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阴翳礼赞》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5-01 23: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阴翳礼赞》读后感摘抄

  《阴翳礼赞》是一本由谷崎润一郎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阴翳礼赞》精选点评

  ●我只喜欢第一篇

  ●想到复习时在空调房坐第一排右侧,注意人的关门细节

  ●颇有趣味。事实上读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谷崎一郎莫不是处女座结果竟然是狮子座

  ●这个笔触 我还是很喜欢的 喜欢中国文学的日本作家品味注定不会太差 大抵都是从夏目漱石处得到的灵感 不过日本人终究是日本人眼光略小 有些概念中国一目了然 他却一辈子都弄不清楚

  ●若非天生就对美有所觉悟,就还要不断学习美为何物,然后能包容过错,驱褪丑恶

  ●独特美学视角。在作者世界里,大概没有善恶之分,只有美丑之别。一个追求美到无微不至的人。

  ●台湾译本引进的,今年第三个《阴翳礼赞》译本。《春琴抄》今年也出了两种,还有《疯癫老人日记》。同一本书出了又出,出版社为什么不出版还没出版过的,谷崎又不是只有那几种著作。

  ●盛夏夜晚的一抹清凉

  ●对平安朝两个女尊故事武士恋慕宫女的故事印象深刻,又及《厕所种种》不是一般重口。

  ●棒

  《阴翳礼赞》读后感(一):读书笔记2017.12.17《阴翳礼赞》

  有一段描写幽默了,不得不摘抄下来。

  说起令人精相安稳效果茶室虽也不错,但实在比不上日本的厕所。日本的厕所一定建在离主屋有一段距离之处,四周绿荫森幽,绿叶芬芳青苔的昧迎面漾。虽说必须穿过走廊才能到达,但蹲在幽暗光线之中,沐浴在纸门的微弱反射光下,不管是冥想沉思,抑或眺望窗外庭院景色那种心情,实难以言喻。漱石先生将每日早晨如厕列为人生一乐,虽说众人皆说此乃生理快感,但除了享受这样的快感之外,世上有什么地方,能如同日本的厕所一般,让人在闲寂的四壁清幽的木纹围绕下,双眼尽览蓝天、绿叶的风情? 除此之外,或许话嫌絮烦,某种程度昏暗,与彻底的清洁,再加上连蚊子的嗡鸣都听得到的静寂,都是必备条件我喜欢在这样的厕所中聆听丝丝雨声特别是关东的厕所,由于侧壁靠地板处开了扇细长的清洁口,声音可以从那里传进来:雨滴屋檐树梢滴下,溅落在石灯笼底座,打湿石上的青苔,再渗人泥土之中,其中过程,如在身边。总之,厕所不管是谛听虫鸣也好,欣赏鸟语也罢,都是最佳场所;不仅宜于月夜,更是咀嚼四季不同风华不二之选。历代俳人或许都曾在此处得到无数灵感吧! 因此,我不得不说日式建筑之中,最可以歌赋风流的,非厕所莫。

  《阴翳礼赞》读后感(二):阴翳礼赞

  #阅读打卡#《阴翳礼赞》谷崎润一郎 计划阅读150min,实际阅读137min,完成100%

  摘录:

  我想,我们已经失去的阴翳的世界,至少要在文学的领域唤回来。使文学的殿堂庇檐更深,将过于明亮的空间塞进黑暗,剥去室内无用的装饰。不一定家如此,哪怕先有一家也行。究竟如何呢?姑且先把电灯熄灭看看吧。

  何况托尔斯泰说过,刺激的食物更能灿动性欲,使人容易恼怒,结果引起精力的浪费。所以,这和节食而急情哪个更好则不得而知。

  分享:

  谷崎润一郎的一本散文集,开篇的《阴翳礼赞》讲到将现代居室的照明、冰箱、空调等如何与传统的和室居室结合起来,不禁回想起在日本游玩的民宿,也是传统的和室,处处显示主人用的摆放和设计师的设计,这是一个怎样认真细致的民族啊!用油灯室内估计还是很暗的,难不成是这样养成了他们氤氲的风格?民宿里上二楼的灯全天24小时都亮着,是消防局为了防止火灾发生时断电安装的,电费也由他们出。浪费了一些资源,只为可能会挽回的生命(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候完全用不到),看来他们还是珍视生命的,所以所谓的动不动自杀,看来也都是深思熟虑的罢。

  夫人很喜欢里面的《厌客》这一篇,也想拥有一条尾巴,不想理人的时候就摇摇。对于我们俩有社恐的人来说,有条小猫的尾巴确实再好不过。还好不像谷崎润那样,有那么多的人上门,倒也自得。

