编辑会对这样的题材兴趣。但无论如何,我就是想出这本书,哪怕它只能印五千本。并不是因为作者已经八十岁了,还没有出过一本书,也不是因为这本书写母亲,而母女之间,是人类面对着的一个永恒问题。 真正吸引我的,是语言。我确,这位在厨房里抽空写几笔最终完成这本书的老人,是真正的写作者,她不仅仅是女儿和母亲,她用写作直面自己人生,直面了家国历史,直面了命运的无解。 一位朋友说,这是一本高贵的书。我想说,这本书里,还有一个平凡而高贵的人,一个女人。 秋园,一个女人。一个承受了命运,又扛起了世界勇者,和她的诸多女性同胞一样。 去年了季丹的纪录片,《芭雅》,芭雅也是一位母亲,一次次直面男性成员的死亡,却像大树一样,把家族继续支撑了起来。读着秋园的故事我会想到芭雅。我们这些男人,欠她们的。我想我们至少可以做到的,是记住她们普普通通的名字。 所以,这本写母亲的书,不叫《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这本写乡村的书,不叫《乡间生死》。她就叫《秋园》。我希望,人们记得这个美好而高贵的名字,也能记住这本真正的书。它是回忆,它是和解,它是历史的记录,它是女性的倾诉,但它首先,是写作!它是一个有着足够天才的作家,以生命积累,在70岁开始动笔,到80岁才得以出版的,处女作

  《秋园》读后感(二):听妈妈外婆的故事

  文/章红

  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就要到了,今年的母亲节注定与往年有所不同——我妈妈的第一本书《秋园》出版了,而故事的主角正是我的外婆。

  第一次去赐福山——那个被我妈妈称为“庵子里”的地方,我只有岁。妈妈带着姐姐、我和弟弟坐在运送毛竹的卡车车厢里,绿色油布搭成车篷,看不到天空,但车厢尾部是敞开的,顺着戳出去的毛竹,可以看见道路和两边的青山疾速朝后退去,无止无休。

  路上的弯道相当多,一会儿一个急弯,我们被甩来甩去,在毛竹上东倒西歪,爆发出一阵阵惊呼与笑声。我们乐此不疲地数着究竟有多少个弯道,困了就在毛竹上睡一会儿,就这样被免费运到了湖南。

  能够不花钱,这比什么都重要。该怎么描述我们那时的穷困呢?一天晚上,妈妈决定带我们去看电影,可是左算右算,怎么着都差两角钱。妈妈发动我们爬进床底下,搬开衣柜、碗柜,搜寻枕头下面、抽屉角落各处,期望会有不经意落下的两角钱。噢,没有,没有。最后,妈妈向邻居借了两角钱,我们高高兴兴去看了电影。

  回想起来,妈妈那时大概三十多岁。高考制度还没有恢复,她已经一遍遍同我们说起:“等你们长大了,要读大学。”在那个小县城,连老师都不大知道大学这回事呢。

  《秋园》这本书是我妈妈写的,她就是文中的之骅。写好后我帮她录入电脑,起初在天涯社区连载,算起来那竟然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如她自序中所言,这是一部在厨房里完成的书稿。说来奇怪,我每次写点什么都非常困难,好像无时不在写作瓶颈中。但妈妈写起东西来就像拧开自来水龙头,随开随有,文字顺畅地从笔端流出。我想,那是艰辛生活给予她的馈赠。

  书中的秋园是我外婆。外婆讲话柔软、缓慢,清爽文雅的外形也区别于大多数乡下婆婆。她早已认湖南是故乡,认庵子里是终老之地,可是到老她仍像一棵异地移栽的植物,带着水土不服的痕迹。

  现在还留存在我脑海里的画面,是外婆穿着浅灰色立领偏襟棉布褂子,一手举起蒲扇放在额前略挡太阳,那双裹了又放开的脚咚咚咚走在乡村土路上,带着我们去走人家。每到一户人家,我们就饮上一杯豆子芝麻茶,豆子芝麻炒过后喷香,茶里还会加一点点盐。

  最后一次见到外婆,我三十多岁,已是一个女孩的母亲。外婆已八十八岁高龄,她依然清瘦文雅、头脑清晰,但活力明显减退,话变得很少,安安静静的。

  庵子里就跟小说中描写的一样,并排三间平房,门前有个大晒坪,右侧是个小橘园,左侧挺立着一株高大的香樟树。

  一行人离去时,外婆送我们到晒坪。那是五月,门口两棵树正繁花满枝,花朵粉白,花瓣繁复。

  “好漂亮啊,这是什么花?”

