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万有引力之虹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5-03 23:09: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万有引力之虹读后感100字

  《万有引力之虹》是一本由[美]托马斯·品钦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页数:93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万有引力之虹》精选点评

  ●快递在路上期待得搓手手。

  ●还特么在拖。都两年了

  ●神作!神作!神作!

  ●……等太久了……终于拥有了毛边版的2/300……今晚可以抱着睡觉了……!!

  ●打算再买几本珍藏

  《万有引力之虹》读后感(一):辨识被删减的真相也许你就会理解

  几个朋友认真阅读对比了新旧两版的区别后,都充分肯定修订的新版使阅读更为流畅

  建议去读一下但汉松老师微博发的感言!如果没有译者,也许我们更难以下咽。

  至于书中诚实提出的删减处,千把字,真正读此书的人,知道这是涉及什么内容的,都会理解他们的苦心,不再“批评”了。

  我们要辨识真相,不要轻易被带偏了……

  《万有引力之虹》读后感(二):什么叫全译?毛边限量收藏本的价值

  全译本即为全翻译版本书籍。即完全翻译了文本。未完全翻译或部分删减后翻译的叫做删减本或删节本。

  外文全译就是没有删节的全部按照原著译出中文,抛开翻译的质量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版本。全译本是相对于删节本而言,如果没有删节本,人们就不必强调是全译本了。

  这个2020版出了个“很有价值的毛边本”。

  然而现在知道是“自版”(删减了挺多字,很诚实的告诉你,有删减的书就不能叫全译本),收藏价值几乎为

  封面有“全译修订本”字样,但是只能说是修订本,不能说是全译本。

  欲哭无泪啊。MD

  《万有引力之虹》读后感(三):只要阉割了,再好也

  我必须说,这个新译版本比之前的文字流畅太多,非常好!

  但是!!!

  特么的全本书是阉割的!是阉割的!是阉割的!重要的话说三遍!

  好,我懂,这本书确实很黄,我知道。但问题是旧版也不是没出过,初可一个字没删。如今做了个典藏版,价格贵了不少,为啥全给删了,最关键还这么赤裸裸的明目张胆的告诉读者删除了………

