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是一本由[日] 吉本芭娜娜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lonely planet日本》里推荐这本,于是我从书架里翻出来买了很久但是只看过封面的这本书,一个小时翻完了。明明是忧伤的故事呀,为什么我看的哈哈大笑呢?比如——“我就哭着拿菜刀砍你,可以吗”
●文字非常细腻,非常美,凄凉忧伤却又有在努力乐观。基本买齐了吉本芭娜娜的所有书,每本都不失所望,就是我心中日本女人的文学作品的样子。本书装帧简直太美,内页跟文字相称的浅色小插画很用心。看书简直太影响情绪了,看些思维扩散散文杂文,感觉整个人都活络了起来,看哀伤的小说整个人都萎靡不振。
●后记感人.还有水兵服那个桥段乙一好像也用过,不知道是记错了还是真的有致敬?"你,是很喜欢的人,同床共枕的话也可以啊"
●太温柔了,太细腻了。对失去的痛苦感同身受。读这本书感觉像被铅字化成的水给滋润了一样。感觉一切都可以被治愈。感觉可以再爱。是对人类共同的不可避免而又无可治愈创伤的描写与治疗尝试。我太爱了。这版的装帧设计与书内排版插图的结合也很令人舒适喜爱。
●人是多么渺小呀,生命短暂脆弱,不断的走在失去亲人朋友恋人的路上,你开始会怨恨老天,放弃自己,行尸走肉一般的晃荡,那么多折磨自己折磨别人的时间过后发现失去了就是失去了,你再也摸不到也看不到曾经最亲密的人。是怎样的契机让你走出来?是一个新的环境,一抹月光,亦或者一次幻觉。又可能永远也走不出来
●标记的时候才发现原来12年已经读过 不过当时并不能欣赏 又过了几年重读台版 大概这几年的阅历开始让我能读懂面对挚爱的死亡仍然要笃定地在厨房烧一大餐的心境 也或者是译者的演绎让自己重新喜欢
《厨房》读后感(一):活下去
…… 孤独将我紧紧包裹, 曾无数次怀念着的温馨的家, 在这一刻,破灭消散…… 我呆滞地伫立着 看昨日,奶奶慈祥的笑容 还深深印在我的眼眸…… 我和雄一两个“孤儿”, 走到了一起, 感受彼此的痛苦, 孤独如潮水将我们淹没…… 周而复始的枯燥生活,令人乏味。 可,依然想要活下去。 美影,雄一 携着手,感受对方传达出来的力量, 仿佛活着也不是那么痛苦的事。 以后,我们两个人 一起走下去……
这是一本嗲嗲的书。在我看来是这样的。
樱井美影喜欢厨房,厨房让她有一种踏实感。厨房里有锅碗瓢盆,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想起前段时间看的晨间剧《多谢款待》,宫本老师说,人有很多地方不一样,但是只有吃是平等的。不管一个人多伟大多卑微,他都要吃饭才能活下去。就像吴绣绣说的,不管在何种情况,只有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滴水不漏的照顾好自己,才可挺直腰板谈其他。
于我而言,没有吃饱饱的肚子,就没有精气神去面对、处理那么多那么多各种各样的事。生活不是容易的,那么,去厨房下碗面吃,元气满满的面对这个尽管不那么让人满意的大世界吧。
《厨房》读后感(三):《厨房》
既《一个人的好天气》后,我看了第二本出自日本作家之手的书。不知道是自己的阅读偏好因素,还是日本小说风格的因素所致,《一》和《厨》好像啊!缓慢流逝的时间,琐事缠身的生活,平凡的人生,迷茫的未来,以及一颗积极走下去的心。《厨房》由三篇小说构成,严格说是两篇,因为前两篇是顺承关系。三篇小说说了两个不同的故事,主题却主要都是关于爱情,但其中也有亲情、友情。怎么说呢,两个故事在我脑海里想象出的画面都是很唯美悠远的,不像其他外国文学作品那样热烈奔放,这应该是许多日本小说的一大特点。村上的《挪威》虽不想看,但以前也听过别人说起它的行文风格,就是小清新作品,文艺得很。
很喜欢早月每天早上跑步的那些文字,凛冽、透明、凄清的早上只有她一个人跑着,跑到那个叫她既伤感又怀念的大河桥头,清醒迷糊的头脑望着天、河水和路面发呆。
也很喜欢樱井美影给雄一送猪排盖浇饭的片段。兴致随起,便不假犹豫地打的去了外地给雄一好吃的,美影的这个举动让我很有共鸣。其实多亏了日本地方小打的快,要在中国连夜打的去外省市恐怕不大可能吧,更别提当夜返回了。
