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法文直译全本)》是一本由[法] 儒勒·凡尔纳著作,汇智博达|万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4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底两万里(法文直译全本)》读后感(一):人是生而自由的
世界上第一艘潜水船在凡尔纳小说《海底两万里》问世后三十年才发明,不能不说这部小说对于现代科技的意义。也许,今天我们即使看到航空母舰、隐形飞机,都不会发生惊讶的声音,但是在当时,凡尔纳就是凭借着天才的创造力,摘取了法国科学院“荣誉军团”爵士的称号。 世界上没有容易二事,即使如凡尔纳这般的天才,也是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他从近两万多张的文摘卡片中积累了丰富的科技资料,而且还时常参观博览会,激活自我的灵感。他所在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工业革命的先驱,比如瓦特、斯蒂芬孙、爱迪生等,这不仅是科技的进步,也是人文的跃迁。 文学要为社会服务,为科技引领,这是凡尔纳朴素而真实的创作观。阅读《海底两万里》,你会回到1866年,主人公阿罗纳克斯接受合众国政府的邀请,参加林肯号战舰去追捕海怪,不幸的是阿罗纳克斯落入了水中,幸运地是落入了海怪的背上,发现这并非动物,而是一艘 “鹦鹉螺号” 潜水船,于是在 内莫艇长的指引下,历时近七个月、行程两万里,钻海洞、闯冰山、渡海沟,承受了“九九八十一难”,他们终于将海洋“怪物之迷”公之于众。 内莫艇长在《海底两万里》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他不是一个宅在书房里的科学家,经不起风吹浪打,而是一位反抗精神极强的战士,与其说是他在发现科学的奥秘,不如说以自己奇异的行动去收集金银财宝,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斗争,敲响了时代高亢而飞扬的进行曲。 比起金银财宝, 内莫艇长更在意的是自由与幸福,他曾经说,在海中我不承认有什么主子,在海中我是完全自由的。为了自主,他远离肮脏的大陆,顽强生存于碧波之下,以无声的语言向世人证明了自我对海洋的依恋与对自由的向往。 联想到凡尔纳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会发现《海底两万里》既不是悬疑小说,也不是低幼童话,而是一则战斗檄文,他把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写得活灵活现,以一腔热情和无穷智慧去埋葬腐朽没落的旧制度。作为英雄,他不仅仅是顶天立地、无所畏惧的,而且还应该是侠骨柔肠,重情重义,这就是我们今天阅读《海底两万里》的意义所在,不在于还原海洋的真实和社会的残酷,而在于提振人类对正能量的坚持与向往。
《海底两万里(法文直译全本)》读后感(二):一场洞见未来的海底两万里之旅
为了满足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即使让我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约占地球表面积71% 的海洋把地球包裹的像一个“大水球”,广阔无垠的大海一直让人类心生向往。从六千年前《传道书》中的“谁能测量出海洋的深度”传达出的人类想要探寻海洋的愿望开始到现今的二十一世纪这些年间,人类正是凭借着“付出一切也在所不惜”的勇气在经历过无数牺牲之后进入到了征服和控制海洋的过程,寻找海洋中可供人类食用的美食,开采深海中的可燃冰资源作为燃料,佩戴和收藏大海的宝藏—珍珠.......