  “这是芙蓉。”一直安安静静的外婆显然很高兴回答我这个问题,她牵过我的手,指着不远处的山崖,语气中满满的遗憾,“如果你们早来半个月就好了,四月那崖上都是杜鹃花,好看得很。”

  八十八岁,依然为我没看到山崖上的杜鹃感到惋惜。

  后来,年近古稀的妈妈开始动笔写她的自传体小说。阅读小说时,我一次又一次地被拉进一个家庭残缺不全的历史中,那是一个普通中国人家在时代大浪中载沉载浮、挣扎求生的过程。我惊讶地发现,这个家是靠一位裹过脚的母亲和她不幸而早慧的女儿撑持起来的。

  贫穷、饥饿、歧视、无望每天都在侵蚀着这个家庭,乡村在此时显现出残忍与恶意。之骅意识到这种生活的绝望,选择逃离乡村。依靠动物觅食般的本能,她来到一个偏远的小城,求学、落户、嫁人,开始建立自己的生活。但生活的基调并未改变,她穷尽半生所追求的,依然仅仅是能够活下去。

  外婆去世时,我去湖南参加了葬礼,陪伴妈妈把外婆生前喜爱的衣服一件一件放入棺木。在一件衣服的口袋里,我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些年份和地点——外婆记下的最简略的生平,最后两行是:

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

  她用这两句来形容自己的一生。我想起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里,艾迪的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活着的理由,就是为了过那种不死不活的漫长日子做准备。”

  我见过非洲大草原上的牛羚横渡马拉河的情景。对牛羚来说,它们的命运就是渡过马拉河。河水会让它们一再跌倒,只要意志力稍微退却,可能连求生的意念都会放弃。

  外婆、妈妈这些被放逐到社会底层的人们,在命运面前显得如此渺小无力,仿佛随时会被揉碎。然而,人比自己想象的更加柔韧,她们永远不会被彻底毁掉。当之骅——我的妈妈——在晚年拿起笔回首自己的一生,真正的救赎方才开始。

  《秋园》读后感(三):为贸然行事的竹笋哭泣

  这篇读书笔记,有点前言不搭后语,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吧。《秋园》来自出版社赠阅,快递到手的时候,我有点惊讶, 这么小的开本,出版社选题时是有多大的自信呢?倒要好好体会一下。眼前的封面大方不俗,打开书后我就一口气看下去,用了一下午的时间,读完。

  《秋园》之前我读的书是《紫禁城的黄昏》,高伯雨的译笔,庄士敦在书里同情光绪帝,说是慈禧太后这个狠毒阴险的老太婆把大清帝国丢掉了,害的中国人民在清亡后受了二十年的苦……高伯雨批注到:“这句话,绝大多数中国人是不会同意的,难道清朝不垮台,中国人就享福吗?事情没那么简单。”《紫禁城的黄昏》写的是庄士敦给溥仪担任英文教师,又成为顾问,大概是1919年到1931年的故事。《秋园》开篇也是1919年,洛阳市安良街“葆和药店”,梁太太给秋园裹脚,这时候秋园5岁,秋园12岁的时候,爹爹病故,家业败了,还好秋园嫁的不错,夫婿杨仁受是吃官饭的,作为低阶军官,聘礼有金有银,1937年,三口小家因省亲滞留在湖南湘阴。

  湘阴是杨仁受的老家,秋园在这里生了四个孩子,加上在南京生的大儿子子恒,一共五个,每个孩子的名字都古雅好听,一看就是读书人给子女取的名字:之骅、夕莹、子恕(小名赔三)、子平。夕莹死于1948年中秋节,一夜暴亡,大概是看到了索命鬼,1951年,秋园生了子平,小名叫田四,纪念他家有了田。土改分田的时候,杨家算是贫农,但是两夫妻都是教书的,种田吃不饱肚子,1952年大儿子就念不起书了,大女儿之骅只能帮家里劳作,到12岁也没钱上学。

仁受拎着菜刀,跪在之骅面前,把菜刀往脖子上一搁,说:“明年再不送你读书,你就用这把菜刀把爸爸杀了!”

