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5-10 23:0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读后感摘抄

  《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物种起源》是一本由[法] 安娜贝勒·克雷默 / [法] 弗朗索瓦·奥利斯拉格著作后浪丨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科学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读后感(一):重现达尔文的科学之路:伟大学家思维方式

  达尔文在其《自传》里写道:“我对于自然科学喜爱热烈持久。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有很强烈愿望,去了解,去解释我所到的一切,并将们纳入自然法则之中。”

  这句话已经初步揭示了达尔文——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热爱观察实验—纳入理论

  达尔文是一个对大自然抱有巨大好奇心和热的人,这是他一切探索原点。儿时的达尔文为了抓住几只不同的金龟子,把其中一只放进了嘴里,类似事情昆虫学家法布尔也干过。这体现了他们的一些共性:热爱自然,大胆跳脱。

这些瓢虫的区别你能发现吗?

  即便是现代,很多基督教的人都依然否认物种进化论。在达尔文所在的19世纪,这个理论就更是离经叛道。他作为一个研究神学学生,违背自己信仰,写出《物种起源》,只能是因为对真理更加笃信,正如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此处吾师替换为吾主~)

  达尔文的细也是让他产生重大发现的原因之一。对于一般人来说,忽略细节掌握共性才是普适的学习方法,但达尔文就很不一样,他是一个“细节控”,对于小小的瓢虫之间更小的区别非常感兴趣。若非如此,他也不会想到,所有这些小小差异都源自不同物种对环境适应

达尔文收集标本

  但他偏偏又是个跨领域博物学家。达尔文在关心细节的同时,善于思考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植物与昆虫、形态繁衍生物地质……这样一来,所有的变化与分异不再是独立发生,而是整个环境相互作用结果

推演珊瑚礁的行成过程

  对于早期开拓科学理论的科学家们来说,观察和实验是他们最重要武器,达尔文乘坐贝格尔号在南半球经历了长达数年的科考活动。在旅行中,他再一次为地球美丽惊叹,有了许多全新的发现,同时也深受疾病困扰

在巴西见到的土著

  之后,他终于得出了结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自然中有控制生物过度繁殖无形锁链,而环境的不断变化,会促使生物产生与之适应的形态变化。不能适应的分支个体,会在生命树上停止开散。

达尔文绘制的生命树

  尽管时的人们普遍反对物种进化论,但达尔文在科学界朋友们依然很支持他的理论,对真理的笃信和探索,正是促使科学发展的源源动力。

  达尔文对于自身的思考也从未停止,他说:“我的头脑好像变成了某种机器,专门把大量收集来的事实加工研磨,制成一般的法则。”

达尔文的思维方式

  每个人迥异的思维方式会产生千万种不同的行为,就像枝蔓错综复杂的生命树。假如再努力一点,是否就能接近真理的阳光再多一点?即使思维方式不一样,也能有殊途同归的一日?

  《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读后感(二):达尔文不会教你思考什么,他会教你如何思考

  当我们谈论“思考”时我们会谈到什么?

  思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非就是“想”么,每个人都在思考,比如思考今天晚饭吃什么,比如思考今天变天穿什么。

  然而对于科学家来说,“想”与“思考”是有本质的不同的。并不能简单地归纳为前者是庸俗的,是俗世的俗事,后者是高大上,艰深的,对人类发展、社会进步有所建树的。

  百度百科这样定义“思考”:思考是思维的一种探索活动,思考力则是在思维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力。思考源于主体对意向信息的加工。人之思考是自己心智对意向——信息内容的加工过程。任何思考的进行都是在联想——连锁反映中进行的推理与演算——信息内容的加工。如: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等。理解来进行思考是必然的。

  前者的思维活动是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自然习得的,但是属于科学家“思考”的定义却如此复杂,一个普通的成年人,可能会对这种思考“思考”嗤之以鼻,感觉这对现实生活并无裨益,但是如若你要问到,你希望你的孩子怎么思考,风向标立刻转向——我希望ta能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思考那些高大上的,思考那些日常生活不怎么用得上的,思考点复杂的、形而上的。

  那么问题来了——科学家到底是如何思考的?