在 “鹦鹉螺号”上的海底两万里之行非常像一场微缩版的人类征服海洋的历史进程图,作者凡尔纳将过去已经发生的人类在征服海洋过程中发生的惨烈的牺牲、当时人类已有的对海洋的认知,还有在未来也就是今日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海洋知识巧妙地融为一体,在这场海底两万里之行中,既有光怪陆离的海底美景所带来的惬意,如在当时只有能在“鹦鹉螺号”上看到的下潜到海平面一万六千米下海底生命极限深度的特殊的只有原始岩石的深海美景,也有海洋之中潜藏的危险所带来的惊悚,如与大章鱼那场惊心动魄的血战、海底沉船中令人毛骨悚然的累累白骨、还有那次差点被困在冰层中窒息而死的南极之旅。当然上述一切神奇之事的发生正是有赖于作者脑中“超前”的航海技术,如“鹦鹉螺号”创造性的摒弃了用燃料驱动船只的做法,改为利用海洋中的钠作为潜艇中电能的来源;艇身被设置成蜂窝型,利用双层壳和“T”字钢进行连接。这场人类征服海洋的进程的缩略图既让我叹为观止,也令人回味无穷。
如果让我来谈我对这次“海底两万里”的看法,我觉得这是一次洞见未来的海底之旅。“鹦鹉螺号”预见到了今日由于人类的肆意的征服而导致的海洋生态的破坏。今日人类对海洋的污染“造成了海洋生物的大面积死亡,过度捕杀海洋的生物也使得海洋的生态环境濒临崩溃。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其实早就被作者凡尔纳预见到了,《海底两万里》中多次讨论到了人类对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杀问题,如人类对长须鲸这种温顺的动物的捕杀。鹦鹉螺号”’也见证了人类智慧的强大力量。“鹦鹉螺号”和内莫船长也预见到了今日世界人人平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势。内莫作为一个受压迫民族的人民逃到这片没有征服没有压迫的海底,恨恨地用他的“鹦鹉螺号”给了曾经伤害过他的人以致命 的打击,他也在帮助同样受到压迫的人民,如他帮助采珠人脱离鲨鱼的虎口,帮助性情温顺的长须鲸脱离抹香鲸的爪牙等等,内莫船长身上闪耀着追求平等和民主的光辉。
人类已经征服了5% 的海洋了,那95% 未开垦的“处女地”到底能不能被人类揭开神秘的面纱呢?我希望能,但也有点希望是否定的答案。
《海底两万里(法文直译全本)》读后感(三):揭开海洋的神秘面纱
导读: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从未间断,无时无刻不想揭开浩瀚宇宙的神秘面纱。而对于地球自身的秘密还有很多未能探索到,其中之一就是迷幻而深邃的大海。 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0%,占地球生存空间的90%以上 。 据说人类只能探索大约5%的海底。剩下的95%的海洋仍然是个谜 。《海地两万里》用科幻的视角完成了广袤的海底世界探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海底两万里》是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的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三部代表作之一,连载于欧洲工业革命时期。1870年之前的工业革命是由经济刺激带来的,而之后的工业革命开始受到科学的影响,先进的生产工艺不断发展。也许“鹦鹉螺号”潜艇的建造受到了时代的影响,而整部著作也充斥着法国的浪漫主义。总的来说就是一部充满浪漫与机械主义的科幻小说。
工业革命2.0时代——电气时代小说的主要内容是阿罗纳克斯与他的仆人孔塞伊以及捕手兰德在寻找“独角鲸”的时候,被攻击掉入了由内莫船长建造的“鹦鹉螺号”潜艇。随之而来的是扑朔迷离、精彩刺激的海上探险之旅。
海水的深邃,让人着迷又让人恐惧。深海之谜至今没有完全得到解析,极低的可见度及水的压力都是探索海洋的障碍。而凡尔纳在1870年就打破了这些障碍,用科幻建造了“鹦鹉螺号”,所有能量都取之于海。描绘的海洋生物完全超出了我们的认知。由衷被作者的极致想象力、海洋生物知识、天文地理知识、机械知识所折服,用文字描绘出一个比陆地更加丰富的海底世界。用文字描绘了穿越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南极海域、北冰洋的曲折离奇的探险之旅。
海底森林、海底通道、海底火山、海底煤矿,巨型海马、巨贝砗磲、海蜘蛛、球形水母、尖嘴鱼、电鳗…... 实在太多了。每次读到对海洋世界的环境、生物的描述,就像自己已经深潜到了那个自由的世界。一会像是海底总动员里的尼莫,畅游在美轮美奂的海底世界;一会像是加勒比海盗里的杰克船长,被土著人追赶。
海底森林把这本书籍定位成7年级必读书目真的再合适不过了。通过曲折离奇的探险故事和神秘的海洋生物,能够让孩子发挥无限的想象力,遨游在自己大脑的海洋世界之中。
那是是另一个世界,一个比陆地更加自由、更加神秘的世界,拥有着远超过陆地的生物群体和生态环境,令人向往。
作品于1869年3月20日~1870年6月20日连载于《教育与娱乐杂志》,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是资本主义在工业革命的发展之下得到巩固,而自由主义随着体制的改变也在逐步广泛传播。作业也通过小说人物的刻画,表达了对殖民主义和民族压迫的愤怒。