  1953年,土改复查,杨仁受的成分从贫民改化为旧官吏,一家人的日子更加困苦,直到大食堂时期,杨仁受得了水肿病,1960年饿死了,死的时候像个“阔佬”——

“水肿使仁受渐渐变成了一个‘阔佬’,棉布对襟褂子扣不拢,脸上泛着青白色的光,挺着大肚子。”

  “阔佬”仁受自幼丧母,出身也穷,靠读书识字改变命运当了上校参谋,回乡后当个芝麻小官,最终也是教书,爱面子,爱干净,大女儿出去讨饭,仁受操起刷子,把之骅从上到下刷了一遍,“叫花子也要干净点……”

“之骅的衣服虽说打了补丁,但拾掇得很干净,人也长得眉清目秀。那大婶子对着之骅上下打量一番,说:‘看样子你家是大地主,剥削了好多人吧,活该受罪。”

  打开这本书之前,已经在豆瓣页面了解了大概内容,我琢磨《秋园》讲的是余华《活着》类似的故事吧,作者杨本芬并不是专业作家,母亲病故后才在厨房里写下母亲和全家人的经历,大概更会像姜淑梅的《穷时候乱时候》,要是不好看,马上在多抓鱼下单卖掉,《穷时候乱时候》是我在多抓鱼卖掉的第一批书,不是书写得不好,而是内容惨绝人寰的重口味……

  《秋园》会卖掉吗?不会。要和《活着》摆在一起。《秋园》不会像《活着》那样名垂青史,甚至,也许不会成为畅销书也许不会大卖,却给了我一个沉静的下午,中哀戚,久久萦绕,到这一页,眼泪有点憋不住了。

“秋园每星期都写信给子恒,信的末尾总有这么一句:‘五年之后,我们全家团圆。’”

  《秋园》的好,并不是想榨取你廉价的眼泪,在前言里,作者杨本芬说:“我一遍一遍地重写这个故事,稿纸积累了厚厚一摞。出于好奇心,我称过它们的重量——足足八公斤。书写的过程,温暖了我心底深处的悲凉。”这份悲凉是作者为母亲为家庭的伤痛,可是读完这个故事之后,读者很难不为20世纪的国运悲戚,吾土吾民,我们怎么这么倒霉,几十年如一日,几百年如一天,有皇帝苦没皇帝也苦,孩子读不上书,大人不如牲口,四老倌的盐、兵桃的蚂蟥、小泉的布料、满娭毑和二菊、张跛子的黄草纸、人王的杂耍,王成恩的农药……贫穷惨烈、荒诞愚昧、自相残杀的故事还在我们身边,从不落幕。

  湖南方言里管插秧叫“耘禾”,待客要上“芝麻豆子茶”……《秋园》,故事好看,写得也好看,否则我这个逛直播间买大辣片(很难吃)的阿姨怎么会手不释卷一下午?!“只要提起笔,过去那些日子就涌到笔尖,抢着要被诉说出来。” 杨本芬从16斤稿纸里拧出的文字,宛如山火大劫后的一棵老树,风过树梢,沙沙有声,沁人心脾。

一日,子恒扫地。弯腰扫到秋园床底时,竟然发现那儿生出两棵竹笋,一般大小、高矮,似双胞胎样长在床底下。子恒觉得好笑,忙叫秋园来看。“这竹子生命力真强,从山上地底下钻进房来,花了多少力气。要是它们知道自己会成为盘中餐,绝不会贸然行事。” 说完,子恒将床铺搬开,挖出笋子,笋块雪白、脆嫩。