  《厕所种种》是第一次看到有人讲污秽之物能讲得轻描淡写,仍保持谷崎润散文的清新风,实属难得。

  《阴翳礼赞》读后感(三):1945 阴翳礼赞

  一本很轻松的小书。《阴翳礼赞》文学性美学最强。《说懒惰》《恋爱与色情》《厌客》诚实率真可爱。《旅行的种种》《厕所的种种》以小入眼,有趣絮叨。看完之后看到书友说写厕所更推彼得汉内克的《试论寂静之地》因此特意找来看了看。其中也有提到厕所,但是也有忏悔室,墓地等等其他寂静之地。两者在厕所的描写上感觉侧重点不同,各有千秋。谷崎润一郎侧重感受,写了诸多场景譬如临空/在花园绿地,能细致到上厕所时蒸腾上来的热气熏脸的程度,看的忍俊不禁哈哈哈。彼得汉内克侧重寂静之地我听我思我想,在火车上厕所里体制马桶上的倒影,门外呼呼的风声无不在笔下。

  同为东方文化,更容易产生共鸣。看了第一篇想到之前和朋友吐槽,德国这边晚上的路灯格外不亮。又读到书中说,旧时侯中国和日本烛火燃灯,阴翳下有光影柔和之美,不像现代文明冲击下,到处都是通明的电力光,闪的人黑夜里亦如白昼般敞亮。我才想到在城市中许久不能得见星光月亮,但是在德国每每傍晚/晚上回家,经常会被漫天的星和月惊喜,这种趣味在现代中国估计只有乡下才有一见。这样看来,阴翳礼赞倒是在地域上翻了个头。

  最让人欣喜的是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他似乎总能找到一些平时不经意的东西来描述。我是第一次看到有人如此敞亮的谈及厕所,谈及火车上种种,谈及自己如何懒惰,又如何厌应酬。话语随显絮叨,文学也是随性而来,但作为杂文再好不过。

  世间种种,不论大小,凡是曾带给自己感受的,便是寄了情的。我们生活里可以说是处处留情,但是许多转眼间也就遗忘,不曾在笔下一一记录,也鲜有花上时间去研究研讨的。所以这本书可谓是填补了一个空缺。看惯了那些复杂的文字技巧,不乏看看这种心思灵敏的小文章,也多增趣味。

  如若我也有猫尾,也愿蜷缩躺在毛毡上,翘翘尾巴不惹许多凡俗事。

  《阴翳礼赞》读后感(四):某些不成熟的想法

  按照作者的想法,说懒惰、阴翳礼赞、恋爱与色情之间有某种关联。地理气候条件会引发人的惰性;越是光明的地方人就越精力充沛越亢奋,所以也只有在这样阴翳的环境下才会助长人的惰性;日本古代的女性常年身处于这种阴暗不见天日的环境下。然后在长年累月的习以为常的生活中,也不是到是环境促成这种对阴翳的审美,还是日本人因为这种审美而营造了这样的环境了。

  书中有某些观点其实我是不太认同的。1、虽然老人家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觉得坚持旧的东西有其美感的存在,否认新的事物,但是这某种意义上也是老人家的顽固不接受新事物。想想自己身边的老人家或许可以看到相似的影子。2、说懒惰里面,说到中国人的懒惰是世界公认的。特别还提到火车里面中国人人多还懒惰随处扔东西。我觉得虽然这种情况的确存在,可是由此认为中国人懒惰有点片面了。勤劳是我们传统精神,即使近代以来有所懈怠,也不能否认大部分中国人兢兢业业,朝九晚五的勤劳工作。况且此后在旅行种种的篇章中也提到日本火车中不礼貌不卫生的情况,实际也跟中国火车的情况差不多。不过这本来就是作者片刻之间的想法,不经考证也无可厚非。3、恋爱与色情的篇章中说虽然都是现实实际的情况,可是作为女性读者看起来还是略微不喜。古代的女性地位低到不配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人名,全部以“女子”代替,甚至在绘画作品中女性的样子都是统一的,完全没有个性可言。古代女性长期处于阴暗环境中不见天日,用厚重的衣服把身体的曲线包裹成直筒型,用奇葩的化妆技术(铁浆染黑牙齿、紫青色唇膏、剃眉、白粉敷面)来突出白皙的皮肤。在男性的思想中,女性只是一个幻影存在黑夜中,极其可悲!