有一种感觉叫“此处无声胜有声”,现在我就是这样的。
2014/11/7
《厨房》读后感(四):死亡与成长
很治愈系的一本书,三个小故事,都是关于失去最重要的人后自我救赎,重新坚强生活的。读书的时候,一边微笑,一边落泪。 女作家的文字,更加幽微细腻,很多不可言说,倏忽急逝的情绪都被清晰的呈现出来了,敏感细腻,但不矫情。 死亡是真正永远说不尽的话题,是最残酷,但却带给我们成长最多的一课。那些曾经以为会永远在身边的人,有一天就那样匆忙的消失了,来不及认真告别。再看不到她的微笑,触不到他的怀抱,心绪烦躁之时,再没人供我们肆无忌惮的吵闹。一些习惯了的动作突然间失去全部意义之时,或许我们才真正明白那个人已经不在了…… 缩在自己的世界里永远悲伤,还是带着伤口微笑,努力让自己成长,也许从来无关对错,只是选择。生命有多美好就有多脆弱,生活有多温暖就有多残酷,我们掌握不了。如果有幸,有人能陪在你身边,在你最为脆弱的时候给你一张舒适的床,穿过一座城市为你送来一份带着温度的猪排饭,甚至给你一次好好告别的机会,那放下痛苦,自我救赎会变得容易的多吧?只可惜,我们不是生活在小说中的主人公,所有的痛苦我们都得自己吞咽,而很不幸,死亡又是颗耐嚼的果子。 一年前,外祖母病逝,我至今仍时时刻刻在回想。痛苦之后留下的对于生命的脆弱,对于时间的易逝,甚至对于世界的虚无的反思,一直盘亘在我心中,挥之不去。我变得懦弱,怕说再见后就再也不能相见,就好像我离开医院时病床上呻吟着的那个只剩一把枯骨的老人,永远消失。 我知道,未来的人生不可避免的会有各种艰辛等着我,而如果我活得足够长,我会不得不面临数不清的死亡,我终究会熬过所有艰难的时光,像所有人一样。 所以,这本书就好像给了悲痛中的我们一个坚强的理由,于黑暗的绝望中闪烁一点微光。告诉我们,痛苦和悲伤是必然,但明天晨曦中的微光也很漂亮。生而为人,我们总要背负着满身的伤口,给自己笑着活下去的理由。
《厨房》读后感(五):徒留文字成追忆
书,不算太差的书,相遇总是需要缘分,一如人与人之间的缘分。
《厨房》大概与我就是交错的缘分,是让我留下点文字给自己的追忆而已。看完书,感慨时间过得好快,曾经纯真的初恋已经消亡十年,而曾经撕心裂肺无奈分开的爱情,现在也极偶尔出现在梦中,徒留生活中的碎片打破回忆的门,还能留下滚烫的热泪。这书,大概是我遇到得晚了,所以在走出阴霾,学会丢弃天真,学着冷静之时,书里的内容就成了风吹翻的漫画书了。
“人在困难的时候,最怕无处安身”。身是什么,需要的仅仅是一个温暖的住处,有吃有喝?不,在困难时,最需要的是有处安置的心。安心即是安身。第一次遇到彷徨无助的困难,那是什么时候?在爱情最甜蜜,以为未来的生活就在眼前时,长辈的一片反对和不接受声中,那一刻眼前是真的一片黑暗,心如浸泡在冰渣里。无处诉说,无人诉说,也不愿诉说。那被囚困住的心,真的无处落地,无处躲藏,赤裸裸而血淋淋。一句不出彩,没有浓烈情感,没有修饰词汇,却一下有了强烈带入感,不过大概前提是你有故事可以套。
“人在生命的过程中,不彻底绝望一次,就不会懂得什么是自己最不能割舍的,就不会明白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多么语重心长的一句话呀,到目前为止我经历过前面的割舍,却还是参不透割舍后如何发现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无论如何独立的一个个体,他总是有自己的角色。不论这个角色是自己选择的,还是客观存在的。存在,总是有需要去付出,也有需要去承担的。有的我们无法改变,只能接受。往往彻底的绝望,只是因为无论如何努力,如何补救,如何付出,那过程都是不可逆转的。
《厨房》适合什么年龄看呢?二十岁左右吧,那时候有无畏,内心也有不安。书里的故事和情节,能让那个年龄段感同身受。而感受过情感的来去,人的分和,生命的灿烂与衰败,内心在一次次地锤炼下,已经更加的坚硬,也更加的骄傲。现在的心态更应该是:在时,发光,照亮周围人们的心灵;消失时,投在你内心的影子是欢快的。现在别人评价我时会是如何神情呢?先会心一笑,眺望远方,轻吐“挺想她的!”对我来说,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