  《秋园》读后感(四):自逐水东西

在高铁上开始阅读本书,飞速后退的风景与秋园漫长的一生相伴,太多的感触压抑在喉竟无从说起。

  《城南旧事》最后一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已能勾起无数读者的感伤情绪。本作尚在第一章未结束就写到:秋园的童年结束了。如此“早逝”的童年,早已为全书埋下了基调。于平淡处见真情是写作中的高境界,然本作却不需要这样。《秋园》记叙的不过是最为平淡的一生,但是这样的一生有太多的波折,真情并不来自于写作,而是来自共鸣。共鸣于时代不平下每一个人命运的苦楚被无限放大,共鸣于个人不过是一粒尘埃无力扭转时局唯有随波逐流,更共鸣于生命的韧性,人竟可以在这等环境坚持下来;最终共鸣于每个普通人对幸福的向往,对骨子里善良的珍视以及将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寄托于下一代的希冀。

  曾经在电影院观看麦兜系列电影中的《麦兜·我和我妈妈》,看到麦太说自己要去实现宇航员梦想时泪流满面,也曾在《四个春天》中,看到在姐姐葬礼上母亲疲倦的睡姿时崩溃哭泣;关于母亲的故事,总是伴随着隐忍的基调,最终不得不呈现绚烂的色彩。本作也不曾例外。作者以第三者的视角讲述了秋园的一生。这一生,既是一个普通女人平凡而努力的一生,却也是大时代背景下不可避免的一生。离开洛阳后,时代的风刮来刺骨的砂砾却刮不倒秋园,留下的不过是时代的沟壑;离开童年后,命运的雨裹挟着太多的悲剧却淋不透秋园,留下的只是坚韧的身躯。但是这些并不是秋园的全部,在经历了幼年失怙、青年丧女,中年丧夫而后又失去一子的痛苦后,秋园也曾想过放弃也曾绝望,最终凭借着韧性挺了过来。这些故事,在读者看来尚且心头阵阵抽搐,更何况经历其中的秋园?作者用抽离的笔触写下这些文字时,内心何尝不曾想起母亲的苦楚与不幸,这抽离的笔触下留着多少隐隐的伤痛。如果说《城南旧事》是以孩童的眼光美化了动荡不安的时代,并由此引发读者基于现实感受对比之下的伤痛;《秋园》则是以老年人历经沧桑的笔触弱化了时代的苦楚,这种弱化后的飘零一生仍然让人心悸,更何况真实的生活?然而正也是这样的故事里,绽放了名为“秋园”的绚烂花朵。这花朵的色泽是秋园波折而不平的一生所赋予,而香气则来自秋园性格的坚强与良善。无论是花屋里时期的兵桃与小泉,还是王家台的成恩,爱民,每个人对待秋园的善无不来自于秋园最初就赠予的玫瑰。“谢天谢地,秋园碰上的是个好人”,谢天谢地,奔波半生的秋园也算暂时安定下来。

本书的目录颇具特色

  这部作品的出彩,不仅仅因为它真实的以秋园的一生展现了近一个世纪的时代风云,更在于在这一生中出场的每个人物,都是如此的普通却又如此不凡。小泉的经历与秋园颇为相似,甚至更为凄惨,可是小泉最终也挨过来了。徐家娭毑满脸福相却一天福也没有享到,唯有早年善待的长工最终愿意伸手援助。满家如此跋扈也并没有所谓恶有恶报。这就是生活,善恶循环不过是一个自我安慰的把戏,大多数时候我大多数人不过是为了活下来苦苦挣扎。然而无论如何艰难,这些普通人都没有放弃生也没有放弃追求。秋园没能完成学业,无论多么艰难她也让自己的孩子们都去上学。之骅的读书之旅几经波折却不得不中断,成为母亲的她,对每个孩子说“长大以后,你们要读大学”。苦难生活中未曾熄灭的未来的希冀,终是化作乌云的金边,支撑着每一个在苦难中淘生活的人。如果说生活就是一部苦难史,唯愿每本苦难史都有些金边。

  正如作者所言,这个故事是中国普通女性一生的故事,这些文字终将汇入历史的河流。然而,滴水穿石,唯有这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方是构成历史的瓦砾,也唯有这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才能带来最直击心灵的震动。