  整本书就是一位老人家对平常生活的小细节的思考与打趣,絮絮叨叨的同时趣味横生,瑕不掩瑜。看着书读着别人的思想其实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阴翳礼赞》读后感(五):由《阴翳礼赞》展开的一些随想

  前一月读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他书写在社会迅速革新之下东方式审美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对其中日本传统场景和物件的描写心驰神往,并且驱使我寻找其背后的美学蕴意。

  在书中,谷崎议论日式建筑、壁龛、工艺品、日本女人皮肤、日本传统戏曲和绘画、市街和日本食器、料理、点心乃至纸等种种风情,都强调阴翳美带来色彩纷呈的色和虚无空间的闲寂幽玄情调、构建了他的独特的阴翳世界。正如他曾写下的:“美并不存在于物体, 而在物体与物体间的阴翳与明暗之间。”这种孕于虚实之间、具有时间沉淀带来的古雅之韵的美学思想,我认为可归于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的“侘寂”概念。

  “侘寂”作为一种审美状态,是“闲”,而非“死”,处于一种优游而不偏执、不痴迷且胶着的状态。它游走于虚实之间,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审美态度。它传达出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对象时,可以倾心之、但不可占有之的观点。“寂”就是保持主体的“寂然独立”,这与英国心理学家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相似。布洛认为,在审美活动中,只有当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保持着一种恰如其分的距离,这种距离并非时间或者空间上的距离,而是精神与心理上的距离,这时对象对于审美主体才是美的。“一切艺术都要求一种距离极限和一种心理距离, 只有在极限之外和距离之内审美欣赏才有可能。”在他们的观点之下,距离是审美的前提,距离的丧失,也就意味着美感的丧失。

  对于美学来说,常为人所称道的所谓对艺术的偏执、痴迷状态,甚至至于入魔,这被有些人称为宗教性状态,取代了纯粹审美体验。松尾芭蕉曾提到自己在初次见到美景时候的震慑,由此进入痴迷状态,一时间失去了创作俳句的能力。这体现了若是控制不了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距离,会为“美”所俘虏,成为美的牺牲品,亦或是毁灭者的一种观点。如王尔德写莎乐美,莎乐美狂热追求心爱男人的肉体,字里行间彰显的是感官刺激,却正体现着人性中最本真的东西——对美的渴望,最后她要求将男人头颅砍下以求一瞬间的美感,以至于自己也被引向覆灭。三岛由纪夫《金阁寺》中的沟口,为美仑美奂的金阁幻想所诱惑却又被其坚拒身外,置身于这种吊诡之中,他的主体性被对美的幻想蚕食着,最后沟口以“毁灭”作为求美方式,为了独占美,将金阁纵火烧毁。是的,他们都成为“美的牺牲品”、“美的毁灭者”。这些恰好印证了布洛的观点:真正的审美,就必须与美保持距离,要入乎其内,再超乎其外。侘寂恰好是这种审美状态的一种规范。

  但我在思考“侘寂”作为一种审美“规范”的同时,也在反思那种深入其中的审美态度是否是绝对错误,诚然,它具有强烈的宗教性质——狂热、独一,但我不可否认这也是对于投射物象之美的一种参与。当主体完全参与到审美对象当中,且不论虚实,主体对于这种美的感知是否比那些超然、不胶着的状态更加强烈、纯粹。布洛对此曾经给出的典型事例是,一个素来猜忌自己妻子不忠的人在观看《奥赛罗》时,在戏剧中代入自身生活经验,他与对象之间的“距离”过于接近,只会伤及自身而无法体验到戏剧之美。但例子中的对象也许并非因为热爱《奥赛罗》,出于美的追求去观赏戏剧,不同于莎乐美脱离自我而那样狂热地奔赴一个目标——美,这是我的一个疑惑。而朱光潜先生认为,只有在艺术家拥有保持“距离”的能力,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才能从切身的利害中跳出来,清晰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感受,让读者理解自己所思所感。在这点上我是认可的(那些深陷于美之中的人并非全是艺术家),这也是我对于“侘寂”美学所传达出的态度的一种欣赏。

  也许“侘寂”的概念与上述那种痴迷的审美态度并非对立,侘寂需要有一种“余裕”的精神状态,有一种“无所触及”的态度,就是要使主体在对象之上保持自由游走的状态。侘寂漂游于苦乐之间、谐谑与认真之间,使对立的两者相转换。这样不仅可以获得对现实对象作出感性反映的自我超越,也可以拥有不为实体所束缚的自由感情。这是克尔凯郭尔所言的,无论对任何事物,自我都要确保终极的自由性。但是,我将美设为我毕生追求的白色高塔,若能更加接近纯粹的“美”,自我、距离真的重要吗?

  最后以古典著名歌人慈圆的和歌作结: "柴户有香花,眼睛不由盯住它,此心太可怕。”这种“可怕”对我来说仍然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我需要亲自体会。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阴翳礼赞》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