达尔文不会教你思考什么,但是他会教你如何思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达尔文这位大咖,代表作《物种起源》风靡全球,以“生物进化论”奠定了留名青史的历史地位,到我们今天,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果一本书只是单纯地告诉你,达尔文思考了什么,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并没有解决如何“思考”这个问题,就像家长在孩子不会做的数学题目上填上正确答案,然而孩子依然不知道如何解答。

  这本达尔文的特别传记——《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它非常适合小学阶段的孩子们阅读,同时也适用学龄前的孩子们在家长陪伴阅读。它正是回答“如何像科学家思考”这个问题,同时,有趣有料有彩图,能够勾起小朋友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当科学家思考时,会期待一个问题的答案。

  那么,有逻辑的思考,必须起始于提出一个问题:

  在《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达尔文建议小朋友:人一定要有一个目标,不管这目标是有待完善的研究,还是有待揭示的真相,总而言之,需要有这样的一个目标,支持着你,鼓舞着你。

  从某种程度而言,“目标”就是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目前来说还没有答案,它值得你去探索,去思考,去解决,去回答。

  1831年,22岁的达尔文登上了贝格尔号,开始了他的少年远游。

  保罗·柯艾略说,一次冒险抵得上一千个舒服安逸的日子。少年时代的远游对于一个曾经令家人失望的达尔文来说,有重要意义,相当于我们今天常听到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既是证明自己,也是发现自己的旅程。在那个年代,“看看”的成本巨大,说走就走不到那交通不便,更有着许多未知危险,多年后,困扰达尔文一生的腹部剧痛和不可忍受的眩晕,就是这趟长途冒险的副产品,他在阿根廷被一种毒蚊虫叮咬,这就是冒险的代价。

  所以,想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就要有科学家的勇气,很多时候,这样的思考无法发生在温室,它需要一点点冒险,同时,思考,是要有吃苦精神的。

当我们有了一个目标,提出了一个问题后,我们就可以参考达尔文留给我们的思考方法了。

  首先,观察。

  我们一定要仔细观察我们可能得出问题的目标,达尔文在儿童时期,就发现了金龟子与金龟子不同,他在家里的花园里就开始了探险。这样的探险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代,我们现在也可以。

  可以观察一朵花,可以观察一只小蚂蚁,可以观察一样物品。

  生物的多样性曾经让达尔文着迷,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一样可以找到让我们着迷的事物。

  我们要善于“找不同”,善于观察细节,同时,要记录,要收集资料。在达尔文的漫长旅行中,很多动物和植物也让他迷惑不已,他自己解决不了问题,就收集标本、化石,回去之后找专业老师。

  在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样可以找老师,爸爸妈妈解决不了的,我们可以去问学校的老师,还可以求助网络,总而言之,三人行,必有我师,有了善于发现的眼睛,老师们也愿意传道受业啊。

  做到了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勤于记录和请教他人之外,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不要忘记坚持,提出问题一定不要半途而废,想想达尔文用了一生的时间回答了一个小时候就困惑的问题,我们不要埋怨怎么这么久还是不明白,还需要我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一起帮助我们。

  做到这一步,其实问题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已经慢慢开始了逻辑的科学的完整的,像个科学家一样思考了。

  《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读后感(三):是好奇心与耐心让一个孩子慢慢变成了达尔文

  我对于自然科学的热爱热烈而持久。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有很强的愿望,去了解、去解释我所看到的一切,并将它们纳入自然法则之中。——查尔斯·达尔文,《自传》,1887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不停得接受着来自这个世界的信息。保持童心的最大秘诀就是用谦虚的姿态张开好奇的双眼。

