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是一本由[俄] 契诃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7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契诃夫是如此博爱。他是绯红的大地和暮色的云朵,是沉静的空气,是悠远的群山,是“忧郁的秋天”。“起初他把他们表现为庸人,继而把他们表现为怪人,后来把他们表现为普通人,再后来开始在他们身上寻找优点,最终对他们怀抱起巨大的爱。而他们以同样的爱报答他:契诃夫的俄罗斯热爱契诃夫”。他映出了人世的无知与丑恶,并宽恕了整个世界。
●这豆瓣评分如你所愿
●契科夫堪称当之无愧的短篇小说巨匠,他的文字里有生活。沉浸其中,情绪会随着剧情的不同而起伏不定,很喜欢这种感觉。契科夫笔下角色人生的悲凉感,更是让我动容。
●一个有着责任感的作者,趋势他自己到处经历甚至去了萨哈林岛。通过挖掘小人物的特质,反应整个时代的面貌
●原来藏了那么多东西,小时候真是看不懂。穿越时间和空间的文学作品,需要一读再读。
●意志的消磨与晕头转向呀……生活向人类敞开的永远是种种平淡无奇与一个个没有意外和惊喜的结局,以及之后毫无断裂的延续。戏剧化在文本中降到了最低的程度,以至于让人们不得不去面对生活最本质的重压与无言的宽慰。他讲爱情,要叙说到它怎么庸俗和冲淡才罢休。他写死亡,要书写到它怎么被遗忘才止步。
●对契诃夫的上流社会和小官吏书写没有感觉,最喜欢<第六病室><醋栗><在流放地><没意思的故事><庄稼人><遛小狗的女人>几篇,记忆深刻
●俄国文学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一):契诃夫短篇选集
《契诃夫短篇集》完结 就像毛姆说的,契诃夫就是生活的记录者。他的小说像是周围人的人生里随意截取一段,记录下来,都是现实取材,很接地气。 他笔下很多故事的开篇都带着大量写景,我去年读了大概30%就搁置了,注意力太难集中了,不是说他写景不好,而是我不怎么喜欢看这类型,感觉在读语文课本。 不过还好,在重刷契诃夫之前看的卡夫卡更令人昏昏欲睡,两者相比还是契诃夫好看一点,硬着头皮看下来,渐渐懂得欣赏,觉得很棒。 契诃夫的文字非常精准,对人物的塑造可谓是登峰造极,但是他笔下很多女性都有些呆板单一,譬如很容易被感动,有些善良过了头,太没有个性...其中有一位寡妇,感觉很有代表性,比较极端。 她和第一任丈夫结婚后言行举止包括思想无一不受到她丈夫的影响,简直活脱脱就是她丈夫的翻版,等她丈夫死了之后她又很快依附上了另一个男人,性格行为都来了个大反转,等这个男人抛弃了她走了之后,她整个人变成了没有灵魂没有思想的木偶,直到男人又带着自己的家眷儿子回来...... 有好几个故事我以为最后会有反转结果直接结束了,猝不及防,还有我以为那里就结束了结果居然剧情才发展了一半....... 印象深刻是一位医师因为经常跟自己医院一位很博学的被迫害妄想症患者交谈,被人以为他脑子也不正常强行将他和精神病关在了一起,第二天他就死了。刷这个故事的时候真的头皮发麻。 最后,现在学会把读不懂的书先放一边,强行刷太糟蹋书了,说不定哪天再翻就能看下去了~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二):契诃夫笔下的女性群像
《不平的镜子》:陷入庸俗生活中的女人
对庸俗生活和“套子里的生活”不满而选择逃离的女人,《风波》选择离开到道德败坏的主家的玛申卡。
《巫婆》:底层女性的生活状态,因为一个邮差的意外闯入,让她开始反抗和反思过去受压迫的生活和被教士丈夫压抑的生命力。底层妇女式的、朦朦胧胧的自我意识。
《阿加菲娅》:同样是底层妇女被压抑的生活。关于出轨的农村妇女的一个小片段,在内心的骚动渴望和现实重压下的挣扎。与几个男性人物的对比。
《丈夫》:妻子与丈夫的对比,一个尚未受到“套子”的限制,另一个拼命压抑她的生命力,试图把她也装入套子中。
《跳来跳去的女人》:一个虚荣女人的空虚无聊。这篇是否足够的女性主义,尚有待探讨。
《挂在脖子上的安娜》:非常喜欢的一篇,比早期作品中的上流社会女性更加入木三分。一个刚刚进入男权体系下的女人,起初感到压抑和痛苦、谨小慎微。后来发现自己可以成为男权红利的享受着,于是在调整了心态后,逐渐适应了这种身份,甚至学会了如何驾驭那些曾经压抑她的男性。
《出诊》:对自己的压迫者地位和庸俗生活感到不安以致痛苦的少女丽莎。
《宝贝儿》:另一篇神作,也一直有争议。只有爱情没有思想的普通女性典型。忠贞纯洁朴实背后是另一个另一种悲哀和精神上的贫乏无聊。
《新娘》:比风波和出诊更进一步,新女性的觉醒和出走,以及对出走的反思。革命的女性主义者?