  愿每一个人,都能活的自由而舒展。

  《秋园》读后感(五):开在秋园里的花

  文/邱冰珍

  好像在几年前,偶然听到老同学章红谈及她母亲写小说的事,当时没怎么放心上。现在的老人一边安享晚年,一边写点回忆录自传的,多有其人。加上女儿章红与文为生,老人写点东西应该是很自然的事吧。我想。

  终于老同学问起我一个方言词语,我以为是老同学又开始了什么乡土文学方向题材,就随顺问及新作云云。原来是她母亲大人作品里涉及了大量方言词汇,而我因为一时好管闲事,关注过几年方言,并有一部砖头大的客家方言拙作,谦虚的章红就问起我了。于是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关于章红母亲的印象,在她的语言系统里,会说怎样的方言呢?我不假思索道:我估计阿姨用的方言里既有客家词汇,也有赣方言,还有湖南话。章红秒回:一点不错。并很客气问:可以写点什么吗?

  我想我这人在同学里,真没帮忙哪位同学什么,也无力做什么,一向就是我受同学的恩惠很多很多。而方言,我其实也不懂,但在别人眼里我一定有过关注和研究。于是我随即答应好。我想学术上的方言我不敢说话,但小说里的方言,或许我能说三道四,也算是有机会减轻一些心债吧。

  写下这几段话,是想说我拜读《秋园》的最初心态。

  但仅仅读了十几二十页,我发现我完全没照着最初的心态走了,完全改了道,讲一句发誓的话,我真的不见哪有什么方言了。我一气读完,泪崩无数回。在普通人的阅读经验里,会有因为语言问题泪目的事吗?

  没有掩卷沉思,我立马微信老同学,真诚地要她替我感谢《秋园》的作者——我尊敬的长辈杨阿姨,是她以从容淡定的方式,以超越文学修辞渲染的层面,用真语实语告诉我活着的常识,从某个角度看也是真理。

  有一个关键词、一个中心句,一直在敲击我:善念,善念,唯有善念是长存的。这个词,对于别人可能有点别扭高调,但对自诩为佛教徒的我来说,是个很平常的词。

  这强烈的执念不是来自于高谈阔论,不是来自于什么宏伟的诗篇,不是来自于华美的舞台,竟然是来自于一位并不从事写作的七十多岁老人平实的叙述,来自于动荡的时代里最底层的生活。那些故事的主人公,并没有想过要让自己的所作所为流芳百世或者图得回报。他们压根就没想过自己的所作所为会被人记取。他们认为是凭良心做事,不逆天理,他们甚至还不知道自己行的是仁心,说的是善言,行的是善行。他们也没有现代人的乖巧,秀生活,树形象,更不会自居圣贤,说什么大话厚德载物。他们行善的时候,甚至是偷偷摸摸的,还不敢让人知道。

  故事从主人公秋园五岁写起。秋园的父亲,一位拥有一爿大药店的中年掌柜,温厚、开明。“病人不管有钱没钱,他都一视同仁。”这话漫不经心,一笔带过,作者也似乎不想在此细说什么,她只管带着读者直奔改变人物命运的两件大事。在兵荒马乱的年头,这位大掌柜秉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信念,救下了别人家两位落难的女儿,然后欢欢喜喜收为儿媳。就在他们太太平平享受着丰衣足食居家安乐的时候,灾难不期而至:掌柜是那么欢喜地递给两位儿媳两张难得的游园戏票,两位儿媳是那么欢喜地盛装出门,没想到双双当天丧命在沉没的游轮上。掌柜办完两位儿媳的丧事,于是一病不起。“不过短短半个月就病故了。可怜梁先生一生干的都是悬壶济世的事,却没料到自己会英年早逝。”

  讲故事的人是总是不多加评价的,但故事本身会啃啮读者的心。这位掌柜、这位梁先生,怎么那么不经折腾,一命呜呼?读者的心被啃啮,啃啮的时候是难受的,而当这种啃啮穿越百年,还原于梁先生的时候,那就放大了一百倍。内疚啊,曾经救下她们,想的是让她们好好地活,最后居然还是被自己给害了,成了元凶。善人是不会饶恕自己的恶行的,哪怕是无意的恶行。就这样,梁先生走了。