  真是万有引力之虹啊……

  上图

  《万有引力之虹》读后感(四):让人

  据说为了翻译这部书,译者之一张文宇赔上了三年时间博士学位和评职称机会。现在去问候他,估计很难说出这些付出究竟值得不值得——但至少关注媒体终于可以登出这样的大字标题:该书简中文版已经问世。托马斯·品钦的这部鸿篇巨制,我们已等得太久。网上四处盛传它的“确切”出世日期,无数帖子以“哪里能卖到它”为标题,然而当它真的呱呱坠地时,大家的评论则只剩下以“好”一个字。 它的确同《尤利西斯一样伟大——也一样难懂。 关于《虹》一书,可以拿做话题的实在太多:战争、宗教、性与暴力、古怪的描写空间与想象力、可以裱画成世界地图的繁复场景、晦涩的学术议论,甚至连作者本身也是个引人揣测的谜团——他写这个世界,又仿佛不存活在这个世界,不喜欢与人交往,连授予他的奖项都拒绝申领,上电视访谈都以纸袋遮面,古怪程度可与卡通人物比拟。在网上以几种文字搜索托马斯•品钦的照片,只有硕果仅存的几张,这位现代隐士把自己藏得比谁都好。 鉴于光说作者就可以洋洋长文,在此一律省略,回到对作品本身的关注上来。 小说以混乱战场中的短暂安宁开场,几个士兵在清晨麻木地洗漱、起床,庆幸着自己的存活。在战场里,他们的神经和周遭环境一样粗鄙、残碎,随时面临全盘崩溃。士兵也好,战势也好,品钦在一开始就定下的抑郁基调贯穿了整部书稿。他赋予文字压力,而这种压力又不是显露在外的,仿佛地下暗流一样默不作声地涌动,随着水平线的偏移而慢慢失衡。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始终被笼罩在一个不断膨胀的气球里:你可以预见到最终的破坏性结果,却只能在惶惶中揣测那个临界点究竟在哪。 然后书中主角登场:斯洛索普,美国中尉。此人对记录自己每一次性爱时间地点有癖好,而他在地图上星罗密布的标注点竟然和敌军导弹的攻击地址不谋而合,他也因此成为某实验室的白老鼠。他“按计划”到了某些地方,认识某些人,并为追寻导弹而开始了一连串匪夷所思的旅程。对于品钦来说,安排主角在马桶里进行一番畅游,或者是描绘一个人死后会进入的“乌托邦”式世界完全轻而易举。比起斯洛索普及周遭人等的行为或经历,品钦的写作方式更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以往看书时,我曾有罗列人物以便更好串联情节的习惯,而对于这部书来说,后果完全是灾难性的。我不知道谁是谁,不知道他从哪冒出来,也不知道他到哪去了——常常是一个人物灿烂亮相后,就再无下文,仿佛他生来就为走这一个过场,完成某个片段的任务,一声“卡”之后便拿着几十块临时演员费四散走掉了。而这种有名有姓者,书中据说400有余。在惊讶于此之时,也只能感叹品钦的大胆与鬼才。人物、情节、场景,一切描摹只为配合主线推进而信手拈来,用完即弃,许多情节甚至与故事毫无关系,剧本、诗歌、绕口令等体裁在文中肆意穿插,让人看着只有挠头皱眉的份。 还不仅如此。品钦并没有放过在这部小说中展现他怪异才气的机会,于是我们不停周折于大量物理学、化学、数学的模型建构中,被他上至天文下到地理,政经文史无一放过的广博知识晃得眼花缭乱,叹气连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你认真读并且记住了的话,你可以用来炫耀的资本也不少。不过,品钦庞大的知识库也有出错的时候,而在一些无法表述的情况下,他甚至会“自创”科学理论。对于他来说,演绎科学之美显然比真实陈述来得更有趣味。 在追寻的过程中,斯洛索普对于自我意识的挖掘被悉数铺陈,这几乎是小说里唯一呈现出其完整、直白意义的部分。从对对一切麻木,到逐渐苏醒和萌生疑问,接着踏上寻觅之途,在这个过程中,读者跟随斯洛索普一同历险,渐渐深入他冷漠掩盖下的丰富本我。当然,这一切都在品钦的掌控中,斯洛索普众望所归的HAPPY ENDING也成了云雾中的迷团。而斯洛索普所谓“追寻导弹”的主线本身也只是巨大隐喻。与其说小说命名是由于导弹燃烧时拖拽出的光焰像虹,不如解释为所有线索都依照“万有引力”向导弹所暗示的毁灭性靠拢,一切纷繁的人、事所聚合成如彩虹般斑斓、不确定的幻象。 关于自己这部作品,品钦曾说,不要妄图解释,不要妄图分析和剖析,一切都是无意义的。这一席话,吓退了不少喜欢评判和分析文本的刁钻评论家,也让本不爱读它的人有了正当借口。但在作品中,我们还是看到了他的典型理念:“死亡转化成更多的死亡,其王国越来越完善,正如埋在地下的煤,密度越来越大,覆盖的地层越来越多。”、“要了我吧,加快速度,直到最后一刻,直到快的不能再快!”……他并不是在赞颂死亡,却经由无数怪异的描绘指出社会的极端无序,并把这种紊乱归咎于人类。 引用热寂学的说法,所有运动在热传导的过程中会散逸热量,而因为总能量的守恒,散逸的热量只会在空间里越积越多,最终将一切毁灭。在所有运动中,人类的活动最多,也最好做无用功,每个人都在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但总的来说,大多数人所做大多数事都是荒诞无意义的。品钦花了77万言洋洋洒洒地描绘这些无用功,把生死存亡统统囊括在内,用意不可谓不深刻。拿最时髦的一句话来概括,他想告诉大家的无非是:不折腾。 然而我们还是在不断地折腾中,骂了他发

  《万有引力之虹》读后感(五):毫无意义的“万有引力”

  这本书放在手边很多年了,最少二十年了,一直没有好生打开过,直到今年新冠病毒袭击全球,被关在家里,只好找一本厚厚的书来读,就是这本《万有引力之虹》。

  这本《万有引力之虹》有名,鼎鼎大名,在天朝被至少超过一万人吹捧,说它象征过什么,显示过什么,体现了多高多高的高度之类,至少可以搜索出十万条关于本书的百度链接。

  不仅如此,它在米国也饶是有名,有大名,得过美帝国家图书奖之类。

  曾经跟一位在常春藤学校交文学的教授聊过,用一点戏谑的话说:这本书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书不好读;所以不好读,一是因为内中思维混乱,叙述颠三倒四,二是因为书太厚,最初英文版也千八百页。

  总而言之,这书一出现,就吓退了一百人中的八十四人。

  其实厚不算事,读过金庸的人都知道,长篇里比较薄的书剑恩仇录,最少也六十万字,但好像并未吓退多少人,包含识字不多的人。

  真正吓人的,是两个东西,是这本书最核的两个事情:一是怎么说,一是说什么。怎么说是形式,说什么是内容。内容和形式两个东西都将人挡住了。

  更重要的,是解读这本书的大多数人,其实对书根本就没懂。

  不懂,是因为对几个词没弄明白。(额这里将几个词弄出来,为后面的人打打底子。)