空虚无聊的女性;被套子压抑的女性;反思与出走的女性。
只是几句简单的提纲,太懒了,有空一定要写篇正儿八经的评论。
善写庸俗女性的作家,比善写美好女性的作家更加高明。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三):愿用一颗柔软的心所持有的深切同情,对抗坚硬的麻木与淡漠
看一看有芳香气息的民族是什么样的。 曾读过的数位作家都有弃医从文的经历,契诃夫也不例外,“医学止步处恰恰是文学艺术启航和前进的地方。” 按昆德拉的话说,小说是在探寻人存在方式。在契诃夫创造的鸽灰色的世界里,他以朴素、简洁、真诚的语言给我们以活生生的人物。凭暗示和潜台词传达意义,简洁中留出空白与想象。无狡猾的反转,幽默下读出悲凉。 写小人物的几篇,读完痛心无力。《渴睡》《万卡》等的儿童梦中返乡主题。《挂在脖子上的安娜》《变色龙》《站长》是权力、金钱、婚姻等互相勾结的现实反映。《凶犯》中无知无识的人迫于生计去犯罪,没有能力预估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而遭受惩罚。《风波》《歌女》中教师、歌女的尊严被随意践踏。 《新娘》是娜拉出走的成功例子,是女性意识的觉醒。作为人生导师的萨沙告知娜佳应该逃离此般一潭死水,灰色的,无所事事的生活后,她便再也忍受不了与未婚夫即将开始的无聊陈旧,没有尽头的婚姻生活了。她要年轻,要自由,要生活,选择独自背弃婚约,前往彼得堡,最后生活整个发生翻转。这是俄罗斯民族的女性形象。 除却以上两类,还塑造了一批独特的契诃夫式的知识分子,用纳博科夫的话说,“集高贵情操与软弱无能于一身” 。著名的《第六病室》中,没有现实苦痛经历的安德烈是软弱无用的,空有满腔关心与探讨真理的热情。但毫无疑问,正是这些知识分子的存在,使俄罗斯民族呈现出无法忍受平庸的高贵,人总在试图寻找新的意义。《一生》中知识分子对本阶级所做的叛逆行为,贵族阶层的青年一样可以从事体力劳动。 也有小人物为平庸所限,《丈夫》中,有人被烂泥般的生活磨得无比麻木,对侮辱性的脏话都无动于衷。《吻》中的士兵因生活的贫乏即可因一点风吹草动而产生的强烈,不切实际的爱情幻想。《薇罗奇卡》《跳来跳去的女人》《宝贝儿》中不会去爱,没有能力选择的空心人形象,还有多少个爱玛。 对于契诃夫式的结尾,纳博科夫评价,故事并没有真的结束,只追随生活自然变迁的节奏。他只选取生活中某些典型场面予以呈现,波澜不惊中小说已进入尾声,人物的生活仍在前进。 因契诃夫在小说对细节、行为的具体呈现,阅读时给我以不同程度的震惊。即使偶尔看到他对沉重现实与苦难的思考不自觉地包含在人物的对话与思考中,其艺术依然不提供道德训诫和说教,仅通过呈现的方式传递观念。同时担忧,读过几日几周几月后,是否会像《精神错乱》中的法律系学生瓦西里耶夫,由目睹妓女生活带来的切实的痛苦怜悯随注射的镇定剂一同消散,这是需警惕的,愿能用一颗柔软的心所持有的深切同情,来对抗坚硬的麻木与淡漠。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后感(四):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首
有点未曾想到,俄国的著名短篇小说依然贯彻着长篇小说那种沉重且严肃的风格。契诃夫除了早期有些短小精悍不失诙谐的作品如《变色龙》、《一个文官的死》、《胖子和瘦子》,总体来说还是俄国式的厚重,同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的欧亨利则轻松取巧得多,而当年读莫泊桑的《羊脂球》系列时还觉得一笑过后透露出许多的无奈和凄苦,比欧亨利更深刻地批判了现实,但现在拜读完契诃夫再回过头来莫泊桑的行文立意已经算是地中海的温暖阳光了。特别是拿欧亨利直接对比契诃夫的话,前者简直就沦为故事汇了。
本书由于短篇的关系,出现了很多50-80页篇幅的中等名篇如《草原》、《没有意思的故事》《我的一生》、《在峡谷里》,它们可以摆脱长篇小说那种必须有的明确主线、主要人物、清晰的结果脉络以及精心的结构编排等。这类中等篇幅类似“流水账”的行文风格初接触时尚显寡淡无趣。比如《草原》就是借一个少年的眼所描绘的草原自然风光以及农民商人游走在其中的细节,无一处惊奇、悬念抑或是刺激,甚至连情节都谈不上。读完之后却豁然开朗,原来就是一篇超长散文!那种温和而简单的笔法,勾勒出了夏日草原的空灵和游离,广大俄罗斯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需要多么明确的主题思想,就是一幅美好自然的画卷。
《没有意思的的故事》虽然立意不复杂,但同样是在长篇小说中无法做到的,就算巨制长篇,怎么可能单独给一个老教授以几十页的心灵独白和生活白描?一个老人的札记,说地那么简单,却比忧伤要深远许多,美满的家庭,按照任何社会标准均成功的职业生涯和名望,到了老年或许是思想的提升或是生理的影响,渐渐觉得一切没有意思,人生的种种更像是骗局,对于中青年来讲,哀莫大于心死,我们届时又有几个人能跳出这个成功的老前辈的自我感伤?