  这恐怕属于故事的序幕部分,小说的大部分篇幅是说秋园婚后的经历。

  当中有一个故事是我很熟悉的。大年三十晚上,一个贼瞎摸摸到了秋园的家,穿墙打洞时候把一家人惊醒。读初中的儿子操起一个棍要打,秋园的夫君杨仁受挡住了。“莫打他,让他进来。” 他对那贼说:“人家大年三十都在家团圆,你还要出来偷,总是冇得办法。”一句话讲得那人眼泪巴巴。他告诉仁受,老婆久病在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几天没米下锅了,三个孩子饿得东倒西歪……于是仁受走到米缸旁,拿起瓜瓢,足足舀了二十多斤米,又提出一块咸肉、一条咸鱼,塞给了这位惶惶恐恐、走投无路的中年汉子。汉子在回去的路上一个劲说“我再不做贼了,再不做贼了”。 我说我熟悉这个故事,是因为我几乎给我的每一届学生都做过一则古文训练,说是古文,其实话很浅显。版本很多,引用其一:

  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对照一下,何其相似。然而一位是天下名士,记入史册;而另一位,则是本故事人物,一位普通百姓。还得提一下的是,我相信作者并没有模仿这个故事写,一位该上学的时候没书读,一直求生活的人未必读过这么一则古雅的文言故事。

  杨仁受,这名字取得耐人寻味,他是一位仁者。他待妻子如待小妹妹;他待儿女,如掌上珠;他待邻居如待君子;做乡长的时候,救人无数;政治运动的时候,政府清算他的历史,他也没有怨恨……都说仁者寿,但他无寿,只是圆圆满满地受持了“仁”。他的经历看似充满了偶然性和戏剧性,实则所有的偶然与戏剧都出于他的仁爱所至。

  要说书中有没有什么奇特的事,那就数袖珍女孩“人王”了。这位叫“人王”的袖珍女孩被秋园的邻居小泉生下时,只有五寸长,和老鼠一样。这小泉是四岁死了娘以后被邱家买来的童养媳。邱家先安排她与两个十来岁的儿子同睡一张床,想等十七八岁再与儿子圆房的。没想到,还远远没到时候,就先生下了一只“老鼠”。可想而知的惊恐、不知所措。这时,邱家男主人发话了:“丢是不能丢的,这是前世造的孽,活该生个怪东西来丢人现眼。带嘛,就只怕带不活……这事谁也不能怪。”

  从此,这一家人开始艰难地抚养这个可怜的孩子,一口米汤一口米汤地喂;外面干活的时候,小泉把她放在上衣口袋里带着。后来,动物园得知了,愿出五百大洋想买去供人参观。但是小泉说:“你们就算拿座金山银山来,我也不卖给你们。”直到小泉做了婆婆,膝下都有两个孙子了,袖珍女孩人王虽遭周围人歧视,但仍然一直被母亲护爱。在一次双抢的时候,因为小泉去了晒谷场,人王口渴找水喝,最后栽倒淹死在水缸里。小泉发现的时候,哭得伤心欲绝。

  在一般人的认知里,知道有侏儒。对于像人王一样的袖珍人,除了童话故事,还有古代不知真假的一些传说,能活几十岁的现实版袖珍人,是闻所未闻的。但我绝对相信一位七十几岁的老人是不习惯虚构故事的,老人习惯的是回忆。为了证实我的看法,我询问了老同学章红,章红很快将问的结果截屏给我:当然是真的,同我一桌吃过饭,她还有小奶子和例假。

  关于人王故事的结尾,秋园是这样劝哭得上气不接下的小泉的:“小泉,快不要哭了,你自己都瘦得不像样了,人死不能复生,还是活人要紧。这几十年,人王跟着你,冇享到太多福,总也冇受太多罪。不是你那么耐烦,人王根本活不成人。如果你死在她前头,她才叫可怜呢,连个替她赶公鸡的人都冇得。小泉,你不要觉得不中听啊,人王走了也好,早点去投胎,下辈子做个正常人,成家立业,那有多好。”