书籍封面

  书很快就看完了,本来是精装的书籍,又因为是童书所以纸张选择是比较厚实的。我有时也在感慨,随着年龄的增大看的书的纸越来越薄,到现在看的更多的都是电子书了,连纸都免了。今天摸到这么厚实的书感觉别有风味。这让我回忆起了我的童年。那时候给孩子做自然科学科普的不太多,我只有一套《

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和《 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

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全四册)9.4林崇德 主编 / 1991 / 浙江教育出版社精编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平装)(全四册)平修订9.51998 /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不出意外,在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下,我也有了一个远大的理想当一个科学家。但是凭借我坚持不懈的不好好学习和打游戏,我终于没有成为科学家。虽然难过了点,但是我们今天还是可以看到达尔文成为一名科学家的轨迹,补全一下我的缺憾。

达尔文的主要年表值得一提的是贝格尔即Beagle其正确翻译应为小猎兔犬,也称为比格犬。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小型枪猎犬。它以活泼好动出名,充满自信极具冒险精神。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消停、拆家、撒手没、扰民。具体内容可参照微博比格犬受害者联盟。我认为达尔文所乘的比格号,也赋予了他勇于探索,独立自信的良好品格。小猎兔犬,左为幼体

  达尔文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一方面是他善于观察并且耐心记录。这样的态度自然对人会有所裨益。另一个我所了解的有这样的出色习惯的人是微博的博物杂志。有对自然科学比较感兴趣的家长或者朋友们可以了解一下。那么说到底达尔文到底是如何思考的呢。书中用达尔文的生平故事将他的物种起源论串在一起,小孩子也能理解,深入浅出。而这些都要从一个简单的观察与思考开始。

达尔文的思维导图书籍目录

  书中不仅介绍了达尔文在处理自然科学上面的思考,同时也教育了孩子如何处理自己和感情,也教会了家长如何与孩子相处。是一本教育了孩子也教育了家长的书籍。如书中达尔文的夫亲与达尔文的分歧,从不理解到支持儿子的爱好。以至于后来达尔文为何选择婚姻,以及对自己子女的观察,都为每一对新生的父母提供了范本。

达尔文和自己的儿子在做试验

  说多了优点,再说一说缺点。首先就是插画质量有待于提高,既然是对孩子科普方向的书,在绘制一些标本图片的时候还是更加精细一些为好。有些插画确实不够精致,难以让小朋友联系实际。

  另外,本书原本为法国出版。中文版为译本,所以书籍最后落到法国人在南极的科考站,本来是提升法国小朋友民族自豪感的事情,这一部分中国的小朋友看到恐怕就难以体会到这份自豪感,实属可惜。

  瑕不掩瑜,本书还贴心的搭配了一些名词解释和一点拼音。我看了下很多解释也要父母慢慢讲给小朋友。最后,祝你们度过一段亲切美好的亲子读书时光。

  《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读后感(四):培养好孩子,观察读书思考旅行缺一不可,达尔文就是这样成才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做父母的心愿。前几天,北京地区小学入学实行多片摇号的新闻一出,关于学区房的争论是此起彼伏。为了孩子能够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家长们无一不绞尽脑汁、各展所能。

  但是名校,就意味着更好的将来吗?纵观每年那些高考状元,他们身上并非都有名校的光环加持,这些学生彼此间不同的是生活境遇,相同的是都拥有独立自主、深度思考的能力。我们无法复制外的东西,但可以给自己的孩子复制他们身上好的学习品质。

  深度思考,需要从小培养,但如何跟年幼的孩子解释思考的过程,是个难题。这时你需要一本好书来帮忙。后浪的这本《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当之无愧。为啥这么说呢?往下看!

  来自后浪

  这本《科学家如何思考》是一本达尔文的传记,但与其他传记只顾罗列个人成就不同的是,它更注重解读过程。孩子看完之后,不是仅仅只记住了达尔文是《物种起源》的作者,提出了“进化论”;还能让孩子了解到达尔文是怎样一步步地思考得出这个伟大的理论,从而颠覆人类历史的。

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炼成的?