  如何说的问题,多年以来,一直被作家思考、琢磨、尝试,也被重视内容的人鄙视。

  如何说,就是将一个故事(或者一个意向)给人讲出来,会讲的人像金庸,那些个意思,连目不识丁的老太太也能明白谁谁谁怎么了,不会讲的人如康德,他的注释都需要后人里最牛叉的聪明人继续作注。

  (有人说,康德之所以说的含混不清,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他自己就没有思考明白,一是翻译基本就没闹明白。偶人微言轻,不敢大声对此喝彩,但内心多少对此激赏不已。)

  在《万有引力》之前早几十年,就有人写了另外一本很难很难的书,叫《尤利西斯》。

  一般读现当代文学的童子肯定都要读读者本难书。

  《尤利西斯》之所以难,是因为它是反古典主义的,它同古典主义根本就不是一个模子,无论《呼啸山庄》还是《十日谈》,都基本遵守一个原则,就是原因-结果-再原因-再结果……

  巴尔扎克的文字啰嗦,能从房顶写到地板,三页之后人物还没出场,但房间信息总是有用,就像那个老毛子说: 墙上挂了把枪,一定要放一枪。

  反古典主义的作家就恶狠狠地坚持:老子这把枪,为毛定要放一下?

  《尤利西斯》里太多太多的信息,其实和那几个主要人物毫无关系,甚至和都柏林都毫无关系。

  但他们是真实的,真实里就是这么没什么逻辑。

  所以就要说到“后现代”了。

  后现代里,有两个重要概念,一个是“解构”,一个是“边缘”。

  一般人一看这俩词就脑壳痛,发蒙,头僵脚

  “解构”相应的词叫“结构”,就是这颗钉子、那张板子、这片瓦、那条椽子……彼此勾搭相互讨好,最后就成了一座房子。

  (其实你知道,这些东西只有一个可能,才能成为房子,就是每一次都必须抵达最合适的位置,勾连,结构,最后成为房子。另外99种可能,就是散在一地,胡乱堆在一起。)

  你说哪种情形更加真实呢?

  《尤利西斯》说的,就是散落一地的那个些材料。

  《万有引力之虹》其实也是散落一地。

  再说说”边缘“。

  一棵小草,一株幼苗,一只苍蝇,所以能够成立,都有姻缘。

  小草能够长出来,得有种子,有水分,有土地,有养料,有空气……在这颗小草的背后,是一百个环节,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小草只可能还是一粒种子,可能是一个枯芽。

  但是你想过没有,你去去草原,那棵草是原因,哪棵草是结果?谁是真正的中心?

  关于草的问题,突然之间,你会明白,在草原上,没有任何一棵草是中心,每棵草都身在边缘。

  懂得了上面两个词,也就猛然明白,这个世界很杂乱,甚至无章,本来事事几乎都如那瓶子里的花粉。

  为什么一定要找个规律找个缘故呢?

  这也是偶偶然看纪录片,看地区在茫茫星辰中,那渺小,那孤单,那万分之一的万分之一,偶然,杂乱无章,边边角落……你就明白,地球算是个屁呀,地球上的人又算个屁呀。

  说到这里,无论尤利西斯的都柏林,还是万有引力之虹的德军火箭弹,更多就是个象征,不必太在意,你死了你活着,它就在那里,默默无语。

  谁也不是谁的地狱。

  谁也不是谁的上帝。

  不妨再拿《百年孤独》来继续打底。

  百年孤独像是暗夜里的一颗闪亮的星辰,一出来就哗啦让世界吓了一跳。因为这之前至少二十年了,作家们百无聊奈穷凶极恶,都在琢磨如何说以及说什么,所以有很多相反的尝试,喧哗与骚动是这样,裸者与死者多少也是这个意味。(凡是古典的都是落后的,凡是传统的都是腐朽的。)

  但大多数作家脑子里的意向太少,例如讲一只狗,顶多从狗到狗爸狗妈,狗房子,狗食,狗屎,狗尿……说白了还是在“中心”打转转,离边缘还遥不可及。

  《 百年孤独》的牛,不在如何说,而在于说什么。人立马反对,呀,老马可是全新的说法,他就是就是如何说。

  老马百年孤独跟他很多作品不一样,只说百年孤独。这本牛作里,他的意向太丰富,找个形容词不得,勉强说来就是那个百年维度的时空里的森林树木、走兽飞鸟、男人女人、长天大地,都“如长江大河滚滚而来”,一层叠着一层一浪卷着一浪。太丰富,太厚,要死人。

  说到这里,你就知道,《万有引力之虹》跟史上大多数书相比,牛在哪里了。

  说到这里,你就知道,《万有引力之虹》跟《百年孤独》相比,差在哪里了。

  况且说句实话,这书的中文翻译多少有点问题。书本来就难度极大,你翻译再出些不该出的篓子,后面怎么得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万有引力之虹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