相较于《没有意思的故事》里那种世俗成功的老人觉得孤独苦楚,《我的一生》里的年轻人按照世俗标准就是失败的人生,25岁被辞退9次的工程师儿子最终去当油漆工(这可是19世纪的俄国)却看到了很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明天。原来生活也是一种艺术,能够设立自己人生的中心思想(这四个字被中国语文教育用烂了,然而本质还是极为崇高的)并有能力有勇气赋予执行的人才是生活的天才。所谓事业家庭双方丰收的“标准成功人士”说白了也就是没有中心思想按照既定的社会标准去套用自己的人生历程。当然这个绝对不算是坏事,就如同经济学经典案例那样,去饭店吃饭找人气最高队伍最长的餐馆,绝不可能是最佳选择,但仍不失为次优化选择。当然设力自己生活的中心思想,与行为艺术或者简单的叛逆和标新立异是完全不同的,只有懂得生活懂得自己的人才能准确拿捏。
总体说来,契诃夫这种“善良的行文”,每一行都透露着生活气息,甚至带有点含情脉脉,但却让人始终摆脱不了惆怅和苦闷,多么矛盾的气质组合,以至于我再也找不到合适的文字去评论了。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五):契诃夫与《一千零一夜》
契诃夫与《一千零一夜》
文 | 李柳杨
假如你稍微留点心,你就会发现一件事情。基本上每一个强大的民族或者曾经强大的民族,在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之后,都会自然而然地集结成独属于他们自己,带有他们鲜明性格、文化的故事集。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故事集基本上是没有作者的,它们不是一个人创作的,而是一群人,通过世世代代积累而成的,比如《一千零一夜》。这些故事之间透露着的是,这个民族的生存智慧、经验以及生活方式。他们所信仰的、崇拜的太阳、爱或者别的什么,以及那些令他们恐惧的东西,都会在这本故事集里毫无遗漏的展现。
假如我们再有点耐心,读一读来自这个星球四大洲的民间故事集,你会非常深刻地体会到“地理”这个词是多么精确、恰当地影响了我们的人文世界。地理环境对作家风格、创作的影响几乎是渗透式的。读契科夫,你会就感觉你到过一百多年前的俄罗斯。那是一个跟热情、浪漫、海滩完全不沾边的地方,那是一个在一年中有大半的日子被寒冷所俘获的地方。
契诃夫为什么伟大?很简单。当你读到他笔下写的那些人和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么多年过去了。人类所面临的困境依然如此。我们依然被自由所困,我们中依然有人要挨饿、受冻,忍受不平、贫穷,我们依然要被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一切所折磨。因为契诃夫了解人性,所以他不得不是一个尖锐的、深刻的人。没有人性而谈技巧、叙事的作品,都是在耍滑头。
在《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这本书里,我读到的最喜欢的作品可能是《第六病室》。在这篇小说中,契诃夫难得一见地讨论了处于疯子与正常人边缘的哲学问题。并且在这篇小说中他的技艺也臻于完美,人物、环境.....俄罗斯的市井风味在这篇小说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个世界永远是跟你所接触的教育、眼睛看见的东西,有所区分的。因为每个人都被限制在他自己的生活领域里,很少有谁能跳出来看看生活在别处的人。当一个人真正地拥有思想,他的整个世界就可能全部颠倒。一个精神病医生医治病人,最后也变成了精神病。光是这一个梗,就够影视行业的编剧们写好多个优秀剧本了。人该怎么生活呢?人要怎样跨越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鸿沟?
契诃夫的厉害也见于他的包容性,笔下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人。在他最初创作的作品中装腔作势的小官吏、贫苦的百姓是最常见的。这样也比较容易固化,好在他写的精彩,手法老道,才不至于枯燥无味。后来他渐渐地发展成,一个人逐步在这个社会中的是怎么变形的。但也有些地方令我心生疑惑,难不成人这一生中真的不能遇到什么幸事吗?都是会逐渐变态吗?难道真的没有幸运儿可以拥有一片桃花源吗?契诃夫真的是一个悲伤的人啊!
一个浪漫主义者是不会崇拜契诃夫的,契诃夫的小说中很少有奇情也没有美丽、瑰丽的想象,他总是写发生在你我身边最朴素、真实的生活,他的故事写得都很简单。但是语句之中又透露着他对复杂的人性的揣摩、观察。可能我还有一点浪漫主义的情怀,我还期待着有别样的故事,譬如像传说,像《一千零一夜》那些拥有民间的、闲散的、奇情的气味的故事。契诃夫的小说非常紧凑,不会让你有喘气的时候。他的小说里是没有那些诡异、身体性的东西,当然这不是他的缺点,而是他的风格,在那样一个年代,或许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直面、切割现实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