  达尔文1809年出生在英国伦敦北部小城一个非常富裕开明的家庭里。从小的时候,他就表现出大自然的着迷:他对自己观察到的一切,尤其是昆虫,都做了非常详细的笔记,并且收集很多标本。

  这一点,从他收集的24种不同种类的瓢虫就可以看出来,这些形态各异的小家伙之间任何一点微小的区别,都让小小的达尔文深深惊叹生物的多样性。由此他的大脑里逐渐产生疑问:

“那么,什么是物种呢?哪些昆虫属于同一物种?如果同一物种内的生物之间也有不同,那么该如何确定不同物种之间的界限呢?变种又是什么?”

  都说问题是最好的老师,达尔文开始系统地学习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等知识。22岁时,大学毕业的达尔文再也忍不住了,想要去往更加广阔的世界探索,这时他的一位植物学老师向他建议:随同一艘将前往南美洲绘制地图的轮船去远航。这就是贝格尔号,也称之为“小猎犬号”。正是这次长达1700多个日夜的旅行,让达尔文的事业登上高峰。他后来提起这段经历时,说道:

“乘坐贝格尔号远航是我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决定了我此后全部事业的道路。”

  这次旅行,让年轻的达尔文的见识成几何倍增长,数不清的化石、动植物标本、鸟类标本、水生物标本,被带回分门别类地交给各个学科的顶尖学者,一时间广受赞誉,达尔文成为了当时英国学界的著名人物。

  回到英国的达尔文,和表姐爱玛结婚后,安定下来。开始着手整理自己5年来的航海日记,一种理论隐隐约约地向他走来。但还需要进一步地收集证据。他在自己的后院养殖奶牛、猪、马、鸽子等,认真地观察它们的进化特征,绘出了一张生命树的图谱,“进化论”的雏形逐渐清晰。生命树展示出物种是会变化的,既会产生新的物种,也会有老的物种灭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个“进化论”是否在人类和植物身上也适用呢?达尔文继续实验,他带着两个儿子,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把87种植物的种子放进海水里,观察它们是如何传播繁衍的。接着又研究花朵的授粉又是靠什么方式?植物能够运动吗?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是如何演变的?达尔文的好奇心是无穷无尽的,在逝世前一年,他甚至还专门为蚯蚓写了一本《植物壤土和蚯蚓》的专著。

  纵观达尔文的一生,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童年:善于观察,发现物种的多样性青年:求知探索,登上小猎犬号丰富见识中年:收集证据,生活中做实验验证猜想老年:著书立说,继续研究人类和植物

  每一个阶段都是环环相扣的,这个完美的闭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科学家是如何思考的:从观察出发,然后以严谨的逻辑一步一步 推演下去,直至构建出完整理论体系。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像科学家那样思考?

  达尔文也不是天才,而是后天造就的,我们可以从他的成长借鉴这些:

  1、提供尽量好的物质条件

  达尔文的家庭环境优越,他不必为生活烦恼。他之所以能够搭乘小猎犬号去旅行,也是因为他能够支付这份旅费。整整5年,可以心无旁骛地去研究物种的多样性,不得不说,钱的重要性。达尔文成名后,父亲很为他感到骄傲,甚至主动提出可以为他的研究提供经费。

  2、宽容,允许孩子让自己失望

  达尔文的父亲虽然对他要求很高,却仍然是一位慈祥的家长。达尔文整天游荡在森林里打猎、玩耍、制作各种动植物和鸟类标本,父亲也没有阻拦。他不想去学医,父亲也同意,又征求达尔文意见,送他去顶尖大学学习宗教当牧师。从没有因为孩子不顺从而强迫他改变。