  这位小泉,其实只不过是位不能再典型的农民,一个死做死扣,也结结实实受儿媳的气,心里有诸多抱怨的农村女人。但即便这样,无边的烦恼还是没有掩盖住她生性的柔软善良。

  因果说善有善报,善念感召的必定是善缘,是人天福报。

  是的,故事中,秋园的忍、仁受的仁,感召来的是一个个既让人心酸又令人欣慰的动人场面:

  秋园女儿之骅因为饥饿,因为劳累,在学校里上课困倦,在户外集体活动里晕倒,都会有细心的黎老师出现。我想,这黎老师该是之骅的守护神吧;

  在揭不开锅的时候,那位当年行窃至杨家却反而受杨家恩惠的跛子,趁夜阑人静,以行脚生意的篾担子作掩护,送来鼓鼓囊囊的一布袋米,这该叫好人有好报吧?

  在万般无奈下,秋园与之骅母女带上讨米棍,行乞于人屋檐下,却被当年的学生家长恭恭敬敬迎进屋里,吃了那时节连过年也吃不上的大餐,背回了沉甸甸背也背不动的大米,这时该怎么为之欢喜就怎么为之欢喜。

  秋园丧夫后,日子过不下去,逃难他乡王家台,居然遇到好人,受到满村人欢迎。为了符合政策能长久居住下来,在好心人劝导下,她落户于也是丧偶的村书记家。重新组合的家庭恩恩爱爱,新夫王成恩疼她爱她。至此,不得不感叹:吉人天相,天神护佑。

  苦日子尽了,活着的儿女都成家立业了,生活过得安安稳稳了,王成恩临终嘱咐秋园:

  “你坐下,我有几句话对你说。我的病,看样子不会好了,死是迟早的事。你一定要照我说的去做,否则我死不瞑目。等把我安葬完了,你就赶紧回老家,切莫拖延时间。媳妇不是盏省油的灯,对你不可能有感情。爱民虽对你好,但毕竟不是亲生儿子。等到人家赶你走,你就不值钱了。你回到老家,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去。”

  这样的贴心话除了慈父慈母,世俗人心下听得到几回?

  ……

  最暖心的是秋园的晚年,居住的房前屋后,有修竹,有红叶;常年陪护在身边的有提前退休的长子和周末必回家看望的次子,以及远在另一个县城却紧紧守护在她床前的孝女之骅。

  秋园过世时穿戴的衣物里,有一张小纸片,上面写着:

一九三二年,从洛阳到南京一九三七年,从汉口到湘阴一九六〇年,从湖南到湖北一九八〇年,从湖北回湖南

  《秋园》的故事其实开端于一九一九年。我做学生学中国现代史的时候,不知道是历史老师善于煽情还是什么的,我有好多堂课心惊肉跳。但这部故事却出奇地平静,有大背景,却没有大场景。就主人公个人命运而言,在她八十九年高寿的岁月里,随着时代的潮流,她坎坷飘荡,命途多舛,不能自主;但没有凄厉彷徨,除了丧子丧女之痛,没有哀号愤怒,也没有留下抱怨仇恨,委屈心酸都少有叙述。

  开在秋园记忆深处里的花呀,总是斯斯文文,保持一份静好。

  若说有没有其他感想,那肯定有的。心识田里妄念纷飞没有定性的我,怎么会没有散乱的感点?

  我想,善良,是超越的,它不需要修饰,也不需要情节,它显现为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但却绚烂无比;

  我想,苦难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若没有苦难,怎么见真情?没有苦难,怎么见人心?没有苦难,我们怎么出离,怎么起大悲?

  我想,人都向往着居家幸福。可是若真让我们衣食无忧的时候,有多少人能珍惜受持,能透过太平看见活着的真谛?我们能拒绝平庸?我们能在平庸中涅槃?

  我想,秋园大概看清了什么。所以她温和平静地在时而肃杀时而明丽的时代风雨里呈现一些记忆的花朵给我们看。无论如何行点善心吧,这位世纪老人似乎在说。

  秋园这名字,取得极富有含义,应该是多维时空概念吧。如是,在我的视觉里,这些乱花应该都可算作开在秋园里的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秋园》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