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是一本由[德] 歌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页数:6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信息量太大,读来吃力不已,我永远沉浸在自我怀疑中,因为叙事诗还翻译成中文接受起来很困难。
●读诗就很累,尤其是诗剧。我一个在房间里边读边演,分饰几角,不然真的读不下去。
●所以说啊,如果有爱一定要去勇敢地爱,如果能拥有一段刻骨热烈的爱情,也胜过几年平淡勤勉的学术生活!毕竟我们且不谈没有天使来营救,连卖身恶魔重新体验生活里澎湃感性的机会也没有啊。(钱春绮老师翻译过于看重工整、格式、韵律,灵性不足)
●黄粱一梦
●Goethe滴,太赞了!精装插图版,嫖的图书馆的,刷刷刷就看完了!怎么这么好看!因为特别喜欢德语区的作品,哲学文学云云,看了那些才看《浮士德》,感觉大半诗句都看过,可见其影响力。
●梦中的浮士德迷路几遍
●三天终于读完了632页,作为这个月的第七本计划外的产物,20万7千字也算是不错的选择了。去年大亲友送的生日礼物,深蓝布面全金边,手感不能更棒,不舍得反复翻阅,就尽可能迅速读完不重复。要看就翻另一本平装插图版好啦~这一本就将近一百大米,真是奢侈。涉及到宗教的部分很多,还好接受起来没什么困难,就是过于频复显得神烦。总体来说是本好书,值得好时间细琢磨。
《格雷琴的闺房》是德国诗人约翰.沃尔夫冈.歌德的伟大著作《浮士德》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该诗歌共有十节,每节的诗句都非常的简短,简短的诗句却让读者能更好的易于理解诗句,但即使是相当短促的诗句也完全充满了十分浓厚的民族色彩,也表达了内心追求理想的激荡心情,使读者阅读时感同身受,读后余味深
《浮士德》读后感(二):关于结局
浮士德最后的结局,是被天使带走的。不过,我并不喜欢这样结局。; 从个人的角度,我是觉得浮士德应该下地狱的。他将玛格丽特诱骗致孕,又间接地害死了玛格丽特的哥哥。玛格丽特承受不了未婚先孕,疯了。不仅如此,最后她还被处以绞刑。 浮士德不仅没有帮助玛格丽特,而且还一走了之,这实在是,不是大丈夫的作为。 佛家讲因果,因果循环,有因必有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难道就因为浮士德最后的善意,就可以抵消他所倒下的错了。不是所有的对不起,都能换来没关系!
《浮士德》读后感(三):读《浮士德》得到的启发
歌德在其《浮士德》这部作品中,形象的描写了浮士德的一生发展的过程,但是这些人生经历都是悲剧的。大部分的画面都展现出了浮士德所经历的悲剧。他特别突出的是浮士德用自己的血和魔鬼订约,出卖灵魂给魔鬼,以换得自己在人世间的权利、知识和享受这个思想主题,从而体现出作者反对传统过于固守的宗教态度,推崇知识和创新的时代精神。
我们在做一些事,实现一些愿望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障碍,会经历失败和挫折,苦难成为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不会缺少的元素,但是我们不能被这些苦难吓倒,而应该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去克服它们,从而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浮士德》读后感(四):魔鬼与天使在于自己的选择
一个人是魔鬼还是天使,在于自己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路。上帝和魔鬼打了一个赌,看浮士德最后的灵魂是好还是坏。魔鬼变成一个仆人跟在浮士德陪他走过每一个地方,希望诱导他变成魔鬼。浮士德是善良的,魔鬼给他的所有条件,都没能把他带上邪路。也许在生活的过程中,会犯错误,但最后自己会变成什么,还要看自己的选择。 还有我觉得浮士德既是魔鬼也是天使。他是魔鬼,因为他毁了一个女孩的一生,在他遇到时非常欢喜,可在女孩怀孕了之后他却离开了,而女孩因难产而死了。他是一个魔鬼,招惹了女孩,却不负责。他是天使,在最后他死亡时想到的还是人们的生活,城市的建设,希望人民富裕起来。
《浮士德》读后感(五):《浮士德》书评
压抑与释放,追逐与堕落,理性与感性,灵与肉的契合冲突,要怎样在尘世寻找活着的意义才能进入天堂。 身体重返青春时代,精神呢?精神会以什么面目面对自己。浮士德在学术上的造诣已登峰造极,在其他方面却宛如新生儿,迷惘,不满,困惑,甚至只想一死了之。在我看来,魔鬼的出现是让浮士德离开泥沼的契机,先不论后面发生了什么,此刻浮士德需要将现有生活撕开裂口,寻一个新的出路。 欲望的满足让我们看见不同的浮士德,魔鬼也感叹不已。极致的堕落大概也伴随着新生,浮士德还是觉得不够,继续追寻…… 浮士德穷尽一生都在追寻理想的生活,哪怕曾坠入黑暗,在沼泽里苦苦挣扎,灵魂不灭,理想不逝。歌与星河飘荡在夜空,我身虽死,精神不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