  3、引导孩子多多观察生活,多问为什么

  一个会观察的孩子,机会就会别别人多得多。孩子天生就有一双慧眼,除了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不打扰,给他们一个安静的空间。看看蚂蚁、玩玩泥巴、找找小虫子,这些乐趣会带给他无数的启发,当孩子问出“为什么”的时候,就是带领他们打开知识大门的最好时机,之后的世界他会自己去探索。

  4、先读万卷书后行万里路

  有机会就带孩子去旅行吧,多多见识不同的风景、不同的人。书本上的知识是平面的,生活则是立体的。他必须去生活中验证这些东西,然后才能理解并运用。徐霞客走遍千山万水,留下一部《徐霞客游记》;达尔文如果不是跟随小猎犬号出海,哪里能有《物种起源》的诞生呢?

  看完了这本《科学家如何思考》,你有启发吗?我觉得,做父母你不需要样样都懂,你只需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不阻拦他们通往知识的大门即可。也不需要什么都给他们讲明白,让他们自己去生活中寻找答案最有效。

  《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读后感(五):告诉孩子,这才是真正的优质偶像!

  一让做作业就东张西望,一去刷抖音就停不下来。

  现在好多小朋友的注意力管理感觉不少都有问题。

  其实想想,一般大人也好不到哪里去。

  娱乐至死的年代,缺了自律,就只能被注意力经济带跑偏。

  成年人尚有反省能力,可那么小的孩子,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呢?

  说实话,我不是专家,也不懂这个领域。但是个人认为,让孩子读一点真正能激发他内驱力的好书,很有必要。尤其是那种名人传记。

  梁启超就曾说过,“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

  因此,传记类书可以给孩子们买起来。

从传记中寻找真正的方法

  今天,我隆重推荐这本关于达尔文的特别传记——《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它非常适合小学阶段的孩子们阅读。

  之所以说它特别,是因为一般传记重在梳理人生故事,而这本《科学家如何思考》则偏向于讲解达尔文如何动脑。

  这些内容我认为才是真正的精华,但这样的精华,却常常被一些编者为了所谓好读而忽略过去。最后的结果就是,故事装了孩子一脑壳,但是传主的动机,做事的逻辑却没能好好揣摩。

  在《科学家如何思考》里,精彩的思辨,专门用红字标出。看这些内容,小朋友们能比较容易地理解达尔文的做事方法。虽然他有非凡的品质,惊人的辨析力,和发现问题的直觉,但是红字部分那些可复制学习的思考方法,才是他彻底推翻“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的功臣。

  这样的主题偏好,正是这本传记最大的亮点。它给孩子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位智力工作者的生平,更为关键的是,它向小朋友们展示了达尔文工作中的智力部分。

  我相信,作为家长,阅读这样一本书也肯定会受益。

  因为达尔文的禀赋和他的方法,真的也很值得我们今天的人仿效和学习。

为使用脑力而创造条件

  我看完《科学家如何思考》一书,写下了5组关键词:

  1.热爱vs包容

我对于自然科学的喜爱热烈而持久。从很小的时候起,我就有很强烈的愿望,去了解、去解释我所看到的一切,并将它们纳入自然法则之中。 ——查尔斯·达尔文,《自传》,1887年

  达尔文的父亲小时候觉得达尔文没出息,因为达尔文那时候的爱好是逛森林、打猎和坐在板凳上钓鱼。做父亲的希望达尔文有个美好的前程,因此要求他到16岁的时候学医。

  你看,做父母的操碎了心,但是对自己孩子的认识,可能也有偏差。不过还好,他的父亲还是非常包容,在发现孩子学医没兴趣以后,建议他去学习宗教,将来可以当牧师……

  但其实,达尔文从小在研究自然方面就很努力,观察昆虫、鸟类和植物,收集标本、记笔记都很在行。

  所以,孩子的热爱值得尊重,包容他们天性中自由的一面是应该的。我们的经验有些是经验,但有些则因为我们自己的局限,反而是一种阻碍。

  2.辨析vs积累

  《在科学家如何思考》一书中,作者展示了达尔文非常关注细节的特点,他擅长辨析某些细微的东西。比如说早他一个世纪的博物学家林奈,观察瓢虫的时候,林奈认为那些瓢虫大同小异,这些小东西像是量产的。但是在达尔文眼中则不同,他认为瓢虫至少有24个不同的种类。