无论是阿罗纳克斯教授、孔塞伊还是捕手兰德,一面沉醉在鹦鹉螺号上探索海洋世界,一面又想要摆脱束缚,回到陆地上来。最后,当鹦鹉螺号到达挪威海岸时,阿罗纳克斯和他的伙伴们逃走了。对于自由的那种向往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看出来,也可以从每次错过逃跑机会的失望中看出来。
内莫船长不仅仅是学富五车的工程师、船长,还是一位反抗殖民主义的志士。 在海中他不承认有什么主子,在海中他完全是自由的。 为了自由他对肮脏的大陆连一寸土地也不靠近。之所以不再离开潜艇,不再登陆,是因为海洋之中的他是自由的,幸福的。把内莫船长和他的同伴们关闭在鹦鹉螺号船壳中的,并不是一种普通的愤世情绪,而是一种时间所不能削弱的,非常奇特的,非常刻骨的仇恨,而这份仇恨就是残暴的殖民主义。
《海底两万里(法文直译全本)》读后感(四):《海底两万里》:奔赴海洋之旅的尽头
《海底两万里》是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的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作品之一,被译为多种文字广为传播,是科幻文库中一部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这部作品描述了教授阿罗纳克斯、仆人孔塞伊和捕鲸手内德·兰德在内莫艇长掌控的“鹦鹉螺号”潜艇中周游海底世界的故事。如果你对海洋一无所知,或仅限于公园“海洋世界”的一知半解,这部书可以为你打开了解海洋的另一扇门。
阿罗纳克斯教授一行的海底旅游从北太平洋开始,经过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南极、墨西哥湾、英吉利海峡,最后到达迈尔海峡。跟随教授、艇长一行,你会对海洋地理常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种地理知识传授,显然比课堂的单项知识灌输有趣的多。
一路上,不仅仅是海水陪伴左右,更重要也更为有趣的是生活在大海里种类众多的生物:成千上百的鱼类、藻类、贝类,等等,让你目不暇接;海底森林的幽静、凶险,让人不仅想到陆地上的原始森林,有美妙的景色,也有要命的陷阱;更有被海水淹没的城市,永远沉没在海水之中,一起消失的还有历史的真相。毫不夸张地说,读完这本书,你能够对世界地理特别是海洋知识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即便你是一个对海洋世界不敏感的人,它也会让你会海洋秘密充满兴趣。
科幻并不是脱离实际的苦思冥想,而是源于生活、在科学分析基础上合理想象。文中有关“鹦鹉螺号”潜艇的设计制作,就是有力的证据。作者笔下的这艘潜艇诞生于1869年,即作品面世的那一年;而早在1620年,尼利斯·德雷尔就制造出历史上第一艘潜水船,1776年,戴维特·布什内尔研制成功海龟号潜艇;1886年,英国建造鹦鹉螺号潜艇。凡尔纳的潜艇可以说是以上潜艇集大成的基础上,融进了作者更先进的理念,创造出这样一个高科技的智慧体、能量体。正因为如此,海底两万里的旅行得以成行。
这本书不仅仅在传播海洋知识,也不仅仅在于展望高新科技,它以超前的思维意识,对生态保护进行了深刻反思。这部作品发表时,正值欧洲世界在科学发明和技术革命的带动下迅猛发展,对资源的过度取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恶意破坏,已经带来了严重后果。相对陆地的有限资源,海洋世界几乎无所不有。但是,如果对海洋肆无忌惮进行破坏性发掘,可能还会带来一样的后果。文中有关猎杀海牛的引人思考,因为人类对有益动物的赶尽杀绝,生态链遭到破坏,使得海草过度繁殖,腐烂的海草毒化了空气,导致黄热病肆虐,人类已经遭到了自然的惩罚与报复,印度河流域漂流的浮尸,难保不是自然环境恶化的结果。作者以此为例,透露出对自然生态保护的一种愿望,“虽然可以无视人为的法规,却不能违背自然的法则”,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实现共存共生。
追求自由、反抗压迫是作品隐含的根本主题。内莫艇长的身份是一个谜,他的行动也是一个谜。这个谜从开始到结束一直没有解开过,但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可以显现出蛛丝马迹。他的书架上没有政治和经济类的书,他为反抗者提供金钱支持,舍身救了一命采珠人他认为“地球所需要的并不是新大陆,而是新的人类!”他是被压迫人民的捍卫者,还是受奴役种族的解放斗士?虽然没有确定答案,但回想到作品一开始被四处围剿的“海怪”,或许一切都不言自明。而内莫艇长的最后陈词尤为慷慨激昂:“别想说话!我就是法律,我就是正义要知道,我是个受压迫的人,眼前就有一个压迫者。我所爱的国家、父母和妻儿,就是被压迫者毁灭的。”1848年一场席卷欧洲的革命爆发,平民与自由主义者联合起来对抗君权独裁。内莫艇长也许就是一起革命失败后的流亡者。他对人类现在的社会极其憎恨、极为厌倦,而大海刚好为他提供了所需要的一切,于是建造只可以隐藏在大海深处的舰船就成为必需。事实也正是如此。但内莫艇长的最后结局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就像当前的复杂社会状态一样,谁是谁非、谁赢谁输,留待后人评说。
《海底两万里(法文直译全本)》读后感(五):阅读《海底两万里》,百年前一切得以实现,人类的幻想可有穷尽?
