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终于鼓起勇气去医院前,我们该做些什么?|| 渡过
日期:2020-04-27 20:01:09 作者:渡过作者群落 来源:渡过 阅读:

终于鼓起勇气去医院前,我们该做些什么?

  海蓝纳/文图

  一个人精神专科门诊,得鼓起多么大的勇气

  所以,发现自己状态不对,不得不去医院看一看的时候,就要提前做一些准备,以便让医生找准问题帮助我们

  (一)

  我是不幸的,也算是幸运的。

  2000年春季第一次去医院,就是每日失,在哭泣,到后来自念头极其严重。这个状态持续了两三个月,我自己不知道其实已经病了。

  幸亏曾经抑郁困扰过的姨妈,偶尔到我住的城市旅行,一见到我,就直接带我回她所在的城市,去见她认识的医生。

  那时候我没有做任何准备,也没法做任何准备,整个人是游离的,走在路上脑子只有希望被车撞倒的念头。

  父母一直我,但自毕业后,我就独自在异乡生活,每周例行电话向来报喜不报忧。因为怕父母担心,确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也请姨妈帮我保密。

  当时我也有爱护我的男友,但我已经没办法对他的情感表达做出回应一心只想着离开这段关系。后来才知道,这是一种叫“情感淡漠”的症状

  当医生拿着我做的量表结果,明确诊断我是重度抑郁,我忽了很久的,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着力的地方

  当然,当时的我也没想到,两年后我会因为停药表现出轻躁迹象,而被重新确诊为郁躁症(双相情感障碍),并随之调整药物组合。

  现在回过头来看,才能明白我不是在去医院那天才病的。应该是病了很长时间(至少3个月,甚或是半年),我才终于被带到对的地方做了当时最正确的诊断。

  并且,双相情感障碍的复杂性在于:平时的轻躁很难识别,只有在中重度抑郁,人难受到一定程度并且开始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甚至自杀念头很严重的时候才会被引起注意。因此,初诊被确认为中重度抑郁症概率非常大。

  好在现在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等的大众科普越来越多,病友们的相关知识和对这些疾病认知也在提升,不像我当时那样盲人摸象运气,可以在初发症状(比如失眠焦虑)时就专业求助大大增加临床疗愈的概率。

  那么,在去专业的精神科医院之前,我们做些什么准备,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医生短短的问诊时间呢?

  (二)

  初诊时:

  如果能预约尽量提前预约;预约后仍然要挂号并付费(千万不要以为光预约就够了,不然等半天也轮不到,这是一位病友的亲身体验);然后等叫号。

  见医生前提记录以下内容,尽量简洁

  1. 找到最困扰自己核心症状,比如失眠、焦虑等等。比如我当时的核心症状是无时无刻想死,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情感淡漠、无食欲等等。

  2. 自己的核心症状发生以及持续时间;

  3. 发生症状之前是否有刺激性事件

  4. 家族里是否有精神疾病患者;

  5. 是否有其他身体疾病,是否有药物治疗,正在服用的药物以及时间;

  6. 在到精神科医院求诊之前有没有做过心理疏导或者心理治疗,时间、频次、前后变化。

  上面这些内容,在去之前都简单记在笔记上,尽量简短而不啰嗦,以便在病中脑子发蒙或者反应迟钝时,也能给医生一个相对完整的简述。

  接下来就是医生的工作了。不论是量表、验血还是其他的检查,你都要尽量全面地配合。

  精神科医生在全面检查后会选药物对症治疗,所以,不要担心一去看病就会被开药;开单子拿药前,别急着离开,记得问一问医生这些药的服用时间、禁忌以及常规副作用会有什么,这会避免第一次服用精神科药物造成的副作用恐慌。

  很多病友就是在初次尝试药物后,被副作用吓到,不敢继续服用。一般来讲,药物在1~2个月的耐受适应期后,身体(大脑)会逐渐适应,副作用也会渐渐变轻。

  (三)

  复诊时,也提前做一下功课:

  1. 如果有药物严重不耐受或者过敏的状况,要及时复诊,不要等到医生说的时间再去;或者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在一些可能的平台里和自己的初诊医生网络问诊。

  2. 记录首次服药到现在的躯体症状;

  3. 和第一次就诊前状态的变化(后续复诊每次可记录与上次的比对变化);

  4. 平时记录情绪曲线。可以在Excel表里进行每天的打分:横轴日期;竖轴情绪值,60分为平静线,自己评估每天的情绪低落值或者高涨值大致分数,每个月生成情绪变化曲线,可以一目了然。这方便甄别双相可能的概率。如果是单相抑郁症患者,也可观察情绪值的提升,带来正向的鼓励。

  5. 如果是焦虑症患者,平时不低落时,也可以做焦虑值变化表。也以平静为60分横轴,看随着药物的服用,一周、两周,乃至一个月、两个月……观察焦虑值的变化曲线。

  6. 在情绪曲线图的横轴日期下做服药记录(包含药物名称、剂量)、躯体症状记录,为换药调整做一个评估参考。

  7. 尽量在口碑好的医院找一个固定的医生诊治。抑郁症或者双相患者的状态会连续动态变化,固定一个医生,就能充分掌握你的病程变化,找到最对症的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精神科的初诊时间会长一些,复诊时间比较短。医生会根据药物起效状态、症状变化调药,不会太关注在病人的其他方面。所以,大部分复诊就是医生几分钟听完你的主述,再几分钟开好药物单子。尽量问清楚医生药物的服用时间、注意事项和副作用的变化,以免出现新的躯体状态导致的恐慌而中止治疗。

  (四)

  当我们求医时,不要太介意医生的态度是否冷漠,因为不是所有的精神科医生都有心理治疗的受训背景。

  这也和医生的工作量以及本身的性格有关。有些医生天生让人如沐春风,而有些会只关注在病人主述上,不作其他互动。当你决定跨入精神科专科医院或者门诊的时候,已经迈出了积极的求助之路,不为些许态度而放弃,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如果你确实觉得某位医生很难接受,换一位医生也是一个选择。多在渡过社群里和病友们沟通,同城有口碑的医生总会有的。

  尽量不要频繁换医生。每一位医生都有他的治疗经验、判断逻辑和思路,每换一位医生,会面临药物的调整,副作用的轮换等等。频繁调换、看不到自己状态稳定,会让病友失去求助的信心。

  最后,除了药物,生活的规律、三餐的营养、坚持运动,也是康复非常非常重要的必要条件。

  希望我们都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最对症的方法。无论一种、两种,或者是N种,最后的目标都是——在混乱失序中慢慢地恢复,稳稳地生活。

  作者相关文章:

  如何给情绪分类?“垃圾情绪”如何清理?

  远离抑郁,你应该怎么吃?|| 渡过

  暑期到了,郁友出行要注意什么?

  抑郁,不能阻挡我行走的脚步

  做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

  十年躁郁交替,我从未远离职场

  10年双相反复,我找回了生活的意义

  放心吧,会好的

  最后一次复发的记忆碎片

  关于“渡过”

  心理障碍患者互助康复社区

  真实原创,知行合一,自渡渡人

  本公号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投稿信

  更多内容,扫码关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终于鼓起勇气去医院前,我们该做些什么?|| 渡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