  想想看,为什么是达尔文能发现那个不同呢?其实说白了就是他关心细节。后浪有本书叫做《谁是谁?那些相似的动物》,专门引导孩子抓住关键细节,这些书大家有兴趣都可以收藏起来给孩子看。另一点,如果不是他大量收集标本,观察到某些模式重复出现,那么也不太可能分辨出这些微小的不同有意义。他后来理解雕齿兽和犰狳内在的关系也是如此。

  长期的积累,更容易意识到变化的细节,对细节敏感,才会有辨析的能力。

  3.勇敢vs独立思考

  在达尔文的时代,人们普遍相信《圣经》里的说法,在这种舆论环境下,你要是发现一个跟大家认为不一样的真相,敢不敢说呢?其实是面临很大压力的。当然,这问题倒也不大,更大的问题是很多人在这种环境下,根本就会把脑子交出去——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那一定是有道理的。有这样的想法,在认知上就很难有大的突破。

  这部分内容看的人很激动,因为你能感受到真正用脑子的人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跟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被认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你可以从这一句话里感受一下它的革命性。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勇敢反抗权威,永远独立思考。

  4.机会vs准备

乘贝格尔号远航,是我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决定了我此后全部事业的道路。 ——查尔斯·达尔文

  1831年12月27日,22岁的达尔文永远改变了他的命运。他的植物学老师,建议他去应聘菲茨罗伊船长的工作。这艘船要去南美洲绘制地图。这次奇妙的旅程,拓展了达尔文的见识,他收集了更为充分的证据,形成了重要的思考成果。这一次看似偶然的必然,让他名满天下,也重新赢得了父亲的赞赏。

  这件事可以说,真正验证了那句被说烂了的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5.好奇vs追问

  达尔文具有极强的好奇心,这些好奇心驱动着他去做很多事情。起初他研究动植物,后来研究得深了,就开始学习地质学。在这些知识的加持下,他很快就比其他人更早地发现了动植物现象背后的逻辑。我最佩服的是他能提出很多厉害的问题。

  而事实上有一些问题,其实孩子也能提出来。大家都听过“孩子都是哲学家”这种说法吧?孩童阶段对自己智力的使用是本能般的,这点比很多大人好很多。主动使用理性其实是一种能力。

  在《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总是在重复这样的模式:

观察疑问理论解释

  然后靠这三步,发现很多自然真相。

  甚至他到72岁的时候,还写了一本研究蚯蚓的书。可以说是一辈子都在做研究。

  因此,当孩子有一大堆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办法让他们保持那样的好奇心。

勇于承担主动选择的代价

  最后想说一下,写这篇文章还有一个私心。多年以前我从策划转岗到推广,有几本书对我影响极大,一本是《让想象飞》系列,一本跟达尔文有关,叫做《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我写过一篇文章推荐这本书。巧的是在这本《科学家如何思考》里,我看到了当年引用过的那个故事。

  正是这样的故事,深刻地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才能让我有机会在这里经常跟大家分享一些好玩有趣有价值的好书。当然,这样的选择也少了很多机会。不过这一切都很正常。

  就像达尔文研究鸟类的性选择现象时,观察到雄孔雀的尾巴越大越斑斓,就越能吸引雌孔雀,但是要是遇到捕食者,这尾巴却成为不折不扣的负担。

  达尔文评价这件事说:自然界没有完美的方案,只可能尽可能地去适应环境。

  我们和孩子都必须学会在变化的环境中做出选择。意识到,并主动去使用那种选择的能力,其实就是自驱力。立一个远大志向,并去试着实现它,生命漫长又短暂,且行且思,渐行渐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科学家如何思考: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