七岁的小女孩仰着脸听妈妈说书中的故事,听得如此入谜,以至于忘记了吃零食。30多年后,这个小女孩再次把这本书中的故事讲给她七岁的女儿听,收获的依然是一张入谜的脸。
这世间不会因时间扬起尘沙便埋没了一本精致好书,横跨几十年,这本书依然让我们感觉新奇而有趣,我常常想,这本书就是一本预言书,书里的故事看上去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可是要知道,百年前这些常态都仅仅只是一个想法。
而我们伟大的人类,就凭借这些想法,实现了海底航行。
当我们徜徉流连在海洋馆中,透过玻璃,近距离观察那些海族游弋时,那些迷幻的情景真实令我们目炫神迷。
而让这一切得以实现的是一本造梦之书《海底两万里》,这本书是法国人儒勒.凡尔纳所著,是“凡尔纳三部曲”中的一部,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
作品于1869年3月20日~1870年6月20日连载于《教育与娱乐杂志》, 我推荐的这本是北京汇智博达出版社出品的,翻译精准,质量上乘,我们看国外名著,最重要的就是翻译通畅,让人有能够有体验感,这个出版社就做的特别好。
这本书在1954年被改编成电影,把那些奇幻的场景一一实现。
作品主要描写了阿罗纳克斯教授和其仆人孔塞伊,接受邀请,随战舰追捕攻击各国船只的“独角鲸”,途中不幸掉入海中,与同落水的水手兰德,一起发现根本没有“独角鲸”,一切的始作俑者是“鹦鹉螺号”潜水艇,并被船长内莫扣留。
他们跟随船长和“鹦鹉螺号”一路横跨整个海洋,途径大西洋、印度洋、欧洲,七个月内游历了整个海底世界,近距离欣赏各种鱼类、贝类、海草,甚至参与了海底狩猎,参观活火山,参与采摘珍珠,与鲨鱼肉身搏斗等一系列即有趣,又紧张刺激的冒险故事。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科幻小说之父关于潜水艇的描写、潜水服的描写、海底生产各种可用于人类的福利(电、养殖海草、养殖海底生物)等,要知道200年前,这些都只是幻想,而在当今社会已经变成了现实。
我猜测是这位小说之父启发了人类,使这一切得以实现,把无穷无尽的想象世界通过智慧和时间发酵,成功的从书上的文字演化成了我们的生活。
如果以此推断,那么《三体》中描述的科技,人类也许在100—200年间,也能够成为现实,想想就叫人激动啊!
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从七岁起就不曾在脑海中褪去,直到我认真的读过这本书,才发现,妈妈给我讲的故事和名著之间还是有差别的。
书中的人物一共就四位,却被描写的生动有趣之极。
沉稳博学的阿罗纳克斯教授,痴迷于海洋研究,完全不介意自己是被禁锢在船上,只要能让他看到海底世界,领略“鹦鹉螺号”的神奇之处,他失去的自由根本不放在心上。
他在法国的拥有实验室、动植物园,全都扔到脑后了,心中只想近距离接触海洋的秘密。
他的仆人孔塞伊是一个温柔、忠心的人,凡是教授要做的事,他都会随同,哪怕十分危险。
他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把海底的鱼分到各种纲目下,这是他做为教授仆人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兰德是强壮到能够空手杀死鲨鱼的海中勇士,他喜欢食肉类,所以不适合艇中的生活,一心想要逃离这个令他桎梏的世界。
但他和孔塞伊的每次交集都充满了趣味性,明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却让人忍不住期待同画框场面,CP感太在线了。
孔塞伊忍不住说:“还是只有一些鸟。” “鸟里也有可吃的!”加拿人(兰德)说 “哪里有吃的,老兄,我只看到一些普通的鹦鹉。”孔塞伊强调说。 “孔塞伊老弟,对于没有其他东西可吃的人来说,鹦鹉就是野鸡!”兰德一本正经地说。 “我来说句公道话。这种鸟只要烹饪得法,味道还是可以的。”我插话说。打猎这件事,被作者描述的非常有趣。
书中每处描写都让人赞叹,人物对话妙趣横生。
而莫兰船长是一位阴骘、却又博学多才,对人类有些偏激思想的人,他即尊重教授却又看不起他,即允许教授随意在潜水艇中参观,又限制他的自由,他炫耀自己在海底称王的成就感,带着高高在上的君主视角,俯瞰教授这类凡人无法窥探海底世界的可笑。
他偷偷观察着教授几人,又鄙视他们,偌大的海底他根本无需脚镣牢笼,但教授三人却不得不屈从于他。
这也是他最后毁灭的根源。
骄傲是所有英雄人物都能受到伤害的处所。——雨果关于人物的生动描述,给这本科普海底知识的书带来了梦幻色彩,作者以第一人称带我们近距离观察那些奇妙的海洋生物,让我沉迷于他们的美好之中。
珊瑚海、珍珠港、活火山。
教授以专业的眼光带着我们去体验各种海底场景。
最美丽的珍珠叫处女珠或是范珠,是在软体动物 的组织里单个形成的,通常为不透光的白色,不过也有乳白透光的。最觉的珍珠呈球形或梨形,球形的可以做手链,梨形的可以做耳坠,因为珍贵一般论个儿买卖。其他附着在珠母上的珍珠,形状不规则的按重量交易。剩下那些被称为“仔珠”的小珍珠等级比较低,用量器进行交易,主要用在教堂的饰品上。海底的珍珠不计其数,有许多都是价值连城的,甚至还有桌子那么大的贝壳,是属于船长的私人宝贝。那样的贝壳生产的出来的珍珠可能有鸽子蛋大小。
令人忍不住感叹,喜欢珍珠多么美好。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珍珠在现在的市场价格也是非常昂贵的,象书中说的那种梨形和球形的,如果颜色特殊,形状完美,还可以配成对,是要几千至几万不等的。
毛姆曾写过一串珍珠项链的故事,一个虚荣而贫穷的女教师,因为戴了一串珍珠而成为了某次富豪人家的聚会焦点。
大家认出她的珍珠项链价值不菲,可她却说那是串假的。后来宴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人走进来请求她还回那串项链,的确是珠宝店搞错了,把真的倾城的珍珠项链当成了假的卖给了她,并赔偿了一笔钱给她。
毛姆后来还根据这个故事写出了《月亮与六便士》这部名著。
珍珠一直被认为是诸神送给大地的礼物,事实上,除了以上天恩赐作解释外,也很难让人相信,一只平凡如斯的蚝竟可孕育完美如斯的宝物。
除了珍珠还有各种贝类、鲨鱼、数不清的鱼的科目,令人迷失在秘莫测的深海世界中。
作者给读者上了生动的海洋课,当我讲给女儿听的时候,她的眼睛一眨不眨,她从小就喜欢海洋,总喜欢拿画笔描绘那片神秘的水域。
海水那么蓝,使人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淡,蓝宝石的颜色又太深,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墓。
海洋是属于勇敢的、敢于探索的人们,如同教授及船长,遇到鲨鱼也不会退缩,人们是可以征服海洋的。
作者是一位知识非常广博的人,他运用教授和船长的口,把海洋中那些在书本上难以得到的知识,细心的娓娓道来。
厨房里的一切捧人啊具几乎都用电力,引到炉灶下的电线将势力传给铂金片,电了比煤气好调节。浴室里的水龙头供应冷热水,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这间被灯光照得如同白昼的房间有二十多米长,内部很自然地被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发电设备,第二部分是把动力传输给螺旋桨的机械设备。想象一下,这些在二百前是不复存在的,但作者的幻想在今天一一得到实现,就算是长时间供应热水这件事也不过是近二十年才实现的!
教授记录的纸张是大叶藻制做的,他们的衣物是海底一种贝壳的吐出的丝制做的,即保暖又轻便,还很结实,鞋子是海獭皮的。真希望有朝一日,这样的想法也得以实现。
我们人类就不会再为砍伐树木造纸而担心资源缺失了。海底的宝藏取之不尽,未开发的领域依然很多。
《海底两万里》是一本可以亲子共读的科幻小说,充满了可供探索的领域,随便打开一扇门都是通往新世界的眼睛。
我很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描写手法,比如在写穿火山的时候,作者把火山、岩浆、身在火山洞中写得活灵活现,让我们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在海底的火山之中。
船长和“我(教授)”的冲突也非常好看,看似简单的原因却值得一再思考。
《海底两万里》不是作者空凭想象捏造的,它是由远见加博学累计成的科幻小说。
正如我捧着这本深蓝色的小说——大海深处的颜色,可梦可驰骋,哪怕只有两万里。
合上书,混沌之中,我仰望着那一角光,那束作者从二百年前投射过来的智慧之光,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